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安徽省农机农艺融合现状寻找机发展切入点

以安徽省农机农艺融合现状寻找机发展切入点

农机农艺是农业生产中辩证统一的整体,农艺是农机的服务对象,农机是农艺的实现载体,二者都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重要技术手段。因此,农机农艺只有相互适应,深度融合,才能相互促进,充分发挥各自的潜力和优势,实现农业增产增效的目的。2014年5月,安徽省政府在全椒县召开座谈会,专题研究部署推进农机农艺深度融合工作。一年来,我省农机农艺融合取得新发展,特别是在玉米、水稻、油菜等生产机械化推进和农作物秸秆还田技术应用方面有了新突破和新成效。但由于我省农业种植结构复杂,自然条件差异大以及体制、机制等方面的原因,总体上农机农艺融合推进的力度还不够,融合的深度也不够。

一、当前推进农机农艺融合的重要意义

随着现代农业发展和农机化水平提升,农民对农机作业的需求越来越迫切,农业发展对农机应用的依赖越来越明显,农机农艺融合的重要性更加凸显。

一是农业科技应用的需要。深耕深松、秸秆还田、精量播种、联合收获等先进适用技术的大面积实施和推广,人畜力是无法实现的。农业生产中的抢收抢种、抗旱排涝以及大规模的病虫害防治,更是需要依靠农机作业来完成。

二是农业规模化经营的需要。实践表明,得益于农业机械和农艺技术的融合应用,农村土地流转才有了基础条件,否则,规模经营难以实现。目前家庭农场、经营大户对农业机械的需求越来越迫切,许多种粮大户本身就是农机大户,而农机大户也逐步成为种粮大户。

三是提高农产品竞争力的需要。现实生产中农机农艺融合的技术、机具和生产方式,降低了农业人工投入,减少了水、肥、种、药等农业投入品生产成本,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和土地产出率,保障了农产品品质和食品卫生安全,提高了农产品竞争力,实现了绿色增产。

四是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的需要。当前农机化水平高低已经成为影响农民种植意愿进而影响农产品供给的重要因素。例如我省油菜种植面积持续缩减,直接原因就是油菜生产的整体机械化水平偏低,导致劳动强度大、效益低。因此,推进农机农艺融合,实现全程机械化已经成为保障主要农产品稳定发展的现实选择。

五是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需要。只有实现了农机农艺深度融合,农艺标准被规范化,农机才能有更加广阔的应用平台,才能进一步促进农机产业化发展,实现农业生产工业化,最终实现农业现代化。

二、我省推进农机农艺融合的主要措施和成效

我省地貌类型和自然条件复杂多样,农作物品种资源丰富,种植结构多样性、区域性特点突出,农机农艺融合的难度更大、要求更高。为此,我省一直高度重视农机农艺融合工作,省委、省政府始终坚持把加强农机农艺融合,推进薄弱环节机械化作为事关现代农业发展全局的大事来抓。近年来的省委1号文件都明确提出要开展并扩大“粮油农机农艺技术集成模式试点”,去年省政府召开农机农艺融合发展专题会议,梁卫国副省长亲自参加会议,就推进农机农艺融合进行动员和部署。各级政府加强协调,农业、农机和相关部门密切配合,共同推进农机农艺融合。

一是成立组织,在工作机制上推进融合。早在2006年省农委就成立了“安徽省农业生产农机与农艺结合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全省农机与农艺相结合的组织领导和技术协调。设立水稻、小麦和油菜专家组,分别就水稻、小麦和油菜生产中农机与农艺结合进行专题研究,提出技术方案。2012年起省财政从现代农业发展项目中安排资金支持水稻标准化育秧工厂建设试点,农业部门“为机育秧”,农机部门负责插秧,共同推进水稻机械化,成为农机农艺融合的典范。

二是开展示范,在技术模式上推进融合。“十一五”以来,我省农技、农机推广部门和农业院校、科研院所一直联合开展农机农艺结合课题研究。2013年起实施的全程机械化示范县创建活动,也始终把农机农艺技术集成示范作为重点。经过农机、农艺技术人员的不断探索总结,目前我省已初步形成不同耕种制度的主要农作物农机农艺融合技术模式(见附件)。

三是分类指导,在重点作物上推进融合。省农机与农艺结合工作领导小组成立之初,就明确把我省农机农艺融合的重点放在小麦、水稻、油菜三大主要粮油作物。小麦生产按照“七分种三分管”的农艺要求,大力推广以土壤深耕(松)、化肥深施、精少量播种为主导的“两深一精”技术,着力提高播种质量;水稻生产大力推广工厂化育秧、机插秧,着力解决人工抛秧不均匀、通风透光性差的问题;油菜生产大力推广机直播、机开沟和机收技术,着力改变因机械化程度低,生产成本高而造成比较效益低、种植面积逐年下滑的状况。

农机农艺融合在促进农业生产发展中取得显著成效。

一是推动了农业装备结构优化。2015年,全省农机总动力6580万千瓦,同比增长3.4%,大中型拖拉机、联合收割机、水稻插秧机保有量分别达到19.9万台、15.9万台、2.35万台。截至今年6月底,全省秸秆粉碎还田机、免耕播种机、大型旋耕机、秸秆打捆机等秸秆综合利用机具保有量分别达到4.4万台、2.1万台、4.6万台和3000台,较2013年分别增长196%、21.5%、130%和855%。农业装备为秸秆禁烧提供了支撑,秸秆禁烧也反向促进了农业装备结构优化和水平提升。

二是推动了农机作业水平提升。农机农艺融合加快了薄弱环节机械化发展,2014年我省水稻机插秧、玉米、油菜机收水平分别达到32.9%、67%、29.3%,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69.6%,高出全国平均水平8个百分点。

三是推动了农业生产能力提升。我省充分利用农机购置补贴政策,把水稻机插、秸秆还田、玉米收获、免耕播种、深耕深松、大型植保、旋耕施肥播种镇压复式作业等农机具纳入敞开补贴和重点补贴范畴;在发生旱涝灾害时启动排灌机械专项补贴,引导农民购置这些与农艺技术配套、农业生产急需的农业机械,提升农业生产能力和抗灾能力,为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和粮食生产“十一连丰”作出重要贡献。

三、目前农机农艺融合重点及机械需求

根据我省农业生产和农机化发展实际,应重点关注大宗作物,从品种选育、栽培模式、机械作业等方面入手,逐步解决农机农艺融合过程中的主要问题。同时,按照全程、全面的要求,适度推进山区机械化。

1.小麦生产

我省小麦已基本实现全程机械化,但小麦种植普遍存在犁底层过浅、整地质量不高、播深不一、播后不镇压或镇压不实等问题。因此以提高播种质量为核心,发展精匀耕播机械化技术是充分发挥小麦品种潜力,促进小麦高产稳产的重要举措。大型动力机械配套的耕整地机械、深松机、秸秆还田机、旋耕播种施肥镇压复式作业机械等装备,在今后一段时期内将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另外小麦联合收获+秸秆打捆的收获打捆机也开始出现市场需求。

2.水稻生产

2015年,全省水稻机械化种植面积1423.5万亩,机械化种植率42.8%,同比提高4.2个百分点。种植机械化是薄弱环节。近年来推广应用的中小苗带土机插秧技术,以30cm固定行距的宽行插秧机为主,常规稻基本上能应用,杂交稻和双季稻应用仍存在很多问题。杂交稻要求单少本栽插,目前育秧播种设备难以达到对位精播、低播量盘根成毯要求;双季晚稻易超秧龄,秧苗过高,移栽时已有分蘖,目前的插秧机的栽插机构不适应大苗的栽插;早稻需发挥群体优势,30cm的宽行插秧机很难满足其基本苗要求。另外能实现精密播种的育秧播种机,可深施化肥的复式作业插秧机,能适应长秧龄的钵苗插秧机等都需要通过进一步研究开发加以解决。激光平地机对提高机插水田耕整地质量有很大帮助,有一定的市场前景。

3.玉米生产

2015年机收玉米1394万亩,机收率75.1% ,同比提高8.1个百分点。随着秸秆还田力度的加大和玉米种植机械化水平的提升,玉米种植面积也在逐年扩大,因此,玉米生产种植、收获机械发展较快。我省属黄淮海麦玉两熟区,玉米收获时籽粒含水率高,只能使用摘穗型收获机,且行距对机械化收获作业有显著影响(果穗损失),因此应选育柱状果穗、结穗位高、苞叶紧实度低、成熟期籽粒降水速度快的玉米品种,实行统一行距(60cm)的标准化种植。种植环节开发应用具有精密播种,单体仿形、主动防堵机构的大中型专用播种机具;在现有3-5行摘穗剥皮型自走式玉米收获机的基础上,提升智能化、信息化水平,向大型化发展。玉米秸秆粗韧、高大、难以成捆,秸秆收集专用装备少,根茬处理难。高效玉米中耕、追肥机具有待开发。玉米整穗烘干机具目前市场还是空白。

4.大豆生产

2014年我省大豆机播水平66%,机收水平64%。大豆专用播种机保有量不足,使用小麦播种机械播大豆,播种质量不高,缺苗断垄严重,田间豆苗不均匀,行距小(20cm)、密度大,影响产量。 农艺上推广大豆“扩行栽培技术”,核心是加快扩大行距(变传统的20cm行距为40cm行距),应研制推广适宜的大豆播种机械,以大豆免耕覆秸精量播种机具为重点,提高秸秆还田条件下大豆播种质量。

5.油菜生产

2015年全省机收油菜291万亩,机收率39.8% ,同比提高10.5个百分点。油菜籽粒径小、表皮易破损,精量播种控制技术难,一种机具难以具有普遍的适应性,适用的油菜播种机具缺乏。移栽机具设计复杂、制造成本高,作业辅助人工多,经济性差,实现机械化难度大且后期机械收获损失率也较直播油菜高。目前农机农艺融合解决方案主要是选择结荚高、成熟一致的油菜品种,改传统移栽为直播模式,合理密植,适时机收。

6.山特产品生产与加工

山区占我省国土面积的三分之一,山区农机化在全省农机化发展中占重要地位。我省山区茶叶、板栗、山核桃、毛竹、油茶等山特产品资源丰富,商品性强,通过清洗、分级、干燥、包装、保鲜等初加工,产品附加值提升空间大。

茶叶是山区主导产业,茶叶加工已基本实现机械化,并开始从小型成套设备向大型加工流水线发展、从茶叶初制向茶饮料、茶食品等深加工发展。今后要结合茶园改造推行标准化种植,提高茶园中耕除草、施肥、植保、修剪、采收等环节的机械化水平。

四、推进农机农艺深度融合的建议

1.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完善机制。应当把制度创新作为推动农机农艺融合的根本动力,既重源头控制,又重过程管理,通过建立新的、更有效激励、引导、促进有关各方行为的制度体系,实现农机农艺的变革、融合和持续发展。在现有组织架构的基础上,农机农艺融合领导小组和专家组应建立和完善组织保障、项目协作、信息交流以及重大活动相互参与等工作机制。粮食绿色增产模式攻关平台同时作为农机农艺融合平台,把农机农艺融合纳入模式攻关的工作任务、投入对象和督导内容。

2.以粮油作物机械化为重点,加快突破。当前我省农机农艺融合的重点仍然要放在粮油等大宗作物生产上,要集中精力,率先解决好小麦、水稻、玉米、油菜关键环节的农机农艺融合问题。小麦要提高耕整地和播种质量,引导农民改变耕作习惯,提倡秋季翻耕整地和定期深松作业;水稻要通过工厂化育秧、商品化供秧解决机插秧问题;油菜要培育成熟期一致和适于直播的品种,示范推广直播机具,为机收创造条件;玉米、大豆要统一播种行距,解决标准化种植和免耕直播的问题。要把秸秆机械化还田作为常态化技术,纳入农机作业流程,试验和完善秸秆还田条件下的耕整地和播种作业模式。

3.以规范化生产为支撑,统一标准。把完善相关标准作为推进农机农艺融合工作成效和技术成果考核的必备项目、量化指标和评价内容。在农业标准化工作中,坚持融入农机农艺融合理念,在相关标准的立项、编制、审定等环节提出明确要求。要在各个农产品优势区域、各类农业示范项目区建立农机农艺融合示范基地,建立完善相关作业标准和技术规范,开展标准化生产示范,推动农业生产方式转变。

4.以提高人才素质为引领,强化培训。农机农艺融合,人才是关键。要把农机与农艺作为一个产业的技术整体,引导农民学习掌握农机农艺融合的新知识新技术,培养既懂农机操作技能又熟悉农艺技术的复合型人才。各地各部门在培训人员选择上,要以种粮大户和专业合作社管理人员、技术骨干等为重点,强化农业主推技术和农机使用技能培训,引导农民把农机农艺集成技术应用到农业生产中。

5.以社会化服务为抓手,培育主体。推进农机农艺融合最终要通过农业生产经营者来实现。农业专业服务组织更容易实现制度化建设、规模化经营、规范化管理。要进一步加大对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经营主体的扶持和指导,针对经营主体需求开展专项培训,明确由经营主体承担农机农艺融合示范项目,依托经营主体实施农机作业补贴,培育、壮大一批农机农艺集成示范组织,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