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道富:“戰疫”經濟應對政策可從三個方面入手

疫情對經濟主要是短期衝擊,但也有長期影響,高度取決於疫情防控和經濟應對政策。疫情對經濟影響,體現為需求的中斷、轉移和延遲,全球供應鏈轉移,生產、消費方式轉變,產業集中度提高。在經濟下行和轉型的關鍵時期,會加劇市場出清和轉型集中趨勢。

經濟應對政策可從三個方面入手。一是建立重點疫區和疫情物質的局部循環系統。儘快明確將疫情作為不可抗力事件處置,應對疫情引發經濟運行技術上的困難,如違約等。二是在嚴格科學防控疫情下,逐步恢復經濟社會的必要循環。主要是物流、人流和信息流,多借助網絡和信息系統,順勢推動經濟數字化和信息化轉型。三是基於自救為基礎的幫助和恢復,避免經濟過大調整。疫情引發短期需求劇烈波動,疊加出清和轉型壓力,會加速部分行業和中小微企業的集中退出,個人特別是槓槓率過高的人群面臨較大經濟和生活困難。

財政政策在“戰疫”中能且應該發揮更大作用。今年財政政策需積極有效,但受制於項目和資金,以及微觀主體的活力。疫情防控打斷了原有的工作部署,但也屬於臨時的真實需求,可藉此實施積極財政政策,將資金儘快投放,為今年經濟增長打下基礎。可擴大財政赤字,發行特別國債、擴大地方債規模,由金融機構甚至央行安排資金承接,及時投放。在五險一金、小微企業和個人所得稅及扣除(捐贈等)、營業稅、補貼和生活救助補助等方面可更加有力。財政政策優惠和支持,堅持短期、針對性的普惠、基於自救的“幫助”而非“代替”,儘可能堅持市場化發揮各微觀組織的作用。

金融支持宜堅持“可得”、“高效”和“靈活”。除30條外,可考慮“助貸”和“聯合貸款”模式,以及加速商業票據流通等方面的改革及政策。

(作者為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長陳道富,本文是在由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主辦的博智宏觀論壇線上專題研討會上的發言。來源: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