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任意一個國家都不能無限制地印鈔呢?

傑瑞2621


無限制印鈔票,會導致,這個國家內的貨幣總量升高。從而每個人手裡拿到的錢也多了,生活物資總量不變的話,每一單位物資對應的貨幣量就是價格也會相應升高。我們想,總不可能這個社會所有的錢是平均分配,總是有的人有錢有的人窮,這樣導致窮人的日子更難。國家通過信貸和政府支出放出貨幣,普通人是不能直接得到這些錢的。一定量的超發貨幣可以刺激經濟,濫發就破壞經濟了。等到潮水褪去,企業們名義上的債務總額不變(貨幣政策由擴張變為收縮時),這會拖累實體經濟,不賺錢的企業會需要還更多的錢,利率上漲了嘛。


纏論圖解


錢本身是沒有意義的,錢是物質的象徵(即便是金本位時期,錢也只是黃金的一種表現)。給你給你講個故事,我們讀大學的時候,去網吧上網,那個時候都玩遊戲,玩遊戲你知道,桌面上的遊戲圖標,點一下就進入遊戲了。那個時候以為這些圖標(快捷方式)就是遊戲,當時寢室只有一個同學配電腦了,我們想在他電腦上也玩這些遊戲,於是用u盤拷了大把的快捷方式就回去了 印錢也是這個道理,沒有實際的內容與之匹配,錢什麼都不是,最多看作經過工藝加工的紙而已!

國家印的錢是法定貨幣。法定貨幣的價值來自擁有者相信貨幣將來能維持其購買力。也就是說,法定貨幣的價值來源於國家信用。

那麼國家信用是無限的嗎?不是。

國家信用通過什麼體現呢?目前我國信用通過美元儲備體現。也就是說RMB是錨定美元的。如果錢印多了怎麼辦?那麼供需失衡,物價飛漲。

無限制的印錢,只要題主不怕買個方便麵需要花10萬億,是可以印的,但這是個數字遊戲,錢的面額和購買力是另外一個議題了。


週週周樹人


貨幣是一個國家的信譽,隨意超發貨幣也就是在透支,當所有信譽透支幹淨,那麼他的命運就是滅亡。

這在歷史上發生過很多次。

我們說說民國的案例,大部分人對民國的印象可能停留在中學歷史書的水平,對其中的細節瞭解甚少,對於民國是怎麼潰敗的這個問題,各位專家也是眾說紛紜,有站在戰爭角度解讀的,當時內部不統一,外部有強敵日本;有站在民意一側解讀的,所謂得民心者得天下;這些說的都有道理,今天咱們站在金融的角度,從貨幣演化進程來說一下這個問題。

偉大的馬克思如此定義貨幣:貨幣是固定充當一般等價物的特殊商品。

西方主流經濟學是這樣定義貨幣的:貨幣是商品或勞務的支付中或債務的償還中被普遍接受的任何東西。貨幣究竟是一種商品還是支付手段不重要,無論如何它具有以下特點:被大家接受、可用於交易。這就夠了。

下面開始講歷史。

清帝遜位之後,北洋時代開始。北洋政府在幣制改革中所做的最大一件事,是1914年公佈《國幣條例》,正式規定重量七錢二分、成色89%的銀元為貨幣單位,也就是所謂的“袁大頭”,決定實行銀本位制度。此時,民國還沒有法定的紙幣,不過,部分銀行卻可以發行一種類似於紙幣的東西,即銀行發行的兌換券,稱為”鈔“。這意味著銀行收了客戶銀元而發給客戶鈔票,而如果客戶拿出鈔票到銀行兌換,銀行需要換回銀元給客戶,如此大眾才願意持有鈔票,而銀行才有信用。身為國家銀行的中國銀行與交通銀行,在民國初年,信用還算良好,不僅有發鈔權,發行鈔票也受到歡迎。

這種銀行發行的鈔票並非國家貨幣,其生命力維繫於機構信用。中國銀行和交通銀行無論從定位還是實際功能來說,都堪稱當時的國家銀行。中國銀行前身是大清銀行,有代理國庫、募集和償還公債、發行鈔票、鑄造和發行國幣等權利,而交通銀行在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由清政府郵傳部奏設成立,當時即有紙幣發行權,還有經理輪、路、電、郵收支、經付公債、發行鈔票等權力。這也導致他們承擔不少為北洋政府墊資的任務,埋下了日後的隱憂。如果政府缺錢了怎麼辦,怎麼來錢快呢?你想一下,沒錯,答案就是印鈔。通過這些銀行發行銀行券,其實只要發行量不特別巨大,放在今天不會有太大的問題。但是當時不同,銀行券與銀元是掛鉤的,這就好像是二戰後的美元和黃金掛鉤,最後由於美元的超發導致了美國不得不廢棄了這樣的約定。當時的民國也面臨這樣的問題,銀行券超發導致了擠兌風潮,怎麼辦?國民黨的做法也很暴力,拒絕兌付!1916年5月以國務院的名義下令:中國銀行、交通銀行兩行停止鈔票兌現和存款付現。“停兌令”一出,其實就是擺明了政府要賴賬,銀行已經無計可施,市場因此一片混亂,紙幣的價格越發走低。唯一不同的是,美國剝削的是全世界,而民國,剝削的是中國人!

貨幣說白了是國家信用的延伸,如此沒有信用的國家行為,老百姓紛紛表示唾棄。這是民國第一次比較壞的貨幣政策,後面還會有。不過由於當時的銀行券不是法定貨幣,造成的惡劣影響不如後面的法幣和金圓券。

1927—1937年也是一段難得的安定時期,事實上也孕育了經濟的“小陽春”。從國民政府1927年4月18日定都南京到1937年11月20日遷都重慶,這一期間被認為是“黃金10年”。這期間民國有一項意義深遠的貨幣政策,叫做”廢兩改元“。

“一戰”之後,更多國家轉向金本位,白銀價格走低,1929年“大蕭條”之後,各國紛紛脫離金本位,這也使得黃金以及白銀價格都出現大跌。到1933年,財政部估計流通銀元已高達14億元,加上用作準備金之銀元有2億元,共達16億元之多。對比之下,流通之銀錠據估計僅有1.53億上海兩(約2億元)。1928年,全國僅有6億銀元。白銀價格下跌為“廢兩改元”創造了大好形勢。

1933年3月8日,國民政府公佈《銀本位幣鑄造條例》規定,銀本位幣定名為“元”,總重26.6971克,發行全國統一的銀幣,新銀幣一面為孫中山半身頭像,另一面為帆船圖案,即“孫大頭”。有人可能會疑惑,前面不是確立銀本位了嗎,這裡怎麼又改元了,這是因為在次之前民國的貨幣制度依然很紊亂,流通中又諸多不便,為了整理幣制,才有了這次改制。可以說”廢兩改元“是有積極意義的,從此,中國徹底告別了計重式的貨幣單位。為法幣的出現奠定了基礎。

美國的大蕭條改變了世界,在1928-1932年,白銀的國際價格下跌超過5成,白銀開始加劇流入中國,這導致國際收支惡化、進口物價上漲、償付外債加大,同時也使得各類遊資進入上海。上海也出現了瘋狂的”炒房熱“。中國當時是債務國,白銀走低更是讓政府財政備受損失。這還不算什麼,此時有一個更要命的東西即將出現,正是它,造成了當時中國的蕭條。這就是美國總統羅斯福在1934年簽署的《白銀收購法案》,這一突如其來的政策,導致本來下跌的國際白銀價格再度急劇上升,其結果則是造成了依賴白銀的國家的困境,對於中國來說尤甚。白銀價格的上升,一方面引發國內通貨緊縮,不少工廠關門;另一方面隨著國際銀價上漲,白銀在海外的購買裡提高,造成了大量白銀外流,這對於銀本位的中國來說,錢荒更甚。當時的中國,毫無貨幣主權可言......

成也法幣,敗也法幣。

為了應對白銀價格劇烈變動對我國的影響,1935年11月4日,民國財政部規定以中央銀行、中國銀行、交通銀行三家銀行(後增加中國農民銀行)發行的鈔票為法幣,禁止白銀流通,發行國家信用法定貨幣,法幣發行之初,其幣值是穩定的。一切看起來是那麼美好,然而福無雙至,禍不單行,此時影響中國歷史進程的另一種怪獸也將出現,戰爭的陰霾籠罩著中華大地———倭國日本。

大家知道,戰爭的開支是巨大的,打仗拼的是經濟,在戰爭壓迫和官僚機構的剝削下,法幣沒能逃出如宋朝”交子“的命運,其幣值從穩定到輕微通脹,到一步步陷入高度通脹不可自拔。有人說,正是有了法幣,才使得能更好的進行抗日戰爭,不過也有一個事實就是,貨幣超發太嚴重,法幣發行太多,物價貶值嚴重。怎麼辦?又是很暴力的舉措——廢棄!這是第二次,貨幣又一次淪為了統治階級剝削民眾的工具......

終於,在1948年8月19日,此時距離解放還有一年時間。國民政府以總統命令發佈《財政經濟緊急處分令》,廢棄法幣,規定以金圓券為本位幣,發行總限額為二十億元。發行金圓券的宗旨在於限制物價上漲,規定“全國各地各種物品及勞務價,應按照1948年8月19日各該地各種物品貨價依兌換率摺合金圓券出售”。這目的就是限價了,可是老百姓並不買賬,這一政策,使得商品流通癱瘓,一切交易轉入黑市,整個社會陷入混亂。至1949年6月,金圓券發行總額竟達一百三十餘萬億元,超過原定發行總限額的六萬五千倍。如此超額髮行,老百姓買米居然也要裝著一大麻袋錢去才可以,如此政策,掠奪的是百姓,失去的是國家的信用。這是第三次失敗的貨幣政策......

到此為止,總結一下這段歷史,通貨正常→通貨膨脹→通貨正常→通貨緊縮→通貨膨脹→通貨劇烈膨脹......,縱觀中國歷史,不難發現,權力並不能控制貨幣的走向,相反,如果運用失當,它可能被貨幣反噬。

民國建立以來所做的幾次幣改,剛開始都是好的,但是在腐敗的官僚體系下,在內外交困中,貨幣系統終於崩潰,國家信用盡失。如此,焉能不敗?

以上就是民國金融透支的歷史,難道不能說明隨意印鈔的危害嗎?


牛牛牛說財經


1、先要知道鈔票或者貨幣的本質。是衡量價值的工具,是交易的媒介,當然自然衍生了財富的儲備作用。這些太抽象,沒關係,後面詳細說。

2、人類社會最早交換商品什麼辦法?易貨。也就是我想要換一套別墅,手裡只有大平層。你手裡有別墅,恰好也想換成大平層。很幸運,咱倆是好哥們介紹認識了,那咱倆會很容易就交換了房子。這個交換也就是交易中我們沒有用任何衡量房子價值的媒介。

3、好了,我手裡有個法拉利,但想要勞斯萊斯。你手裡有勞斯萊斯,但想要換汗血寶馬。雖然咋倆認識,如果我們在沒有貨幣鈔票的社會,就沒辦法交換。我有的你不想要,你有的我不想要。咋辦?!聰明的人類發明了貨幣。我把法拉利賣給想要法拉利的人換了1000w,然後用1000w跟你買了勞斯萊斯,你呢拿著1000w去其蒙古人那裡買了汗血寶馬。這就是貨幣鈔票的媒介作用

4、好啦。假設社會上就這三樣東西,法拉利 勞斯萊斯 汗血寶馬。有一個問題來了,到底要在社會上印刷多少鈔票合適呢?! 問你一下,10元夠嗎 顯然不夠!因為全社會就10塊錢,我們的任何一樣東西的交易都無法完成!1000w合適嗎?有點兒合適 但還不夠合適。為啥?如果1000w 分別在你我各一半的話,還是一樣東西也交易不了。3000w是否合適呢?有點合理啦。在三個人中 大致每個人有1000w現金。上述交易活動能完成的概率就很大了。

5、問題來了,可以是10000嗎?不好!全社會的就三樣東西總體價值就3000w。如果有1億,那樣的話鈔票就發多了。發多了會有啥問題,就會讓你覺得錢沒啥用了,假若你手裡有10000。把車和汗血寶馬都賣給你 你就花了2000,還剩下8000,沒用了,因為全社會的商品都被你買來了。那沒用完的鈔票就是廢紙,沒有價值,也行成不了“購買力”(第一個專業術語出現!)

6、我想你要是讀者的話,大致明白了這個原理了。就是鈔票面值之和要與社會商品總價值大致相當,但要略微高一些(專業術語保持適度通貨膨脹)。為啥要高一點呢?!因為你會覺得自己比較有點💰,有適度的購買力(但不是5那裡的大幅度冗餘的鈔票),有了多餘適度的購買力,你就會願意去買,也就會促進社會交易,你買就有人賣,有人生產產品,就會僱人,就會創造就業,推動全社會的經濟成長。

7、說說無限度發鈔的災難。拿中國歷史來說,蔣經國在上海時期,就推行金圓券,可以理解就是一種政府鈔票,以此來替代黃金和黑市美元,但發的特別多。麻煩來了,全上海的大米就那麼多,你發了非常多的鈔票後,大家都意識到這玩意換不來多少東西了。以前是10元換一斤大米,現在是10000換一斤大米。導致老百姓都棄之如敝。金圓券沒人用,當柴禾燒取暖。。。

希望我的解釋 雅俗共賞 你能明白。多給點贊 謝謝


穆楊的隨筆


在節奏越來越快的生活作息中,我們總是會為了錢疲於奔波,努力工作,拼命掙錢,似乎已經成了現在每個年輕人的真實寫照。畢竟錢這個東西,可沒人會嫌多。但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想過一個問題,人缺錢了,可以通過勞動和工作來換取酬勞。可國家缺錢了,又該如何?有人就該天真的說了,國家缺錢了那就大力印鈔阿,多快好省,妙不可言。

如果大家都是這麼想的話,那可就大錯特錯了。其實鈔票充其量也只是一張紙,雖然印刷其上的各種高難度工藝價值不菲,但它本身是不具備任何價值的,而真正值錢的是它身上被賦予的特殊職能和民眾的信賴。同時,國家政府對於鈔票的職能和價值,是有一個大方向的宏觀調配的。這種調配或許來自市場,也或許來自地方稅收的結構,或許來自社會的方方面面,但鈔票的流轉必須得在國家的強力監督下進行,一分也不能多,一分也不能少。否則,國家的經濟體系就會出現嚴重的不良後果。

舉個例子來說,就好像民國時期爆發的通貨膨脹危機,每個人手中都握有大量的錢幣,嚴重超出了國家設定的財政平衡。錢變得和沙土一樣,極為常見,你還覺得它的價值很高嗎?當前,變得不值錢的時候,也就完全喪失了存在的必要。你能想象到一億元面值的鈔票都換不回一個麵包的場景嗎?

如果國家大量的印刷錢幣,併發放給窮人用以改善生活的話,那通貨膨脹的情況就一定會發生。當本國人都不再認可自己的貨幣時,那這個國家在國際社會上也必然得不到任何青睞。所以大家現在知道了為什麼國家寧可讓一些地方窮著,也不願意大量印刷鈔票的原因了吧。


99商海


這個問題很講究,為什麼呢?我用口語化表達吧,這樣大家能理解更明白:

1.曾經有兩個國家一沒錢就印,最後導致國家信用崩潰,花了幾十年才恢復點元氣。他們就是津巴布韋、委內瑞拉,他們製造了大量的錢,然後物價通脹到超高水平,具體來說,一斤大米就要50萬,甚至出現了單張500萬億的面額,最後這兩個國家的貨幣就猶如廢紙一張。

所以不是不印,是不敢。

2.那為什麼,印錢多了會出現這個情況?

因為錢的多少要和國家gdp掛鉤,就像你賺了一千,一千可以過一個月,但是企業給你一萬,然後大家都這樣,於是一千買到的食物只夠吃三天了,於是所有物價倍增,導致,越發越多,一月工資一個億還不夠吃飯,於是面值從一百變成十億。

只有和gdp掛鉤才能印對應的錢出來流通,確保沒人拿到的是付出勞動等值的回報,然後物價才相對穩定。

因為錢的多少還要和國家貴金屬,硬通貨對應,這個可以是黃金,可以是原油,只有你有大量的世界硬通貨才能有多少對應的錢,不然沒有國家承認你的價值。

3.所以,只要過國家不想崩潰,肯定不能隨便印錢的。


快消品解讀曹慶兵


現在各國都在發行鈔票,總體上各國鈔票都是逐年貶值,一方面是泡沫經濟發展導致,另外也是各中央銀行發行規模超出流通所需,但適量多發行鈔票,對經濟發展有一定刺激作用,也能使窮人收入增加,欠債還款負擔減少!

但無限制發行鈔票,鈔票價值就向廢紙價值逼近,導致物價飛漲,通貨澎漲,經濟秩序混亂,國際貿易受阻,也可導致政局不穩,社會動盪。也不能說這種情況一點好處沒有,不參於社會流通的貪腐鉅額現金和黑錢價值也會變小,負債人債務急速減輕!


風中蕭酒


現代的信用貨幣有三個特點:1,國家法律予以保障;2,不以任何貴金屬為基礎,獨立發揮貨幣職能;3,人們對它有信心

比如說什麼支票、匯票、紙幣、鋼鏰兒(輔幣)、你的銀行存款,一直到最時髦的電子貨幣等,都是。它是貨幣,可以用來買東西,但它的物質載體本身,基本就沒有什麼價值。這一點,與金、銀、銅等本身就有價值的金屬貨幣很是不同。舉例來說:你的銀行卡,你的網上銀行帳號,那是錢嗎?那上面不就是一組數字嗎?可是為什麼你相信它是錢呢?因為有銀行信用為你擔保。這就是信用貨幣。

其實我們國家在宋代以前,早就有過信用貨幣。宋朝的交子,顧名思義,它就是用於商品交換的媒介物。交子跟現代的紙幣很相似,也是採用特定的紙張,銅板印刷,有版式,有圖案,有花紋,有面額,有發行者簽章,可以流通,可以轉讓,可以從發行者那裡況換銅錢。這不就是錢嗎,它跟錢有什麼區別?

交子出來後,好多了。這是一大便民措施,一開始確實是促進了商品流通。可是後來,漸漸地產生了一些弊病——不是老百姓不守法,而是政府自己打起了歪主意。交子這東西,不是一印就來錢嗎?那麼政府也有缺錢缺得火燒屁股的時候,怎麼辦?——狗急跳牆,印交子不就成了嗎?先解決了再說。宋哲宗時代,為了對付西夏,不斷增發交子,籌集軍費,一個增發幾十萬貫、幾百萬貫,政府連眼睛都不眨一下。這麼滿天飛的交子,貶值到啥程度?到了元符年間(1094-1098年)換髮交子時,朝廷規定:要交回官府五緡交子,才能換到一緡新交子。老百姓的財產,無緣無故就縮水了五分之四!宋朝養的官員多,又經常進行戰備,所以這個王朝斂財也就是格外狠一點。紙幣的發行,到後來已經不管準備金充足不充足了,而且不顧市場的需求量,缺錢了就印,印出來的就是錢。宋孝宗時,市面流通的錢引更是跌的慘不忍睹,面額一緡(一千錢)的,實際上僅值一百錢。縮水90%,你再怎麼牛的千萬富翁,也該破產了吧?宋朝後期,歷次的會子也累積發行了6.5億貫,其中有兩界會子,政府無力收回,就宣佈“永遠通行”,因為幾乎就是廢紙一張了。

物價如此飛漲有什麼意義嗎?有。它雖然是泡沫,但其中也有“乾貨”。這裡你要看明白:“乾貨”是被誰一次又一次地拿走了。宋朝再怎麼是個大胖子,也架不住這麼一次次抽血。它終於在紙幣滿天飛中,亡於蒙古人了。人心離散,也是南宋敗亡的一個重要原因。





葉隨風飄0089


一,無限印鈔的嚴重後果——惡性通貨膨脹,社會經濟秩序混亂,嚴重製約本國經濟發展。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津巴布韋和委內瑞拉了。舉個最簡單的例子,一個國家在本年度的經濟總量為10萬億,在國家發行10萬億紙幣之後,一個麵包是一塊錢;在印到20萬億之後,麵包漲到了兩塊錢。依照此循序類推,在印到1000萬億之後,一個麵包漲到100元。惡性通脹的後果,就抑制了經濟的健康發展。津巴布韋和委內瑞拉都出現了物資極為短缺,社會秩序混亂,民不聊生的局面。

 

二,無限印鈔的嚴重後果——國家信用崩潰。

 

紙幣失去了購買力,國家的信用也就大打折扣,最後造成的只能是本國的貨幣失去作用,逐漸被外幣或是黃金給替代。


水刃先生


很高興和條友們一起探討這個問題,為什麼一個國家不能無限制的印刷鈔票呢?首先我們看看鈔票的屬性,

錢,一種貨幣,是建立在平等交換上基礎誕生。

是由初期的等價物品平等交換演變而來的,最終形成了等價貨幣, 錢從古代到現代的漸變過程中,也經歷過多數的換裝。包括它們的代稱貝殼,銅錢等舊古時代持有的代稱。

每個特定的時代,錢的樣貌都不同。總體的趨勢是由重變輕,大變小,折皺性變強。總體上是為了促進方便攜帶。促進貨幣流通。更方便人們在日常生活中攜帶與消費。而我的個人認為今天的鈔票它最多也就是一張“信用憑證”而已。那麼一個國家究竟要印多少鈔票應該是有兩種形勢,一根據產值來進行印刷。二根據國家的戰略發展來進行,但是第二點不是直接印刷鈔票,而是印刷國債賣給廣大人民。而有的小夥伴說咱們多印點不好嗎?那肯定不行,如果你多印出來的錢沒有對應的價值,那這個國家的貨幣體系和信用體系就糟糕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