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賣火柴的小女孩》:淺析小女孩“4種幻想”的隱喻內涵及現實意義

奶奶把小女孩兒抱起來,摟在懷裡。她倆在光明和快樂中飛走了,越飛越高,飛到那沒有寒冷,沒有飢餓,也沒有痛苦的地方去了。——安徒生《賣火柴的小女孩》

1845年,安徒生受朋友邀請來到格洛斯頓城過聖誕節,安徒生興沖沖地坐上了去格洛斯頓的馬車。,在馬上的兩旁掛著“歡迎安徒生先生到來”的條幅,安徒生的馬車在格洛斯頓的街道上緩緩前進,在街角處,安徒生看到一個只有五歲左右的小女孩正在賣火柴,她的手都凍僵了,路上行人漸漸變少,金髮小女孩的火柴一根也沒有賣掉。安徒生回去以後便以小女孩為素材寫下著名的童話故事《賣火柴的小女孩》。

《賣火柴的小女孩》:淺析小女孩“4種幻想”的隱喻內涵及現實意義

《賣火柴的小女孩》主要講述了,一個賣火柴的小女孩在大年夜上街賣火柴,最後凍死在街頭的悲劇故事。

《賣火柴的小女孩》作者漢斯·克里斯蒂安·安徒生,19世紀丹麥著名的童話家,既是世界文學童話的代表人物之一,也是個虔誠的基督教徒,被譽為“世界兒童文學的太陽”。

在大雪天,又飢又餓的情況下小女孩五次點燃了火柴,在幻想中她看到了<strong>“溫暖的大火爐、噴香的烤鵝、美麗的聖誕樹,慈愛的奶奶”。火,是一個矛盾的象徵體,它可以取暖,照亮一切,也能帶來痛苦、毀滅和死亡。

本文擬通過作者對冰冷的現實生活描寫與幻想中溫暖世界描寫,兩種極具鮮明的對比寫作手法,來解讀小女孩從“4種幻想”中隱喻的內涵及現實意義。

01 第一種幻想:第一次點燃火柴,幻想“溫暖的大火爐”,以"凍"隱喻著對溫暖的渴望和對生的希望

作者在開頭處寫著:這是新年前夕,一年裡最後的一夜。為下文埋下伏筆,也間接揭露了筆下小女孩的命運走向。

天上飄著大雪,天氣冷得可怕,在這樣一個漆黑寒冷的大年夜,大家都圍在家裡享受著新年之樂,有一個小女孩赤腳走在大街上,寒冷的天氣把她的腳凍得青一塊紫一塊,她手裡拿著火柴,可是整整一天了,她還是沒賣出去一根火柴,也沒有人給她一個銅板。

可憐的小女孩,她又冷又餓地向前走,臉上寫滿了痛苦。

小女孩選擇了離街中心更近的一座房子角落裡坐下來,因為很冷,她本能地縮在一起了,可是越縮越冷,即使天氣再冷,她也不敢回家,因為沒有賣完火柴,她是會被爸爸捱打的。

小女孩點燃了第一根火柴,在這道小小的光亮裡,小女孩覺得自己就坐在一個火爐邊。

《賣火柴的小女孩》:淺析小女孩“4種幻想”的隱喻內涵及現實意義

為什麼小女孩第一個幻想是火爐,<strong>因為火在人們心中代表著溫暖,通過幻想中的火,可以看出小女孩的生存處境,冰冷的雙手和雙腿急切需要火的溫暖,<strong>而火又是生生不息,象徵著小女孩對生命本能的渴求。

從人類對火的認識、使用和掌握,可以看出火是人類認識自然,並利用自然來改善生產和生活的第一次實踐。火的應用,在人類文明發展史上有極其重要的意義。從100多萬年前的元謀人,到50萬年前的北京人,都留下了用火的痕跡。

可見火是人類認識自然,依靠大自然生存的必備品,文中的火不僅可以給小女孩帶來溫暖,也是隱喻著小女孩生存下去的希望。

羅曼·羅蘭在《愛與死的搏鬥》中講到,火,在所有凍結的心裡孵育。

小女孩把手放在小小的火焰上,溫暖而明亮,不僅照亮了小女孩對未來的憧憬和幻想,更照亮了小女孩冰冷的內心。

小女孩本能伸出腿來暖和,可是火滅了,幻想中的火爐也不見了,小女孩的腳還是冰冷的,隱喻著小女孩走不出<strong>“冰冷”的處境。

02第二種幻想:第二次點燃火柴,幻想“噴香的烤鵝”,以“餓”隱喻著對美食的渴望,對生命的執著和熱愛

小女孩又點燃了一根火柴,這次她幻想到一整桌美味。小女孩已經在外面一天了,沒有賣出一根火柴,她又冷又餓。

從馬斯洛的六個層次理論中,生理需求佔在第一位,生理需求也就是活在世上,溫飽是最基本的要求。

《賣火柴的小女孩》:淺析小女孩“4種幻想”的隱喻內涵及現實意義

飢寒交迫的小女孩,幻想到桌上擺滿了精緻的碗碟和肚子裡填滿了蘋果的烤鵝,<strong>隱喻著小女孩貧窮的家庭環境和對食物的渴求。

整個屋子也空蕩蕩的,屋頂已經裂縫了,雖然最大的裂口已經用乾草和破布堵住,可是冷風還是能灌進來。

因為她的家裡什麼也沒有,連居住的條件都極其簡陋,更不用說那些<strong>“山珍海味”。

此時此刻,在小女孩心中對美食的渴求已經超越了對寒冷的恐懼。

最美妙的是,那隻燒鵝從盤子裡跳了出來,背上還插著刀叉蹣跚著走到地上,一直走到可憐的小女孩的面前。

連那隻即將被人送入肚子的烤鵝,也主動跑到小女孩面前,希望自己能夠填飽小女孩的肚子。可是當烤鵝跑到小女孩面前時,火卻滅了。

安徒生通過幻想中的烤鵝來襯托現實生活中小女孩悲慘的命運,甚至連一隻小動物都不如,在凍寒交迫中連施捨的人都沒有,隱喻著人性的冷漠,還不如一隻即將入口的烤鵝般的“熱情”,作者通過小女孩的“餓”與食物“烤鵝”來作對比,不僅隱喻著小女孩對美食的渴望,也揭露了小女孩對生命的執著和熱愛,因為只有吃飽了,才能生存,只有生存下去,才有可能談論未來的一切,包括小女孩憧憬的美好生活。

03第三種幻想:第三次點燃火柴,幻想“美麗的聖誕樹”,以“景物”隱喻著對快樂童年的嚮往和對苦難的抗爭

小女孩第三次點燃了一根火柴,她幻想到自己坐在漂亮的聖誕樹下面。

它綠色的枝Y上,有幾千支被點亮的蠟燭,還有彩色的圖畫,就像商店裡擺著的那些一樣美。

通過小女孩對幻想中聖誕樹的喜愛,可以看出小女孩嚮往著充滿歡樂喜慶的美好生活,渴望自己也能夠擁有一個快樂的聖誕節。

《賣火柴的小女孩》:淺析小女孩“4種幻想”的隱喻內涵及現實意義

聖誕樹源自流行於中世紀初的宗教戲劇—— ‘樂園劇’,這戲劇於將臨期在歐洲的聖堂或城鎮的廣場上演。
這戲劇講述人類由‘原祖父母在樂園的創造’直至‘耶穌基督在白冷誕生’期間的故事。在戲臺上總會有一顆掛著蘋果象徵樂園的大樹。
不久,人們開始一個聖誕節的習俗:在家裡的‘樂園樹’上掛禮物,也點上蠟燭,以慶祝耶穌基督的降生為人類奪回樂園。

近代聖誕樹起源於德國,後來逐步在世界範圍內流行起來,成為聖誕節慶祝中最有名的傳統之一。通常人們在聖誕前後把一棵常綠植物如松樹弄進屋裡或者在戶外,並用聖誕燈和彩色的裝飾物裝飾。並把一個天使或星星放在樹的頂上。

現實生活中,聖誕樹一直是慶祝聖誕節不可缺少的裝飾物,作者通過小女孩對現實困境和幻想中美好事物的鮮明對比,揭示了時代背景下貧富階級分化,富人的生活充滿儀式感,而窮人在天寒地凍中連一火柴都賣不出去。

後來聖誕樹上的燭光變成星星,從夜空中劃出一道長長的亮光。

小女孩說:“又有一個人去世了”,她的老祖母曾告訴她,天上掉下一顆星星,地上就會有一個靈魂去到上帝那裡。

這顆“星星”是小女孩對美好生活的希望,當這顆星星落下來時,也寓示著小女孩的生命即將隕落。可是小女孩依然記得在她慘淡的人生中,離世的奶奶生前對她的關愛和呵護。

胡適先生曾說過:"生命本沒有意義,你要是能給他什麼意義,他就有什麼意義。

即使身處困境,小女孩也不曾忘記自己曾經有過快樂的溫暖時光,眼前的困境也阻擋不了小女孩對生命懷抱著新的幻想,她試圖掙脫出困境,尋找新的希望。

04第四種幻想:點燃第四根火柴,幻想“慈愛的奶奶”,以“親人”隱喻著對親情的渴盼

小女孩重新點燃了一根火柴,四周都被她照亮了,<strong>此處作者運用了反諷的手法,更加劇了希望與現實之間的落空反差。

因為現實中,一根火柴根本不可能照亮四周,只能照亮眼前的局部,通過前三根火柴照亮單一物件與第四根火柴照亮了四周形成鮮明的對比,第四根火柴才是小女孩心中最渴望得到的,<strong>那就是親人的愛,親人的愛就像那一團團被照明的光亮,溫暖和撫慰著小女孩受傷的心靈。

奶奶,請帶我走吧!我知道,火柴一滅,你就不見了。

面對街上冷漠的路人以及沒有賣完火柴回家就要遭到父親的捱打,在小女孩的心中非常渴望有個人來愛她,然後這世界上最愛她的奶奶已經離開人世了,那麼小女孩唯一的奢求就是奶奶能夠帶走自己。

《賣火柴的小女孩》:淺析小女孩“4種幻想”的隱喻內涵及現實意義

弗洛伊德提出心理防禦機制,是指當個體面臨衝突的緊張情境時,在其心理活動中具有的自覺或不自覺的減輕內心不安,以恢復心理平衡與穩定的一種傾向。

小女孩害怕火柴消失,又點燃了所有的火柴,因為她怕火滅了奶奶就消失,希望也會破滅,她的內心不自覺地<strong>點燃了所有火柴,她希望奶奶能夠給她足夠的<strong>愛和溫暖。

她把女孩抱了起來,緊緊地摟在懷裡。在光明和幸福中她們飛走了,飛到了沒有寒冷、沒有飢餓、沒有憂傷的地方,她們與上帝在一起。

《賣火柴的小女孩》:淺析小女孩“4種幻想”的隱喻內涵及現實意義

羅曼·羅蘭曾說,愛是生命的火焰,沒有它,一切變成黑夜。

在聖誕節的夜晚,所有人都在歡聚一堂,而小女孩沒有穿鞋子在天寒地凍的夜晚還在賣火柴,看著人家窗戶發出來的燈光,此刻小女孩的心裡肯定特別地<strong>孤獨和失落,但因為在溫暖的火焰裡看到了奶奶,小女孩對未來充滿了<strong>無限的期望。

愛可以是一個溫暖的擁抱,也可以是一句溫馨的問候,愛可以化解心中一切的陰霾,也唯有愛才能點亮久違的微笑,而這份愛的給予者卻是小女孩在世上唯一關心她的人——奶奶。

在這份愛的幻想中,小女孩感受到了從未有過的親情陪伴,這份親情的溫暖凌駕於溫飽和寒冷甚至是小女孩的憂傷之上。

05寫在最後

第二天,小女孩臉頰通紅,嘴角露出一絲微笑,她死了,在舊年的最後一夜被凍死了。

“她想用火柴取暖”人們說道。但沒有任何人知道,她曾經見過了多麼美好的東西,她曾經在溫暖的光芒中跟祖母一起,走進了新年的幸福之中。

童話故事總是充滿神奇的魅力和藝術價值,安徒生通過筆下小女孩的悲慘經歷告訴我們了一個溫暖的喜劇故事:<strong>縱然生活再苦,卻也要心懷希望,人生的價值不在於生命的長度,而在於生命的寬度,不管你經歷了什麼,卻總要伸手觸摸遙不可及的理想。

年少的時候讀《賣火柴的小女孩》給我的第一直覺就是小女孩太可憐了,在不惑之年重讀,給我更深的思考,這是關於愛與力量,希望與價值的人生哲學。

《賣火柴的小女孩》是安徒生親眼所見的小女孩賣火柴故事的<strong>藝術昇華,其實在這篇小說裡也<strong>隱喻了安徒生本人悲慘的人生經歷。

安徒生出生於歐登塞城一個貧窮的鞋匠家庭,童年生活貧苦。父親是鞋匠,母親是傭人。早年在慈善學校讀過書,當過學徒工。受父親和民間口頭文學影響,他從小愛文學。11歲時父親病逝,母親改嫁。為追求藝術,他14歲時隻身來到首都哥本哈根。<strong>經過8年奮鬥

,終於在詩劇《阿爾芙索爾》中嶄露才華。因此,被皇家藝術劇院送進斯拉格爾塞文法學校和赫爾辛歐學校免費就讀,歷時5年。1828年,升入哥本哈根大學,畢業後始終無工作,主要靠稿費維持生活。

1838年,安徒生獲得作家獎金——國家每年撥給他200元非公職津貼。

安徒生的作品《安徒生童話》已經被譯為150多種語言,成千上萬冊童話書在全球陸續發行和出版。安徒生生前曾得到皇家的致敬,並被高度讚揚:給全歐洲的一代孩子帶來了歡樂。

不管是從賣火柴小女孩的悲慘經歷還是安徒生本人的經歷,都可以看出,人生之悲劇無處不在,但人生之喜劇卻蘊含在我們生活中的每個角落,就看我們是否善於挖掘人性和生活之美,在我們觸手可及的有限時間裡,不定格自己固有的生命模式,努力握緊生命賦予我們每個人的精彩瞬間,或許你也會發現人生之餘,應該有更多的賦能。

作者:漢斯·克里斯蒂安·安徒生:《賣火柴的小女孩》

作者:程小亦 85後榕城女子,心理諮詢師,書裡看人生,影中品百態,筆端抒情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