課標人教版高中語文必修三第二單元學習指導(8)——師說


2020年2月1日,農曆正月初八,是我們新安二高原定的開學的日子!但是由於這場突如其來的新型冠狀病毒疫情,一切既定計劃都被打亂了!為了貫徹國家、省市縣各級教育行政部門“停課不停學”的防控指示精神,從1月31日起,原創文章公眾號“劍鳴濤聲”正式開通課標人教版高中語文必修三教材課程學習輔導。您只要加關注,每天都可以按時收到相關課程的學習指導文章!考慮到有些同學家中可能沒有電腦,下載電子書可能不太現實,所以首先開講第二、三單元的古詩文學習,一天一課,同學們自己可以根據自己的學習時間安排,靈活機動的適時適地學習!——只要您想學,打開手機就能學!課餘還可以讀一讀本號每天都會準時推出的一篇原創文章!

今天推出第三單元第11課:

11.師說

一.單元學習內容

古代議論性散文

二.單元學習要求

1. 感受古人的襟抱與睿智,體會傳統文化思想精華的寶貴;

2. 借鑑古人議論藝術,清晰有力表達思想和見解;

3. 琢磨文章立論方法,注意嚴密周詳論證邏輯以及由此產生的說服力量;

4. 質疑問難,大膽提出問題,探究問題,提高思考能力和議論能力;

5. 重視朗讀和背誦、默寫

三.本課學習目標:

1. 辨識文中古音通假、一詞多義、古今異義、詞類活用、文言句式等文言基礎知識。

2. 鑑賞本文運用的對比論證等方法,體會它們在文中的表達效果。

3. 明確作者在文中提出的觀點,培養尊師重道的思想,樹立謙虛好學的風尚。

4. 背誦默寫全文。

課標人教版高中語文必修三第二單元學習指導(8)——師說

楊時程門立雪


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吾從而師之;生乎吾後,其聞道也亦先乎吾,吾從而師之。吾師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後生於吾乎?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嗟乎!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古之聖人,其出人也遠矣,猶且從師而問焉;今之眾人,其下聖人也亦遠矣,而恥學於師。是故聖益聖,愚益愚。聖人之所以為聖,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於此乎?愛其子,擇師而教之;於其身也,則恥師焉,惑矣。彼童子之師,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巫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士大夫之族,曰師曰弟子云者,則群聚而笑之。問之,則曰:“彼與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嗚呼!師道之不復可知矣。巫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齒,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

聖人無常師。孔子師郯子、萇弘、師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賢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則必有我師。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藝經傳皆通習之,不拘於時,學於餘。餘嘉其能行古道,作《師說》以貽之。

五.重點註釋:

1.學者:求學的人。


2.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老師,是用來傳授道理、交給學業、解釋疑難問題的人。所以,用來……的。道,指儒家之道。受,通“授”,傳授。業,泛指古代經、史、諸子之學及古文寫作。惑,疑難問題


3.人非生而知之者:人不是生下來就懂得道理。之,指知識和道理。《論語•季氏》:“生而知之者,上也;學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學之,又其次之;困而不學,民斯為下矣。” 知,懂得。


4.其為惑也:他所存在的疑惑。


5.生乎吾前:即生乎吾前者。乎:相當於“於”,與下文“先乎吾”的“乎”相同。


6.聞:聽見,引申為知道,懂得。


7.從而師之:跟從(他),拜他為老師。師,意動用法,以……為師。從師,跟從老師學習。


8.吾師道也:我(是向他)學習道理。師,用做動詞。


9.夫庸知其年之先後生於吾乎:哪裡去考慮他的年齡比我大還是小呢?庸,發語詞,難道。知,瞭解、知道。之,取獨。


10.是故:因此,所以。無:無論、不分。


11.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意思說哪裡有道存在,哪裡就有我的老師存在。


12.師道:從師的傳統。即上文所說的“古之學者必有師”。


13.出人:超出於眾人之上。


14.猶且:尚且。


15.眾人:普通人,一般人。


16.下:不如,名作動。


17.恥學於師:以向老師學習為恥。恥,以……為恥


18.是故聖益聖,愚益愚:因此聖人更加聖明,愚人更加愚昧。益,更加、越發。


19.於其身:對於他自己。身,自身、自己。


20.惑矣:(真是)糊塗啊!


21.彼童子之師:那些教小孩子的(啟蒙)老師。


22.授之書而習其句讀(dòu):教給他書,(幫助他)學習其中的文句。之,指童子。習,使……學習。其,指書。句讀,也叫句逗,古人指文辭休止和停頓處。文辭意盡處為句,語意未盡而須停頓處為讀(逗)。古代書籍上沒有標點,老師教學童讀書時要進行句讀(逗)的教學。


23.句讀之不知:不知斷句風逗。與下文“惑之不解”結構相同。之,提賓標誌。


24.或師焉,或不焉:有的(指“句讀之不知”這樣的小事)從師,有的(指“惑之不解”這樣的大事)不從師。不,通“否”。


25.小學而大遺:學了小的(指“句讀之不知”)卻丟了大的(指“惑之不解”)。遺,丟棄,放棄。


26.巫醫:古時巫、醫不分,指以看病和降神祈禱為職業的人。百工:各種手藝。


27.相師:拜別人為師。


28.族:類。


29.曰師曰弟子云者:說起老師、弟子的時候。


30.年相若:年歲相近。


31.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以地位低的人為師就感到羞恥,以高官為師就近乎諂媚。足,可,夠得上。盛,高大。諛,諂媚。


32.復:恢復。


33.君子:即上文的“士大夫之族”。不齒:不屑與之同列,即看不起。或作“鄙之”。


34.乃:竟,竟然。


35.其可怪也歟:難道值得奇怪嗎。其,難道,表反問。歟,語氣詞,表感嘆。


36.聖人無常師:聖人沒有固定的老師。常,固定的。


37.郯(tán)子:春秋時郯國(今山東省郯城縣境)的國君,相傳孔子曾向他請教官職。萇(cháng)弘:東周敬王時候的大夫,相傳孔子曾向他請教古樂。師襄:春秋時魯國的樂官,名襄,相傳孔子曾向他學琴。老聃(dān):即老子,姓李名耳,春秋時楚國人,思想家,道家學派創始人。相傳孔子曾向他學習周禮。聃是老子的字。


38.之徒:這類。


39.三人行,則必有我師:三人同行,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師。《論語•述而》原話:“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40.不必:不一定。


41.術業有專攻:在業務上各有自己的專門研究。攻,學習、研究。


42.李氏子蟠(pán):李家的孩子名蟠。李蟠,韓愈的弟子,唐德宗貞元十九年(803年)進士。


43.六藝經傳(zhuàn)皆通習之:六藝的經文和傳文都普遍的學習了。六藝,指六經,即《詩》《書》《禮》《樂》《易》《春秋》六部儒家經典。《樂》已失傳,此為古說。經,兩漢及其以前的散文。傳,古稱解釋經文的著作為傳。通,普遍。


44.不拘於時:指不受當時以求師為恥的不良風氣的束縛。時,時俗,指當時士大夫中恥於從師的不良風氣。於,被。


45.餘嘉其能行古道:讚許他能遵行古人從師學習的風尚。嘉:讚許,嘉獎。


46.貽:贈送,贈予。


古代求學的人一定有老師。老師,是(可以)依靠來傳授道理、教授學業、解答疑難問題的。人不是生下來就懂得道理的,誰能沒有疑惑?(有了)疑惑,如果不跟從老師(學習),那些成為疑難問題的,就最終不能理解了。生在我前面,他懂得道理本來就早於我,我(應該)跟從(他)把他當作老師;生在我後面,(如果)他懂得的道理也早於我,我(也應該)跟從(他)把他當作老師。從師的傳統,哪裡去考慮他的年齡比我大還是小呢?因此,無論地位高低貴賤,無論年紀大小,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師存在的地方。

唉!(古代)從師(學習)的風尚不流傳已經很久了!想要人沒有疑惑難啊!古代的聖人,他們超出一般人很遠,尚且跟從老師而請教;現在的一般人,他們(的才智)低於聖人很遠,卻以向老師學習為恥。因此聖人就更加聖明,愚人就更加愚昧。聖人之所以能成為聖人,愚人之所以能成為愚人,大概都出於這吧?(人們)愛他們的孩子,就選擇老師來教他;(但是)對於他自己呢,卻以跟從老師(學習)為可恥,真是糊塗啊。那些孩子們的老師,是教他們讀書,(幫助他們)學習斷句的,不是我所說的能傳授那些道理,解答那些疑難問題的。有的(句讀)向老師學習,有的(疑惑)卻不向老師學習,小的方面倒要學習,大的方面反而放棄(不學),我沒看出那種人是明智的。巫醫樂師和各種工匠這些人,不以互相學習為恥。士大夫這類人,(聽到)稱“老師”稱“弟子”的,就成群聚在一起譏笑人家。問他們(為什麼譏笑),就說:“他和他年齡差不多,道德學問也差不多,(以)地位低(的人為師),就覺得羞恥,(以)官職高(的人為師),就近乎諂媚了。”唉!(古代那種)跟從老師學習的風尚不能恢復,(從這些話裡就)可以明白了。巫醫樂師和各種工匠這些人,君子們不屑一提,現在他們的見識竟反而趕不上(這些人),真是令人奇怪啊!

聖人沒有固定的老師。孔子曾師從郯子、萇弘、師襄、老聃。郯子這些人,他們的賢能都比不上孔子。孔子說:幾個人一起走,(其中)一定有(可以當)我的老師(的人)。”因此學生不一定不如老師,老師不一定比學生賢能,聽到的道理有早有晚,學問技藝各有專長,如此罷了。

李家的孩子蟠,年齡十七,喜歡古文,六經的經文和傳文都普遍地學習了,不受時俗的拘束,向我學習。我讚許他能夠遵行古人(從師)的途徑,寫這篇《師說》來贈送他。

七.寫作背景:

韓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文學家、哲學家、思想家,河南河陽(今河南焦作孟州市)人。韓氏祖籍昌黎(今遼寧義縣),世稱韓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稱韓吏部;諡號“文”,又稱韓文公;唐代古文運動的領袖、倡導者。著有《昌黎先生集》,蘇軾稱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稱他為“唐宋八大家”之首。

唐代仍沿襲魏晉以來的門閥制度,貴族子弟都入弘文館、崇文館和國子監學習。他們無論學業如何,都有官可做,不需要學習,看不起老師,尊“家法”而鄙從師。韓愈作《師說》的時候,有人以為是在唐德宗貞元十八年(802),這大致是可信的。這年韓愈35歲,剛由洛陽閒居進入國子監,為四門學博士。

八.基礎知識彙總和課後習題答案

課標人教版高中語文必修三第二單元學習指導(8)——師說


課標人教版高中語文必修三第二單元學習指導(8)——師說


九.導語設計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百年大計,教育為本”“一日為師,終生為父”等等這些名言警句,表明尊師重教自古以來就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然而,在唐朝中期,社會上卻瀰漫著“恥學於師”的風氣。面對此情此景,韓愈不顧流俗,犯笑侮,收召後學,作《師說》,抗顏為師。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師說》!

十.問題設計

1. 本文論述了從師之道,課文第一段是怎樣逐步推出論點的?

2. 第二、三段分別是從什麼角度論述的?

3. 課文第二段主要運用了對比論證手法,說說這一段用了幾組正反對比的事實論據,這樣寫有怎樣的表達效果?

4. 作者觀點在當時有哪些進步意義?在今天有何借鑑作用?


十一.主旨點睛

著重闡明從師學道的必要性和應有的態度,提出老師的基本任務是“傳道受業解惑”,批判當時社會上“恥學於師”的陋習,表現出非凡的勇氣和鬥爭精神。選擇老師應以掌握真理為根本條件,提倡學無常師,虛心好學,不恥下問。在師生關係中,提出“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的觀點,認為師生關係平等、師生可以互相學習。

十二.藝術特色

1.多種論證方法靈活運用;

2.運用對偶和頂針修辭;

3.豐富的語言表達。

(要求:你能一一舉出實例來嗎?)

十三.板書設計:


課標人教版高中語文必修三第二單元學習指導(8)——師說


附:【問題設計參考答案】

1. 第1層:開門見山提出要論述的內容(有師)和範圍(古之學者),點題的同時籠罩全篇。

第2層:正面概述教師職能:傳道受業解惑。

第3層:反面論述無師不能解惑,從理論上闡述從師的必要性。

第4層:正面提出從師標準:先聞道者為師。

第5層:歸納上文,提出從師原則:無貴賤長少,道存師存。

2. 第2段:從反面對比論證不從師的危害;第3段:用例證和引證正面論證從師之利。

3. 三組對比:第一組——縱比:古之聖人,從師而問;今之眾人,恥學於師;

第二組——自比:愛其子擇師而教;於其身則恥師焉;

第三組——橫比:巫醫樂師百工不恥相師,士大夫從師則群聚笑之。

從不同側面批判當時士大夫中流行的恥學於師的不良風氣,語氣一句重似一句:其皆出於此乎?(疑問)→吾未見其明也(責備)→豈可怪也歟(強烈諷刺意味的感嘆語氣)。從師之利、恥師之害昭然若揭。

4.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教學相長,師生平等。——從這些觀點的不同角度闡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