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旦大學致2020屆高三學子的一封信(全文)

親愛的高三學子:

上元的花燈謝幕,“年”終於過了,年才剛剛開始。

這個“年”的味兒與往年不太一樣,混雜著消毒水的氣息。塞涅卡說:“何必為生命的片段而哭泣,我們整個人生都催人淚下。”生命之催人淚下不在其坎坷而在於其壯闊——在時間的急流面前,每一個瞬間都充斥著不確定性。對於無數個體來說,時代的每一粒塵埃都是擺在面前的大山,我們無從躲避,卻可以選擇攀上山巒。

復旦大學致2020屆高三學子的一封信(全文)


這個“年”的節奏與往年不太一樣,靜得可以聽見時間摩擦天空的聲音。快節奏的節日被撥慢了指針,快進中的生活被按了暫停,每個人都獲得了難得的自我反思的機會。我們一再審視緘默的命運,回望來時的腳印,企眺前行的路。靜下來是一種難得的能力,檢驗了生活的醇度,也考驗了生命的張力。此時此刻,你心中可有力量?

這個“年”的平靜與往年不太一樣,沒有了習慣的接踵摩肩,沒有了記憶的熙熙攘攘。門可羅雀的街道遮不住整個社會的焦慮,“宅”在家中也成了對社會的貢獻。這一切,都在促使我們重新思考人與人的關係。在這個“年”裡,14億國人實現了與這個世界更深一度的聯結,這張大網中沒有人能置身事外,也沒有人能逾越界限,這就是現代社會的文明。

有人試圖用“庚子六十一輪迴”來解釋這個“年”與往年的不同。這個“年”恐怕沒有人會懷念,但註定被銘記。被銘記的不是奇貨可居的口罩,不是擁擠不堪的病房,不是每日更新的數字,不是傳遍全網的偏方,而是堅冰破裂的聲音,是破冰前行的人。

正因為有這些人,這個“年”的復旦與往年不太一樣,靜謐中暖流溢滿校園、醫院,以及人心。復旦的“逆行者”鐘鳴成為第一個馳援武漢的上海醫學專家,只因“給病人希望是我們的價值”;“病毒獵手”張文宏教授成為新晉網紅,言辭犀利又直視問題,用硬核打消疑慮,用專業托起生命;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朱疇文教授帶領團隊馳援武漢,僅數小時即做好重症病房換防;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李聖青教授帶領團隊掌控ICU,爭分奪秒,與疫魔競速……2小時組隊、90分鐘成軍,“白衣戰隊”的集結速度不斷提升,六批共439位復旦“白衣天使”飛援江城……

更多勇者堅守滬上醫療、科研、服務一線,實驗室裡、校園各角、防控點上,到處可見他們的身影,雖不曾看清口罩下的臉龐,但依稀可辨額頭的汗水和眼中的責任、專注、奉獻,以及希望。

復旦有一種感染每一個人的力量。這種力量比病毒更強大,比病毒傳播得更廣。這是貫穿大學精神的人性,這是付諸社會實踐的責任,這是讓生命真正有意義的福報,這是英雄成其美名的犧牲。

英雄事蹟之流芳百世,不在其文字瑰麗,抑或故事雄奇,而在於人之口口相傳,代代相承,精神不滅。民族的新生代終將成長於校園,前輩的希冀總是牽掛於後生的培育,牽掛於校園的粒粒良種佳苗,即使是在這樣的“年”裡。

“方艙醫院”的閱讀者刷爆了朋友圈,一本572頁的《政治秩序的起源:從前人類時代到法國大革命》用書香守護希望。而你困於家中無所事事,是否問過自己,做什麼有意義的事情才能克服時間碎片化帶來的虛無感,回應前輩師長?你的生命應向何方伸展?

你知道,高考不遠了。

“與時間賽跑”的故事你一定聽過無數次。疫情延長了假期,為何不趁此時機埋首積蓄力量。此刻,我們希望你不僅能與健康同行,還希望你保有“只爭朝夕,不負韶華”的努力與決心,化解未來的不確定性,將大寫的預期化整為零,用一個個小目標的花瓣穿成大夢想的花環,顆粒歸倉,零存整取。

未來數月的道路不會太平坦,你與“白衣天使”一樣奔跑、衝刺。你們的目標都很明確,但他們是為別人帶來希望,而你是要為自己創造未來。複習計劃或許會被打亂,模考成績或許並不理想,迷茫與焦慮似乎偶有滋擾……請不要懷疑,更不要放棄!哪一粒種子不經歷破土的磨礪?哪一株棟樑成長不櫛風沐雨?

生命的歡樂流溢於自然之中,只要它的種子是好的,蔓延的根深扎沃土,必將綻放,終獲碩果。我們不慌張,我們總有力量。窗外行人寥寥,你看那春風赤手空拳,卻能擊退風雪,溫暖江海。

暗塵隨馬去,明月逐人來。

願春華秋實,山河無恙,你我相見。

復旦大學招生辦公室

2020年2月14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