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六次北伐都失败了,为何司马懿却赞诸葛亮为“天下奇才”?

妞爸_Shanghai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诸葛亮为了蜀汉可谓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避开历史上真正的诸葛亮,我们暂且不说,从三国演义中给我们诠释一个无可挑剔的诸葛孔明。说到诸葛亮最让人津津乐道的是他的计谋,在六次北伐是有空城记,死诸葛吓退活仲达,但在后人看来,诸葛亮六次北伐都是失败的。

其实我们可以猜测下司马懿是如何定义诸葛亮北伐的成败的。在蜀国人力、财力、物力都不及魏国时,诸葛亮为完成先主遗愿,履行隆中对刘备的承诺,坚持北伐。每次北伐都让实力远超自己魏国人心惶惶,迫不得已才请司马懿出山。

司马懿对诸葛亮评价为天下奇才,相信司马懿也不认为诸葛亮北伐是失败的,我们可以换个角度来思考,北伐成功是什么,那就是蜀汉统一天下是不是?难道不统一天下,就算失败吗?我觉得六次北伐不能用失败来定义,只能说诸葛亮六次北伐均为完成统一天下的心愿,这也许只有惺惺相惜的司马懿才知道吧。



Time时尚


诸葛亮北伐以失败告终,司马懿赞叹诸葛亮“真乃天下奇才”,该如何理解,个人观点如下:

诸葛亮与司马懿是三国后期的死对头,两人的对决被后人津津乐道,司马懿是三国唯一一个能与诸葛亮抗衡的人物,所以这二人的故事,广为流传。但是二人的对决,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罕见的高手之间的对决,两个用兵高手之间的较量,而且两人在对决过程中有个特点,司马懿善于守,诸葛亮善于攻。在正史上诸葛亮与司马懿对决一共三次,非常少,三次的结果都是司马懿以失败告终。

第一次,诸葛亮上封击败郭淮,割麦子,之后遇司马懿大军,诸葛亮诱敌深入,拉开卤城之战序幕,结果是司马懿大败,差点全军覆没,张颌也战死。

第二次,经过第一次较量,司马懿见识到诸葛亮厉害之后,誓死不出,无论诸葛亮怎么侮辱魏军,侮辱司马懿,司马懿就是不出战,哪怕是诸葛亮送司马懿女人衣服,司马懿也不出战,司马懿也知道,守还有希望,攻必败无疑。双方就这样一直僵持,直到有一天,武功水涨,司马懿乘机偷袭孟琰,结果被诸葛亮击败,司马懿惨败而归。

第三次,经历过两次与诸葛亮交锋后,司马懿一直处于防守状态,誓死不出,直到诸葛亮死,有人告诉司马懿,诸葛亮已经死了,司马懿都还在犹豫是否要追,最后司马懿还是决定追击诸葛亮,但是司马懿没想到的是诸葛亮留下遗计,用诸葛亮木像吓退司马懿十万大军,司马懿后来才知道诸葛亮是真的死了,发出感叹到,我能预测诸葛亮活着的时候,却不能预测死人。百姓对于这件事情,谬曰:死诸葛走活仲达,同时这也是中国的一个成语,比喻人虽然死了,但余威还在,用余威吓退敌人。

上述材料并非出自于《三国演义》,在史书《晋书》《资治通鉴》均有记载。

那么司马懿为什么要感叹诸葛亮“真乃天下奇才”呢?如果我们站在司马懿的角度来想,司马懿拥有绝对的兵力优势、后勤保障、众多的将领、坚固的城池等众多优势,反观诸葛亮,千里作战,疲惫之师、后勤补给不足、人才匮乏、君主无能、士兵住草地随时可能被偷袭等众多劣势。司马懿拥有这么好的条件,击败诸葛亮根本不是问题,如果不能击败那就是能力问题了,而在这样的形式下,司马懿不但让蜀军来去自如,还在魏国土地上跟百姓耕种,还被蜀军百般羞辱,作为强国的统帅,这是一种什么感受。而且还接二连三的吃败仗,你该说是司马懿能力不足,还是蜀军太强大?

处于绝对劣势的人,能把处于绝对优势的用兵高手打的畏蜀如畏虎,千里请战,死诸葛走活仲达,这样的对手,能不令人敬佩吗?别说司马懿,就连司马懿孙子晋朝皇帝司马炎也是诸葛亮粉丝,司马炎感叹到,吾有诸葛亮辅佐,何至于此如此劳累,最后因诸葛亮军事才能突出,追封晋朝武兴王。诸葛亮去世后对当世和后世影响非常大,诸葛亮成为中国真正的家户喻晓的人物。用一句话来形容诸葛亮:一诸葛,足以使三国照耀后世,一如两汉。


汐水柔情


诸葛孔明先生当时所在的蜀国无论面积、人口、士兵的数量都是三国中最少的,实力是最差的一方。而且蜀国有多方势力,有荆州势力(诸葛亮为代表)、徐州势力(刘备原班人马),还有刘璋过去的老部下们,是三国中权利斗争最激烈的一国。国内的官职就那么少,但是官员人数却很多,内部倾轧厉害。蜀国土生土长的官员,是非常不满这些外来主子的。


诸葛亮先生明知道弱国不可以攻强国,但是为了转移内部矛盾,主动六次北伐,就是把矛盾引向国外。

他以数万部队,大约八万人,长途征战,进攻的魏国有三十万大军,竟然每次都全师而退。每次都不落下风,每次都让魏国手忙脚乱。

可谓天下奇才。


陈健4396


因为诸葛亮确实是天下奇才。

司马懿一生中也经历过不少战斗,对付其他敌人,他都展现了自已优秀的军事才华。



咱们把司马懿的各个战例来剖析一下。

一、长途奔袭平孟达

孟达原为蜀国将领,关羽败亡后,刘备怪罪,他就叛蜀投魏。曹丕对孟达还是很欣赏的,对他很不错。曹丕死后,孟达在朝中失势,担心遭到政敌报复。诸葛亮获悉,就写信劝他归降蜀汉。孟达答应了,就开始做叛魏的准备。

【达既为文帝所宠,又与桓阶、夏侯尚亲善,及文帝崩,时桓、尚皆卒,达自以羁旅久在疆埸,心不自安。诸葛亮闻之,阴欲诱达,数书招之,达与相报答。魏兴太守申仪与达有隙,密表达与蜀潜通,帝未之信也。司马宣王遣参军梁几察之,又劝其入朝。达惊惧,遂反。】

孟达造反,必有防范。而孟达也是个优秀的将领,当年他在刘备部下作战时,孟达从秭归北攻房陵,派兵混入,暗杀了房陵太守蒯祺,拿下房陵,又帮助刘备义子刘封,攻取了上庸。 孟达根据自己的军事经验和对魏国的政治分析,推测司马懿要一个月才能到达,完全能做好防守准备工作。

【初,达与亮书曰:“宛去洛八百里,去吾一千二百里,闻吾举事,当表上天子,比相反复,一月间也,则吾城已固,诸军足办。则吾所在深险,司马公必不自来;诸将来,吾无患矣。”】

228年(魏太和二年)正月,接到举报,马懿不等上表回复,就直接率领大军日夜兼程,急行军八日,出其不意,突然围城。

【及兵到,达又告亮曰:“吾举事,八日而兵至城下,何其神速也!”】

司马懿到达宛城,立即发动进攻,破坏了城外的防御工事,八路围城猛攻。孟达部属发生了内乱,司马懿趁机攻入城去,擒杀孟达,迅速解决了问题。

【上庸城三面阻水,达于城外为木栅以自固。帝渡水,破其栅,直造城下。八道攻之,旬有六日,达甥邓贤、将李辅等开门出降。 斩达,传首京师。俘获万余人,振旅还于宛。】

仅用时十六天,司马懿便平定了叛乱。



二、追击匈奴平叛乱

【秋九月,安定保塞匈奴大人胡薄居姿职等叛,司马宣王遣将军胡遵等追讨,破降之。】――《三国志》

233年(魏青龙元年)九月,安定地区的匈奴首领胡薄居姿职等人发动了叛乱。司马懿时任大将军,他立即派部将胡遵前去征讨。在很短时间内,就击败了叛军,迫使其投降。

司马懿反应迅速,应对得当,很快就镇压这次叛乱。

三、远程突袭定辽东

【二年春正月,诏太尉司马宣王帅众讨辽东。丙寅,司马宣王围公孙渊於襄平,大破之,传渊首于京都,海东诸郡平。】――《三国志》

238年(魏景初二年)正月,辽东公孙渊反魏,司马懿奉旨征讨。

司马懿率大军远袭,声东击西,佯攻围堑,渡过辽水,直取襄平,围点打援,围了襄平,迅速到达叛军老巢,并发动进攻,在襄平击败了公孙渊主力,大获全胜,稳定了局面。


【壬午,渊众溃,与其子修将数百骑突围东南走。大兵急击之,当流星所坠处,斩渊父子。城破,斩相国以下首级以千数,传渊首洛阳,辽东、带方、乐浪、玄菟悉平。】――《三国志》

司马懿将公孙渊和其部下众多参与反叛的头领全部斩首,将首级送到京师,威震天下。

咱们来看看司马懿的用兵特点:

四、高平陵之变。

司马懿装病,趁曹爽外出,把握住了这个瞬息即逝的机会,忽然发动兵变,占领首都,切断曹爽的归路。迫使其进退维谷,不战而降。又让蒋济欺骗曹爽,获得兵权,平灭了曹爽。



那么如此擅长奔袭作战,又善于把握稍纵即逝的战机的司马懿,遇到了诸葛亮时候,又是怎样的情形呢?

先看看《晋书》如何吹嘘的:

【乃使帝西屯长安,都督雍、梁二州诸军事,统车骑将军张郃、后将军费曜、征蜀护军戴凌、雍州刺史郭淮等讨亮。张郃劝帝分军往雍、郿为后镇,帝曰:“料前军独能当之者,将军言是也。若不能当,而分为前后,此楚之三军所以为黥布禽也。”遂进军隃麋。

亮闻大军且至,乃自帅众将芟上邽之麦。诸将皆惧,帝曰:“亮虑多决少,必安营自固,然后芟麦。吾得二日兼行足矣。”于是卷甲晨夜赴之。亮望尘而遁。帝曰:“吾倍道疲劳,此晓兵者之所贪也。亮不敢据渭水,此易与耳。”进次汉阳,与亮相遇,帝列阵以待之。使将牛金轻骑饵之,兵才接而亮退,追至祁山。亮屯卤城,据南北二山,断水为重围。帝攻拔其围,亮宵遁。追击,破之,俘斩万计。天子使使者劳军,增封邑。】

大概意思:

司马懿屯长安,率大军进攻诸葛亮。张郃劝司马懿分兵驻守,司马懿认为不能分兵。魏军进军。 诸葛亮探知魏军主力到了,就率兵去上邽割麦子。 魏国诸将都很害怕。司马懿说不必担心,我军两天就能赶到上邽。等司马懿率兵到达,诸葛亮逃走了。司马懿又说了,诸葛亮胆怯,我们能打败他。在汉阳与诸葛亮两军相遇,诸葛亮后撤。司马懿前进,攻击诸葛亮的防御工事,诸葛亮逃走了,司马懿斩首和俘虏了上万敌军。



看起来,司马懿好牛掰啊!

真的是这么回事吗?

《三国志》中,陈寿没有过多描述这次战役,很简略地记了一下:

【九年,亮复出祁山,以木牛运;粮尽退军,与魏将张郃交战,射杀郃。】

没有说到司马懿“斩俘”,反而说张郃战死。

《晋书》怎么没有记载张郃战死的事呢?

看《汉晋春秋》注引:

【宣王使曜、陵留精兵四千守上邽,馀众悉出,西救祁山。郃欲分兵驻雍、郿,宣王曰:“料前军能独当之者,将军言是也;若不能当而分为前后,此楚之三军所以为黥布禽也。”遂进。亮分兵留攻,自逆宣王于上邽。

郭淮、费曜等徼亮,亮破之,因大芟刈其麦,与宣王遇于上邽之东,敛兵依险,军不得交,亮引而还。

宣王寻亮至于卤城。张郃曰:“彼远来逆我,请战不得,谓我利在不战,欲以长计制之也。且祁山知大军以在近,人情自固,可止屯於此,分为奇兵,示出其后,不宜进前而不敢偪,坐失民望也。今亮县军食少,亦行去矣。”宣王不从,故寻亮。

既至,又登山掘营,不肯战。贾栩、魏平数请战,因曰:“公畏蜀如虎,奈天下笑何!”宣王病之。诸将咸请战。

五月辛巳,乃使张郃攻无当监何平於南围,自案中道向亮。亮使魏延、高翔、吴班赴拒,大破之,获甲首三千级,玄铠五千领,角弩三千一百张,宣王还保营。】



这就说的比较详细了,都承认的几个事实:

1.张郃要求分兵驻守,但司马懿不同意。

2.诸葛亮割了麦子。

不同之处:

1.《晋书》没有说郭淮和费曜被诸葛亮暴打的事。

《汉晋春秋》注引说前期有交战,郭淮和费曜挨揍了。


2.《晋书》说司马懿处处寻找诸葛亮决战。

《汉晋春秋》注引说司马懿处处防守。

3.《晋书》说司马懿大破蜀军,“追击,破之,俘斩万计。”。

《汉晋春秋》注引说诸葛亮大破司马懿,“获甲首三千级,玄铠五千领,角弩三千一百张,”

4.《晋书》说魏军众将都害怕诸葛亮,而司马懿不怕。

《汉晋春秋》注引说魏军众将都想打,只有司马懿不敢。

5.《汉晋春秋》注引说张郃在木门道战死了。

《晋书》没吭气。



分析一下,其实从《晋书》的记载中,就能看出司马懿的态度。

诸葛亮要割上邽的麦子,司马懿说我军两天就能赶到,不必提前去阻止。两天,诸葛亮早割完了。司马懿到底在担心什么?

《晋书》说司马懿打了胜仗。但按照诸葛亮的性格,马谡失街亭还自贬三级,这次失败,被“斩俘万人”,居然不自贬。

司马懿如果获胜,应该主动求战,但却一直防守。这与他擒孟达,平匈奴,破公孙渊完全不是一个风格。

司马懿如果获胜,诸葛亮退兵,张郃应该向西南追击,怎么跑到卤城东北方向的木门道去了?

《晋书》嘛,肯定要为尊者讳,但字里行间仍然透露出司马懿处处棋低一着和内心的恐惧。



234年,诸葛亮最后一次北伐。《晋书》也无法遮掩司马懿的弱势了。

【司马懿与诸葛亮相守百余日,亮数挑战,懿不出。亮乃遗懿巾帼妇人之服;懿怒,上表请战,帝使卫尉辛毗仗节为军师以制之。

护军姜维谓亮曰:“辛佐治仗节而到,贼不复出焉。”亮曰:“彼本无战情,所以故请战者,以示武于其中耳。将在军,君命有所不受,苟能制吾,岂千里而请战耳?”】

这就比较惨了,被送了女人的衣服,司马懿被严重侮辱,伤了自尊心,上表请战,但天子派使者辛毗来监军,制止了他的冲动。

姜维认为,司马懿应该还是有一点血性的,诸葛亮神笑了:“他要是我的对手,还需要千里请战吗?”

但司马懿是煮熟的鸭子――嘴还硬着来。

【帝弟孚书问军事,帝复书曰:“亮志大而不见机,多谋而少决,好兵而无权,虽提卒十万,已堕吾画中,破之必矣。”】

司马懿有什么妙计呢?――熬!

果然是妙计,终于耗死了诸葛亮。

【与之对垒百余日,会亮病卒,诸将烧营遁走,百姓奔告,帝出兵追之。亮长史杨仪反旗鸣鼓,若将距帝者。帝以穷寇不之逼,于是杨仪结阵而去。】

诸葛亮死了,这下子司马懿终于出兵追击。杨仪一回头,司马懿不追了,“穷寇不之逼”,眼睁睁地看着杨仪“结阵而去”。

为什么不追了?司马懿记得很清楚:

诸葛亮二伐回师,王双去追了。

诸葛亮四伐回师,张郃去追了。

结果怎么样呢?惹不起啊!



诸葛亮用兵:

【及其兵出入如宾,行不寇,刍荛者不猎,如在国中。其用兵也,止如山,进退如风,兵出之日,天下震动,而人心不忧。】

【孔明起巴、蜀之地,蹈一州之土,方之大国,其战士人民,盖有九分之一也,而以贡贽大吴,抗对北敌,至使耕战有伍,刑法整齐,提步卒数万,长驱祁山,慨然有饮马河、洛之志。仲达据天下十倍之地,仗兼并之众,据牢城,拥精锐,无禽敌之意,务自保全而已,使彼孔明自来自去。若此人不亡,终其志意,连年运思,刻日兴谋,则凉、雍不解甲,中国不释鞍,胜负之势,亦已决矣。】

以绝对的劣势,主动进攻,打得以奇袭主攻为用兵特点的司马懿龟缩不出。所以,【经日,乃行其营垒,观其遗事,获其图书、粮谷甚众。帝审其必死,曰:“天下奇才也。”】

后来,司马懿还闹了个笑话。

【追到赤岸,乃知亮死。审问,时百姓为之谚曰:“死诸葛走生仲达。”帝闻而笑曰:“吾便料生,不便料死故也。”】




结论:那个时代,还有谁能把司马懿逼到如此尴尬和窘迫的地步?


馋嘴肥猫铲史官


不是强行科普,只是恶心有人黑正史里的丞相。演义丞相粉不要担心,因为正史里的丞相同样非常优秀,希望你们也能喜欢正史里的丞相。

历史上的丞相:又高又帅气质又好

亮少有群逸之才,英霸之器,身长八尺,容貌甚伟,时人异焉。

历史上政治地位

历史上六大政治家:管仲,商鞅,诸葛亮,王猛,王安石,张居正

历史上军事地位

唐朝武庙十哲:白起,韩信,诸葛亮,李靖,李勣,张良,田穰苴,孙武,吴起,乐毅

宋朝武庙十哲:管仲,韩信,诸葛亮,李靖,李勣,郭子仪,田穰苴,孙武,范蠡,乐毅

元朝:《元史·祭祀志五·武成王条》载:"武成王立庙于枢密院公堂之西,以孙武子、张良、管仲、乐毅、诸葛亮以下十人从祀。

其实陈寿说得也没错啊,政治高于军事只能赖我丞相政治太好了这可怎么办233333

文学才华:丞相从来不卖弄文采词藻,但是句句真情实感,《出师表》:临行前给皇帝写了些建议,然后就千古流传了。《诫子书》:临终前给儿子写封家书,然后又千古流传了。“淡泊明志,宁静致远”被历代书法家喜爱233333 此外还有《论交》《论光武》《论诸子》《论让夺》等。还有军事作品,以及兵法推演等。

另外,说丞相是全才是因为,他还会音乐,绘画,书法,发明,,水利,法律学,天文,兵器学,农业学(这段太恐怖了,不太信)

历史评价(这群人可都没看过演义)

李白:赤伏起颓运,卧龙得孔明。

杜甫: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李商隐:管乐有才真不忝,梁父吟成恨有余。

杜牧:子夜星才落,鸿毛鼎便移。

元稹:英才过管乐,妙策胜孙吴。

刘禹锡:轩皇传上略,蜀相运神机。

白居易:前后出师遗表在,令人一览泪沾襟。

孟浩然:谁识躬耕者,年年梁甫吟。

陈子昂:犹悲坠泪碣,尚想卧龙图。

岑参:遗庙空萧然,英灵贯千岁。

杨万里:四川全国牙旗底,万里长江羽扇中。

王安石:武侯当此时,龙卧独摧藏。

范仲淹:留侯武侯者,将相俱能任。

王阳明:八阵风云布时雨,七擒牛马壮秋风。

苏轼:诸葛来西国,千年爱未衰。

辛弃疾:看渊明,风流酷似,卧龙诸葛。

朱熹:英姿俨绘事,凛若九原作。

罗隐: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

文天祥:天下皆传清献节,人心自有武侯碑。

陆游: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求转发,让更多的人看到,不要黑我诸葛了!忠粉至上!


要三四喂


换个人连北伐都组织不起来。

蜀国失去荆州后,总人口才不到一百万,还能维持总数近三十十来万军队和整个政府系统,而且不崩溃。诸葛亮之牛逼已经震铄古今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