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赞词|内蒙古非遗,最初内蒙古和新疆都申请了,但东乌旗获得

祝赞词,也称赞颂词,蒙古族民间文学形式,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祝赞词是中国北方蒙古游牧民族传统的民间文学形式,是一种有一定韵调、语言自然流畅、兴致所至一气呵成的自由诗。祝词、赞词,统称为“祝赞词”。

祝赞词|内蒙古非遗,最初内蒙古和新疆都申请了,但东乌旗获得

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东乌珠穆沁旗文化馆获得“祝赞词”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据了解申请单位有内蒙古自治区东乌珠穆沁旗,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湖县、和布克赛尔蒙古自治县,最终东乌旗获得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祝词和赞词是蒙古族特有的文艺形式。当牲畜繁殖、毡包落成、新婚嫁娶、婴儿诞生,那口若悬河的“珲锦”(善于辞令的祝颂者),便要为人们祝福、献上吉祥的诗章。在喜气洋洋的宴会上,好客的主人也要首先朗诵热情洋溢的祝酒词,劝客人干杯。这类富有草原气息、以朗诵诗形式出现的祝词和赞词,自古在蒙古民间流传。

祝赞词|内蒙古非遗,最初内蒙古和新疆都申请了,但东乌旗获得

从古代萨满经书和英雄史诗等民间口头创作来看,祝词和赞词最初产生于劳动,是猎户、牧民的集体口头创作。原始宗教--萨满教出现以后,巫师(蒙语称“博”)借用这些古老的歌谣,或者加以改编,把祝词变成了萨满教的各种仪式歌。古老的祝词赞词大多是对天地山川、自然万物的赞颂,对渔猎畜牧生产的祈求祝福。后来由于社会生产的发展,独立的农业经济部门的出现,大自然被逐步认识,民间祝词和赞词也就逐渐消除了古老祝赞词那种原始宗教的色彩,而代之以对劳动生产的直接描述和对劳动成果的热烈赞美。但是祝词赞词中最精彩而又数量最多的,还是赞美日常生活的作品。从节日“那达慕”大会到婚礼仪式、从故乡山河到五种牲畜以及日常用具和装饰品,都有相应的作品给以热烈的祝颂和赞美。

祝赞词|内蒙古非遗,最初内蒙古和新疆都申请了,但东乌旗获得

祝词和赞词多在庄重肃穆的场合或节日喜庆的仪式上吟唱,所以色彩绚丽,情真词切,感情奔放,语意激扬。它在表现形式和语言风格上不同于一般民歌。民歌多是四行一节,重叠复沓,而祝词赞词则是一气呵成,长短不拘。民歌和诗歌要求押韵,句式整齐。祝赞词则不一定讲究严格的韵律,主要是追求口语的自然旋律、琅琅上口,舒展流畅,是一种有一定套式和吟诵曲调的自由诗。

如“祭火祝词”:

杭盖罕山只有土丘大的时候,

汪洋大海只有水洼大的时候,

可汗用火石击燃,

皇后用嘴唇吹旺,

以火石为母,

以火镰为父,

——那发明火的火神圣母啊!

我们向你敬献醇香的奶酒,

我们向你敬献美味的肉食,

祈求你赐予最大的福分,

让我们在这幸福中永生。

表达美好愿望,祈求福、禄、寿的愿望,往往以诗的形式放置于结尾部分,是所有祝词共同的特点。对于较短的祝词,可称之为祝福语。蒙古族的祝福语在任何场合都可以由长者吟说,主要是对人、事、物的美好祝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