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之下---以前那些小事(3)

三. 时代,大部分人无法跳脱的局限

老妈说那个年代很难赚钱,没什么工厂可以打工。不像现在只要肯做,一个月几千块钱还是很简单的。

但我想很多东西其实并没有变的。当年没有工厂,农民有地种,吃的自足,卖卖农产品,有钱的话买点家用;现在这边的农民没有种地了,靠打工赚钱生活,一个月吃喝都花掉了大半,可用来改善生活的钱其实也不多。

变的是,赚钱的途径多了。不过最终能够成为锦鲤的也是寥寥无几。

现在,没资本,没人脉,没知识的农民,真的要过上富足的生活,其实也是很难的。

目前看来,高考虽然很难,但它算是跨越阶层最公平最有效的方式了。这几十年的高考,让很多农村孩子走出了不一样的命运。

父母那个时候,经历了特殊年代,并没能读多少书。家里一穷二白,只有靠着双手翻开地,播撒种子,灌溉,施肥,等待来年的收成,靠天吃饭。如果有什么出路,在这个偏远的农村,又有谁能知道呢,甚至外面的世界在发生着怎样的变化,应该也无从知晓。

我有时候会跟奶奶闲聊,老人家对当年抗日战争的印象就是偶尔有飞机从上空飞过,大家赶紧躲起来。也就是说,实际上,那8年的抗战,对这个无足轻重的小农村来说,并没有什么其他的记忆。老一辈,对于是谁和谁在打仗很多人是模糊的。

人们守着这一方水土,为了三餐日落而息,日出而作。脑中从未出现过,还有什么其他的谋生方式。这样的生活,简单而艰苦,勤劳却只能盼风调雨顺。生活中的无力感无处不在。

比如,几个村庄只有一个赤脚医生,用药就是那几种常见的,比如消炎的,感冒的。其他的,就只能去医院,但农民几乎不去医院的,都是死扛死扛的,要么拖到不行,要么去了,再回来拖到不行。猜测,一方面是那个年代医生匮乏,一方面农民没钱。生病只能扛着,扛不住就不拖累家人。

上一辈,喝白酒抽烟应该算是标配。没啥余钱,这些都只能买劣质的。也许现在的人很难理解,一瓶2块钱的白酒有什么值得每天喝的,但这不仅仅是上瘾,还是一种风气。陌生人见面,递一只烟过去,就好像熟悉的老朋友。

每个人,都被他所处的大环境裹挟着。你不一样(你想不一样),大概率会处处碰壁。就像河里的石头最终都要变成鹅卵石一样。除非你足够强大,强大到能跳脱这个大环境,而这个人是你吗?大概率不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