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疫”连线・青海医疗救援队在武汉 用爱守护生命之“舱”

虽然我们无法看清你们的容颜,但我们能看到你们充满坚定温暖的目光;虽然我们分不清你们是老是少,但我们看到你们就看到了希望!――来自一名方舱医院出院患者的心声这几日,韩金艳的脸上多了一些喜悦,少了一些阴霾与压力。

“回家啦!回家啦!感谢你们的悉心照料,给了我们生的希望,你们也一定要照顾好自己!”2月15日,在韩金艳和队友们的见证下,他们负责的病区又有12名新冠肺炎轻症患者经过治疗,顺利出院,走出了武昌方舱医院。

武昌方舱医院位于武汉市武昌区的洪山体育馆内,方舱医院也被称为生命之“舱”。

2月4日下午,我省第二批救援队从西宁出发驰援湖北。2月7日,经过三天紧张的培训后,我省100名护理人员,迅速集结进驻武昌方舱医院。 “我是一名护士,更是一名党员,这个时候,我不能退!”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西宁市第一医疗集团综合外科一病区的护士韩金艳第一时间请战,时刻准备着支援湖北。

2月4日早上,接到了出发去武汉的通知后,她简单地收拾好行李,随队出发。“没有告诉孩子,到现在,孩子还以为我在西宁上班。那天和他视频,他还说,妈妈我把好吃的东西都留给你了,你快回来好不好!”说起三岁半的孩子,韩金艳有些哽咽。 “相对于年轻人,我的压力更小一些,让我去!”疫情当前,46岁的互助土族自治县中医院护理部主任羊赞措一刻也坐不住。

“这个时候,我更应该挺在前面,为我的战友们分担一点压力!”为数不多的男护士杨冲山说。千里驰援、不畏生死,带着百分百的心意,用心守护着每一位患者的健康,用爱温暖着生命之“舱”。 “我们这里有100名护理人员,来自我省西宁、大通、互助、民和等地的医疗单位,基本上是1个护士要照看20个病人,队伍中年龄最大的52岁,最小的23岁。”1992年出生的韩金艳是此次进驻方舱医院100名护理人员的领队。

“非常紧张”“感觉气压很低”“喘不上气”……这是疫情之下的武汉给每个队员留下的第一印象。韩金艳告诉记者,从第一次进舱时的紧张、担心,到现在的沉着、稳练,一个星期过去了,队员们渐渐地适应了这种环境,也习惯了高强度的工作节奏。 “第一次进舱压力很大。”最让韩金艳担心的是穿脱防护服的时候,“这个过程最容易发生暴露”。她和同事小心翼翼,严格按流程一层一层把防护服脱下来,就得用半个小时左右。

青海许国娟、青海李桂花、青海高晓燕……2月15日,早晨11时,穿好防护服,队友们一笔一画将“青海”二字和护理人员名字写在各自的防护服上,韩金艳和队友们准备接12时的班。由于患者周转快、护理人员班次不同,每一名队员负责管理的患者有20多人,大家必须高速“运转”起来。

来自互助县的羊赞措、刘连梅、杨冲山都有体会,从办理入院、采血、测生命体征、发口服药、上氧气到发放午餐、清理病区污染物、为患者联系转院等一系列工作,让她们一刻不停。

今年34岁的刘连梅是互助县中医院急诊科的护士长,有着11年护理经验的她第一次走进方舱医院时,多少还是有些紧张,“以前在医院工作一天都不觉得累,但在这里,穿上笨重的防护服,工作四个小时体力就已经透支了,因为不透气,里面的衣服几乎湿透了。”

“穿上这身衣服,我就是白衣战士,我觉得被需要也是一种幸福。”刘连梅说,走之前,他告诉五岁的儿子,妈妈要去很远的地方“学习”,你也要在家好好学习,等回家了我们一起进步。

“梅儿,你是护士长,这次战‘疫’你不得不去,你放心,宝儿我会照顾好,但请你也一定照顾好自己,妈妈在互助给你们加油,我们等着你平安归来!”“我们每天看电视,看到疫情严重,患者增加,看到医护人员辛苦,有时候吃不上一口热乎饭,有时候睡不上一个囫囵觉,你们真是这个时代最可敬的人,我们会全力支持你,家里有我们你放心,安心工作,早日回家!”……刘连梅的手机上每天都有婆婆发来的叮嘱,看到这样的暖心叮嘱,刘连梅也有了更多的力量。

“一次性面对这么多患者,这对我们也是全新的挑战。”进舱以后,队员们发现患者整体情绪都不太好,对疾病的害怕、与亲人的隔离都让他们变得异常脆弱。

“我的病情会不会加重?” “ 这里病人这么多,我好了会不会又被传染?”……每天,韩金艳和队友要面对患者各种各样的担忧,“除了正常的治疗和护理,我们大量时间是在给患者做知识宣讲和心理疏导。” “方舱医院的患者都属于轻症感染者,治疗项目不多,更多的是提供心理护理,疏导情绪,跳广场舞、八段锦、养生操……用这样的方式一方面纾解病人的压抑情绪,一方面动员鼓励他们多下床走动走动。”刘连梅说。

经过这些天的磨合,队员们已经没有刚开始那么紧张了,在大家的带动下,病区的患者情绪都调动起来了,状态越来越好。经历了最初的不安与焦虑,韩金艳看到了最想看到的一幕。在生命之“舱”,大家一边克服着内心的紧张和恐惧,一边把积极向上的一面展现给患者,努力用爱温暖着这个“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