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開始中國的經濟中心就在南方了,為什麼政治中心大多還在北方?

杜新平8


在我國古代歷史上政治中心大都在北方是有原因的首先:

一、歷史文化淵源因素。

北方黃河流域中下游地區,是華夏文明的搖籃和發源地,也是華夏族長期聚集的腹心地帶,生產力發展水平高,政治、經濟、文化發達,經數代經營,歷來做為政治中心。

二、中原作為政治重心的觀念根深蒂固,已與中華文化融為一體,故有問鼎中原、逐鹿中原之說,所謂得中原者得天時,已成傳統。

三、北方的戰略位置重要。

北方地理位置優越,地勢相對平坦,交通運輸便利,易守難攻,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說。說明了北方的位置重要,同時中國古代封建王朝面臨的外部威脅主要來自北方遊牧部落,政治中心在北方,有利於加強防務,抵禦侵略,易於調兵遣將,便於物資的運輸,節約成本。

四、中國古代封建王朝大多起家北方,有家鄉的情感因素,他們早已習慣當地的生活習慣和氣候。北方歷來是其大本營、根據地,統治力量強大,政治穩定,易於管理。比如隋、唐、北宋等。

五:北方歷來兵多將廣,民風彪悍,作戰勇猛,人才輩出。定都北方一方面加強這裡的管理,另一方面招攬人才。

正是因為這些因素使北方成為大多數朝代的政治中心,在此建立都成。政治,經濟是離不開的那麼經濟中心在那呢?。從宋朝開始中國的經濟中心開始南移:

第一點:北方地區的戰亂,不利於經濟發展,經常遭到北方遊牧民族的入侵,尤其是西晉末年以後遊牧民族的入侵導致北方人口的大量南遷,同時上百萬北方人口的南遷,充實了江南地區的勞動力,帶去了先進的生產技術。

第二:南方少數民族於漢族融合,加速了當地經濟的發展。

第三:統治者推行勸課農桑、免除賦稅,徭役,獎勵耕織、安撫流民、興修水利等有利於農業發展的政策。

第四:由於魏晉南北朝時期戰亂集中在北方,而南方相對和平,為經濟發展保持了一個安定的社會環境。

第五:南方優秀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環境,靠近海運,交通便利,有利於發展海洋貿易,同時南方蘊含了發展農耕經濟的巨大潛力。

第六:人民的辛勤勞動,北方的流民組要集中在荊州和揚州,其次是閩江流域及嶺南等地,為了重建家園,求得安定的生活,他們有著強烈的經濟開發願望。

第七:隋唐時期開鑿了貫穿南北的大運河,為南方和北方的交流,經濟發展提供便利的交通條件。

隨著經濟重心的南移,南方得到了迅速發展,北方經濟逐漸落後南方,尤其是北宋滅亡之後

南方經濟得到空前的發展,海外貿易更加繁榮,明清時期定都北京作為行政中心加強北方管理。這樣不僅有利於擴大北方的疆域,還有利於保持領土的完整性。經濟重心的南移影響深遠,至今新中國成立時也是定都北京作為全國的政治中心,歲著改革開放南方經濟成為全國經濟的領頭羊。








獨孤求敗谷


這個問題的提法不太準確,事實上在南北朝時期,經濟中心已經轉向南方。彼時北方經濟經過長達400多年的戰亂,經濟基礎受到嚴重的破壞。而南方佔據了廣大的江漢地區,社會比較安定,加之地理條件比較優越,經濟得到迅猛發展,有民諺“蘇湖熟,天下足”。因此南方已然成為經濟中心。

至於宋朝北宋定都河南開封,自然政治中心就在北方,而南宋時期則政治中心和經濟中心都在南方。北宋之所以定都開封,北方成為政治中心是以下幾方面的原因決定的:

一歷史必然性。五代時期後梁、後晉、後漢、後周都先後定都於開封。顯德六年(公元960年),後周將領趙匡胤在都城效外陳橋驛發動兵變,殺回開封取代後周,成為宋太祖,開封自然為北宋的首都和政治中心。

二是政治因素。由於宋太祖的皇位傳承不名(來路不明),加之時間倉促,為穩定民心,容不得他再考慮另選都城。再者宋太祖是有大志的開國皇帝,他有志於奪回後晉時期石敬塘手裡喪失的幽燕十六州,定都開封而沒有南撤以示政治決心和戰略意圖。

三、開封具備建都的地理條件。其一,北面有黃河作為都城的天然屏障,在冷兵器時代,河是較難逾越的。其二交通便利,隋煬帝開鑿的通濟渠連通了洛陽(後設為西京)、開封(東京)兩座城市,連通汴河和京杭大運河,南方物資可以源源不斷地運到首都。





騎馬的牧羊人


中原名稱可以看到,中,那是帝國的中心,原呢?代表平原。中原是大塊平原集中地,從關中平原到晉冀魯豫,大大小小的平原加之密集的交通網絡,已經行程帝國的核心地帶,從人口到經經濟。南方隨著北人南遷,僅僅是個人口逐漸增加的過程,然而,山川河網密佈,在歷史上,即使很多地方富足了甚至是高產田,但交通影響了擴展空間,仍舊沒有改變人口中心和帝國的戰略中心。加之南方溫潤氣候適合病毒發展,沒有嚴寒冰雪,好多地方被視為瘟瘴之地,相對四季分明的中原地區,並不適合古人生存。還有一點,以前的北方森林更密佈,氣候更溼潤,君看武松打虎和八百里水泊梁山就可以瞭解一二,大運河也是證明。

隨著現代文明的發展和氣候的變化,北方更加乾燥,南方的瘟瘴被克服,橋樑隧道使的天塹也變坦途,所以南方比以往更加煥發青春,然而北方也在發展,況且還有南水北調,各種技術的創新,中原大地,依然是不可替代的國家中心腹地,國家的東西南北還是中原大地作為腹地核心,加之中原人民的家國思想,忠誠博愛,相信無論世界如何發展,國之中原還是國之中原!

謝謝!


墨泉


中國政治中心在北方而不是在經濟發達的南方,其主要原因如下:

第一,傳統。中華文明主要起源於現今中國版圖偏北的地方:黃河與長江流域。這決定了其政治理念長期領先其他板塊,奠定了政治中心的文化基礎。這一點很重要,所以在古代,政治中心太北不行,如北魏、元、滿清都城必須南遷,太南也不行,如都城在南方的王朝普遍短命。

第二,馬場。冷兵器時代,戰馬是決定軍事實力的關鍵因素,我國主要馬場都在北方,決定了北方擁有了更多的戰馬,也就擁有了政治中心所需要的軍事基礎。

第三,戰爭。古代中國發生的常規軍事對抗主要在北方,決定了精銳部隊軍隊主要駐紮在北方,為了方便指揮和控制軍隊,政治中心就不能太靠南,否則容易山高皇帝遠而失控。

第四,習慣。由於北方成為政治中心歷史悠久,即使是現代,在北方的軍事對抗不再、戰馬不再需要、南方文化發展也不輸北方的熱兵器時代,某種意義上說,現代的軍事重心已轉移至南方了,政治中心仍然是在北方,這可能就是一個習慣問題了,或者說叫路徑依賴問題了,如果真要改變這種習慣,代價也不小,不到萬不得已,就不折騰了。

另外,有一個小看法,從現代化國家需要更多海洋文明和工商業文明這個角度來看,再加上我國走向深海,海洋威脅主要來自南方,或許現代化的中國,其政治中心會越來越南。



阿貴隨想


一個國家最重要的是什麼?

兩樣東西:一是財富,二是安全。

而在西方國家到來之前,中原面臨的最大威脅始終是漠北的遊牧民族和東北的漁獵民族。

有財富不一定有安全,但安全可以產生財富。

也就是說,安全其實比財富更重要。

如此,政治中心設在北方就很正常了。

不過,首都的設置一般是設在安全和財富兼顧的地方。隋唐之際,關中沃野千里,四塞險固,所以長安是首都;永嘉南渡、安史之亂、宋室南遷等等,江南大開發,首都逐漸東移,先洛陽後開封;隨著元朝修通京杭大運河,首都就定在了北京。燕山能保障安全,大運河運輸財富和米糧,北京可以說把兩者結合得比較完美


江上一峰青


說法不準確。歷來國家的強盛,不以經濟為核心,而是以政治、軍事為核心。兩宋,經濟實力強大,也難免被遼、金按著腦袋在地上摩擦,皇帝老兒被生擒活拿的命運。歷來建都南方的都是短命王朝,這是被歷史證明的。南方多柔弱,北方多強橫。不是經濟強大就萬事不怕,只有政治、軍事強大才是根本。全世界歷史都可以證明。


先知867


這要分清兩個問題便能解釋清楚。一是所謂“經濟”是什麼性質的經濟及其與政治的關係;二是所指“南方”的確切定義是什麼?先說明自從魏晉南北朝由於掌握文化和財富的士族南遷,江南在政治、經濟、文化上就已初步興盛了。至宋同樣因北族的佔領中原,更是政、經、文的全面南移(此時建都杭州)。經濟是與政治中心的南移相伴隨的。其經濟雖有些商業萌動,但總體仍是千年一貫的農耕性質。此時是南北分治,不存在題目所說的分別。後世因充分利用運河通運,有利助推了東部地區的南北繁榮,只是江南水鄉較富庶。到清朝末期帝國主義大炮轟開國門沿海口岸的重要性突顯,此時交通及位置促其興起,如上海輕工業和金融便逐漸興盛起來,此僅是滬杭一帶,民國的建都南京又助推寧滬杭發展。但廣義的南方仍是落後的農耕形態。至於北方政治中心,中要是歷史起源、地形優勢、農業、實質上的核心地帶、傳統及傳承、交通、軍事、國家安全等優勢,必然是政治、經濟、文化的綜合的中心。近現代上海主要是輕工和金融中心,其次是京津。重工業中心先崛起於東北。至於廣深那只是近年的事了。


崑崙139100429


政治中心從來是要考慮戰爭便利性,中國歷史上絕大多數的改朝換代戰爭是自北向南收取天下,所以大部分朝代也都是考慮面南背北,即便有南方來敵,也能處於優勢。

而經濟中心考慮的是交通便利性,原材料便利性,務工便利性,你想想東北冬季那麼漫長,一搞就是大雪封路,零下二三十度,在當時,開不了工,發不了貨,太耽誤事,人都要吃飯,開支不變,效率低。商業難移是必然的。

從地緣來講,宋面臨的主要外部威脅來自於北方,加強北方的軍事力量重中之重,以當時的交通和信息傳遞方式,政治中心不能過於遙遠。



紅鬍子老王


首先,限定一下要討論的朝代。經濟中心轉移至南方,始於安史之亂,徹底完成於南宋。所以我們討論的是唐兩宋元明清的定都。唐代:肇基於關隴,自然西北長安是根據地,不到萬不得已絕不能丟。安史之亂以後,縱使有河北三鎮割據,但尚有大運河提供江南財賦,可保障長按洛陽兩京。且一旦遷都南方,一來根據地沒了,二來整個北方都會失控,得不償失啊。因此大家看到中唐以後無論怎樣,唐朝一直是在努力的控制北方,而不是思慮南遷。北宋:經濟中心南遷的勢頭在晚唐五代愈演愈烈,至北宋,西北關隴已被拋棄,都城東移至大運河邊的開封。這主要就是因為開封更接近南方財賦地的緣故。同時北方軍事壓力在東北(燕雲十六州),開封離得也不遠,可促使全國軍事中心轉移至東北方向,抵禦遼朝。南宋:定都南方的杭州,不提。金:起於東北,初定都上京,海陵王時遷都北京(中都)。這是為了統御漢地的方便。上京遠在黑龍江,管理全國事務十分不方便。但是新都不能離根據地太遠,因而燕山之下交通便利的北京就是比較好的選擇。南下華北十分方便,又有大路直通東北和塞外,可進可退。元:起於蒙古高原,定都不宜離其根據地太遠,同時又管轄漢地,不得不定都漢地。相比之下,北京就是比較好的選擇。當然,相對於金,元統治了全中國,因此北京相對更偏北些,不過後來開鑿了大運河,將江南與北京直接連接,基本解決了財賦供應的問題。明:初都於南京。永樂年間遷都北京,後有反覆,最終在英宗年間確立北京首都地位。原因在於:①北京是成祖根據地;②明代北方邊患為蒙古,靖難之役以後撤藩,北方無強有力的防守,因而天子戍邊;③有大運河,財賦轉輸無大問題。清:理由同金、元。肇基於東北,統治漢地。不可離根據地太遠,又要兼顧漢地。綜上所述:我國古代定都的四大要素:①不能遠離自己的根據地;②要考慮地形的形勝條件(易守難攻);③交通便利;④靠近經濟中心。但是這四大要素往往不能全部滿足,一朝選擇都城,一般都需要抓住當時的社會主要矛盾,進而來考慮都城位置。例如西漢定都,一開始高祖定都洛陽,後婁敬和張良勸其定都長安,是因為當時主要矛盾是中央和關東諸侯王之間的紛爭。關中四塞之地,又是天府之國,比無險可守的洛陽好得多。因此雖然洛陽經濟條件好,又是天下之中的交通優勢,但是在當時社會主要矛盾之下,仍然要趨於長安之後。



篼鈄


從五千年的中國歷史來看,北方民族彪悍,自然災害多,容易激起民變。奪取天下成功的王朝基本都是從北方起義或者發兵,進而從北向南,取得天下。南方少有起義而奪取天下的朝代。可見,北方穩,則國家穩,政治中心放到北方是明智選擇。南方富庶,物產豐富,完全可以通過大運河或者陸路運到北方,不影響執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