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併沃爾沃汽車之後,吉利坐實自主一哥之名?

2020年2月10日,吉利發佈了一則內幕公告,“公司管理層正在與沃爾沃汽車的管理層進行初步討論,探討通過兩家公司的業務合併進行重組的可能性。合併後的業務將在香港及斯德哥爾摩上市,進入資本市場。”

合併沃爾沃汽車之後,吉利坐實自主一哥之名?| 賈新光汽車評論


沃爾沃汽車和吉利汽車將進行業務重組這一消息可謂突如其來,吉利與沃爾沃的愛情長跑終於要有新的發展了嗎?其實細想這也卻是情理之中的事。

吉利近幾年開掛式的飛速發展,大家都是有目共睹,一步步運籌帷幄的戰略部署,才有了吉利的今天。對於吉利的發展,李書福有著不一樣的思考,早在10年前他就開始了吉利汽車全球化的佈局。

吉利和沃爾沃這兩家的故事,要從十年前說起。2010年,吉利以18億美元收購了沃爾沃,這一舉措一出引發了界內的廣泛關注和討論,大部分輿論並不看好吉利這一行為,認為吉利野心很大但能力還欠缺。

合併沃爾沃汽車之後,吉利坐實自主一哥之名?| 賈新光汽車評論


2012年3月,吉利汽車與沃爾沃汽車簽署技術轉讓協議,雙方宣佈將聯合開發小排量、高性能、綠色環保系列發動機和環保性小型車平臺,以及電動車、插電式混合動力車等新能源汽車總成系統技術。隨後的2013年9月,吉利和沃爾沃的合作又有了進一步的發展,開啟了吉利控股集團歐洲研發中心CEVT對於CMA中級車模塊架構和相關部件的研究,這也是吉利全新高端品牌領克誕生的重要前提。2019年10月,吉利、沃爾沃又宣佈計劃合併旗下發動機業務。

合併沃爾沃汽車之後,吉利坐實自主一哥之名?| 賈新光汽車評論


回望吉利和沃爾沃攜手走過的這十年,可以說是相互促進共同進步。對於吉利來說,一直在向上發展。到2019年,以136.2萬輛的銷量,連續四年蟬聯國內品牌的銷量冠軍。對於曾窘迫到瀕臨破產的沃爾沃來說,算是起死回生了,2019年銷量突破了70萬輛。這次的合併對於兩家來說都算得上是錦上添花了。

當前國內自主品牌發展大致可以分為三個梯隊,長城和吉利、長安為首的第一梯隊;上汽乘用車、奇瑞、比亞迪領銜的第二梯隊;江淮、華晨、眾泰等為代表的第三梯隊。2019年雖然吉利的銷量居於中國品牌的首位,但面對後面緊追不捨的長城,吉利還容不得放鬆休息。

那麼,這次吉利合併沃爾沃汽車之後,會不會就此成為一個轉折點,讓吉利坐實自主一哥之位?這要看合併沃爾沃汽車之後,它能給吉利帶來什麼?

合併沃爾沃汽車之後,吉利坐實自主一哥之名?| 賈新光汽車評論


筆者認為,合併之後,沃爾沃給吉利帶來的將是全方位的影響。

首先是技術,合併之前,沃爾沃雖然被吉利收購但是他的很多技術是不和吉利共享的,收購時的內容包括沃爾沃汽車10963項專利和專用知識產權,但併購協議中的條款中明確表示“吉利汽車不得直接使用沃爾沃汽車的技術”。這也是為什麼吉利雖然背靠沃爾沃但在技術層面仍與一線主流汽車存在差距的原因。合併之後沃爾沃帶給吉利更多技術層面的交流,和提供更多技術支持。按現在雙方的預想吉利汽車和沃爾沃汽車動力業務合併後將成為獨立的動力系統供應商,未來有望外銷。

其次從車型來看,合併後吉利新能源和燃油車板塊皆受益。以新能源為例,吉利很早就提出了“藍色吉利”計劃,但目看來,效果並不理想,2016-2017年,新能源汽車市場處於一個搶手的爆發期,在小微型車在電動車市場盛行的時候,吉利汽車推出的卻是主流家轎車型,其在市場的表現不盡人意。2018年吉利奮力追趕,除了低端車型遠景系外,帝豪、博瑞等所有車系都有新能源產品上市。但現在2020年已然到來,90%新能源汽車的預期並沒能實現,這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由於專業技術掣肘,而沃爾沃到來最後將會改善這一局面,為吉利提供更多技術支持。燃油車領域也是如此,沃爾沃在安全領域的造詣有口皆碑,其次還有空氣淨化,自動駕駛等方面的技術,這都能給吉利帶來不少便利。

合併沃爾沃汽車之後,吉利坐實自主一哥之名?| 賈新光汽車評論


品牌方面,2018年的車市下行反映了中國車市在正在面臨的變化。消費升級,產業升級,其實日德系品牌和豪華品牌在寒冬中的高漲都透露出了這種變化。品牌在消費者認知中越來越重要。過去吉利也一直在利用沃爾沃的品牌背書,但表述一直都遮遮掩掩,這次合併之後,吉利完全可以說沃爾沃給他帶來的全方位的幫助。

合併沃爾沃汽車之後,吉利坐實自主一哥之名?| 賈新光汽車評論


最後是軟實力協同性層面,沃爾沃會給吉利全方位的支持,比如製造工藝、成本控制能力等,包括二者在平臺上的一些資源共享,供應商管理體系的資源共享等等。

短期來看,雙方合併的核心圍繞技術研發和投入,更好的控制成本和追求更卓越的效率,相信有了沃爾沃的這些加持,對於勢頭正勁的吉利可以說是如虎添翼。未來消費升級和產業升級隨時間變化 ,雖說還存在很多不確定因素,但是吉利領導自主品牌前景可期。

合併沃爾沃汽車之後,吉利坐實自主一哥之名?| 賈新光汽車評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