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花下死,詩人也“風流”

簡介:

牡丹(學名:Paeonia suffruticosa Andr.)是毛茛科、芍藥屬植物,為多年生落葉灌木。莖高達2米;分枝短而粗。葉通常為二回三出複葉,表面綠色,無毛,背面淡綠色,有時具白粉,葉柄長5-11釐米,和葉軸均無毛。花單生枝頂,苞片5,長橢圓形;萼片5,綠色,寬卵形,花瓣5或為重瓣,玫瑰色、紅紫色、粉紅色至白色,通常變異很大,倒卵形,頂端呈不規則的波狀;花葯長圓形,長4毫米;花盤革質,杯狀,紫紅色;心皮5,密生柔毛。蓇葖長圓形,密生黃褐色硬毛。花期5月;果期6月。花色澤豔麗,玉笑珠香,風流瀟灑,富麗堂皇,素有“花中之王”的美譽。在栽培類型中,主要根據花的顏色,可分成上百個品種。”

牡丹品種繁多,色澤亦多,以黃、綠、肉紅、深紅、銀紅為上品,尤其黃、綠為貴。牡丹花大而香,故又有“國色天香”之稱。

牡丹花下死,詩人也“風流”

李白《清平調·其一》

雲想衣裳花想容,春風拂檻露華濃。

若非群玉山頭見,會向瑤臺月下逢。

雲想變作貴妃的衣裳,花想變為貴妃之容貌,貴妃之美,如沉香亭畔春風拂煦下的帶露之牡丹。

若不是群玉仙山上才能見到的飄飄仙子,必定是隻有在瑤臺月下才能遇到的女神仙。

自古“愛江山更愛美人”,對於“詩仙”李白亦是如此。自入長安一睹楊貴妃美顏,李白頻頻借牡丹作詩襯托楊貴妃傾國傾城。這首七言樂府詩,以雲比衣,以花喻人,可見歷史上“四大美人”之一楊貴妃真的名不虛傳。

牡丹花下死,詩人也“風流”

韋莊《白牡丹》

閨中莫妒新妝婦,陌上須慚傅粉郎。

昨夜月明渾似水,入門唯覺一庭香。

這是五代詩詞名家韋莊著有的詩作,詩人運用了極度誇張的手法,以花擬人,把白牡丹的國色尚未亮出,卻已暗示得如此的美。這宛如古人用極度誇張的手法,以人擬物,常把一位傾國佳人寫作“有沉魚落雁之容,閉月羞花之貌”一樣,藝術效果是不言而喻的。全詩縱情地歌唱了色香兼備的白牡丹,語言清麗,意境高遠,不失為詠花詩中的佳篇。令人更感興趣的是,它除題目標以“白牡丹”外,詩中沒有花名出臺,更沒有品種露面,而字裡行間恰恰潛在著白牡丹的高潔形象。

牡丹花下死,詩人也“風流”

白居易《牡丹》

絕代只西子,眾芳惟牡丹。月中虛有桂,天上漫誇蘭。

欣賞牡丹是唐代朝野都流行的時尚,詩人題詠牡丹更是蔚成風氣,但絕大部分詩人都是集中在讚美牡丹的“國色天香”方面,佳句麗詞,連篇累牘。在這方面,白居易也不例外。但白居易這首《牡丹》是元和年間寫的。任拾遺及左贊善大夫,後因上表請求嚴懲刺死宰相的兇手,得罪權貴,貶為江州司馬,受到冷遇,悶悶不樂。寫下了這首絕句。

因此,這篇《牡丹》寫於被貶,既表達了對牡丹的推崇,又象徵著自己的人格。

牡丹花下死,詩人也“風流”

劉禹錫《思黯南墅賞牡丹》

偶然相遇人間世,合在增城阿姥家。

有此傾城好顏色,天教晚發賽諸花。

在人世間怎會遇見牡丹這樣漂亮的花,總覺這花應該生長在崑崙仙境西王母家。

有如此傾國傾城的好顏色,上天應該讓你晚點開放與諸花爭豔。

開成二年(837年)五月辛未,適逢牛僧孺為東都留守,在洛陽南郭建造別墅,並把任淮南時的嘉木怪石,置之階廷,庭中種植大量牡丹,彼時,牛僧孺常邀詩人白居易、劉禹錫等於庭中吟詩唱和賞牡丹。此詩即為劉禹錫此時所作。

《思黯南墅賞牡丹》則運用典故,寫牡丹花豔壓群芳的美麗。百花之中,雍容華豔的牡丹素有國色天香之名。全詩詩人以虛寫稱妙,此詩首二句敘寫詩人偶遇牡丹之喜。

牡丹花下死,詩人也“風流”

劉禹錫《賞牡丹》

庭前芍藥妖無格,池上芙蕖淨少情。唯有牡丹真國色,花開時節動京城。

庭院中的芍藥花豔麗雖豔麗,但格調不高;池面上的荷花明淨倒是明淨,卻缺少熱情。

只有牡丹花才是真正的國色,是最美的花,當它開花的時候,其盛況轟動了整個京城。

此詩描繪了唐朝慣有的觀賞牡丹的習俗。前二句以芍藥“妖無格”和芙蕖“淨少情”襯托牡丹之高標格和富於情韻之美,使牡丹兼具妖、淨、格、情四種資質,可謂花中之最美者;後二句則以“花開時節動京城”之句,來表現人們傾城而出觀賞牡丹的熱鬧景象,以此讚頌牡丹為人賞愛的傾國之色。

直白的說,他對牡丹的美感經驗,是在與芍藥、荷花諸花品賞比較的基礎上形成的。芍藥因妖豔而無標格,荷花太潔淨而缺少風情,只有牡丹花婀娜而不失端莊,顧盼之間百媚俱生。此種美,才是詩人最心醉的,也是牡丹之所以令群芳失色、獨佔鰲頭的緣由所在。從這個意義上講,牡丹被譽為天姿國色,當之無愧。

牡丹花下死,詩人也“風流”

羅隱《牡丹花》

似共東風別有因,絳羅高卷不勝春。

若教解語應傾國,任是無情亦動人。

芍藥與君為近侍,芙蓉何處避芳塵。

可憐韓令功成後,辜負穠華過此身。

這是晚唐詩人羅隱創作的一首七言詩。

這首《牡丹》詩在前三聯中,寫了牡丹的體態特徵,而在最後兩句,則以“卒章顯其志”的筆法,把自己的感慨和寄託表達出來。前三聯寫牡丹超凡脫俗,儘管孤芳自賞,但那種傲岸冷峻的姿態,卻更加動人,讓人欽佩。這正象徵了詩人的人格精神。詩人用這麼多筆墨寫牡丹,其真正用意是為末聯作鋪墊。末聯從牡丹寫到人的思想感情和寄託,以對韓令惋惜。正顯了詩人不願為名利趨炎附勢,降低人格,從而辜負了大好時光的高潔品格。

牡丹花下死,詩人也“風流”

司馬光《和君貺老君廟姚黃牡丹》

芳菲觸目已蕭然,獨著金衣奉老仙。

若占上春先秀髮,千花百卉不成妍。

司馬光(1019年11月17日-1086年),字君實,號迂叟,陝州夏縣(今山西夏縣)涑水鄉人,《宋史》,《辭海》等明確記載,世稱涑水先生。生於河南省信陽市光山縣。北宋史學家、文學家。歷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卒贈太師、溫國公,諡文正,主持編纂了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編年體通史《資治通鑑》,為人溫良謙恭、剛正不阿,其人格堪稱儒學教化下的典範,歷來受人景仰。生平著作甚多,主要有史學鉅著《資治通鑑》、《溫國文正司馬公文集》、《稽古錄》、《涑水記聞》、《潛虛》等。

《和君貺老君廟姚黃牡丹》司馬光創作的一首七言絕句。

牡丹花下死,詩人也“風流”

皮日休《牡丹》

落盡殘紅始吐芳,佳名喚作百花王。

競誇天下無雙豔,獨立人間第一香。

百花齊謝的晚春,落紅遍地,唯獨牡丹亭亭玉立,散發著沁人心脾的芳香,被人稱作百花之王。牡丹芳姿豔質,花光萬里,是天下無與倫比的,一花獨放,是人間第一花香。

這是一首歌頌牡丹的詩,唐代詩人——皮日休賦於牡丹以堅強的性格,描寫它敢於在晚春末日一花獨放,花中稱王的高大形象和氣魄,實則是在通過花王牡丹暗示農民起義領袖,從而歌頌黃巢敢於反抗現實稱王天下的氣魄和革命精神。

於這首詩來說,如果單從字面上理解,只是誇獎牡丹“一花獨放,獨香天下”的好詞而已。

因此,鑑賞文學作品,一定要從作者的身份乃至當時的歷史環境去思量、細琢磨,方有心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