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逆行》為例:從四個角度深度解讀太宰治的“喪文化”

當有人在你悲傷的時候問你"幸福嗎?"你會作何回答?通過閱讀太宰治,我們知道:幸福感這種東西,會沉在悲哀的河底隱隱發光,彷彿沙金一般。幸福感太稀缺了,人生會有很多苦難和悲傷充斥在每一個階段,但是就像剝洋蔥一樣,把悲傷一層一層剝開,找到的幸福感才是真正美好的。--任知


以《逆行》為例:從四個角度深度解讀太宰治的“喪文化”

“生而為人,我很抱歉”,相信大家對這句話耳熟能詳,它出自太宰治所著的《人間失格》一書中。雖然它只是太宰治引用寺內壽太郎的一句話,但是很多人卻是因為這句話記住了太宰治。雖然《人間失格》名氣很大,但其實《逆行》寫於更早的時期。

《逆行》是太宰治中短篇精選集,內含太宰治一生寫照的十個中短篇,收錄了他入圍第一屆芥川文學獎的成名作《逆行》和《浪漫燈籠》。太宰治可說是當代日本文學的奇葩,一生歷經五次自殺,很多作品都是在自殺間隙完成的。

太宰治的人生在我們普通人看來未免太過"不堪"了,荒廢學業、多次自殺、沉迷藥物、欠下債款、與多名女性糾纏不清等等,那為什麼我會說太宰治一點都不“喪”呢?短短三十九年留下一百四十部作品的人會喪嗎?他早期的作品傷感、悲觀,中期作品慢慢趨向明快、單純,後期的作品樸素、正直。<strong>太宰治和我們一般人不一樣,我們是從誕生走向毀滅,他是反向生活的人,是從毀滅走向誕生。

凡是看過太宰治作品的人,都認為他的作品讀起來很喪氣,都以為太宰治也是這樣一個人,然而事實並非如此。其實,這個被稱為“喪文化”鼻祖的太宰治,曾如此真實地愛過這個世界。以下我們將<strong>從家庭背景、自殺經歷、對芥川獎的執著及作品分析四個角度闡述其實太宰治並不“喪”,反而充滿了正能量,尤其他從毀滅走向誕生的過程給予了我們深深的啟發。

01.優渥的童年生活並沒有給太宰治帶來心理上的幸福感

太宰治是日本"無賴派"文學代表作家,與川端康成、三島由紀夫並列為日本戰後文學的巔峰人物。

以《逆行》為例:從四個角度深度解讀太宰治的“喪文化”

從家庭出身看,太宰治絕對是贏在人生起跑線上的人。 他出生名門,文采了得,家境優渥。太宰治的父親是青森縣津輕地區的大地主,經營銀行與鐵路,後為國會議員。在如此優越的環境裡成長,太宰治童年是沒有經歷過窮困與磨難的。他曾在《津島家的人們》裡回憶自己的童年:每餐都異常豐盛,家族之長在茶室用餐,妻子在旁侍奉。晚餐有生魚片、烤魚、乾燒等等,必定有五六個菜品……

雖然他們一家過著當時令人豔羨的生活,但太宰治卻並不這樣認為。作為家庭排行第十的他,從小便由姑母及保姆照顧。母愛的缺失,嚴厲苛刻的父親,尤其家庭中女性居多,這樣的成長環境使太宰治從小就比其他孩子更心思敏感細膩。這種情感的滋生,讓太宰治從五歲起,就成了一個以讀書為樂的孩子,16歲時他已經遍覽泉鏡花、谷崎潤一郎、吉井勇、莫泊桑、莎士比亞等人的作品,為以後的作品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正因如此,在他的早期作品中,一般是傷感、悲觀為主,《人間失格》中,葉藏的大家庭對他的影響是直接和深遠的:

在傳統的鄉下家中吃飯,一家十幾口人全都到齊後,分成兩列相向而坐,葉藏是最小的好孩子,總是坐在餐桌最末端,昏暗的飯堂,十幾個人都在默默吃飯。

太宰治描述“那情景總是讓我不寒而慄”,連吃飯這樣一件輕鬆愉快的事情,在他眼中卻是氣氛壓抑,絲毫體會不到家庭的溫暖。所以太宰治溫情的部分,在他年幼之時,就在那個森嚴戒備的家裡被掐死了。也有很多人說,其實葉藏就是太宰治自己。

心理學家說,人的性格形成一半來自先天的遺傳基因,一半來自後天的環境,後天的可塑性對人的性格養成非常重要,尤其是幼兒期的生長環境,對一個的性格養成是有終生影響的,這恐怕也是太宰治在早期一直悲觀厭世的原因吧。

以《逆行》為例:從四個角度深度解讀太宰治的“喪文化”

02.太宰治傳奇的自殺之路

太宰治的一生,是充滿傳奇的一生,在他短短三十九年的生命裡,竟多達四次自殺未遂。最後,他終於用自殺的方式了結了他的生命,並被譽為“日本人自殺次數最多的作家”。

▶第一次自殺

1927年,芥川龍之介吞安眠藥自殺,18歲的太宰治早已把他當為文學偶像。兩年後,年僅20歲的太宰治效仿芥川龍之介吞安眠藥自殺,被人發現後救下,第一次自殺以失敗告終。此後,他的生命裡就交織著女人與自殺,這兩者也不斷地呈現在作品中。

▶第二次自殺

這次的自殺相當於一次殉情,和太宰治一起自殺的,還有同居不久的咖啡館女招待員。他們相約到鎌倉海吞噬安眠藥後跳海殉情。結果,太宰治被漁民救下,而女招待員因此喪失了生命。

這事過後,太宰治因為教唆自殺罪被法院起訴,雖然沒有受到處分,但這件事,卻成為一顆無形的炸彈,讓太宰治終日生活在罪惡感之中。後來,他將這件事改編成小說

《小丑之花》

▶第三次自殺

兩次落選芥川獎後的太宰治,不僅在文學作品上鬱郁不得志,而且還飽受疾病之苦、經濟窘迫,最終不堪重負,他跑去上吊,因為繩子繃斷,再一次活了下來。

▶第四次自殺

太宰治26歲時與藝伎小山初代相戀,繼而商量要結婚,誰知,遭到全家的強烈反對。太宰治此時根本根本聽不進家人的任何言語,他不惜頂著被除去戶籍、斷經濟來源的代價,毅然選擇了和小山在一起。

然而他們的幸福時光還沒有多長時間,他發現發現小山與自己的遠親有染,知道真相的太宰治決定與小山一同赴死。1937年,他與小山初代前往谷山溫泉殉情,服用安眠藥之後,雙雙被救活,再一次與死亡擦肩。

這次的經歷使他深切地感到失望,後來他在《如是我聞》裡對這段感情回溯道:

為了這個女人,後來我吃盡了苦頭,但是,我還是不後悔和她結婚。

▶第五次自殺

本以為,經歷過生死的人,應該更懂得珍惜生命,太宰治的一生似乎就是為自殺而來的,在經歷過四次自殺未遂之後,他又一次選擇自行了斷。在他39歲生日那天,他再一次將"屠刀"舉向了自己。這一次,他終於如願以償,永遠地離開了人世間。

以《逆行》為例:從四個角度深度解讀太宰治的“喪文化”

太宰治短暫的一生,自殺五次,雖然每一次都能夠找出自殺的理由。縱觀他的作品,其實並不總是悲觀厭世,

<strong>他把個人之喪寫到了極致,卻又能在喪中昇華出一絲絲至純的希望,這份希望是一種堅守。

雖然他筆下的主人公,仍然“像神的孩子一樣”,他們沒有泯滅自己的良知,也沒有放棄對善良與美的追求,被毀滅的是肉身、是社會地位而不是他們的精神,這就是太宰治與無限悲涼中開鑿的珍貴意義。

有人說,當我們低頭往下看時,永遠有人在下面為我們墊底——那個人就是太宰治。

03.鍥而不捨地參加芥川獎是太宰治追求極致的一種精神


以《逆行》為例:從四個角度深度解讀太宰治的“喪文化”

芥川獎是日本最重要的文學獎,目前算得上是日本文學的頭號獎項,但在當時卻無人問津。出於對芥川龍之介的喜愛,他對設立的芥川文學獎非常看重。因為,芥川是他少時的偶像,他曾模仿芥川的造型留下照片,還在16歲時出版同仁志《蜃氣樓》,這部小說的靈感就來自芥川的小說。

太宰治一直為了芥川獎嘔心瀝血地寫作,本以為自己能夠有所收穫,但是卻總是空手而歸。第一屆,他的小說《小丑之花》和《逆行》都雙雙入圍了獎項,他也期待著這或許是殺出文壇的好時機。

當時的評委之一川端康成說:

以我之見,作者對眼下的生活懷有厭惡之情,使得作者不能將才能發揮得淋漓盡致,這是很遺憾的。

而太宰治攻擊他道:

你以為人人都像你一樣生活無憂,日常養花逗鳥參加舞會?你對社會是冷酷的,身上的銅臭味令人苦惱。並建議他"有意識地去體驗所謂的作家是在夾縫中生存的道理。"

此時的太宰治,因患腹膜炎,需要經常服用鎮痛藥,醫院欠款不斷增加,他不得不依賴麻醉性藥物和靠酗酒度日。他希望通過芥川獎獲得獎金,以償還生病欠下的債務,芥川獎成為他唯一值得期盼的事情。

第一次的落敗讓太宰治難以釋懷,他準備再次出擊,這次,他學習了外國作家的手法,並聯系當時的評委佐藤春夫:

如果能得到芥川獎,我會為人們的情誼感動得流淚,而且我會振奮精神,與所有的苦難作鬥爭,並戰勝困苦,請您幫幫我,不要取笑我。

第二屆的芥川獎無人獲獎,而太宰治也大受打擊。

第三屆的芥川獎,太宰治再一次捲土重來,他一反常態,向他的仇人川端康成央求:

請給我希望。雖然我死皮賴臉活下來了,但也請誇獎一下,請快點,快點!不要對我見死不救!

第三屆芥川獎結果公佈,太宰治的作品沒有入圍。雖然他與芥川獎一次次擦肩而過,甚至最後失去了參賽資格。但是芥川獎卻因為他的一通作為而名聲大噪,成為日本文學上最為重要的一個獎項,村上春樹的處女作就獲得了芥川獎。

以《逆行》為例:從四個角度深度解讀太宰治的“喪文化”

不管是誰,在生活中都會遇到挫折,產生喪的情愫,這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然而,如何面對眼前的挫折,如何面對自己內心的軟弱,才是一個人真正要考慮的事情。而<strong>太宰治對芥川獎的執著,讓我們看到,只有抱有希望,才有實現的可能,哪怕碰的頭破血流,而不報希望,實現從何而來?

04.每一個喪到極致的人,其內心都有一顆希望的種子,太宰治如是

《海上鋼琴師》中的一句話:"只要你有一個好故事和一個可以傾訴的人,就不會完蛋。"即使你低到了塵埃裡,也要記得讓內心充滿希望。因為還有一個人在為你墊底——太宰治。他會在你最低谷的時候對你說:“嘿,抬頭!”

30歲的太宰治,經由老師井伏鱒二介紹,與教師石原美知子結婚。此時的他,算是過上了安定而平穩的婚姻生活。這期間太宰治筆下的文字,似乎都多了幾分明媚之感。無論是《奔跑吧,梅勒斯》,還是《女生徒》裡,都可以感受到他對生的活力。

以《逆行》為例:從四個角度深度解讀太宰治的“喪文化”

他在《奔跑吧,梅勒斯》裡寫到:

紅日西沉,陽光自樹葉的縫隙灑落,將枝葉映襯得閃閃發光,直如燃燒一般。距日落尚有些時間,還有人等著我呢!

太平洋戰爭爆發後,太宰治為了讓那些為了度過困難時期而奮鬥著的人們於百忙之中能得到片刻慰藉,於是發明了一種新的寫作方式——私小說,並創作了令人輕鬆愉悅捧腹大笑的作品——《御伽草紙》:

我好愛這世界!

《人間失格》中最讓人感到希望的就是結尾,葉藏並沒有死掉,還堅持活下去,哪怕是跟隨一個年長的女僕作伴,也要堅持活下去。

以《逆行》為例:從四個角度深度解讀太宰治的“喪文化”

《斜陽》中,和子不顧一切地踏出和邋遢作家相愛的片段,讓我們感受到無論如何地絕望,哪怕有一線生機也要牢牢地抓在手中。

《人間失格》通篇述說著“罪惡”,太宰治的自傳也一直都在剖析自己的“罪惡”,他沒有推卸責任,一直都正視著自己的"罪",試問有多少人有這個勇氣去書寫自己的罪惡呢?

《逆行》的風格是明快而溫暖的,是積極向上的。太宰治從來都不避諱談"悲傷",並且以其獨特的頹喪與陰鬱風格自成一家。日本文學史上,和太宰治一樣,以陰鬱悲傷情緒的基調的作家很多,如三島由紀夫,如芥川龍之介,甚至川端康成,他們都將日本的"物哀"之美書寫到了極致。儘管最後他們不得不自殺,但是他們的文字,對於讀者來說,更像是一種慰藉。就像日本文化學者任知在序言中寫的那樣“他的作品宛如一劑良藥,將我從消極虛妄中解脫出來。”

<strong>每一個絕望的人都可以在太宰治的作品中看到一線生機,找到生存的希望,充滿繼續戰鬥下去的勇氣,可能,這也成為了大眾如此喜歡太宰治作品的原因,也讓我相信,其實,太宰治一點都不“喪”。

以《逆行》為例:從四個角度深度解讀太宰治的“喪文化”

結語:

魯迅評價《人間失格》時說:“精神的潔癖,讓太宰治一樣的人容不得半點的傷害,他活在自己的世界裡,卑微而自由。他想要打破什麼,卻又沒有方向。他的痛苦在於他用心看著漆黑的世界。”太宰治“喪而不哀”、充滿反抗的精神,給陷入孤獨而又無助的讀者帶了希望,他們從他身上找到了自己的影子,找到了對抗悲觀情緒的力量,這力量支撐著他們繼續前行在路上。

所有人都希望生活對我們真心以待,我們用心地看著這個色彩繽紛、五彩斑斕的世界。當現實不是我們所期待的模樣時,就會激發對現狀不滿的情緒,總想要打破什麼,卻又不知該走向何方?當失去方向時,人自然而然地陷入精神危機之中。

在我看來,<strong>太宰治於我們的現實意義,是讓我們清楚地<strong>看懂當下,批判當下,活在當下。不管是在個人困境,還是在外部困境,都能找到一條更有價值之路,唯有此,才能真正活出生命的意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