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太過玻璃心?其實是你給孩子挖的“坑”,還錯認為是挫折教育

孩子太過玻璃心?其實是你給孩子挖的“坑”,還錯認為是挫折教育

某一天晚上,老公突然喊我:“快來看呀,你寶貝兒子又要哭了!都這麼大了,內心還這麼脆弱!怎麼搞的?”

我一聽聞,趕緊過去看,兒子正對著一篇老師要求背誦一首古詩生氣,眼淚已經在眼眶裡打轉兒,下一秒就要哭出來。

孩子太過玻璃心?其實是你給孩子挖的“坑”,還錯認為是挫折教育

要是在以往,我要麼跟老公一樣,數落孩子一頓:“至於嗎?哭能解決問題嗎?”;要麼就揪著兒子問“為什麼那麼傷心”,僵化的用那些正面管教的方法,不停的確認他的情緒。

所謂“玻璃心”,是指那些容易受到打擊,心理承受力不強,過分脆弱的人。

現在經過跟孩子時間的磨練,我知道這兩種方式都沒有用。就像我問他的那句“哭能解決問題嗎?”,我的苛責也一樣“解決不了問題”,還一定會讓情況更糟。

孩子太過玻璃心?其實是你給孩子挖的“坑”,還錯認為是挫折教育

現在,我越來越明白,孩子現在還常常出現的玻璃心、遇到挫折容易情緒化,其實是我早年錯誤認為的“挫折教育”方式“埋下的坑”。而這些“坑”需要更多的時間、精力和技巧來慢慢填上。

那麼,父母如何做才能培養一個內心強大的孩子呢?

第一,保持和善而堅定的態度。

教育孩子,不僅要給他愛與自由,還應該建立適當的規則,父母不要一味的嚴厲,也不要過分的嬌縱,而應該學會和善而堅定的與孩子相處。

和善是指尊重孩子,在語氣態度方面,是帶著愛與尊重的,是無條件地愛孩子、接納孩子的。堅定是指尊重自己、尊重情形、尊重約定,幫助孩子建立必要的秩序和規則。

孩子太過玻璃心?其實是你給孩子挖的“坑”,還錯認為是挫折教育

第二,多鼓勵,少表揚。

斯坦福大學的一項研究表明:如果總是一味地表揚孩子,會導致孩子尋求認可上癮,就等於告訴他們,成功不在自己的掌握之中,一旦當他們面對失敗或得不到肯定時,往往會放棄努力,甚至自暴自棄。

因此要激發孩子持續的學習動力,要多鼓勵、少表揚。比如,孩子學會吃飯了,搭完了完整的積木,可以用描述式鼓勵。

孩子太過玻璃心?其實是你給孩子挖的“坑”,還錯認為是挫折教育

“媽媽看到你能自己吃飯了,你會用筷子了,自己吃飯的感覺一定很棒。”“媽媽看到你自己搭完了整個積木,而且全程沒有分神,這就是專注。”

通過描述孩子做到的事情以及孩子的感受,來鼓勵孩子。

還有一種感恩式鼓勵,就是通過感恩的方式激勵孩子。比如,“謝謝你幫媽媽把垃圾扔進了垃圾桶裡,幫了媽媽大忙了。”“ 謝謝你幫媽媽一起做飯,你真是一個能幹的幫手。”

其實我們給孩子挖最大的“坑”,就是用情緒對情緒

當孩子面對挫折的時候,他因為經驗不足會顯得不知所措,這讓他產生焦慮、憤怒、恐懼等情緒。

而當我們看到孩子這些情緒的時候,愛的本能讓我們立即也感受到了焦慮、憤怒和恐懼。

孩子太過玻璃心?其實是你給孩子挖的“坑”,還錯認為是挫折教育


想想孩子在晚上11點還沒寫完作業時,你的煩躁;聽說孩子在學校被人欺負時,你的憤怒;等待孩子考試成績出來時,你的焦慮;孩子被老師點名時,你的失望;這些情緒也同時發生在孩子的心裡。

不同的是,作為家長的我們,可以把這些負面情緒用訓斥的方式直接宣洩在孩子身上,可是孩子們卻無處宣洩、無處可逃:除了哭,他們什麼都做不了。

孩子太過玻璃心?其實是你給孩子挖的“坑”,還錯認為是挫折教育

而家長們卻常常連哭都不允許。

弗洛伊德說:但凡是被壓抑的,都會以更醜陋的形式展現出來。

這些被積壓的情緒,封存在孩子的潛意識裡,時不時的跑出來搗亂。這就是我們給自己、給孩子挖下的情緒陷阱。

那麼,父母如何做才能培養一個內心強大的孩子呢?

第一,保持和善而堅定的態度。

教育孩子,不僅要給他愛與自由,還應該建立適當的規則,父母不要一味的嚴厲,也不要過分的嬌縱,而應該學會和善而堅定的與孩子相處。

和善是指尊重孩子,在語氣態度方面,是帶著愛與尊重的,是無條件地愛孩子、接納孩子的。堅定是指尊重自己、尊重情形、尊重約定,幫助孩子建立必要的秩序和規則。

孩子太過玻璃心?其實是你給孩子挖的“坑”,還錯認為是挫折教育

第二,多鼓勵,少表揚。

斯坦福大學的一項研究表明:如果總是一味地表揚孩子,會導致孩子尋求認可上癮,就等於告訴他們,成功不在自己的掌握之中,一旦當他們面對失敗或得不到肯定時,往往會放棄努力,甚至自暴自棄。

因此要激發孩子持續的學習動力,要多鼓勵、少表揚。

比如我們可以通過感恩的方式激勵孩子。比如,“謝謝你幫媽媽把垃圾扔進了垃圾桶裡,幫了媽媽大忙了。”“ 謝謝你幫媽媽一起做飯,你真是一個能幹的幫手。”

孩子太過玻璃心?其實是你給孩子挖的“坑”,還錯認為是挫折教育

換個角度想,當我們生氣、焦慮或者感到害怕的時候,我們需要另一半喋喋不休的教導?毫無誠意的解釋?還是僅僅需要一個擁抱?

擁抱給女人帶來的是安全感和存在感,而這正是一個孩子最需要的。

當孩子面對挫折,當孩子陷入負面情緒,他要的不是我們嘮嘮叨叨的大道理,而是無條件的愛和陪伴,他需要感到自己被愛著、被重視,無論情況多麼糟糕,總相信還有父母站在他一邊。

孩子太過玻璃心?其實是你給孩子挖的“坑”,還錯認為是挫折教育

這樣的情感支撐,才是孩子戰勝挫折的勇氣來源。

所以,當孩子因為“古詩太難了”而哭泣,我要做的絕不是制止他的哭泣,或者讓他覺得自己的傷心是錯的,而是讓他真切的感受到這些都沒關係:難過是正常的、不會也沒什麼,父母永遠支持他。

我告訴他:難過是正常的,說明他對自己有要求,他希望自己能變得更好,這讓媽媽很欣慰。

孩子太過玻璃心?其實是你給孩子挖的“坑”,還錯認為是挫折教育

然後我擁抱了他,靜靜的等他平靜下來,告訴他:我自己也曾經因為寫不出文章而焦慮難過,還懷疑自己沒有這個天賦。不過練著練著,總能看到自己的進步,於是堅持下來,現在也小有成績了。

等他情緒完全平靜下來,身上也不那麼僵硬了,我才陪他一起看古詩,幫助他找到理解的方法和關鍵點。在結束這項作業的時候,孩子身上是放鬆的。

孩子太過玻璃心?其實是你給孩子挖的“坑”,還錯認為是挫折教育

下一次,他再遇到古文的困難時,常常直接來向我請教,有時候自己查電腦,不會陷入情緒了。

當然,因為小學前三年,我真的給孩子挖了太多情緒陷阱,絕不是一兩次就能全部解決的。

這時候,就必須拿出耐心,儘可能的處理好孩子每一次情緒失控。有時候這需要毅力,有時候也是個享受的過程,因為您一定會看見孩子在慢慢的進步。

除了安慰他們之外,我們作為家長不能每一次都為他們都情緒買單,也要教會他們樂觀積極的態度,不知道各位朋友以前有沒有看過或聽說《父與子》的漫畫故事,裡面幽默有趣的畫風和對話,讓小易感觸很深,原來我們面對生活也可以這般輕鬆。

孩子太過玻璃心?其實是你給孩子挖的“坑”,還錯認為是挫折教育

這部漫畫已經超越了國界,跨越了80多年的時間,成為全世界讀者的精神財富,畢竟小易也是這裡面的一員。我本來想找以前的書跟孩子一起看,可是有些橋段他看不懂,我就去網上找了一本可以讓孩子一起閱讀的親子版本。

孩子太過玻璃心?其實是你給孩子挖的“坑”,還錯認為是挫折教育

這本書在原作的基礎上加入了漢語拼音,非常適合親子閱讀,也很適合孩子們自己自主閱讀。以前都是看黑白的漫畫,

可現在是全綵的圖片,給我們帶了不一樣的視覺感受。

孩子太過玻璃心?其實是你給孩子挖的“坑”,還錯認為是挫折教育

“德系”老爸智慧,恰到好處的幽默,化解孩子闖禍的尷尬,讓簡單的生活樂趣十足,裡面的老爸也絕不容忍孩子的惡習,同時有愛子如命,老公和孩子都很愛看,最近發現他們的父子關係融洽了不少。

而且這本書超大容量,厚度也升級啦,差不多277頁的內容,相信大家肯定能看得過癮。

孩子太過玻璃心?其實是你給孩子挖的“坑”,還錯認為是挫折教育

26.9一大冊《父與子》注音版全集彩圖漫畫,不到30塊錢,爸爸平時愛抽的一包煙錢或者媽媽們逛街買的化妝棉衛生紙也差不多這個價格。

香菸和紙巾都是消耗品,可經典漫畫卻永遠留在我們心間,真的是大人和孩子不容錯過的經典漫畫,裡面看似幽默的片段,都富含很多道理,也讓我們浮躁易碎,情緒化的心情平靜了許多呢,爸爸媽媽們何樂而不為呢?

需要的朋友點開下方的商品卡就可以購買了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