捕殺、食用蝗蟲自古有之,為何無法消滅蝗災?

從春秋戰國至清末的兩千六百年間,中國曆代王朝共發生蝗災五百三十八次,平均每五年就有一次蝗災。作為一個農耕文明為主的國家,一旦發生蝗災,莊稼盡毀、顆粒無收,饑荒便隨之蔓延開來。

歷史上,水災、旱災和蝗災,並稱為對農業生產危害最大的三種災害。傳統農業講究深耕細作,同時又不得不“靠天吃飯”。因此,一旦發生蝗災,就會對當時的政治、經濟、文化產生嚴重影響。據史書記載,密密麻麻、漫天遍野的蝗蟲襲來之時,只會留下草木凋零、莊稼全無的慘景。

捕殺、食用蝗蟲自古有之,為何無法消滅蝗災?


蝗蟲可以作為食物這事絕對不假,據資料顯示,這種蟲子具有很高的營養價值。它的蛋白質含量高達55.8%,甚至要遠高於平常食用的各種肉類;據營養專家實驗結果得知,一盤炸蝗蟲的蛋白質,甚至要比一盤煎牛排的蛋白質,高出3、4倍之多,它所含有的不飽和脂肪酸為9.78%,極易於人體吸收。

除此之外,蝗蟲,含富有維生素ab、磷、鐵等諸多礦物質,再加上蝗蟲的肉質辛甘、性溫,這也讓它具有很高的藥用價值。原來蝗蟲的肉質如此優秀,為什麼人們無法通過捕殺、使用解決蝗災呢?

捕殺、食用蝗蟲自古有之,為何無法消滅蝗災?


古代人民封建思想根深蒂固

古代人民受封建迷信影響很深,不少人將蝗蟲視為“神蟲”。當古代社會自然災害頻繁發生之時,人們便覺得是上蒼動怒,才派出了蝗蟲懲戒百姓。所以,當蝗蟲災害發生時,古代百姓的第一反應竟然不是捕殺蝗蟲,而是在田間給蝗蟲磕頭上香,給他們眼中的“神蟲”上供。

原來,根據天人感應學說,地上的皇帝有過錯了,上天就會降災來警告。因此,蝗災等災害都是上天給予的懲罰,為了消除災害,皇帝要下詔責怪自己,並發動官民祭祀祈禱,而怎樣積極想方法消滅災害,倒是其次的事情了。所以,面對蝗災肆虐,各地紛紛建起了蝗神廟,向蝗神磕頭跪拜。中國各地的蝗神廟,以黃河下游最多,尤其是河北、山東、河南三省,據此可以知道,在歷史上,這些地方的蝗災最嚴重。

就是由於這種封建迷信思想的影響,進一步加劇了蝗蟲災害對於當地農業的影響。百姓連蝗蟲都不會捕殺,更別提做成餐桌上的美味了。

捕殺、食用蝗蟲自古有之,為何無法消滅蝗災?


蝗蟲過境較快,數量龐大

蝗蟲過處,往往寸草不留,它們群聚遷飛上百公里,這給捕殺蝗蟲造成了極大困難。據文獻史料記載,蝗蟲災害發生時“京師飛蝗蔽天”、“掩日”,要知道那可是成千上萬只蟲子,當它們密密麻麻在百姓頭頂飛過之時,由於數量非常龐大,只會讓人們產生恐懼心理。

敢於捕殺蝗蟲之人本就不多,再加上飛行的蝗蟲過境速度很快,缺乏足夠工具和足夠時間的捕蝗之人,也很難捕捉足夠度過災荒年的蝗蟲。蝗災發生讓農作物減產乃至絕收之時,不敢或者是不願吃蝗蟲的人們,只能夠忍飢挨餓、背井離鄉,甚至活生生的餓死。而敢吃的人,由於很難捕捉足夠的蝗蟲,杯水車薪的蝗蟲,自然也難以從根本上改變顆粒無收的境地。

捕殺、食用蝗蟲自古有之,為何無法消滅蝗災?


對農作物具有毀滅性的的破壞

蝗蟲所造成的災害並不是一時性的,它們所摧毀的是農民至少一年來的心血。其實中國古代某些地區確實有吃蝗蟲的習慣,但是,這種蟲子總有被吃完的一天,而蝗蟲給老百姓所帶去的災難,是毀了他們整整一年的口糧。

蝗蟲一旦形成規模,往往能將數百里範圍內的莊稼啃食一空,受災的人將數以十萬乃至百萬計。如此龐大的地域,如此規模的受災人口,即使全部將蝗蟲捕捉一空,也遠遠無法滿足如此龐大數量的一年口糧。僅僅依靠吃蝗蟲這種辦法,根本不可能度過饑荒之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