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哪裡的人才流入大?

八哥談房


雖然可能有爭議,但是我想說的是東北的遼寧省。遼寧常住人口裡學士和碩博士的比例在全國僅次於京津滬三大直轄市。




AuPluuus


全國人才流入大的城市基本上都是發達的一線、新一線城市。根據獵聘網公佈的數據顯示,2018二季度到2019二季度,全國中高端人才淨流入率最高的20個城市如下,其中杭州和寧波穩居前二,人才淨流入率均超過8%,長沙、西安緊隨其後,淨流入率在5%以上。

可能大家會好奇,經濟更發達的北上廣深一線城市為什麼都沒能排名前列?這一來是因為這兩年,在新一線城市掀起的城市搶人大戰;二來北上廣深的中高端人才總量已經很大;三來是因為北上廣都是科教大城,培養的人才本來也多,不可能留住所有的中高端人才。就拿北京為例,這裡高校雲集,聚集了全國最多的985,211院校,每年培養的人才全國之最,因此北京甚至是一個人才淨流出的城市。

從人才的供需分佈來看,北上廣深的人才供給、需求都是位居全國前四的。

北上廣深的人才總量有多少,這個數據無從得知,但它們的人口吸引力卻是非常強的。其中上海的非戶籍人口超過900萬,深圳超過800萬,北京、廣州的非戶籍人口也在500萬之上,遙遙領先全國其它城市,這其中中高端人才總量應該不少。


錦繡中源


在大家的印象之中,北京、上海、深圳、廣州,北上廣深這四個傳統的超一線城市才是人才流入的主要聚集地,但是最近獵聘網發佈的2018年2季度—2019年2季度全國中高端人才淨流入率最高的城市前20榜單中,我們看到排名第一卻是杭州,人才淨流入率為8.82%,人們傳統印象中的北上廣深四城,深圳排在第8,上海排名14,廣州排名18,而北京已經掉出了20名開外。

北上廣深之所以出現高端人才淨流入率遠低於其他一線城市,這跟北上廣深的高生活成本、高房價以及嚴格的戶籍政策相關。單單房價一途,就使得眾多的人才選擇逃離,不說人才,即使企業也一樣,試問一下中國的企業能超過華為的沒有幾個吧?但是連華為都在深圳待不下去,搬到東莞。

新一線城市,之所以能成為人才的淨流入城市,一方面是這些城市是僅次於北上廣深的城市,二是這些城市中很多都採取了各種措施來吸引人才流入,以杭州為例,杭州2019年5月底推出的人才新政中,規定年齡35週歲以下的全日制大學專科(含高職)學歷及45週歲以下的全日制本科學歷人才,在杭工作並由用人單位正常繳納社保的,可申請辦理落戶。

本身具有較好的產業基礎,再加上不餘遺力的人才引入政策才會使得新一線城市目前在人才引入中出類拔萃,如上圖所示,在人才淨流入最高的前20個城市中,有9個新一線城市,3個一線城市。

總結

其實高人才流入分散化在眾多的新一線城市是好事,如同美國一樣,多個城市開花才是最好的,越來越多崛起的新一線城市,除了分攤掉四大超一線城市的壓力之外,也可以帶動促進我國其他區域的整體經濟發展,這是利大於弊的事情。


鯉行者


在十年前,四大一線城市是無可撼動的人才流入四強城市。流入規模和比例都遠超其他城市。

但是隨著新一線城市的快速崛起,隨著一線城市居住成本的驟增。人才流入率和流入方向都出現了明顯的變化。

雖然從人數來說一線城市依然最多,但流入率除了深圳在持續走高以外,其他三個已經出現下滑。而杭州、南京、成都等熱點城市成為了新的增長極。尤其寧杭兩市,收入水平已經不亞於廣州,新興企業和高薪行業也是有過之而無不及,因此成為了新一線的龍頭。

中西部地區收入雖不及東部,但生活成本也對更低,因此收支比方面差異並不大。所以中西部幾大強市對本省的虹吸效應也進一步增強,人口流入規模逐年遞增。本碩應屆人才心理傾向指數也連年走高。

下圖紅色為流入,綠色為流出。可以看出東南沿海儼然是最受歡迎的目的地。雖說人口流入和人才流入有差別,但畢竟人才和人口是有比例關係的。人口流入總量大,人才流入率自然就高。

未來幾年,中西部的強省會模式會愈發凸顯,對周邊城市的人才吸引力將進一步增強,即使非經濟強市,其局域吸引力也會進一步增長。而三四五線城市則可能全面進入人口流出狀態。


城市發展報告


春節假期很快就過去了,有人重新踏上了開往北上廣深的高鐵,有人告別一線選擇留在了家鄉。


城市選擇決定個人未來和命運,你是否適合這座城市,要看這座城市的產業水平、就業機會、薪資水平、房價高低等等,選擇比努力更重要,有人在北上廣深如魚得水,有人卻迷茫焦慮,有人回到二線城市重生,有人卻感嘆回不去的故鄉……


獵聘最近發佈了一份《2019年人才前景趨勢大數據報告》,報告推出全國各城市中高端人才淨流入率TOP20,呈現出過去的6個季度裡的中高端人才流動大趨勢,在這個流動趨勢中,杭州成為最吸引人的城市,而北京出現人才淨流出。

新一線、強二線城市幾乎霸佔前十。

中高端人才淨流入率前十的城市,除深圳位居第十名之外,全部被新一線、強二線城市霸佔,杭州以10.47%的人才淨流入率排名第一,寧波緊隨其後,為10.22%。長沙、嘉興、貴陽、佛山、西安、成都、武漢等表現突出,這些城市有的新興產業發展強勁,有的在製造業快速轉型中獲得先機。

一線城市中,進入前二十的城市只有深圳和上海,人才淨流入率分別為3.79%、1.49%,排名為第十、第十五。廣州和北京則未進入前二十,廣州人才淨流入率為0.04%,北京為-0.16%,出現了人才淨流出,高昂的房價和生活成本、落戶難、異地子女高考問題、環境問題是不少外地人離開北京的重要原因。


在這20個城市中,長三角城市佔到六席。長三角地理環境優越,經濟發達,既有上海這樣國際大都市的輻射效應,又有該地區的集群效應,因而對人才的吸引力較強。


中部崛起,西部快速發展,中部地區長沙和武漢表現出較強的人才吸引力,鄭州合肥也躋身排行榜,西部地區西南城市成都、貴陽和西北城市西安均位置排行榜前10。


小半


眾所周知:長三角城市群範圍是:江蘇浙江上海三個行政區的全部轄區。但是,2016年,國wu院關於長三角城市群的批覆,去掉了江蘇北部,浙江南部,加入了安徽東部。同時,明確上海為中心城市,南京杭州合肥為3個副中心城市。安徽猶如空降般的突然成了長三角城市群的一員,驚掉了一地下巴!

看看合肥的最新定位:

1,國家科學中心城市(這個定位全國僅三個:北京、上海、合肥)。

2,長江中下游中心城市(這個定位原本是南京的,現在南京升格為東部地區重要中心城市後,把這個定位給了合肥)。

3,世界級城市群長三角城市群副中心城市(南京杭州合肥為3個副中心城市)。

4,安徽省會。

綜合以上4點國家定位,誰還敢說合肥不如蘇州?





浙A太牛cool


從區域看長三角的地區人才流入最大。從地區看深圳的人才流入最大。

何為人才

人才,大部分認為有高知識,有文化的才叫人才。其實人才是指具有一定的專業知識或專門技能,在勞動過程中,在一個行業有貢獻的,並對社會或國家做出貢獻的人,素質較高的都叫人才。

每一個人或每一個行業都是國家組成的重要部分,缺一不可。農民種地,收穫糧食可以解決糧食安全問題;工人在工廠做工,製作機器設備,為工業基礎建設做出貢獻;教師在教室教育下一代,為祖國未來做出貢獻。只有崗位區別,但無價值大小之分。

人口流向

在改革開放之後的40年時間裡,人口流動是中國幾千年以來最明顯的時期。很多人未來就近工作、上學、醫療,很多人選擇在就近城市安置。

人口流失最嚴重的地方在淮海地區、川渝地區、湖南和廣東北部地區、安徽地區等。

2018年統計安徽常住人口:6254.79萬,戶籍人口:7059.14萬,淨流出:804.35萬。
其中阜陽常住人口:809.26萬,戶籍人口:1070.07萬,淨流出:260.81萬居安徽第一。
淮海地區:2018年徐州戶籍人口1039.42萬,常住人口876.35萬,淨流出163.07萬。流出人口居江蘇第一。

有流失地區肯定有流入地區,長三角地區和珠三角地區的流入地區的主要的區域。

江蘇地區:2018年,南京市戶籍人口686.7萬人,常住人口833.5萬人,淨流入152.83萬人。蘇州市戶籍人口691.07萬人,常住人口1068.36萬人,淨流入377.29萬人。截至2018年底,上海市外來常住人口976.21萬人。2018年,廣東常住人口增加177萬人,這是廣東省人口增長第四年超過100萬人

總體上長三角城市流入人口最多。但從地區深圳流入最大。

近年來,深圳不斷出臺人才引進政策,尤其2018年推出“鵬城英才計劃”,給予不同人住房及租房補貼,提供良好的就業和創業環境。

2018年,深圳人口增長達到49.83萬人,這在中國也是罕見的,超過了同一省份的廣東。

同時,人才政策也為其產業的發展提供了大量的人才資源。全國高新技術企業由2015年的5524家增加到2017年的11230家,兩年翻了一番。高新技術企業居全國第二位。

很多地區都在重視人才引進政策,未來誰掌握人才,地區的發展潛力才會最大。不管流入哪個地區,一定要積極給當地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地圖上的螞蚱


絕對的敢說很能吸引人才的,也就北京上海廣州深圳杭州蘇州天津南京成都,但是網上的風氣似乎是除了東北外,哪裡都吸引人才


大長春崛起


應該是北上廣深,但現在也有部分人回家鄉工作


赤峰生活號


看人口流入,可以參考2個有趣的指標,一二線城市可以參考地鐵線路平均人次同比是否增長,另外一個可以參考城市的電影票房是否增長。國外對城市規模衡量的重要指標是都會區地鐵覆蓋人口和購物中心的數量,相對應的地鐵的平均載客人次和影院數量觀影人次就會有相當參考意義。隨著中國新一線城市和省會蓋地鐵的熱潮持續到2022年後,到時哪些城市的地鐵在運椅子,就是沒有搶到人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