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不来的“牛平”:曲线在反映什么预期?

等不来的“牛平”:曲线在反映什么预期?

摘要

#本周策略:等不来的“牛平”:曲线在反映什么预期?第一波“情绪”冲击已过,市场关注重点逐步从疫情本身过渡到疫情的后续影响:

问题一:复工进度怎么样?到目前为止,复工进度尚不理想。一方面,劳动力尚未大规模返岗;另一方面,生产同步指标表现“疲弱”。1-2月数据“砸坑”概率不低。

问题二:曲线为何等不来“牛平”?理论上,开工状态不佳对应未来预期恶化,收益率曲线走平,但上周期限利差非但没有进行“均值回复”,反而高位进一步走扩,主要隐含两点预期。预期一:逆周期调节政策会加码,即短期货币政策宽松的确定性高。预期二:

基本面会走出“V型填坑”走势。“牛平”前提是“预期二”证伪:要等待“超预期”情形发生:①从“疫情拐点”到“经济拐点”的时滞超预期,即对二季度数据亦产生冲击;②疫情出现外溢,对外需形成附加伤害(“非典”时期,出口基本保持稳定)。

问题三:下一阶段关注什么?接下来应当关注“一致预期”的验证:①从统计数据看,返岗高峰未至,需关注疫情在返程后是否有“二次发酵”的风险;②货币政策逆周期调节的力度;③本轮从“疫情拐点”到“经济拐点”的时滞有超预期可能,需通过高频数据验证。此外,还需关注两个额外因素,股债“跷跷板”以及“蝗灾”等突发因素对农产品价格的影响。

总体上,事件冲击下期限利差易出现“异常陡峭化”(如2008年金融危机及2015年“股灾”),货币政策宽松兑现之前,短端“胜率”高,而基本面验证需要事件,目前位置上长端利率博弈属性增加,操作宜保持灵活。

#本周专题:如何看待地方债提前额度“二次”下达?本次地方债提前下达属于“常规操作”。第一,一般债提前额度并不是应对突发事件的决定,而是在此前就已经部分或全部下达。第二,地方债提前额度总是按照60%上限(甚至突破)下达,2019年也是如此。因此,全年地方债总量或不会明显扩张,后续仍需关注3月初“全国两会”关于赤字率与地方债全年新增额度的决定。

目前来看,参考财政部相关发言“今年的财政赤字安排,已经考虑了不确定因素。”我们维持全年地方债总量6.2万亿的判断,仅在节奏上进行一些调整:2020年一季度地方债发行或将近2万亿,高于去年同期1.4万亿。除1月已经发行7851亿元之外,2-3月还将分别发行近3千亿、9千亿。

风险提示:疫情扩散超预期,政策刺激超预期

正文一、本周策略:等不来的“牛平”:曲线在反映什么预期?

疫情形势逐步缓和。上周,据国家卫健委数据,NCP疫情继续呈现好转态势,全国(不含湖北)新增确诊病例数量自2月9日略有反复后,实现“六连降”;新增治愈病例在上周三(2月12日)起首次超过确诊病例,随后二者持续反向交叉,疫情初步出现“收敛”的迹象。第一波“情绪”冲击已过。在此前的报告中我们提示(详见“非常时期的债市:利率会下到多少?”):“若疫情在春节返程高峰过后得到有效控制,则行情可能以一次性补涨形式快速完成,幅度上在2.8%附近,第一个关键性的观察时点在元宵节附近”。

短期看,上述“一次性补涨”行情已经兑现。长端利率在下探至2.8%一线后开始变得犹豫,上周资金更倾向于追逐确定性高的短端品种,长端利率不降反升,收益率曲线进一步“陡峭化”。

等不来的“牛平”:曲线在反映什么预期?
等不来的“牛平”:曲线在反映什么预期?

情绪释放滞后,市场关注重点逐步从疫情本身过渡到疫情的后续影响,本文主要讨论三个问题:①到目前为止,复工情况如何?②期限利差为何没有“均值回复”,反而继续走扩?③下一阶段关注什么?

问题一:复工进度怎么样?

从“疫情底”到“经济底”,这次不确定性更高。与2003年“非典”时期相比,本轮疫情在地域上影响范围更广。我们将各地按确诊病例数划分为:一类(病例数>1000)、二类(300~1000)、三类(100~300)、四类(0~100)、五类(0),分别假设施工停滞:60%、40%、20%、10%、0%。以地产施工为例,加权平均估计:本次疫情在短期内或导致施工停滞约30%,而前次不足20%。显然,尽管疫情拐点似乎已至,但“疫情底”到“经济底”的时滞存在更多的不确定性。

等不来的“牛平”:曲线在反映什么预期?等不来的“牛平”:曲线在反映什么预期?

到目前为止,复工进度尚不理想。在此前的报告中,我们对目前复工进度进行了详细的梳理(详见“复工进展如何?”),总体上,截至2月中旬,复工进度并不理想。劳动力尚未大规模返岗。由于NCP潜伏期较长,劳动力迁移后所需的“隔离期”也更长,理论上人口流动状况对复工进度会有较好的“领先性”。我们观察到,截至2月中旬,劳动力“输入型”区域(广东、江苏、浙江、上海、北京)人口迁入规模仅为去年同期的26.2%;“输出型”区域(河南、湖南、安徽、江西、广西)的数据相互验证,节后人口迁出规模为去年同期的25.8%。换句话说,目前大规模的返城返岗仍未出现。

等不来的“牛平”:曲线在反映什么预期?
等不来的“牛平”:曲线在反映什么预期?

生产同步指标表现“疲弱”。返岗未至,生产自然乏力,目前观察到:①截至2月中旬,6大集团日均耗煤尚未恢复,行业开工率普遍较低。②下游需求冷清。地产销售稍有起色,不过力度很弱,成交面积仅为去年同期的十分之一,土地成交也寥寥无几。③大宗商品明显下跌,原油同比下跌10-15%左右、有色同比下跌10%左右、螺纹钢“稳态”打破。④建材价格相对稳定,好于去年同期,但主要是由于节前物资储备不足,节后供给缺位背景下,供需两弱的“均衡”。

等不来的“牛平”:曲线在反映什么预期?
等不来的“牛平”:曲线在反映什么预期?

1-2月数据“砸坑”概率不低。距离最近的验证数据是2月PMI,我们测算,2月PMI数据若回落至49.3以下,则持续3个月的同比回暖趋势终结,目前看,概率不小。此外,需要特别提示的是,受土地购置费下行叠加建安压力,1-2月地产投资数据压力较大(详见“疫情冲击后,再看地产数据的‘惊险一跃’”)。问题二:曲线为何等不来“牛平”?期限利差“高位走扩”,市场在反映什么预期?

复盘历史数据,2010年以后期限利差中枢水平经历过一次“换档”,从早先100bp以上的均值降至60bp附近,此后大部分时间段里,期限利差在30-90bp的区间内运动。疫情冲击前,收益率曲线已经呈现明显的“陡峭化”特征,节后长端利率虽然快速下行,但是短端亦进一步下探,期限利差仅有短暂压缩。理论上,开工状态不佳应该对应未来预期恶化,收益率曲线走平,但上周期限利差非但没有进行“均值回复”,反而进一步走扩,主要隐含两点预期。预期一:逆周期调节政策会加码,即短期货币政策宽松的确定性高。预期二:基本面会走出“V型填坑”走势。事实上,不仅仅是债券市场,商品市场走势也隐含了类似预期,可以看到,国内主要商品价格远期也处在较高分位数之上。

等不来的“牛平”:曲线在反映什么预期?
等不来的“牛平”:曲线在反映什么预期?

“极端事件冲击”容易触发极端期限利差。从历史上看,期限利差突破正常水平,进入“极端陡峭化”区间多是出现在货币政策宽松周期中,即更多以“牛陡”的形式出现。同时,意外冲击往往导致曲线呈现极其“陡峭”的形态,例如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和2015年“股灾”冲击。NCP疫情的影响与上述两次冲击类似,从这个角度看,期限利差高位走扩,似乎是对超常规“逆周期调节”政策的预期。

等不来的“牛平”:曲线在反映什么预期?

“牛平”要靠“预期二”证伪。考虑到政策已经开始向“经济端”倾斜,因此短期高频数据在方向上进入回暖过程的概率较大,逆周期刺激之下,金融数据也可能保持强势,加之疫情发生前基本面原本处于“弱复苏”过程中,“预期二”证伪需要我们此前提示的两种“超预期”情形发生(详见“非常时期的债市:利率会下到多少?”):①从“疫情拐点”到“经济拐点”的时滞超预期,即对二季度数据亦产生冲击;②疫情出现外溢,对外需形成附加伤害(“非典”时期,出口基本保持稳定)。

问题三:下一阶段关注什么?市场已经定价了哪些信息?如前所述,现阶段市场走势基本反映了以下几点预期:①疫情本身拐点已经出现,接下来将呈现“收敛”状态;②短期货币政策将进一步放松;③基本面在一季度“砸坑”后,会出现“V型填坑”反弹。下一阶段关注什么?相应地,接下来应当关注上述“一致预期”的验证:①从统计数据看,返岗高峰未至,需关注疫情在返程后是否有“二次发酵”的风险;②货币政策逆周期调节的力度;③本轮从“疫情拐点”到“经济拐点”的时滞有超预期可能,需通过高频数据验证。

此外,还需关注两个额外因素:其一,年初以来,股债“跷跷板”特征明显,由于权益资产“想象空间”更大且政策暖风不断,风险偏好回升可能对长端利率形成干扰。其二,通胀因素短期已经退居“次要矛盾”,但“蝗灾”等突发因素对农产品价格的影响仍应继续跟踪。

等不来的“牛平”:曲线在反映什么预期?等不来的“牛平”:曲线在反映什么预期?

总体上,就短期而言,我们认为逆周期调节政策加码尚在初期,确定性较高,短端品种可能仍会保持强势,期限利差高位走扩是一个信号:“极端”逆周期调节往往会对应“极端”期限利差(例如2008年金融危机和2015年“股灾”);而证伪基本面“V型填坑”走势需要时间,长端利率的博弈属性会增加,操作上宜保持灵活。

二、本周专题:如何看待地方债提前额度“二次”下达?

财政部网站2月11日显示,近期财政部提前下达2020年新增地方债务限额8480亿元,其中一般债5580亿元、专项债2900亿元。加上此前提前下达的专项债1万亿元,共提前下达2020年新增地方债务限额18480亿元。由此,引发一些投资者关于财政政策是否会进一步加码的猜想。

直观上,这种猜想具有一定合理性。原先,从去年12月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内容来看,财政方面增加了“提质增效”与“结构调整”,删去了“实施更大规模的减税降费,较大幅度增加地方政府专项债券规模”。从今年初的财政部门座谈会议来看,强调“从严从紧管好财政支出”,坚持“以收定支”,与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要求也相匹配。可以看出来,2020年财政政策并无明显扩张之义。

然而,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对一季度经济造成较大冲击。考虑到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与“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为实现2020年GDP较2010年“翻一番”的经济目标,逆周期调节力度或将加大。此时,财政部再度提前下达地方债额度,难免引发相关猜想。

不过,我们倾向于认为本次地方债提前下达属于“常规操作”。

第一,一般债提前额度在此前已经部分或全部下达。1月份,云南、安徽、湖南、广东等11个省市已经有新增一般债券成功发行,规模合计702.4亿元。以广西为例,其财政厅网站称“于1月4日收到财政部提前下达2020年新增一般债务限额211亿元”。此外,财政部在1月21日称,“根据各地上报的发行计划,1月份计划发行地方债券8617亿元,完成提前下达新增额度的55%”——按照这一比例计算,5580亿元一般债提前额度可能在彼时就已经下达。也就是说,本次追加的一般债额度并不是应对突发事件的决定,而是在此前就已经部分或全部下达。

第二,地方债提前额度总是按照60%上限(甚至突破)下达。2018年底,人大常委会授权国务院“在当年新增地方债务限额的60%以内,提前下达下一年度新增地方债务额度(包括一般债务和专项债务)”。按此规定,2019年提前下达1.39万亿,占上一年度新增额度(1.89万亿)的64%;2020年提前下达1.848万亿,占上一年度新增额度(2.08万亿)的60%。也就是说,按照上限下达地方债提前额度不是特例,而是惯例。

等不来的“牛平”:曲线在反映什么预期?等不来的“牛平”:曲线在反映什么预期?

因此,全年地方债总量或不会明显扩张。综上所述,本次地方债提前下达无法构成财政政策进一步加码的直接依据。后续仍需关注3月初“全国两会”关于赤字率与地方债全年新增额度的决定。 目前来看,参考2月7日财政部相关发言“今年的财政赤字安排,已经考虑了不确定因素。从目前情况判断,疫情防控支出是有保障的,对财政预算影响也较为有限,有信心完成今年各项财政指标。”我们维持全年地方债总量的判断(详见《2020年利率债供给压力有多大?20191212》),仅在节奏上进行一些调整:

第一,总量上,2020年地方债或发行6.2万亿(同比多增约1.8万亿),到期2.1万亿,净融资4.1万亿。

具体地,①新增一般债券1万亿。新增一般债券受地方财政赤字约束,预计2020年赤字率维持在2.8%,则赤字总规模3万亿,中央与地方分别为2万亿、1万亿。②新增专项债券3.2万亿。过去三年额度分别为0.8、1.35、2.15万亿,占实际GDP比重分别为1.0%、1.6%、2.4%。假设2020年实际GDP增速5.9%,占比提高至3.4%,则新增专项债券3.2万亿。③再融资与置换债券2万亿。2020年地方债到期压力较大,到期量从前一年13,152亿元上升至20,472亿元,按照90%再融资比例(参考2019年),需要再融资约1.85万亿,加之可能还有少量置换债券发行。

等不来的“牛平”:曲线在反映什么预期?等不来的“牛平”:曲线在反映什么预期?

第二,节奏上,2020年一季度地方债发行近2万亿,除1月已经发行7851亿元之外,2-3月还将分别发行近3千亿、9千亿。

2月已经过半,仅有北京市在2月10日发行地方债692亿元。另外加上广东、湖北、湖南、山西、海南、贵州、江西7个省份计划在月内发行的地方债973.3亿元,合计1665.3亿元。这一水平低于1月7850.6亿元,也低于去年同期3642亿元。

一方面,与春节假期延长有关;另一方面,可能受限于地方债提前额度不足,1月专项债发行规模已经超过1万亿的七成。因此,节后追加提前额度,有利于加快2月下旬的发行进度,以保证全国两会之前地方债发行的连贯性。预计2月、3月还将分别发行近3千亿、9千亿,一季度合计发行近2万亿,完成提前下达额度的发行任务。

等不来的“牛平”:曲线在反映什么预期?
等不来的“牛平”:曲线在反映什么预期?

本微信号推送内容仅供招商证券股份有限公司(下称“招商证券”)客户参考,其他的任何读者在订阅本微信号前,请自行评估接收相关推送内容的适当性,招商证券不会因订阅本微信号的行为或者收到、阅读本微信号推送内容而视相关人员为客户。

完整的投资观点应以招商证券研究所发布的完整报告为准。完整报告所载资料的来源及观点的出处皆被招商证券认为可靠,但招商证券不对其准确性或完整性做出任何保证,报告内容亦仅供参考。

在任何情况下,本微信号所推送信息或所表述的意见并不构成对任何人的投资建议。除非法律法规有明确规定,在任何情况下招商证券不对因使用本微信号的内容而引致的任何损失承担任何责任。读者不应以本微信号推送内容取代其独立判断或仅根据本微信号推送内容做出决策。

本微信号推送内容仅反映招商证券研究人员于发出完整报告当日的判断,可随时更改且不予通告。

本微信号及其推送内容的版权归招商证券所有,招商证券对本微信号及其推送内容保留一切法律权利。未经招商证券事先书面许可,任何机构或个人不得以任何形式翻版、复制、刊登、转载和引用,否则由此造成的一切不良后果及法律责任由私自翻版、复制、刊登、转载和引用者承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