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病毒“間諜”的特性,看新型冠狀病毒的“埋伏”

根據目前對新型冠狀病毒的臨床病理研究顯示,人體在吸入含有冠狀病毒的飛沫或氣溶膠,以及病毒通過其他途徑進入呼吸道後的96小時左右,也就是4天時間,即可在呼吸道粘膜上皮細胞內被發現。

由此可見,粘膜對病毒的抵抗力較差。皮膚可通過清洗消毒的 方式去除病毒,但是對於粘膜表面的病毒,似乎沒有有效的對抗方法,只能通過阻隔粘膜與外界的接觸來防止病毒的附著、侵入。

由病毒“間諜”的特性,看新型冠狀病毒的“埋伏”

皮膚粘膜

冠狀病毒微小,普通的光學顯微鏡無法發現。

新型冠狀病毒有一個放射狀的頭冠,在電子顯微鏡下放大數萬倍才能觀察到,而普通的光學顯微鏡根本無法發現,它的直徑只有60~140nm,能輕鬆地通過濾菌器,所以說普通的防護口罩基本對病毒不起作用,它可以暢行無阻地通過。

由病毒“間諜”的特性,看新型冠狀病毒的“埋伏”

電子顯微鏡

人體與外界相通的粘膜部位,都有可能是新冠病毒的入侵通道。

人體的很多器官都直接或間接地與外界相通,在皮膚的移行處,會變為粘膜,粘膜較皮膚組織疏鬆、脆弱,抵禦外來侵犯的能力較低,可能成為病毒的入侵通道。這些通道包括:鼻腔粘膜、口腔粘膜、直腸粘膜、陰道粘膜、尿道粘膜、眼結膜等。

如果皮膚因外傷導致破損,也可能給病毒的入侵以可乘之機。

由病毒“間諜”的特性,看新型冠狀病毒的“埋伏”

冠狀病毒

病毒是個純粹的“利己主義者”,而且是“損人利己”的那種。

病毒結構簡單,只有一條核酸和一件“外衣”,是一個典型的窮光蛋,而且還是隻想不勞而獲的那種。它本身不具有合成能力,只能依靠竊取活體細胞的營養才能存活下去。

它一旦鑽進活體細胞後,就不走了,有種“鳩佔鵲巢”的無賴性格,直到把活體細胞的養分耗盡,自己的複製繁殖達到極限後,把活體細胞逼死、撐破、溶解才會被釋放出來,然後再去尋找新的作案目標。

由病毒“間諜”的特性,看新型冠狀病毒的“埋伏”

紅細胞

大批的活體細胞崩解、死亡,也預示著組織器官的衰竭、壞死,從而導致嚴重的機體損傷,而且這種損傷在某種程度上講,具有不可逆性。

病毒是個狡詐的“間諜”,通過其特有的埋伏,逃避正義的打擊。

病毒吸附在活體細胞上後,他的包膜,也就是“衣服”會逐漸和細胞的細胞壁融合,從而使它的身體,也就是那條核酸進入細胞漿,但是卻把衣服掛在了細胞壁上。

核酸進入胞漿後肆意吸食細胞的營養,並無限制地繁殖。而衣服在細胞壁上,會讓機體的免疫系統誤以為被侵犯的細胞就是“敵軍”,從而調動全身的防禦力量對細胞發動攻擊。

“敵軍”被消滅,組織器官受損嚴重,病毒也會趁機大逃亡,然後入侵新的正常細胞。如此往復,勝敗自明。我軍對抗病毒的結果往往是殺敵八百,自損一千。


由病毒“間諜”的特性,看新型冠狀病毒的“埋伏”

入侵的冠狀病毒

新型冠狀病毒“埋伏”的14天,人體都發生了什麼?

現在已知的新型冠狀病毒的潛伏期平均為14天。

在14天中,少數人平安度過了病毒的“埋伏”期,而多數人不幸被“埋伏”的病毒攻擊得遍體鱗傷,甚至付出了生命的代價。

少數的戰勝者,因為機體強大的防禦能力,在病毒還沒有肆意繁殖破壞的時候,及時發現了病毒,併產生抗體、補體、免疫球蛋白等物質,通過機體的免疫系統,把病毒全部殲滅。

多數的戰敗者,因為沒有及時發現病毒,並被病毒的偽裝伎倆所欺騙,不但被病毒對組織器官產生了損害,也同時發生了誤傷。

病毒的攻擊並不僅僅限於呼吸道,從目前眾多臨床病例的症狀來看,其對消化道、神經系統、泌尿系統等多器官、系統都會入侵造成損害,其導致的多器官功能衰竭可見一斑。

由病毒“間諜”的特性,看新型冠狀病毒的“埋伏”

冠狀病毒入侵


援軍的到來,將改變“戰爭”格局。

我們期待著針對新冠病毒的藥物臨床試驗早日得出研究結果,同時血漿療法能得到更多病例的支持從而不斷探索、推廣,讓更多的生命挽救於旦夕。


由病毒“間諜”的特性,看新型冠狀病毒的“埋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