蝗蟲有頭領嗎?有的話能找出來嗎?

用戶3217099248094


蝗蟲,即俗稱螞蚱。它們也有王的,在老家有個故事,在民國時,鬧蝗災,鋪天蓋地,大軍一過,寸草皆無!可我們村,有個武舉人的墳,周圍二分地,原樣未動,青青如初!老人們講,螞蚱王的官職,沒武舉的高,所以留有餘地!(只當一笑吧)


商源農人


蝗蟲俗稱螞蚱,是農村常見的一種昆蟲。小時候在農村老家,每到了秋天,我就會跟弟弟一起帶著自制的螞蚱拍去田野裡捉螞蚱,其中捉的比較多的就是:土螞蚱(學名土蝗蟲)擅長跳躍,籽比較多,由於身體與土的顏色接近,所以不太好找,蹬倒山(學名棉蝗)主要棲息在一些低矮的植物上,尤其是野外小槐樹上比較的多,其次還有油螞蚱(短額負蝗)、青頭郎(花脛綠紋蝗)等等。由於“設備先進”、技術過硬,一個秋天我和弟弟能夠抓幾千只,吃不了的時候我媽就用大鍋蒸一下,然後晾乾,以後想吃拿出來用水一泡一炒,那叫一個美味。

但是,近些年,由於過度的捕捉和農藥,現在田野裡螞蚱已經很少了。相對於莊稼來說,這是一件好事,但是,每到秋天回到老家的田野裡,看不到螞蚱的蹤跡,總覺得少了些什麼。

好了,我們言歸正傳。螞蚱有沒有頭領呢?答案是沒有。為什麼這麼說呢?我們簡單來探討一下這個問題。

(蹬倒山,你們那叫什麼?)

蝗災

蝗蟲是一種常見的昆蟲,也是農業害蟲,它們主要以植物的葉子為食。最近,蝗蟲成為了一個“熱詞”,原因就是超過4000億隻蝗蟲席捲東非,而且現在已經到達了印度。正所謂“蝗蟲過境,寸草不生”,幾千億隻蝗蟲所過之處,幾乎所有的綠植就剩下光禿禿的樹幹了。這對於農業來說,是毀滅性的打擊。

關鍵是,這些蝗蟲從東非已經飛到了亞洲的印度,截止到目前,印度境內的12個糧食主產區被蝗蟲襲擊,損失不可估計。甚至有些小夥伴說:這次的蝗災很可能會影響到我國。

其實,這個問題不用太過擔心。因為蝗蟲是喜熱動物,從印度到中國,蝗蟲需要飛過我國西南邊疆的高山高寒地區,這顯然不符合蝗蟲的習性。

蝗災產生的主要原因

在古代有“旱極則蝗生”的說法,確實,這是蝗災發生的一個重要原因。而乾旱容易造成蝗蟲中的飛蝗氾濫,因為飛蝗喜歡低溼、高溫的環境,而乾旱則有利於它們的繁殖和生長。

但是,飛蝗並不是這次東非蝗災的“罪魁禍首”,這次東非蝗災是沙漠蝗氾濫成災,而沙漠蝗與飛蝗的習性不同,它們主要棲息在沙漠和戈壁地帶,由於常見少雨,植被較少,也就限制了它們的繁殖,但是,不同於往年的降雨量卻為沙漠蝗的繁殖和生長提供了有利的條件。

這才是這次東非蝗災的主要原因。

蝗蟲有沒有首領?

根據習性不同,蝗蟲可分為兩種:群居型蝗蟲和散居型蝗蟲。在文章的開頭,我們說過的那些常見的蝗蟲大都是散居型的,它們很難形成蝗災,而飛蝗和沙漠蝗則是典型的群居型蝗蟲。

自然,散居型蝗蟲沒有社會性,它們也不會成群,當然也沒有首領可言了。一般情況下,在自然界中群居的動物大都有首領,比如獅王、“鬣狗女王”、蟻后、蜂王等等,但是,蝗蟲是個例外,即便是群居型的蝗蟲也沒有首領。

這是為什麼呢?

答案很簡單,群居有首領的動物,首領的作用要麼是繁衍後代,要麼是需要團結才能夠生存。但是蝗蟲則不需要,首先,蝗蟲一次可以產50粒的卵,這些後代發育成成蟲之後,自然就形成了一個小團體,由於它們食性相同,所以植物就是它們的聚集地,之後,越來越多的蝗蟲在一起尋找食物就形成了大的群體。

其次,蝗蟲形成群體後,體型相差不大,而且數量眾多,因此就不需要用首領的職務來控制交配權,也就不需要首領存在。

再有就是,蝗蟲並沒有所謂的“領地意識”,也就不需要組織對抗其他的同類,而且它們都是吃樹葉的,同類也不是它們的食物。

綜上,這三點原因讓群居的蝗蟲也與大多數的群居動物不一樣,它們根本就不需要首領。

總結

蝗蟲適應能力和繁殖能力都比較的強,而且由於食性相同,所以在食物充足的地方密度就比較大,一旦環境的變化有利於蝗蟲的繁殖和發育,它們的後代孵化率就會大幅度上升,最後造成蝗災。但是,它們飛行的唯一目的就是尋找食物,同時越多的同類聚集到一起就越容易有繁殖的機會。

因此,蝗蟲是不需要所謂的首領的。


獵奇動物社


蝗蟲群是沒有頭領的。


為什麼會出現蝗蟲群?

在一般情況下蝗蟲是單獨生活比較分散,好比是游擊隊。但在食物充足的時候便會聚集在一起形成蝗蟲群,集團作戰。為什麼出現這種現象,目前有幾種的說法。第一種是說在其他地方食物匱乏而某一處食物充足,吸引大批分散的蝗蟲到食物充足的地方,慢慢的聚集成群。第二種是由於蝗蟲會分泌信息素吸引大批蝗蟲聚集。隨著它們從一個區域飛到另一個區域會有源源不斷的新成員加入進來,造成蝗蟲群越來越大。

蝗蟲群沒有頭領帶領?

蝗蟲群雖然是群聚,但是它們不像狼群一樣有頭領帶領,哪裡有食物它們就往哪裡去,直到所有植物都被消滅殆盡,另外蝗蟲的遷移方向和溫度、溼度、風向都有關係。當蝗蟲成長成有翅膀的成蟲,它們會藉助翅膀的力量一天行軍上百公里,當一片土地的植物被啃食乾淨,它們便會藉助翅膀的力量去尋找新的覓食地,擁有了翅膀的蝗蟲一日可飛行上百公里。

是麼天氣最容易發生蝗災?

乾旱季節最容易發生蝗災。古書上就有“旱極而蝗”的記說法。蝗蟲是一種喜歡乾燥的昆蟲,乾旱條件非常適合蝗蟲的生長和繁殖,而且由於乾旱為蝗蟲提供了最好的產卵場所,它們的產卵數量會大幅度增加,每平方米土地差不多可以繁殖20萬~40萬隻蝗蟲。

面對蝗災的我們

消滅蝗蟲要打早、打小。它們有龐大的數量、快速的移動以及超強的繁殖能力,如果不在早期將其消滅後果是非常嚴重的。一旦蝗蟲繁殖到一定的規模,就難以消滅掉它們。但是隨著科技的進步,生物防災的推廣,狀況越來越好。就目前的蝗災來看不僅僅影響幾個蝗災發生國,對整個世界的影響也是災難性的。


小瓦匠李走走


2020真的是開年不利,全球人類正在緊鑼密鼓的對抗新冠病毒的同時,一場蝗災已經悄然的開始。這次始於東非的蝗群現在已經跨過紅海進入歐亞,印度和巴基斯坦已經出現了蝗災,距離我國只有一步之遙。當然也並不用擔心,蝗蟲很難跨過高寒地區來到我國,並且蝗蟲在巴基斯坦和印度會落地繁殖,飛行能力會進一步減弱。

這次蝗災對東非地區的破壞力是25年之最,而對於肯尼亞是70年之最,蝗災是非常恐怖的事情,一平方公里的蝗群在一天之內就能吃掉3.5萬人的口糧,如果不加以控制,很多國家會面臨著糧食危機。



蝗蟲群並無首領,一般一個蝗群的成員數量可以達到數千億只,想象一下靠著單一首領的領導力是不可能達到如此規模的,就是換成人類也不可能實現,況且這還是低級的昆蟲哪有腦子做這麼多的事情。可以說整個蝗群每個成員都是首領,一個蝗群的形成與單位面積內蝗蟲的數量有絕對關係。

你可能想不到實際上蝗蟲是非常獨居的生物,一般的時候都會主動地躲避其它蝗蟲個體,但是當單位面積內蝗蟲的數量過多躲無可躲的時候,它們就會自然而然的形成團隊群體。


一個科學團隊曾對蝗蟲聚集成災的原因做過研究實驗,研究論文已經被髮表在Science上。他們發現單位面積內蝗蟲數量過多的時候,蝗蟲之間的接觸就變多了,由於某種未知的機制,它們開始整齊劃一的飛行。當每平方米範圍內存在25-62只蝗蟲,這個群體就會開始朝著一個方向運動,並且神奇的是它們可以瞬間的改變運動方向;當每平方米蝗蟲數量超過74只,這些蝗蟲就很難隨意改變方向,它們會朝著一個方向一直飛行大約八個小時。



可想而知在蝗蟲的成群移動過程中,必然是有著外激素的控制,並且它們之間是相互控制的關係,並非是某一隻作為首領。這是蝗蟲進化的過程中形成的一種本質能力,不讓當單位面積內個體數量過多,而所有的成員還在胡亂隨機飛行的話,那麼最終就是大家都會餓死。

乾旱溫暖的季節是最容易爆發蝗災的,因為蝗蟲都是在土壤中產卵,前一年的乾旱炎熱如果在遇上暖冬,那麼第二年會有大量的蝗蟲卵孵化。最誇張的時候每平方米土地面積上會有4000~5000個卵塊,而每個卵塊就是50~80粒卵,這意味著每平方米土地差不多可以“生出”20萬~40萬粒卵。但如果氣候寒冷多雨,這些卵就不會孵化。



而2019年是被認為最近四百年間第二熱的一年,高溫加上乾旱也導致了現在蝗災的爆發,所以某種意義上來說溫室效應全球變暖可能會間接帶來很多的災難。



科學黑洞


近一段時間,東非地區發生了百年來最大規模的蝗災事件,而且蝗蟲數量越聚越多,影響範圍已經蔓延到西亞、印度、巴基斯坦等地區,給當地人們的正常生產生活帶來了嚴重影響,蝗蟲所到之處,基本上寸草不生,農作物大量被啃噬,區域的糧食危機爆發已經再所難免。那麼,為何蝗蟲為有這麼大數量的聚集,會不會像一些狼、鬣狗等這樣的群居那樣有頭領帶領飛行呢?

蝗蟲隸屬於昆蟲綱直翅目蝗科,全世界大約有2萬多種。蝗蟲成年長出膜翅以後,它們的飛行能力變得非常強大,可以連續不停地飛行1-2天,飛行距離可以達到100多公里。由於它們的口器非常發達,擅長啃噬各種野草和農作物,因此是影響農業生產的主要害蟲之一。蝗蟲的繁殖能力超強,雌蝗蟲每次可產卵50到100只,而卵的孵化期只有20天左右,在氣候比較乾旱的情況下,蟲卵的孵化成活率很高,在蝗蟲聚集區域,每平方米土壤中,可以檢測出成千上萬只蟲卵,於是造成了短時間內蝗蟲數量的大幅攀升。

在一般情況下,蝗蟲是呈散居狀態的,也就是說各飛各的、各吃各的,互不干擾。蝗蟲之所以喜歡比較乾旱的環境,除了適合產卵和孵化以外,在比較缺水的情況下,各種野草和農作物的含水量就會偏低,偏乾性的食物也有利於它們的啃噬。如果一個地區一開始食物量比較豐富,而又遇到比較嚴重乾旱的氣候條件,那麼這個區域的蝗蟲數量就會增多。據科學家們研究,起初蝗蟲都是各自為戰,在此過程中蝗蟲會釋放特殊的信息素,同時蝗蟲之間免不了身體接觸,當觸碰到後腳的某個位置時,信息素就會發生“融合”效應,使它們的生活習性由獨居向群居的方向轉變。

當這種轉變涉及的蝗蟲越來越多時,它們便會傾向於集體出動,就像滾雪球一樣,群體數量越聚越多。當一個區域的食物被吃光了之後,它們便會不由自主地向著另外的一個方向移動,這種移動不像大型哺乳動物那樣需要有一個頭領來帶領,蝗蟲群體裡的任何一個個體,都有可能成為這種大規模遷徙飛行的帶動者。在遷徙飛行的初期,以前群聚在一起的蝗蟲可能會分為幾個分支,向著不同的方向移動,之後它們會根據飛行過程中的溫度、溼度、食物量的多少繼續調整行進路線,而這些分支在移動時也會發生重組、分離或者合併等現象,這也是蝗蟲可以大範圍、長時間侵襲的重要原因。


優美生態環境保衛者



蝗蟲沒有王,但它們成群結隊前進。蝗災是毀滅性的自然災害。這些蝗蟲在歷史上一直受到恐懼和崇敬。不幸的是,它們今天仍然肆虐。 蝗蟲和蚱蜢有親緣關係,這兩種昆蟲看起來很相似。然而,蝗蟲的行為可能完全是另外一回事。蝗蟲有時是獨居的昆蟲,生活方式很像蚱蜢。但是蝗蟲有另一個行為階段,叫做群居階段。

當環境條件產生許多蝗蟲並促進繁殖時,蝗蟲會聚集成密集、移動、貪婪的群體。蝗蟲成群遷徙的行為屬於本能,並沒有指揮它們的首領。 蝗蟲群毀壞莊稼,造成重大農業損失和隨之而來的人類苦難——饑荒。蝗蟲在世界許多地方都有發生,但是今天蝗蟲在非洲和亞洲的農業區破壞性最大。



沙漠蝗蟲臭名昭著。它們分佈在非洲、中東和亞洲,生活在大約60個國家,可以覆蓋地球表面的五分之一。沙漠蝗蟲可能威脅到世界十分之一人口的經濟生活。 沙漠蝗蟲群的大小可以達到1200平方公里,在不到1.3平方公里的範圍內聚集了4000萬到8000萬隻蝗蟲。 每一隻蝗蟲每天都可以吃掉它體重的植物,這樣大的一群蝗蟲每天會吃掉2億公斤的植物。


蝗蟲群通常是在不斷運動,可以覆蓋很遠的距離。1954年,一群蝗蟲從非洲西北部飛到了英國。1988年,另一群蝗蟲從西非長途跋涉到加勒比海。今年,蝗蟲從東非到了南亞。


軍機處留級大學士



蝗蟲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遷徙害蟲,形成群集,並能長距離遷移。沙漠蝗蟲是所有蝗蟲中破壞性最大。在蝗災期間,它可以輕易地影響地球上20%的土地,超過65個世界上最貧窮的國家,並可能損害世界上十分之一人口的生計。

沙漠蝗蟲生活在西非和印度之間的沙漠地區–約1600萬平方公里的區域,它們通常生活在約30個國家。


蝗蟲有很高的繁殖能力,形成群體,遷移到相對較遠的地方(它們每天可以飛行150公里),如果雨量充足,生態條件變得有利,它們會在三個月內迅速繁殖並增加20倍。

那麼蝗蟲群遷徙飛行有頭領嗎?就像獅群有獅王,狼群有狼王,蝗蟲群有蝗蟲王帶領嗎?

遷徙飛行是群居蝗蟲的正常“自發”活動,當它們處於或接近它們喜歡的溫度時。一大群蝗蟲在早上突然離開主要是因為群居。隨著溫度的升高,飛行活動增加,蝗蟲之間的相互刺激也增加,最終將無序的蝗蟲轉變成一個連貫的群體,這是第一次能夠做到,現在不得不整體離開,可以看出蝗蟲群是沒有蝗蟲王的。


蝗蟲群遷徙者沒有“目標”,也沒有特殊的“方向感”。它們的方向不是由任何一個單獨的方向決定的,而是由一系列的反應決定的,主要是對同伴、太陽、風以及它們不斷變化的環境的其他總體特徵的反應。

蝗蟲群分散在更溫暖的地區,在那裡它們飛得更多、更直,並被困在更涼爽的地區(通常是山區),在那裡它們飛得更少、改變方向更多。繁殖和死亡是整個遷徙模式的基本要素。它們決定了哪裡可以開始遷徙,哪裡必須結束遷徙。


軍機處留級生


蝗蟲應該沒有頭領,蝗蟲應該是一塊地吃一塊啃完之後又飛到另一塊塊,蝗災是蝗蟲達到一定數量,然後聚集,繁殖,所到之處,造成莊稼毀壞,顆粒無收。和氣侯有一定關係。比如持續乾旱,水份蒸發過快,乾旱本身會造成植物蔫,又為口上蝗蟲,乾旱應該是一大原因。我老家農村的。上一年如果雨水多,那麼下一年野兔的數量就會比去年少,如果下雨少,那麼來野兔就會多。兔孑在外打的洞多,俗話說狡兔三洞,一個兔子打好幾個洞,野兔是通過氣味來標記洞的,然後把小兔孑產在洞裡,雨水過大過長,衝開或堵住洞口,.。


淺藍色的天空12


像蜜蜂或白蟻樣的,蝗蟲絕對是有頭領的,應該是我們人類還沒有研究出來。不然它們為什麼會突然這樣大規模集結,集結之前,它們又在哪裡?或是突然繁殖出來的,那麼又是什麼神功能使它們突然就能這麼大規模繁殖?還有,它們的遷移方向,如果沒有頭領,為什麼會集體往同一個方向遷徒,儘管這個方向是千難萬險千山萬水……所以說蝗蟲肯定是有頭領的。


這貓真漂亮的


萬事萬物皆有首領。是我們人類太渺小,看不出來而已。它們首領的一個動作或一個聲音就指明瞭前進方向,並非是盲目的亂飛亂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