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軍隊,從來沒有手拿鐵皮的盾牌進行衝鋒,難道是不起作用,還是什麼?

用戶62200752121


這個問題老梁來回答。

鐵皮盾牌?還衝鋒?那就是豬八戒戴面具,就是裝給人瞅的。您還真把這玩意當回事了。

鐵皮做的盾牌,親,拿不動啊!就算是能拿的起來,親,衝不了多久啊!

咱別的不說,就說俺這體格,抱起一百來斤的東西這沒問題,但您要俺抱著這玩意,擱百米跑道上,咱也別跑,就溜達個來回,俺得撅著屁股走,中間指不定休息幾回才成。

就這道理和那鐵皮盾牌就是一個理。

您千萬可別被電視劇裡邊那戰爭場面給帶歪了,擱電視劇裡邊,那士兵您別說是鐵皮盾牌了,士兵能舉著金屬盾牌,一邊吼叫著,一邊衝鋒,還能時不時的揮刀子砍人。

要真是那樣的話,這士兵早累趴下了,不用敵人進攻,自己拿刀子往脖子上捅就完事了,打啥打?

金屬盾牌,這玩意一般作為禮器擱一邊,讓大傢伙瞅的,要真有金屬盾牌,那都是格鬥場上,栓在胳膊腕上比拳頭大兩圈的物件,再大他這胳膊也就抬不起來了。

所以盾牌這玩意,可不是一味的強調防禦性,它還講究輕便性,這倆缺一個,這盾牌都做不出來。

古代的盾牌

也就是說咱古代,是沒有鐵盾的,絕大部分應用到戰場的盾牌,這全是木頭或者藤條製作而成的。

那麼這事其實在戚繼光所寫的《紀效新書》當中他就有說明。

木加以革,重而不利步。

瞅見沒木頭加革,人家這都嫌棄這分量太重,不利於步兵使用。

所以戚家軍所使用的盾牌,是藤牌,用藤條製作而成。

這玩意不僅輕便,而且防禦力還不錯,抵擋個刀槍劍戟斧鉞鉤叉啥的,沒啥問題,擋三五槍火銃啥的不在話下,當然在多了,這就有點吃力了。

就算是這樣,還是被後來的康熙給借鑑了一把,變成了後來虎衣藤牌兵,拿到雅克薩戰場上打俄國人去了。

說道這裡估計有小夥伴會好奇:“這南方有藤條,能整個藤牌出來,那麼這北方咋整啊?壓根就沒有藤這東西。”

沒辦法,這北方只能退而求其次,用木盾了,擱木盾上邊蒙上皮革上的進行防禦。

當然這木盾最好選用的木頭是柳木,柳木比一般的木頭要輕便,但這種盾牌不僅重,而且防禦力比藤牌要低一個檔次。

這也是戚繼光在他《紀效新書》當中提到的,但北方這塊沒辦法,只能以柳木加革代之。

其實在更加早期,也就是漢朝的時候,他發明過一種叫做鉤鑲的物件,這東西他是結合鉤子和盾功能的一種兵器,這玩意是鐵做的,小一點。

在作戰的時候,他必須配合環首刀使用,不然這就是個廢物。

而且這東西只能針對敵方的長兵刃,用這鉤鑲外邊橫出的一個小枝鉤住敵人的兵器,然後用環首刀照著敵人的面門去劈。

當然這東西的侷限性太差,這要是撞上只拿環首刀的敵人,這玩意就成了累贅,後來這裝備就被淘汰了。

最後說一句,你別拿西方那啥啥的比。

西方戰場,那就和街頭地痞群毆一個德性,不講究啥戰術戰法的,所以總是比裝備,誰的裝備好,在群毆當中就佔便宜。

咱大華夏,講究的是戰術戰法,你變成了烏龜殼,俺就拿撬棍這裡敲敲哪裡敲敲,跑來跑去的和你玩偷襲,再不濟給你弄個火牛陣,或者水淹啥的,不按套路出牌。

你弄個鐵盾,結局只有一個,跑不了,就等著捱打吧!

好了,今天就寫到這裡,喜歡的朋友加個關注,順手點個贊呦!


梁老師說歷史


鐵皮盾牌?那是啥?知道要是盾牌蒙上鐵皮有多重嗎?而那種人類能正常使用的純鐵盾牌有多大嗎?

看下圖:

只有這麼大小啊!純是格鬥用的……別指望這東西在戰陣中發揮多大作用。


而中國古代軍隊一直都不缺乏盾牌的使用。比如殷墟中就出土過商代的盾牌。這個盾牌高80釐米、上寬60釐米、下寬70釐米,還有青銅加強件。

秦漢時代,出土文物和相關記載中,中國軍隊使用盾牌的證據也很多。比如三國時代就有這樣的記載:“義兵皆伏盾下不動,未至數十步,乃同時俱起,揚塵大叫,直前衝突,強弩雨發,所中必倒”。

到了北宋時期,中原軍隊又採用了弩盾結合的戰術:“牌手當前,神臂弓次之,弩又次之”。

到了火器大規模運用的明清時期,盾牌也是一項重要裝備。比如戚繼光的戚家軍就有盾牌手。

而放眼全世界,包括中國的實戰盾牌,都是以木頭為框,加強皮革或一些金屬件。就盾牌本身來說,沒啥特殊的,也不存在外國的月亮比較圓的情況。


冷兵器研究所


因為鐵皮盾牌太重了!根本不實用。

現在很多古裝片,經常能看到士兵舉著又厚有重的金屬盾牌前進,這是違背歷史真實的。

在我國古代,幾乎沒有鐵盾牌。絕大部分都木製盾牌或者藤牌。

對於盾牌的形制,明朝大將戚繼光在《紀效新書》和《練兵實紀》中都有詳細說明。在紀效新書卷十一藤牌總說篇中,戚繼光講到:

千古有圓長二色,其來尚矣,主衛而不主刺。國初,木加以革,重而不利步。以藤為牌,近出福建,銃子雖不能隔,而矢石槍刀皆可蔽,所以代甲冑之用,在南方田塍泥雨中,頗稱極便。

盾牌歷史悠久,自古有圓形和長形兩種。明朝初年的盾牌,是用木頭上包裹皮革製成,太重了不適合步兵使用。近些年福建出產藤牌,雖然不能抵擋火銃,但是攻堅刀槍都能抵擋。可以代替甲冑的作用。非常輕便。

在練兵實紀卷四練手足·校圓牌中,戚繼光講到:

北方無藤,以柳木加革代之。

北方沒有合適的藤,可以用柳木加上皮革製作盾牌。

在這裡,戚繼光主要講了兩種盾牌。

最好的是南方的藤牌,就是用藤編織的盾牌。防禦力極強,除了火銃,其他的武器都能防禦,而且十分輕便。這種盾牌的防禦力,堪比鐵皮盾牌。但是卻比鐵盾牌輕便的多的多。藤牌,是最好的盾牌。

藤牌兵

北方沒有藤牌,只好用木盾。在厚木板上再加上皮革。經過處理的皮革,非常堅韌,裡面還有厚木板。這種木盾牌的防禦力也十分強大。防禦一般的弓箭刀槍也沒有問題。主要的問題就是有點重,不輕便

冷兵器時代,盾牌是最實用的防禦武器。它最主要的性能指標就是兩條,一是堅固,二是輕便。如果弄一個大的鐵盾牌的,堅固倒是堅固了,可是重的要命,要它有什麼用?

如果把鐵盾牌做的小一點,倒是輕便了,可是防護面積又太小。根本不起作用。

所以,最實用的還是木盾牌和藤牌。


上將噯福斯


太重了唄 不過後期有全鋼盾 早先希臘用過銅 木 皮 三層混合圓盾 恐怕沉得一比就知道哪個好用了。長時間作戰,兩隻手的負重都要控制。

兩方面的原因,盾牌屬於基礎防護用品,在古代木頭相對金屬容易獲得,價格低廉,適合大量裝備,其次,如果是金屬的盾牌,太小了沒防護效果,太大了就很重,使用不方便。當然也有少數人力氣很大,身家出身貴族或者在軍隊裡屬於精英,他們也會使用金屬盾牌,但是大多數的士兵肯定還是用木頭的。

我想士兵用的盾裡的金屬,跟貴族們用的應該有些許不同,粗略加工的鐵跟細加工的鐵,各方面都是有些許差異的吧,這些差異就可能導致了士兵盾牌要貼木板,而貴族的不用。

士兵的盾牌貼點鐵皮的目的是為了防止盾牌受到衝擊之後完全的斷裂,金屬的韌性和木頭還是有區別的,當然加工的程度對金屬的性質也有影響,不過貴族的盾牌其實大多數也是用木頭為主體,全金屬的盾牌用的人很少的。

自從在工地上般過蓋電纜溝的鐵蓋板,對這個問題我是徹底沒有疑惑了。


紅山小丸子


戰爭這個東西是要計算成本的,如果用木盾就可以解決的問題,為什麼要換成鐵盾呢,全國數十萬軍隊,全部裝備下來,朝廷的開支得要多大,再者民耕為主的國家,尤其是漢族為主的國家,士兵的身體素質和西方職業軍人也有較大的差距,用鐵盾對士兵來說更是負擔,在看看以前的北歐維京人,那麼強壯的身體都是使用木盾,所以說鐵盾並不適合大部分的軍隊來使用,真正使用金屬盾較多的是希臘人,羅馬人,以及後來的西亞阿拉伯國家軍隊,他們多以一個金屬小圓盾來進行防禦,其優點是體積小便於攜帶且做工精美,再者在古代的時候,西亞的金屬鍛造工藝也是出了名的好,所以說,各個區域條件不同,所以中國在古代戰爭多以防守一方的話,修築好城池,多造弓弩,戰鬥力反而比用盾的效果更好一些吧,圖片是我收藏的伊斯蘭古盾,材質多為銅和鐵,基本都是騎兵用的,大家可以欣賞一下




會射箭的小孔哥


中國自古以來就有矛和盾的故事,古代的軍隊使用盾牌,現在的防暴警察也有盾牌。

在古代戰爭的描寫中,多有陣法與計謀的大幅描述。少有大型戰役的記錄。

中國古代的兵器以刀和槍(長矛)為主,使用刀的配置盾,用矛的在後,用刀的在前,可以防避箭矢所傷。兵種協同,混合應用,三軍協同,(三軍是上中下)馬步協調。

其實中國的古代軍事家比我們想的高明,盾牌是絕對重要的武器。


泰山124453211


矛和盾出現在冷兵器時代的早期,古代成語故事中有個賣兵器的人,說他的矛怎麼怎麼鋒利,又誇他的盾如何如何堅硬,一個旁觀者說,以子之矛刺子之盾如何?賣兵器的人無言以對。這就是矛盾一詞的來歷,如今的用途非常廣泛,任何事物都充滿著矛盾,解決矛盾就是解決問題。

古代人打仗,一手執矛一手執盾,這並不符合殺敵實戰要求,一隻手執盾分散了一部分力量,另一隻手持矛殺敵,相對消弱了戰鬥力。可用於近距離盾牌和刀劍的砍殺。這種作戰方式多出之西方人和中國北方的匈奴人。但是這也不夠快,不能形成大規模的衝鋒戰鬥力量。後來,中國古人打仗乾脆放棄了盾,用長矛長戟作戰,士兵行軍扛在肩上,在戰場上,兩隻手用力總比一隻手有力量,兵器攜帶也方便,實用於長途跋涉大規模的戰爭。


自然風161212381


盾牌是一種古兵器,在古代是一種防禦性武器,它的種類繁多,用鐵皮做的鐵盾便是一種,其次還有木盾、銅盾、藤盾等等。在戰爭中,盾牌能夠發揮極大的作用,它不僅能夠防禦,還能夠進攻,一般都是左手持盾,右手持刀,二者配合使用。

早在商代之前就已經出現了盾,盾的出現則是因為弓箭,弓箭能夠百步殺人,而盾則能夠抵禦飛馳的弓箭。那時候的盾都是用木頭或者是皮革等材料製作的,功能也分好幾種,比如步兵的盾,騎兵的盾,戰車上的盾,還有城牆上的盾等等。其中步兵和騎兵的盾比較小巧,適合攜帶,當然也很堅固。

隨著時代不斷的進步,盾牌的用途也越來越多,種類也更加複雜,漢代的《釋名·釋兵》中就曾記載了步盾、孑盾、犀盾、木盾,唐代的時候又出現了彭排,宋代時有小盾大盾之分,小盾一般是騎兵步兵使用,大盾則用以攻城,當然不管是小盾還是大盾,都有木盾和鐵盾。

鐵早在商朝就已經有了,不過那時候極為稀缺,所以只有王室才能用,戰國時期才廣泛用於民間,至於鐵盾的出現肯定也是在戰國之後。鐵盾在一開始的時候,並不用作於戰爭,而是用作儀仗隊,因為鐵盾在戰爭中的作用還沒有木盾的大,鐵盾小,則防禦性低,鐵盾大,士兵又拿不動,直到後來才逐漸用於戰爭。

鐵盾並不適合用作衝鋒,因為它的重量太大,一個衝鋒的人,要求的是速度,如果手裡拿著一個如此笨重的鐵盾又如何衝鋒呢?


理科男讀歷史


不請自來,我是昊濤說史。其實在中國古代軍隊,是有手拿鐵皮的盾牌進行衝鋒的,只是現在的假電視劇太多了,歷史史料記載,確實是有手拿鐵皮盾牌進行衝鋒的。從商代就開始就出現盾牌了,盾牌大都由木頭、竹條、藤條、牛皮、金屬等材料製作。


春秋戰國之西漢時代,中國的軍隊多是用青銅方大盾,在方陣中可以組成一道有效的防線,擋得了遠程武器也擋得住矛捅戟刺。不過這些盾牌也並沒有影視作品中描繪的那種大小,不然士兵是根本不能自由的拿著這東西行動的。根據漢墓出土的盾牌來看,青銅盾一般長度在50cm以內,寬30cm左右。表面多是獸紋,看可以起到恐嚇作用。


此外還有圓形的鐵質盾,這個在騎兵中比較常見,適於近戰格鬥。不過這些金屬盾牌只有少數的精英戰士和貴族士兵才能使用,像一般的士兵使用的多是用楊木和松木製造的木牌,或者藤條編織的藤牌。電視劇《精忠岳飛》中出現的蒙古軍隊使用的盾牌 就有鐵質盾牌。《黑韃事略》中說,蒙古人使用的盾牌包括用皮條或者柳條編制而成的防牌、騎兵衝鋒時裝在臂上的團牌、鐵質的鐵團牌、攻城時使用的柺子木牌等。



鐵質盾牌的出現,有可能是蒙古人征服歐洲的時候,跟外國人學習的鐵盾。鋼鐵盾牌大多數製成小型圓盾,主要作為騎兵的護具使用。例如曾經橫掃歐亞大陸的蒙古鐵騎,就往往以鐵質小型圓盾作為騎兵的護具,其防護效果甚至可以代替頭盔。但是中國古代大多使用小盾牌,因為大盾太過笨重。 除了中小型的盾牌、藤牌,更多時候步兵使用的是拒馬、拒馬槍和安營紮寨時使用鹿砦、鹿角砦這樣的東西來阻擋敵人了。類似的軍備衍變史國外也是一樣的。機動和防護,對戰爭而言最好的必然是前者,畢竟“守尚不足,攻而有餘”。



而且鐵盾造價比較貴,比較沉重,不能大範圍的普及。古代沒有鍛鍊現代合金的技術,所以弄不出輕盈又堅硬的鐵質盾牌。古代大多鐵質品都較為沉重,一個鐵皮盾牌一般來講有二三十公斤。無論是對使用者還是對馬匹都是極大的負擔。另外,在戰場上盾牌並不能幫士兵們擋住太多的傷害,和防彈衣一樣,盾牌其實大多數還是對流彈的阻攔效果最好,對於直射而來的子彈,也是無法躲避的。所以鐵質盾牌劣勢大於優勢不被認可。


昊濤說史


這個問題卻是有點怪異

盾牌是用來做防護用的,其形狀有圓有方,有大有小。盾牌一般是步兵在近戰時拿在手上使用。世界上第一枚盾牌的出處已經不可考究,但是可以肯定,在公元前2000多年前,中國,希臘,波斯,埃及等地已經出現銅盾,後來鐵器發明並得到了應用,銅盾又升級了鐵盾,上附有數層皮革,因此不但質量輕,而且防護能力更好

而且,中國古代還是有戰士手拿鐵皮的盾牌進行衝鋒的記載

手拿鐵皮盾牌的軍隊最著名的是元朝時期的蒙古人,他們用的是鐵團牌衝鋒,還有騎兵衝鋒時裝在手臂上的團牌,用柳條之類編制的防牌,還有攻城時使用更加方便的柺子木牌。這都是保命提高戰鬥力的利器。

以上就是小編的看法,如有出入還請斧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