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如此伟大,为何“毒”里有个“母”字?

东方国学


汉字与其他流传的文化形式一样,也经历了无数次,演变的过程,真正是老祖宗流传下来的文化结晶。


毒,从生、从母,把毒字拆开,上面是生,下面是母,母又指女性。这是个会意字,于是有人就把这个字望文生义,解释成最毒妇人心,这是不对的。毒的下半部分,并不是现今所用的母,而是毋(wú)。


现在大家看到的“毒”字,为什么下面是个母字呢?要搞清这个问题,秦代小篆也许可以说明这个问题。“毒”在小篆里的写法:上面是个“生”,即生命,下面是“毋”,即否定,拒绝,生命拒绝所有的有害物质。在小篆演变的过程中,“毋”变成了“母”,所有才有了这种误解,就是的“女人最毒”等说法。


现有的古文字资料与文献看,没有任何证据,能说明“毒”最初与女人有关,在康熙字典之前,是没有母字旁的,进到康熙出现了母字旁,于是有人看到,只有“母”成字,便误把“毒”与女人联想到一起。


"毒"很早就出现,在神农尝本草的传说里。最早,人类发现有毒物质,是从植物中找到的。神农遍尝百草,是为了试一试,哪种草有毒没毒,以便告诉人们要注意。


德雨50926495


欢迎打开历史宝藏。


这是个有意思的话题。母亲肯定是和“毒”没有关系了,但是“毒”字竟然里面包含着“母”这个字,为什么呢?

一开始的毒字,肯定是个母这个字无关系的。

说文解字中的毒,是上面这个写法,“厚也。害人之艸,往往而生。从屮从毒。”这是个象形字演变而来的篆书,上面的部分代表有毒的草,下面部分代表有毒的虫子。

这也是古人生活中,最常见的有毒的东西,就是有毒的植物和动物,对当时的人们生命有一定的威胁。

古文的毒字,还有上面这种写法。

按照现在的写法就是下面这个:

从刀䈞,我们都知道,刀是凶器,所以这个毒,是和刀相关的。

出土的秦代的简牍中,毒字的写法如上,可知下面也不是母,而是一个毋。

很长历史时期,毒字下面都不是母,而是个毋,大书法家王羲之就是这样写的。

如果换成楷体字,应该是下面这个:

而现在的简体字,将下面的毋变成了母,所以就有了现在毒的写法。

由此可知,毒字的本意,和母并没有太大关系。


更多历史文化类原创内容,欢迎关注@历史宝藏。

历史宝藏


为何“毒”字下面有“母”字,这事说起来确实咬文嚼字了,细想仓颉造字也是传说,这毒字是谁造出来的,也无法去考证。从边旁部首起算,肯定是先有“母”字,后有“毒”字,这毒字里有“母”字肯定是事出有因,造字者将这悬疑留与后人,后人有兴致可各抒己见。

“母”字是对动物界雌性动物的总称,母猫母狗在人的直视生活中,在获取食物的同时,都是“母辈”先尝,可能有人认为母辈嘴馋?实际并不是,因为母辈可能认为食物有毒(是否能吃),先尝试一下,觉得没事,再让下辈食用;就是母鸡啄食喂小鸡也是如此。

这“毒”字上有“主”字,不就是主人先尝毒吗?后来演绎成"君患病臣尝药,子患病父尝药",这偿药不就是试毒吗?

在动物界,母爱是伟大,对下辈确也呵护有加,可这种本能只专注于自己遗传的直系下辈,对非己遗传的却无动于衷,甚至排异。母辈在自己下辈遭遇危险时,母辈为保护下辈与敌对一方就显露出凶残的一面,犬牙利爪无其不能,挣扎到最后的鱼死网破,所以人性看到了母性另一面的“歹毒”,“最毒妇人心”也由此刻画出人伦之中女性的骨子里潜在的歹毒。


文都杨稼


本来不想参与这个问题的讨论,看了所有答主的文章,觉得有必要说几句不同观点。

毒,毒害也。大家在讨论“毒害”的时候,很多人却被百度“毒害”了,有人一字不落把百度上的文章搬到了这里,也有人经过了加工整理,但还是有“操作”之嫌。

要弄清“毒”字为什么是“母”,就不能不说古人造字。大家都知道,古人造字共有六法,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和假借。象形和指事是两个独体字造字法,与毒字无关,转注和假借是两个用字法,也与毒字无关,在这里我们不多废笔墨,剩下两个造字法是会意和形声法。

会意法是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字按意义合起来,组成一个新字,如“解”字,用刀把牛和角分开,三个字放在一起组合成解字,显然,“毒”字不是会意字。

那么只剩下形声法了,何谓形声?就是由形旁和声旁拼合而成的字,比如樱花的“樱”字,形旁是“木”,表示树木,声旁是婴儿的“婴”字,表示这个新造的字读“婴”音,这个字,与婴儿一毛钱关系也没有。

“毒”即是形声字,最古老的篆字,毒字应该是草字头,下边一个副字,形旁是草,表示是一种草,声旁是副,表示读副音,后来文字进化,演变成上边一个“生”下边一个“母”,说文解字注解:毒,厚也,害人之草,往往而生,从草从毒。有人说,生字下边是“毋”字,也正确,因为古时候“毋”和“母”是通用字,有人说,王羲之写的下边是“毋”字,颜真卿写的下边才是“母”字,其实,都是一个字。

“毒”字,与母与毋都没有任何关系,只是读音而已。

这个命题最大的错误,就是把形声字当做会意字来让大家讨论,把很多人都带沟里去了。






魏墉WEIYONG


我们现在使用的文字,是经过了无数次的演变而得来的,是真正的老祖宗流传下来的文化结晶。

至于现在大家看到的“毒”字,为什么下面是一个母字呢?

这个字你要参考小篆形式了,不是说最毒妇人心。

“毒”在小篆里的写法:上面是个“生”即生命,下面是个“毋”即否定,拒绝;连起来就是生命所拒绝的有害物质。

后来在小篆演变的过程中“毋”讹变成了“母”,所有才有了你们误解的“女人最毒”等说法。

还有一种说法是: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里提到的:“毒,厚也。害人之艸,往往而生。”意思就是有毒之草滋味厚涩,从屮部。

【毒】,厚也。害人之艸,往往而生。从屮从毐。”则“毒”是上下结构不错,但下面是“毐”不是“母”嘛,这一拆错就会生发出许多不必要的想象来,所以拆字不慎往往把锅扣到造字头上(康熙字典的分部系统中才有“毋(母)字旁”),看到只有“母”成字便误把“毒”与女人(女性)联系起来。

“毒”跟女人没有任何关系,就现有的古文字资料与文献看,没有任何证据能说明“毒”最初与女人有关。



泉龙阁


月淡风青,为您解题。母爱毫无疑问是伟大的。显然母爱的“母”和毒药的“毒”是没有关系的。原因很简单。因为不是一个“妈”生的。没有任何“血缘”关系。

先说母亲的“母”吧。
(徐在国绘图)

从徐在国先生整理的图中可以看出,无论“母”字怎么变化,母亲标志性的“两点”都比较“突出”。按照许慎的造字六法归类,很明显属于象形字

再看“毒”字。

虽然现在看来下面也像个“母”字,其实不然。这个字是楷书变形的结果。原来下面是个“毋”字,而不是“母”。即使这样,也跟“毒”字来源没有关系。因为“毒”字是“屮”字头的,也就是“”字头,专业一点是从“屮”从“毐”,“毐”亦声。也就是说,毒是一种草,或者跟草有关。读“毐”(ǎi)(你没看错,就是嫪毐的“毐”)这是另外一种造字方式:形声

那么,“毐”是啥?

毐:旧指男子品行不端。(《汉语大词典》第10424页)

“毐,人无行也。从士、从毋。(《说文》)

“毐”是个会意字,“士”品行不端。一个男的,按照孔子的观点,应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正事儿。整天泡在太后床上,你(嫪毐)又不是太上皇,品行能端正吗?

“毒”从“屮”,从“毐”,“毐”亦声。是个形声字。

上下两个都是形旁,合到一块儿,“草”这个大家族里不务正业的。草是供牲口食用的,你不能有害吧,这是正事儿可是牛羊吃了就死了,是不是就不务正业了?所以,草里面不务正业的就是“毒”了。你看,这个字造的多讲理!人里面祸祸的叫嫪毐,草里面祸祸的叫毒草。

(徐悲鸿先生画的仓颉)<strong>

你看,母亲的“母”和毒草的“毒”的下半部分虽然长得很像,但是没有任何血缘关系。仓颉造字的时候就没在一起,他老人家还是给归到不同的类别里去的。愣是让两晋那一帮子书法家给弄得跟一家子人似的,你说可恨不可恨?

我是月淡风青,敬请斧正。觉得好玩,就点个赞关注一下。

<strong>


月淡风青


汉字经过几千年演化,成为如今人们使用的形式。在众多的汉字中,很多汉字在构字上有这样一种规律,就是汉字的意思往往会跟汉字其中一个部分有联系。

就像那些部首,一般就决定了汉字意思的大体属性。从一个汉字的某个部分,能获知这个汉字的大概意思。

不过有这么一个字有点例外,这个字就是“毒”。毒这个字中有一个“母”字,根据造字法可知,毒的字面意思应该和母有一定联系。然而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要说母字代表的是母亲,母亲对于每个人而言都是伟大的,将一个伟大的人和毒联系起来,这未免让人感到困惑。实际上,最开始的毒字,是没有母这个部分的,自然也跟母亲没有直接联系。

古代最开始使用毒字的时候,是用它来代指有毒的草或者虫子。因此象形字的毒的上下两部分,就分别代表有毒的草和有毒的虫子。后来随着汉字的演化,毒字的笔画变得更加简洁了。到了秦朝的时候,毒字的笔画就和如今的简体字很相似了。

只不过那时的毒字,下面的部分不是用的母字,而是一个毋。毋代指不要的意思,有毒的东西显然不要轻易靠近。

在简体字改进的时候,为了让毒字看起来更加简洁大体,就把下面的毋改成了母。因此,原因就已经很明显了。古人的毒字里面是没有母字的,只不过现代人为了写起来更加方便,就将毋字改成了母字。

像这种字的某一部分跟字的意思不相干的字,还有很多类似的例子。由此可见,一个简体字,不代表原来的意思就是部首代表的这样。古人在造字上往往讲究要联系实际,很多字都是通过指代某些东西构造出来的。

在后来的演化过程中,为了让字看起来更加规整,于是汉字就越发变得趋向于符号的意义了。

从另一种角度来看,一个字的构造,并没有太太的意义。往往决定一个字意思属性的是这个字的部首。不过这不是指每个字的部首,而是像那些比较简单的部首。不过要说毒字和母字一点联系都没有,似乎也不妥。

不是有句话叫“最毒妇人心”,母亲对于自己的子女确实是呵护有加,但是对于其他人的子女就未必如此了。

尤其是古代的皇宫中,为了争夺皇子的继承权,那些妃子对于其他竞争者显然不会表示得很热情。她们都想依靠儿子成为皇帝而获得更高的地位,由此可见,毒字中有母字也不是没有道理。

繁体字简化的时候,简化汉字的人员显然不会凭空将一个不相干的字作为部首。不管是古人造字上的不同,还是汉字简化时特意这么做的。一般人显然不会没事将毒和母亲联系在一起,这样无疑是在找茬。


策神历史


说到这个问题,就要说到汉字的演变故事。


在秦以前,人们使用的是篆书,篆书圆润自在,洒脱飘逸,非常好看。但是写起来也很慢。而秦朝作为一个暴政专制的朝代,严刑峻法极为苛刻,坐牢的人非常多,记载的人必须要写得很快才能完成任务,于是为了书写方便快捷,慢慢地就把本该圆润的地方拉直了,汉字就经历了“立定”的过程,这个过程,就是篆书向隶书转化的过程。


然后我们就来看看今天的主角——“毒”。

“毒”字的小篆写法是这样的:


它的隶书写法是这样的:


由于小篆和隶书字体差异比较大,所以我们可能很难分辨出其中的细微之处。如果对比一下东晋王羲之和唐朝颜真卿写的“毒”字,也许我们就能发现一些不同。


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看到,王羲之的“毒”字,下面部分是个“毋”,而到了唐代颜真卿时候,下面的“毋”就变成了两点,也就是“母”字。而在小篆与隶书中,其实“毒”的下半部分都是“毋”字。“毋”在《说文解字注》中的解释是“禁止”,通“无”。而“毒”字的本义是一种害人的草。


由此,我们可以知道,“毒”字的下半部分其实是“毋”,而不是“母”。后来被写成“母”只是在汉字的演变与使用过程中的一种“误传”罢了。


直到今天,除了中国大陆以外,其他地区的“毒”字的下半部分依然是“毋”,而不是“母”。


因此,母亲很伟大没毛病,“毒”字下面是“母”其实和母亲没有关系,不要想太多哦!



东方国学


”毒”字为什么里面有个“母”字?我看了大家的回答,都没解释清楚。其实中国文字的演变都是有讲究的,前人不是随笔画出来的。

“毒”字的上半部是青字头,是一种草本植物。在这种草本植物的下半部分别加上不同的字,就代表不同的字义。但是它主要还是以草本植物为主导。

毒:世上都说母亲伟大,但是伟大的母亲遇上这种植物,以得甘拜下方。说明这种植物比母亲历害。满身长刺的植物没人害怕,除非这种植物含有至命汁液,那就是毒。

在这种植物的下方分别安上不同的字,就代表了不同的字意。比如把下方的”母”字变成“冃”字,肉上生草,黄黄的肉就变成了一遍绿色,及为青。

再把“母”字变成“系”,就是素。上下全是同系植物,没有其他物质渗和,及为素。素食。换成“衣”字,就成表。在植物上给它套上衣服,穿衣只是外表而已,实际还是植物,及为外表。加上“友“字,就成麦。说明这种植物是人类的好朋友,可以让人填饱肚子,那就是粮食一一麦子。还有很多,不再一一例举。

总之,中国文字的演变都有它的来意。只要我们仔细去研究,掌握汉字的结构原理,防止写错别字有很大的帮助。死搬硬套,费时费力,用了又说不出个123,且不成天下笑话。


凝解


毒,从生、从母,把毒字拆开,上面是生,下面是母,母又指女性,于是有人就把这个字望文生义,解释成最毒妇人心,这是不对的。毒的下半部分并不是现今所用的母,而是毋(wú)。

毒是一个会意字,上面生,是生命的意思,下面毋,是不要的意思,那么结合起来,就可以解释为,生命中拒绝的东西,那不就是毒么?

再,《说文解字》:

毒:厚也。害人之艸,往往而生。

艸(cǎo),同草,往往,不是经常的意思,在这里应该理解为到处。所以这句话后半部分意思是,害人的毒草到处生长。

这是古人对大自然理解匮乏而造成的不全面解释,古人认为,毒是从草里面生长出来的,所以古代人下毒,通常是用某种含有剧毒的草药。神农尝百草,就是为了试毒。

厚呢,是聚集的意思,比如我们说夏季阳光毒辣,就是因为夏季阳光聚集。并且,毒有怨恨的意思,也有味道苦的意思,所以,只把毒解释为毒害,是不全面的。

跟母亲、母爱更没有一分钱联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