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辦公一個星期,是挑戰還是機遇,看完這4點,你就會明白

隨著疫情的發展,不能復工,“雲開工”已經成為一種主流

在家辦公一個星期,是挑戰還是機遇,看完這4點,你就會明白

公司相應號召,在家辦公,在體驗了一週的我在家辦公,在家是自由,可以穿著睡衣,怎麼舒服怎麼來,而且一天中的時間安排更自由一些,但是我發現了跟以前一些跟原來不一樣的想法。

在家辦公一個星期,是挑戰還是機遇,看完這4點,你就會明白


1 遠程辦公最重要的是信任

遠程辦公最大的問題是信任問題,大家分佈在不同的地方,看不到彼此的工作狀態,也不知道對方有沒有把事情放到心上, 是不是能按時按點完成, 如果沒有信任,大家就會猜疑, 會焦慮。


1) 這裡的信任包括領導與下屬的信任

在家辦公,領導就不能像在公司的時候一樣,從獨立辦公室出來走走,看看進度,監督下屬,不知道下屬有沒有在工作,是不是在摸魚。而且也不知道員工的精神狀態,是興奮還是萎靡,這都在心中有疑問。


每次發了信息在群裡,如果下屬沒有回覆,就覺得員工可能在玩,沒有工作, 於是一天有一個員工一天工作被@了128次,頭疼啊。


於是只好從工作量和工作時間入手,加大工作量,把工作都安排滿了,還有就是從工作時間入手,時時刻刻想到什麼就發出來,希望員工立即做,加班做。


而且,員工也想讓老闆知道自己沒在偷懶自行加大了工作量,導致在家工作的工作量比上班工作時大,工作時間更長。


當然,平時真正在摸魚的人也開始擔心了。

有的人擔憂:“再不回去,公司發現不用我也可以了。

還有人更擔憂:“再不回去,公司發現沒了我運轉更高效了。”

在家辦公一個星期,是挑戰還是機遇,看完這4點,你就會明白

其實這些人都是中間商的角色,他們平時在公司上傳下達,如果沒有這些人,可以減少工作中信息傳遞的丟失,反而更高效了。平時在公司上班的時候發現不了,現在遠程上班了,發現沒有這些人也是可以的了。


要解決信任問題,需要轉變觀念。


第一,從任務驅動到目標驅動。

如果是任務驅動,領導和員工容易陷入細節,各種方案的整治,不能發揮員工的主觀能動性, 員工也只是遵照領導的指導工作,什麼都請示, 領導是知道了進度,自己也累死了。


而目標驅動,大家建立統一的目標,這個目標是整個團隊都是同意, 這樣有利於發揮員工的積極性。根據OKR的理念,這個目標是墊腳跳一下是可以完成的,這樣既有挑戰性,讓大家努力,也不會太難,打擊大家的信心。


第二,領導對於員工的授權從指令型授權到責任心授權。

在史蒂夫·柯維的《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裡面談到了領導對於員工的授權,

指令型授權,是讓別人“去做這個,去做那個,做完告訴我”。就工作方法的每一步進行詳細的指導,這樣領導可以掌握整個過程,但是要花很多的時間,這樣做領導會累死,其實是出於對員工的不信任。


有一種方法比這好得多,也更加有效。這種方法的理論基礎就是充分認可他人的自我意識、想象力、良知以及獨立意志。責任型授權的關注重點是最終的結果。它給人們自由,允許自行選擇做事的具體方法,併為最終的結果負責。


一、預期成果

雙方都要明確並理解最終的結果。要以“結果”,而不是以“方法” 為中心。

、指導方針

確認適用的評估標準,避免成為指令型授權,但是一定要有明確的限制性規定。事先告知對方可能出現的難題與障礙,避免無謂的摸索,但不要告訴做什麼。 要讓他們自己為最後的結果負責,明確指導方針,放手讓他們去做。

三、可用資源

告知可使用的人力、財物、技術和組織資源以取得預期的成果。

四、責任歸屬

制定業績標準,並用這些標準來評估他們的成果。制訂具體的時間表,說明何時提交業績報告,何時進行評估。

五、明確獎懲

明確告知評估後的結果— —好的和不好的— —包括財物獎勵、精神獎勵、職務調整以及該項工作對其所在組織使命的影響

經過這樣授權,員工開始不習慣,但是經過一段時間,員工能力能夠得到大的提升,領導就可以解放出來,做更重要的事情。

在家辦公一個星期,是挑戰還是機遇,看完這4點,你就會明白


2) 這裡的信任也包括同事與同事的信任

幸福生活酒店集團創始人奇普·康利在他的暢銷書《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緒》給出了各種各樣的情緒方程, 其中就有著名的焦慮方程:焦慮 = 不確定性 X 無力感。


大家不在一起上班,沒有辦法看到同事在做事,如果有一項任務是兩個人協作完成,不在一起,這不個時候,如果不信任同事,就不知道同事的進展,存在不確定性,就會感到焦慮。

焦慮就是對於不確定的事情,無法掌控,而且這是放大效應,你越無力, 對於未來就越悲觀,從而你會覺得不確定性越大,進而更加焦慮。


好在現在的通信很方便,可以隨時討論,隨時知道進展,但是也不宜問的太頻繁,要相信自己的同事。

在家辦公一個星期,是挑戰還是機遇,看完這4點,你就會明白

拄著柺杖的男人搖晃著女人的手,側視


2 溝通效率下降

在公司的時候,如果有問題,本來站起來喊一下就解決的問題,而現在要在群裡或者要等大家一起開會討論, 這樣就加大了溝通的難度。


比如有一份資料,需要找幾個人湊,本來挺簡單的, 現在就要一個一個的私聊他們,要他們拿,如果一時回覆不了,如果等著,一個小時就過去了,或者放下可能就忘記了。


而起在群裡溝通,有一個很大的弊病,一大早,領導在群裡發一些有的沒有的東西,回覆吧,大家都刷屏了,不回覆的,領導可能覺得是不是沒有起床。


在群裡討論問題的時候,隨時有其他人可能插進來, 發一些其他東西,這個時候,整個信息流變成了多任務同時進行,這樣討論下來效率就降低了。


你說可以拉小群,那如果需要家人進來,又要同步一遍信息,煩啊。


而起每個人工作習慣不同,有的人早起, 想早下班,有的人是夜貓子,希望晚上做事,大家不同的時間,容易相沖。不在一起的話,討論有些就不及時了。


目前公司的做法是根據不同的項目,不同的功能,拉了不同的群,這樣有事在群裡討論,雖然群多謝,但是也能最大限度的精準討論。


當然,能電話會議最好是電話會議,這樣才是效率最好的,語音通話也不錯,但是不像視頻,可以聽到聲音,看到表情,動作,能更好溝通。

美國加州大學阿爾伯特的研究中,溝通=7%語調+38%聲音+55%肢體語言,所以視頻通話是最好的溝通方式。

在家辦公一個星期,是挑戰還是機遇,看完這4點,你就會明白

社會媒體的概念


3 在家辦公適合是事務型工作,不適合討論型的工作

在家辦公,如果事情是明確的,每天大家起來一起過一遍,大家領了任務,各做各的,其實效率也是很高的。而且對於每個人來說是一種解放,只要完成這些任務就好了,其他都自己安排。這種事務型工作,在家做其實挺好的。

而對於討論型的工作,則比較麻煩了,首先約人就是一個麻煩事,把大家約定到一個時間,只要突然有一個有點事情就會被取消。


我們在週一預定了一個週五的會,可是大家也都做了準備,可是到了週五早上,有個同事臨時有事不能參加,這樣整個會就被拖到下週一了。


通信沒有這麼發達的時候,大家約定好的事情一般都不會變動,現在通信發達了,反而為臨時有事提供了


然後呢,就是討論的時候,還需要同步狀態,在辦公室的時候,大家都是上班狀態的,可是在家上班,你很難知道他人的狀態,並不是每個人在家都有自己的獨立辦公室,於是有人在床上,有人在客廳,有人窩在沙發上,還有人旁邊有個吵人的小朋友。


最後,討論的時候,大家各抒己見,有些時候需要看一些資料,一些文檔,這個時候還需要翻出來,各個查閱,也不方便,記錄各種思路其實有個黑板最方便,可是線上討論少的也是這個。

在家辦公一個星期,是挑戰還是機遇,看完這4點,你就會明白

問題的求解策略


4 對於需要深度思考的東西,反而更好,沒有人打擾

在一個團隊工作的時候,原來如果需要一大塊時間工作,在這段時間裡,不開會,不和別人討論,不接受打擾,一般都是直接拿筆記本到星巴克點一杯咖啡,做兩個小時。


卡爾·紐波特的《深度工作,如何有效使用每一點腦力》, 深度工作(Deep Wokr):在無干擾的狀態下,專注進行職業活動,使個人的認知能力達到極限。這種努力能夠創造新兼職,提升新技能,而且難以複製。


現在,在家裡天然可以實現這個效果了,告訴大家今天上午要做一個東西,不接受大佬,把手機放一邊,就可以開工了,不需要去外面了,而且家裡還是安靜的。


這樣在家可以有大塊的工作時間,不會被同事打擾,也不會被手機打擾,深度的思考,反而對於一些複雜的問題,需要深入思考的事情有好處。

在家辦公一個星期,是挑戰還是機遇,看完這4點,你就會明白

女留學生在長凳上


5 寫在最後

在家辦公,有利有弊,首先要與領導,同事建立信任,如果出了什麼事情,可以第一時間出來幫一下。


這對於普通員工反而是機會,過去在辦公室層級彙報,都看不到領導,老闆,現在大家都在一個群裡討論事情。出了問題,怎麼處理,你有什麼意見,會有什麼後果,這個大家看的一清二楚,這樣“層級”就慢慢的消融了,機會就來了。


當然,這個疫情也是一個照妖鏡,照出了哪些只會拍馬屁,而不幹實事的員工。


馬雲說過:“每一次變革都是機會”, 現在是全民在家辦公的時候,大家利用好這次機會,展現自己的能力,獲取機會。


職場打怪升級,變身Carry全場的大咖,收入翻10倍,從新人到達人的職場逆襲進階之路。歡迎關注我的專欄,點擊以下專欄卡片瞭解詳情↓↓↓



歡迎關注【阿布的分享】,跨界理工男,每天分享職場乾貨,HR知識,認知成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