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機器人勇闖雷神山!南沙“黑科技”披掛亮劍!

這是一座溫暖的城市,

眾志成城呵護生命。

這是一座硬氣的城市,

金城湯池迎戰疫情。

广州机器人勇闯雷神山!南沙“黑科技”披挂亮剑!

一個月來,廣州——聞令而動,英勇奮戰,“靜默”之下動力澎湃,從容背後雷霆萬鈞,務實之外包容溫暖……

一個月來,廣州人——鍾南山、雷春亮、“高速先鋒”、基層民警、社區工作者、28個“護士媽媽”、普通黨員……他們“逆行”、堅守、馳援,他們務實、創新、有情有義、敢言敢拼。

“決勝阻擊戰·廣州戰術”,

刻畫“大考”之下廣州人的身影、面孔,

記錄“大戰”之中這座城市的呼吸、律動。

一起走進我們的故事,

觸摸我們的城市,

從中感受溫暖,從中品讀精神,從中見證力量。

戰鬥還在繼續,工作正最吃勁,

加油廣州!加油廣州人!

广州机器人勇闯雷神山!南沙“黑科技”披挂亮剑!
广州机器人勇闯雷神山!南沙“黑科技”披挂亮剑!

2月1日,繼廣東醫護人員馳援武漢,一隊“廣州智造”的醫用機器人也爭分奪秒地奔赴漢口醫院、中南醫院和雷神山醫院。在這裡,來自廣州的“機甲戰士”會師同樣來自廣州的病毒“偵察兵”——金域醫學集團的實驗室檢測人員團隊。而在他們身後,廣州科研人員研發出15分鐘確診的試劑盒,為前方部隊提供了硬核“武器”。

科技群英他鄉相逢,共同見證著廣州科技逆行者的奮勇擔當!

广州机器人勇闯雷神山!南沙“黑科技”披挂亮剑!

金域醫學工作人員馳援武漢。

疫情防控戰是科技與病毒的短兵相接。這不僅僅是生物醫藥技術的舞臺,人工智能、大數據、雲計算等新技術力量也在大展拳腳。這場科技與病毒的較量,也檢驗著廣州創新能力的成色。廣州近年來重點培育的IAB、NEM等戰略性新興產業恰逢其時。

一大批源自廣州的“黑科技”,

在“戰疫”中披掛亮劍,

讓人們前所未有地深切感受到了

廣州科技厚積薄發的“硬核”實力。

不知疲倦的“鐵甲勇士”

名稱:小逸(編號B119129)

簡介:對口支援武漢漢口醫院的機器人,生於2019年末,先鋒隊種子選手,自信而陽光,擅於觀察,工作高效。

小逸,來自廣州,

是眾多馳援武漢隊伍當中的一員。

在眾多科技逆行者當中,

小逸仍顯得極其另類,

他的全名叫機器人小逸(編號B119129)。

广州机器人勇闯雷神山!南沙“黑科技”披挂亮剑!

機器人“小逸”上崗。

中山大學智能工程學院依託廣東省智能交通系統重點實驗室團隊與廣州賽特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的配送機器人系統進行醫療配送機器人的研發和應用產學研研究。正是有了像小逸這樣記憶超強、不怕病毒、不知疲倦的好幫手,大大減輕了前線工作人員的負擔。

2月1日,包括小逸在內的一支來自廣州的醫用機器人隊伍開撥武漢。在經過12小時的長途跋涉,小逸走進武漢漢口醫院。

“那是我到武漢這麼多天第一次看到病人的微笑。”負責機器人的工程師王力說。在眾多病人中,一位70多歲的老爺爺顯得格外有興趣,不停地感嘆:“真是太好了,沒想到科技發展得這麼快。”而護士們也不停地討論著 :“這些機器人能幫我們送飯嗎?能幫我們送藥嗎?”

王力說,那一天,雖然機器人還沒上崗,但已經給病區帶來了不一樣的新鮮感。為了讓機器人能夠儘快上線,他們加班加點對機器人進行調試。由於漢口醫院的感染區通道狹窄,一開始還有不少患者家屬,從技術上看對機器人的行走有一定挑戰。

“馬上修改程序!”王力說,這是一個不容有失的任務。穿了防護服,中途無法吃飯,他們加快馬力修改程序。“我們將機器人的移動速度從每秒1米到1.2米降到每秒0.7、0.8米左右。響應範圍也從3到6米縮小至1米左右,確保了機器人運轉的準確無誤。”他說,防護服密不透風,工程師們往往一次調試工作下來,內裡的衣服就全都被汗水浸溼了。

在工程師爭分奪秒的部署下,小逸也迅速投入了在漢口醫院的工作。在這裡,小逸的任務是在醫院隔離病區的通道上為各個病房送去藥物。比如從藥房將藥品送到護士站,只需將藥品放入機器人的“肚子”,告訴小逸去哪裡即可。在輸送過程中,無需人員操作,極大地減少了醫護人員進入隔離區的頻次,起到較好的隔離保護作用。據實際運行效果測算,每臺機器人可替代三名配送員的工作量。以往,醫護人員給患者送藥送飯需要來回走200米的距離,現在全由機器人代步,醫護人員的雙腿得到了“解放”,工作強度得以減輕,從而讓醫護人員將更多精力投入到診療中,大家紛紛為“小逸”點贊。

“看不見”的作戰部隊

名稱:金域醫學戰“疫”團隊

簡介:200多名PCR檢驗員,在全國17個省市區的實驗室裡,爭分奪秒進行新冠病毒核酸檢測。

在這場疫情防控阻擊戰的前線,

有一群人他們離病毒最近,卻是無名英雄。

他們不出入病房,

但防護裝備勒在他們身上的印痕一樣深。

他們戰鬥在實驗室裡,

爭分奪秒,一日三班倒,

只為了能早一分鐘為患者確診提供治療,

或者早一分鐘

讓人們解除疑似隔離、解開恐懼擔憂。

他們是一群實驗室的檢測人員。

广州机器人勇闯雷神山!南沙“黑科技”披挂亮剑!

金域醫學工作人員在實驗室進行試驗。

在武漢雷神山醫院,當務之急就是為新冠肺炎患者進行核酸檢測工作。這項重任,落在了國內第三方醫學檢驗行業的“老大哥”、總部位於廣州的金域醫學集團身上。其旗下子公司武漢金域醫學檢驗所負責雷神山醫院核酸檢測工作。通過優化檢測流程和方法,該實驗室單日核酸檢測能力已超過2500例,可第一時間使雷神山每位患者都能得到及時、準確的核酸檢測。

為了打好這場“戰疫”,金域醫學還派出了最精銳的戰鬥部隊,從廣州奔赴武漢,全面支持雷神山醫院檢驗科室的工作。廣州金域醫學集團實驗室技術總監張玲就是其中一人。

广州机器人勇闯雷神山!南沙“黑科技”披挂亮剑!

金域醫學工作人員在實驗室工作。

自2月12日抵達武漢後,她便與夥伴們開始了從早上8時工作到晚上11時的高強度工作。“實驗室的搭建是一項緊迫且龐大的任務。檢測人員的召集、檢測操作的培訓、儀器設備的安裝及調試、試劑的採購、檢驗項目的設置、與樣本配送人員的交接流程溝通、實驗室系統與醫院系統的對接等,牽涉的環節很多。”身兼多職的她“終極”任務始終是,監督保障實驗室檢驗結果的精準、優化檢測效率提升,為雷神山快速解決臨床診斷以及治療效果監測所需的檢測問題。“我是共產黨員,在這種情況下共產黨員就應該發揮模範、帶頭作用,衝在疫情的第一線。”張玲說。

金域醫學感染性疾病學科負責人劉勇表示,公司集結強大的專家團隊,帶領實驗室不斷優化檢測流程,目前已將檢測效率提高了5倍。“我們實驗室24小時不間斷,基本實現‘朝取夕至’。”根據檢測需要,全集團的日檢測樣本能力可達到7萬人份。

穿睡衣的工程師

名稱:南沙信息化防疫系統研發團隊

簡介:由廣州中國科學院軟件應用技術研究所團隊及其孵化的中科智誠、中科易德團隊組成,一個小時內集結20餘人,加班加點,三天讓南沙區信息化防疫系統火速上線,該系統成為指揮防疫工作的大腦。

戰“疫”前線,

一群科技工作者馬不停蹄;

而在防控後方,

一場防疫信息戰也悄然打響。

有一群軟件工程師也在和疫情賽跑。

广州机器人勇闯雷神山!南沙“黑科技”披挂亮剑!

南沙信息化防疫系統研發團隊組長吳鴻。

1月29日上午,廣州市報告了1月28日0時至24時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新增確診病例,南沙區出現了首例病例。當天下午,位於南沙區的廣州中科院軟件所收到南沙區工信局的通知:“做好準備,投入到南沙區防疫信息工作來”。

廣州中科院軟件所常務副所長、中科智城董事長袁峰介紹,1月29日下午14時30分,所裡組織了一場電話會議,第一批20多人的開發團隊被組織起來,團隊在當晚6時開始了開發工作。

“為了既不聚集又不影響系統研發運營,我們藉助了各種工具軟件,相當於‘雲復工’的形式。”袁峰說道。

一個個熟悉的面孔出現遠程辦公軟件的界面上,為了應對不分晝夜的開發工作,有的軟件工程師穿上了睡衣,但是事實上,他們根本沒有多少時間睡覺。袁峰說,在徹夜不停的工作中,曾經有同事突然失聯,正當大家為其擔心的時候,群裡傳出他的回覆:“太累睡著了”。廣州中科院軟件所智能物聯網實驗室主任、中科智城公司研發部副總監吳鴻在此次開發任務中擔任研發組長,在開發最緊張的時候,團隊連續奮戰40多個小時。

在高強度的工作下,南沙區疫情防控協同系統於2月2日正式上線運營。這套系統主要包括疫情防控指揮中心、疫情彙總管理、防疫物資管理、企業復工管理、疫情防護信息上報五大功能模塊,五條產品線的開發是並駕齊驅的。防控疫情的指揮大腦就此出爐。袁峰告訴記者,這套南沙區疫情防控指揮中心繫統將全區不同部門和疫情相關的數據實時匯聚在一起。既可以用信息化手段支持指揮部的集中指揮決策,同時又提供了手機端應用,方便疫情防控工作組可以隨時隨地得到與疫情相關的實時匯聚信息,目前該應用已經開放給全區政府機關和鎮街所有工作人員。隨著疫情的發展,抗擊疫情的信息化系統還會面對更多的需求,目前這套系統也正在向全市推廣。

防控疫情,不容有失。疫情是對中國科技支撐能力的一次大考,人們更加期待科技在關鍵時候起到解決問題的作用。廣州聚集了全省80%的高校、97%的國家級重點學科、69%的國家重點實驗室,但是廣州不僅擁有強大的科研實力,更擁有強大的技術轉化能力。廣州市擁有全省數量最多的省級新型研發機構,廣州中科院軟件所便是這類機構,他們能夠充分鏈接科學研究與產品開發之間的溝壑。

“中小企業能辦大事!” 把習近平總書記的囑託化為發展的動力,廣州正湧現出越來越多低調而專精於細分領域的企業。他們體量不大卻已是國際龍頭,日益展現出“辦大事”的能力。比如開創了國內第三方醫學檢驗先河的廣州金域醫學檢驗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已連續16年領先行業,檢驗結果獲全球50多個國家和地區認可,這一次金域也站在了疫情防控的最前線。

广州机器人勇闯雷神山!南沙“黑科技”披挂亮剑!

經過這次疫情檢驗,

廣州已經展現出科技資源優勢,

背後便是創新資源與產業有效地結合。

廣州科技戰“疫”時間軸

1月20日

國家衛健委高級別專家組組長、中國工程院院士鍾南山公開表示新冠肺炎疫情存在人傳人現象。

1月20日

廣州萬孚生物技術股份有限公司宣佈成功研發出新型冠狀病毒呼吸道病原體多重核酸檢測卡,是全國最早一批新型冠狀病毒檢測試劑盒研發單位之一。

1月24日

廣州紫川電子科技有限公司開發的探測體溫紅外熱成像測溫儀在廣州南站等地開始安裝。該設備支持多人同時移動測溫,測量溫差在±0.3℃之間,一旦體溫超過37.2℃會自動報警提示風險。

1月27日

廣州再生醫學與健康廣東省實驗室召開新型冠狀病毒緊急攻關項目研討及部署會議,篩選了8個擬部署的緊急攻關項目,涉及快速檢測、疫苗開發、藥物研發、致病機理與優化方案、人工智能應用等領域。

1月29日

金髮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緊急發貨24.8噸醫療防護服用透氣膜專用料至武漢,投入防護服生產。4條生產線日產約100噸透氣膜,每噸可生產1.3萬件防護服。

1月29日

全國首臺在隔離病房應用的配送機器人在廣東省人民醫院上崗。這對名叫“平平”和“安安”的雙胞胎機器人可以自主識別讀取地圖、工作環境,自主規劃路徑,完成物資的點對點配送。

1月31日

廣州在全國率先推出“穗康”小程序線上口罩預約購買系統,首日點擊量超過1.7億,上線15天累計訪問量超6億,面對高流量的負荷能力,背後的技術支持讓系統始終運行如常。

2月1日

包括“小逸”在內的醫院配送機器人出發馳援武漢。

2月2日

由廣州中科院軟件所、中科智誠、中科易德團隊研發的廣州市南沙區疫情防控協同系統正式上線運營,匯聚210項、27萬餘條防疫數據,防控情況一屏盡覽。

2月4日

廣州市就做好疫情防控期間科技項目管理有關事項印發通知,充分發揮科技賦能作用,簡化程序,實行“不見面”服務。

2月5日

在鍾南山院士指導下,呼吸疾病國家重點實驗室黃吉誠、趙金存教授團隊聯合廣州海關成功分離第一株在廣州本地被感染病例的新型冠狀病毒毒株。

2月6日

廣東翼景加入到廣州市黃埔區雲埔街疫情防控中,派出3臺無人機設備對返程人員進行數據統計、高空喊話和紅外測溫。

2月6日

廣州海力特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基於自主研發的“微量精準核酸檢測”專利技術,研發出新冠病毒精準檢測試劑盒。該試劑盒比常規核酸檢測靈敏度高5-100倍,有望解決或改善“假陰性”問題。

2月8日

省藥監局正式同意廣州市第八人民醫院申報的透解祛瘟顆粒(曾用名“肺炎1號方”)用於全省30家新型冠狀病毒肺炎定點救治醫院臨床使用。

2月10日

由廣州普理司科技有限公司研發的全國首款利用AI人工智能進行鑑別和操控的視覺數字全自動口罩機,在廣州高新區實現量產,單機產量可達每分鐘120片,日產口罩超15萬片。

2月10日

廣州數娛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研發智能系統助力園區防疫,可把出入測溫登記效率從原來最少180秒縮短為5秒,且全程無接觸。

2月13日

鍾南山院士團隊成員、廣州醫科大學國家呼吸疾病重點實驗室副主任、教授趙金存介紹,實驗室團隊在患者糞便樣本中分離出了活的冠狀病毒。

2月14日

科技支撐繼續升級,“暖企20條”正式出臺,通過資金支持、金融引導、簡化流程多措並舉支持科技企業渡難關穩發展,加大科研攻關力度。

2月14日

由鍾南山院士指導,呼吸疾病國家重點實驗室、中國科學院廣州生物醫藥與健康研究院、廣州再生醫學與健康廣東省實驗室、廣東和信健康科技有限公司、廣州恩寶生物醫藥科技有限公司研發的新型冠狀病毒IgM抗體快速檢測試劑盒對外發布,僅需採取一滴血就可在15分鐘內肉眼觀察獲得檢測結果。

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