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风筝的人》:不对现实和欲望过度妥协,善待自己与和解生活


《追风筝的人》:不对现实和欲望过度妥协,善待自己与和解生活

一个不能为自己挺身而出的孩子,长大后只能是个懦夫。————卡勒德·胡赛尼

《追风筝的人》是美籍阿富汗作家卡勒德.胡塞尼的第一部长篇小说,该书在2003年首次出版。

《追风筝的人》简单来说,主人公阿米尔是富家子弟与仆人哈桑是从小长大的两人。12岁那年,两人参加了斗风筝比赛,阿米尔将对手通通打败,然而要赢得最终的胜利,还必须追到被他最后割断的风筝。于是,阿米尔就让哈桑去追风筝,在追到了风筝时,哈桑惨遭横祸。而性格软弱的阿米尔目睹一切,选择了袖手旁观,最后,内心不安的阿米尔还设计一出戏,逼得哈桑离开家门。

直到几年后,移居美国并成为小说家的阿米尔,接到父亲好朋友的电话,带来了哈桑的死讯,并且想让他帮忙把哈桑的儿子从战乱地区带出来。这时候,阿米尔才得知哈桑是他同父异母的哥哥。愧疚25年的他,寻找到了哈桑之子索拉博,实现了自我的灵魂救赎。

这本小说,是很多人都看过的。整体下来,讲述的是救赎与爱。我想,这是很多人初读《追风筝的人》时候的感觉。

但作为成年的我,再读一次《追风筝的人》时候,就对“救赎”有着不一样的感受。救赎的原意是犯错与罪,就需要通过行动去救赎。但是,活在当下的我们,救赎并不是单单的救赎了,更多的是责任。

今天,就以“救赎”与“爱”的角度,来解读《追风筝的人》的背后:爱与救赎,就要有平视时间的勇气。

《追风筝的人》:不对现实和欲望过度妥协,善待自己与和解生活


01、【爱与救赎】:付出里的“讨好”人格与自我保护机制的抵抗伤害。

《追风筝的人》里的两人,阿米尔是富家少爷,而哈桑是仆人。或许是这样子的主仆关系,让哈桑特别懂得阿米尔所想与要的,且对阿米尔言听计从。两人的情谊似乎非常深厚,是因为两人都失去了妈妈,阿米尔的妈妈生阿米尔时死于难产,哈桑的妈妈则在哈桑出生几天后跟一群江湖艺人私奔了,这两个男孩吃一个奶妈的奶长大。

哈桑为何如此付出呢?书中有讲明了两人的主仆关系,还有哈桑的孤苦伶仃才会把阿米尔当成了生命的全部。说起来可悲的是,就算是被赶出来的哈桑,后来是拉辛汗叫回来一起照料阿米尔的豪宅时,但塔利班官员看中了这栋豪宅,并要哈桑搬出去。结果是哈桑极力反对,他和妻子被塔利班枪杀。这是一个多么执着的人,如此的付出让人觉得不解。后来,想想哈桑对阿米尔的言听计从与真心相待,是种超越友情,类似亲情的“爱”,在哈桑心中,两人是脱离了主仆关系。

显然,哈桑把阿米尔当成了生命的全部,在参加斗风筝比赛时,哈桑为那句“为你,千千万万遍”惨遭横祸。《追风筝的人》把哈桑和阿米尔两人的友谊,作为贯穿全文的重要支线。然而在哈桑遭到伤害(被强暴),阿米尔的冷漠反应,就引起读者的第一个思考:执着的付出是种盲目的爱,是种潜意识的讨好。

爱分为亲情、友情、爱情这三种大爱,为爱付出是无可厚非的事。但是我们却会看到一种特别的行为,可以为爱(尤其是爱情)盲目的付出与执着,所以我们时不时看到有人下跪博取爱情;时不时看到为了情去抛弃自我。不论对错,我们就会发现这种行为是建于自我与心理的彻底盲目。

自我的盲目,包括语言、行为已经无太多的主心骨,总是摇摆不定的随风逐流状态;随之而来的是内心的盲目,犹如行尸走肉,逐渐被人主导。

那么,这样子的盲目,反面是类似“讨好”的隐形人格。

《人间失格》里的叶藏就是种暗地里所拥有的“讨好”人格,而单方面的执着付出就是种谈好了。我们要明白,并不是每个人都会全心全意去付出自己的,有的话也是带着一定的目的性:去得到利益或是有利于自己的事。在《追风筝的人》里的哈桑却是不一样的,他的真心为阿米尔付出让人很是不解。一开始我以为哈桑是出于目的,想要通过少爷阿米尔的认可,得到相对应的地位。

直到后面,我才发现我错了,认为友情是全部的哈桑真心付出,换来的是在阿米尔眼里更像是种讨好。所以,对于讨好的人也就不怎么在乎了,再加上哈桑处处比阿米尔优秀,才会让他冷漠看着哈桑受到伤害。或许我们会觉得阿米尔的冷漠无情,但他的行为,让读者明白了:就算是付出爱,也会被伤害。

《追风筝的人》:不对现实和欲望过度妥协,善待自己与和解生活


其实,不管是哪种形式的爱,真挚的前提是建立在付出上。然而并不是每次的付出,就会收获真爱的,也就存在被伤害的可能性:人与人的真情(爱情、亲情、友情),更像是拿自己的真心去试探人性。这时候,在会被伤害的情况下,出于自我保护机制的我们就会呈现三种态度:

一如既往的真诚、伪装、冷漠。

先来一如既往的真诚,我们不能否认没有这样子的人存在,尽管他们动不动就吃亏,但他们获得的“爱”是真挚的;再来是伪装,欺骗多了,也就会选择去伪装自己原本最初的样子;最后是冷漠,欺骗多了,伪装多了,渐渐也就冷漠了。纵观三个态度,都是相辅相成的,有因才产生了结果。

对比这三个态度,我们就惊慌发现伪装与冷漠,才是我们对于付出被伤害最终的态度,这是源于自我保护机制下的抵抗伤害。所谓的自我保护机制,是受到一定次数或程度的伤害,自我潜意识开始有意无意产生“保护自己”的心理,开始对外界的一切产生抵抗的情绪,去抵抗与避免伤害,甚至是伤害别人,隔离一切的姿态,从而由内到外的去保护自己。

其实,这个保护机制的形成,或许这就是成长所必须付出的,我们在付出又被伤害中循环着,之后是冷漠。但是,最为矛盾的是我们长期的自我隔离,会换来我们的孤独,然后又会去挽留三种大爱里的友情、亲情、爱情。不管伤害或被伤害已经不重要了,更多的是我们的保护机制,所产生的伪装、冷漠与伤害别人后的救赎。所以,有种爱叫【救赎】。我们会去救赎那些自己所错过,或是自己伤害过的人。

《追风筝的人》里的成年阿米尔,在得知哈桑的死时,内心是充满了25年的愧疚,开始了自我的救赎,去寻找与解救哈桑之子索拉博。

读到这里,我才明白成年后的阿米尔,终于有了平视的勇气了。

《追风筝的人》:不对现实和欲望过度妥协,善待自己与和解生活


02、【平视时间的勇气】:潜意识里的第一逃避,“逃避”感官的本能,平视时间里的错误,是人性的挣扎与勇气。

我们在读到《追风筝的人》里的阿米尔无动于衷时,是愤怒的。然后看到阿米尔用了整整25年才想去救赎,想来又是说不出的感觉:阿米尔也和我们常人一样,会去选择逃避。

在犯错的时候,常人的我们第一反应是想要去逃避,然而饱受自己身心所带来的愧疚感,想想也是种人之常情。有个行为很有趣,人在面对自己犯的错时,是不会用大脑是来理智做出行为,会去产生一种“本能反应”:条件性反射。就拿例子来说,我们的手在拿水壶时,一不小心被水壶里被开水烫到,第一反应是放开水壶去抚摸烫伤口,然后水壶里的水又进一步的烫到自己。如果,换作平常,我们会理智的把水壶放到旁边,在抚摸伤口。这就是我们的感官产生的本能之一。

同样的,我们在犯错上,是由我们感官(眼睛)看到了错误而做出一系列本能反应,并非是脑子理智做出判断。而本能反应的具体定义,只能取决于个人的品格、思想。有些人品格高尚,在错误的第一时间就会勇于承担。但也有人,会去产生“逃避”的本能反应。这也就很好解释了《追风筝的人》里的阿米尔,在看到哈桑被伤害的无动于衷所犯下的错,为了逃避愧疚,又设计了一出好戏来逼迫哈桑离开。

《追风筝的人》:不对现实和欲望过度妥协,善待自己与和解生活


直到25年过去了,成年人的阿米尔随着真相(得知哈桑是他同父异母的哥哥)的揭露,得知哈桑的死讯,才会引发阿米尔内心的愧疚感。这个愧疚的过程,是需要很大的勇气。或许,我们在面对曾经犯下的错,就需要很大的勇气,一种平视时间的勇气。

“平视”的含义是“两眼平着向前看”,是在错误里无所畏惧的向前看,并承认错误。想想,也是很难的行为,也需要很大的勇气。尤其是时间所埋下的错误,更多的是人性的挣扎:继续逃避还是勇于面对呢?

或许,我们都会有过这样子的挣扎。对于曾经犯过的错,其实心里也是清楚,逃避也只能是一时的,但勇于面对是非常难的行为。因为,来自时间的概念,是成长自身也是冲淡回忆。

“时间”是种概念,它会给我们困难之下的成长自身,也会掩埋一些曾经所犯的错。我们都会漫长的岁月里,犯下一些来不及救赎的错误,而时间看着似乎会冲淡回忆。但错误遗留下的愧疚之心,还会让我们饱受内心的折磨。而当我们慢慢也随着时间淡忘的时候,重新揭开这些伤疤,就要承受很大的痛苦,还要有平视时间与错误的勇气。

是的,换个角度来说,我们的勇气不足也是因为时间。人会随着时间而优秀着,那就更不愿意去面对曾经的错误了。在看到《追风筝的人》里的小说家阿米尔,还能有勇气去承担与救赎当年的错误,是常人无法能及的。

曾经犯的错已经存在了,尽管来不及救赎,而随着时间的冲淡回忆,但我们就要有平视时间的勇气。

《追风筝的人》:不对现实和欲望过度妥协,善待自己与和解生活


03、爱与救赎,就要有平视时间的勇气。

在读完《追风筝的人》时候,心情久久不能释怀,曾经的我们都会因为成熟与自我保护机制,拒绝或伤害别人的爱。也许我们都会有所遗憾,成年后的我们,或许会救赎也或许是继续逃避。

但不管救赎或逃避,人总要往前看的,只是对于时间所犯下的错,要去平视过去的错误,想想也是很难的。

或许,救赎的第一步就需要有个勇敢的人去引领我们,才会拥有勇气。

①、爱与救赎,引领勇敢的与被感染勇敢。

《追风筝的人》里的阿米尔在接到别人的电话,在得知哈桑死讯时,才是真正的会愧疚,主动去解救哈桑之子索拉博,灵魂才得到自我实现救赎。

《追风筝的人》的救赎过程才是小说高潮迭起的部分,我们可以的是阿米尔的勇敢。这是25年前,12岁的他所没有的。那时候,软弱的阿米尔因嫉妒哈桑的优秀与渴望得到父亲的夸奖,才会冷漠看到哈桑被伤害了。阿米尔,要不是因为救赎与愧疚,骨子里是个缺乏勇敢的人。

程碧的《三毛传》曾经这样子说过:“总是需要有一个勇敢的人来引领另一个人。即便两个都是勇敢的人,也需要有一个更勇敢的。”

是的,大多数人的勇敢并不是与生俱来的,更多的是引领人。生活、工作,只要有人一开始适时适当的引领我们,慢慢也就不会害怕了。

记得刚工作那会,第一次上台演讲工作报告,是非常紧张的。所幸的是有前辈引领了一下,起了开头与适当活跃气氛,才会发现并没有我想象之中的恐怖。后来,每次演讲都淡定自若了。所以,同样的勇敢是需要引领的。

只有一个勇敢的人或是更勇敢的人,去引领用的未知的方向。开头万事难,只有有了第一次引领,也就慢慢无所畏惧了。那么,曾经的错误,我们需要平视,就可以告诉自己信任的人,让他们用过来人的经验会引领我们去救赎自我。

再用心理方面来分析一下,人性是复杂,但会有一定的传染性。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是有着少许的道理。软弱的我们,只要被勇敢者引领与长期接触,慢慢的我们也会被感染成勇敢的人,至少也会一定程度的摆脱了软弱。当然了,这一切也是建立在自我渴望改变的基础上,才能慢慢想去救赎。

第一次的自我救赎,是很难跨出的。但只要引领与被赋予勇敢,也就会慢慢勇于面对时间里所犯的错。我想,《追风筝的人》里的阿米尔,那25年来,都是藏在心里,没人所知道,一直去逃避自我。

但是,失去了妈妈的阿米尔,之所以会去斗风筝,是渴望得到父亲的夸奖。或许,平视错误的勇气除了引领与感染勇敢,还需要幸福度。

《追风筝的人》:不对现实和欲望过度妥协,善待自己与和解生活


②、平视时间的勇气:来自原生家庭的幸福度,才是日后最好的勇气,足够幸福才勇于承担与面对。

《追风筝的人》里的阿米尔一直渴望得到父亲的肯定,甚至为了捡回风筝,让许下承诺的哈桑受到了伤害。这是我有所不能理解的,后来想想也就明白了。阿米尔和哈桑两人都是没有妈妈的,两人同吃一个奶妈的奶水长大的,两人是生活在有所缺失的原生家庭,注定是缺少一定的幸福度。

卢梭在《一个孤独的散步者的梦》中说道:“真正的幸福的源泉在我们自身,一个人只要自己善于追求幸福,别人是无法使他落到真正悲惨。”

真正的幸福是源于我们自身去追求,才会在负重前行的日子有所幸福感。而关于幸福的定义,最为直接的源头就是原生家庭。

一个的品行、成长与思想,最开始是来源于原生家庭的。它可以影响我们大半辈子,甚至是一生。除去后天的出来社会历练,我们在思考与做事的思想判断就是来源于家庭。准确的说,我们是父母的“思想传承者”。

但有个最大的弊端,是年代的不一样,父母的思想已经不太适用社会了,我们只是生搬硬套而生活着。在思想传承的环节,要是出了问题(家庭不幸福、家暴、离婚等等),就会使我们的幸福度非常低下,甚至是阴影。不少恐婚族,就是因为来自原生家庭的不幸而造成的直接原因。

只有拥有足够来自原生家庭的幸福度,就会滋生出优良品格,包括勇于面对,这才是日后主动与承担责任的最好的勇气。换个角度来说,那些不惧时间错误的人,是因为原生家庭里,有了足够幸福才勇于承担与面对。

《追风筝的人》里的阿米尔虽然是富家子弟,但他的家庭并不是真正的幸福。他的软弱、袖手旁观与渴望得到父亲的夸奖,都说明了原生家庭造成一定的幸福度缺少,也就一直逃避当年所犯下的错。所以,来自原生家庭的幸福度,是真的非常重要,它很大程度去影响我们的思想与行为。

同样的,不要对现实和欲望过度妥协,善待自己与和解生活,是对自己最好的负责。

《追风筝的人》:不对现实和欲望过度妥协,善待自己与和解生活


③、不对现实和欲望过度妥协,善待自己与和解生活,是对自己最好的负责。

《追风筝的人》是个值得阅读的一本书籍,我们可以从作者卡勒德.胡塞尼笔下,看到哈桑“讨好”隐形人格、阿米尔的平视时间的勇气,最后是阿米尔内心真实的欲望与现实:

在阿米尔心里,对他最重要的是父爱。他是渴望得到父亲的爱(欲望),然而哈桑什么都比自己强,羡慕哈桑能更多的得到父亲的关心(现实)。就是这样子的欲望与现实,促使他目睹哈桑在眼前受难而无动于衷。最终,他逃离了那个小巷子,也击碎了哈桑真挚与一厢情愿付出的“爱”。这就是阿米尔内心对欲望与现实的妥协,从而导致他愧疚了25年之多。

有个朋友总是有着很多的欲望,经济或物质。然而现实是残酷的,但她却没有诉说与抱怨太多,只是默默努力着,慢慢也就得到了所想的欲望。

她是这样子说道:“有欲望是好事,但没有满足之前,不要想太多,因为现实总是残酷的,欲望要处于空想与努力的状态,就很容易妥协现实。”

我想她是对的,纵观我们的欲望与现实总是相反的矛盾情况,理想与残酷。心理分析下来,就会发现只要我们的内心有渴望,那么就会慢慢形成欲望。然而欲望是存在于理想中的美好,却是建立在能力不足的基础上,这就与真实的现实(无法实现欲望)有着很大的冲突。于是,人就会有两种态度:积极努力与妥协。

积极努力的人是很多,我想这是种生活所需要的核心信仰力量;而妥协欲望与现实的人也是不少,让欲望处于得不到满足的状态,然后被现实打击的信心全无。

当人满足感一直都是处于空想的渴望时,再加上被现实所打击,就会有挤压出的不良情绪,充斥着自己。久而久之就会盖过理智,让情绪控制大脑,以至于意气用事,走向堕落之路。就像《追风筝的人》里的阿米尔,妥协了现实(哈桑得到父亲的夸奖),无法满足内心的欲望(渴望得到父亲的认可)。于是乎,就对哈桑被伤害的事,无动于衷的样子,说明他的意识里慢慢存在了“恶”。

人存在善恶两面,只是我们的善牢牢压制了恶。当无法得到满足欲望的人,那么心中的“恶”就会被激发出来,这会使一个真正善良的人,慢慢形成恶人。

反观来讲,这是个非常正常与不可思议的现象。或许,人活着难免是有欲望的,所面对的现实总是很残酷,一直处于郁郁不得志的样子。再或许,生活是需要我们去屈能伸,但不提倡去过度妥协欲望与现实。退一步讲,我们妥协久了,思维带动行动,就会让斗志也随着颓废,也就一步步走向了堕落,成为恶人,这是个看似很合理化也无奈的过程。

所以,我们应该理智对待自己存在的渴望与欲望,它们本身并没有对错之分,区分于我们的态度:对于残酷的现实,不去过度妥协,但要善待自己与和解生活。

善待自己,我深信只有会爱好自己的人,才会去爱好别人与生活;和解生活,生活困难多于顺利,它是一种磨练,是财富与成长,所以不必苦于生活的困难,应该去和解它的方式,做到良好的心态。

可惜的是《追风筝的人》里的阿米尔,妥协了欲望与现实,对哈桑是种毁灭性伤害,让自己有着挥之不去的25年愧疚。两人的对与错,已经说不清了,或许过度妥协所带来的后果。

《追风筝的人》:不对现实和欲望过度妥协,善待自己与和解生活


《追风筝的人》是本关于爱与救赎的小说,读起来很是接近生活,引起读者共鸣。其实,我们都会去犯错,最终是遗留在时间里,慢慢被冲淡回忆。然而,我们回首过来,想要去平视时间里的错误时,这需要很难与很大的勇气了。

或许,这点是我最佩服阿米尔的一点,勇于面对已经过去25年的错误。

其实,想想生活也是如此。像哈桑这样子的人,还是不少的。他是幸运的,真心待人可能会拥有很多知己;但又是不幸的,看走了眼,被狠狠伤害了。

《追风筝的人》爱与救赎的背后,就不应该对现实和欲望过度妥协,需要善待自己与和解生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