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壺中段泥壺有什麼特點?

鄺小希


首先要知道什麼是段泥,段泥又稱團泥,是由紫泥和本山綠泥混合而成的混合泥料,燒製出來後,給人一種很樸實的黃,有很強的質感,黑鐵點很多。





半手工紫砂壺


紫砂泥料中段泥其中一種,用段泥燒製的而成的紫砂壺被稱為段泥紫砂壺。段泥又分為三類,原礦段泥,老段泥,調配過的段泥。。老段泥是經過一定陳腐時間的原礦段泥。黃金段,芝麻段這些是調配段泥,例如芝麻段是在本山綠泥裡調入紫泥顆粒而成。調砂泥料主要是為了突出泥料的質感,近幾年來很受壺友青睞,主要就是看調配出來的效果怎麼樣,是否能夠符合自己的眼緣。

段泥紫砂壺相較其他壺類來說具有一些突出特徵。段泥紫砂壺優質的特徵是紫泥顆粒不是很明顯。在本山綠泥裡似乎只起了改變其顏色的作用。有層次,象玉石。段泥燒不出本山綠色,本山綠泥燒出是很嬌嫩的一種純純的黃顏色。段泥用於燒製陶罐行業。段泥所燒製的紫砂器,基於段泥,也會有變化,不但是在顏色方面,還有調砂等效果。知道了段泥紫砂壺的特點,那麼就更好鑑別是否為段泥紫砂壺了。

好的段泥燒製後砂感十分的強烈,表面質感十分豐富,透氣性很好;劣質的段泥燒成型之後聲音清脆,透氣性十分差,面部沒有砂感,顏色黯淡無光,瞧不見砂的質感。





細品歲月1124


紫砂又稱“五色土”,主要有五個色系:紫泥、紅泥、段泥、黑料和綠料。段泥名字最早是緞泥,是以黃色錦緞的色來命名的,後來廣泛採用“團泥”名字,現在則用“段泥”來表達。段泥是作為共生礦的形態和其他紫砂礦類一併採掘的,一般是以綠泥和紫泥共生。段泥燒成範圍較寬,可以製成大件作品,色澤豐富,有:古銅、棕黃、駝灰、褐黃、赭灰、冷金黃等色調。燒成後胎質顆粒豐富,具有層次感。段泥礦料易碎不堅硬,熟泥比較細膩,可塑性好,一般燒成溫度在1180到1220度,收縮率在6到7%。因胎質細密,在泡養時儘量要先溫壺再泡茶,一般不泡茶湯顏色較深的茶葉,茶湯色易沁進壺表。段泥的所有特點集中在泥中的砂,顆粒感很強,古人對紫砂的描述是“看著有,摸則無”,段泥完全符合。段泥壺因砂粒多,泡養時難(與其他品種紫砂泥比較)以起包漿,但一旦起包漿,是其他的泥料所無法比擬的。四號井、臺西、寶山、黃龍山和大水潭礦區都有開採。目前市場上的段泥色澤比較多,一是天然礦料色系豐富,二是泥配泥也增加了很多色調,另外燒成氣氛和溫度也會影響到最後壺的色澤。



做壺人顧建餘


段泥,最大的特點大概就是它的“骨感”太強了!

在紫砂的世界裡,石英砂為“骨”,陶土為“肉”!在所有的泥料類別中,段泥的“骨感”無疑是表現最為明顯的,沒有之一!

其次,段泥中的鐵含量是所有泥類中最低的,所以顏色不夠鮮豔!基本上是從天青色到金黃色過度!沒有大紅大綠大紫!

友情提示:因為段泥壺的顆粒感較強,也就意味著顆粒之間的雙氣孔表現更加突出,所以茶湯中的色素更容易滲透到表層!所以不建議用段泥壺泡茶湯顏色深的茶葉,比如普洱茶熟茶、安化黑茶、六堡茶,以及超過20年的老生普,就算是閩北武夷巖茶也要慎重!


靜觀茶事


段妮紫砂壺的特點:

原礦的段宜可稱之為團泥或段泥,產自於江蘇宜興丁蜀黃龍山原礦外觀近白色,夾深綠斑點;除可當泥胚製陶外,亦可磨篩成細顆粒,作為調砂效果之用;燒成後呈次鵝黃色,略含極少數紅色斑點。另一段泥之原礦為本山綠泥,產地亦為黃龍山,原礦呈綠灰色,是紫砂泥中夾層中的夾脂,燒成後呈米黃色調。泥料內所含顆粒較大結構疏鬆器身明顯成雙氣孔結構,空氣對流順暢;日久使用,漸露鋒芒,養成變化甚大為養壺之最佳器材。泡茶好喝,讚不絕口!早期泥料調配跟早期窯爐所升溫度較低溫,在一般段泥產品會近期來所用窯爐為高溫窯,所燒成之緞泥壺,可輕易提升至所須溫度,而真正達到較高的結晶,不吐黑。






小荼


泥質比較鬆散,透氣性更好一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