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棄疾文武雙全比蘇軾更加完美嗎?

紅星照耀神州


蘇辛二人同為豪放詞派的代表,均走出了書齋,把生命置於山河當中,歷練出了生命的情操。二者各極其妙,簡要梳理如下:

1.從時代背景來說,蘇軾值北宋中期,朝廷表面一派繁榮,實則三冗危機,變法運動此起彼伏。辛棄疾生活在南宋,北方久陷於金,朝廷偏安一隅。不同的社會、政局背景,在這些背景的交互作用下,二者的文風、際遇、心境必然受到影響。蘇軾政治上的失意,下放、坐牢、被貶官等人生大事件,使得他早期的作品主要體現“具體的政治憂患”,而後期作品則將側重點放在了“寬廣的人生憂患”。南宋時,辛棄疾跟隨祖父辛贊,留在北方,在他身上,有一種燕趙奇士的俠義之氣。 南宋大的主題是“國破家亡”,辛棄疾努力北伐,是朝廷中主戰派的代表,他的文學與其政治觀點密切相關,處於一種慷慨激昂、熱血沸騰的狀況,然終其一生,辛棄疾未能實現北伐,其作品是對他現實世界所受傷痛的一種慰藉。

2.從思想而言, 蘇軾幼學承其父蘇洵,儒學之外旁及老莊,後又研習道教。前期,他有儒家所提倡的入世,深切關注百姓疾苦;後期,宦海浮沉、歷經困頓,尤其是兩次遭貶後,他則更加崇尚道家文化並回歸到佛教中來,企圖在宗教上得到解脫。蘇軾一生融合儒釋道,常以曠達的胸襟與超越的時空觀來體驗人生,表現出哲理式的感悟,並以這種參透人生的感悟使情感從衝動歸於深沉的平靜。

辛棄疾也信奉老莊,在詞中作曠達語,但他並不能把衝動的感情由此化為平靜,而是從低沉甚至絕望的方向上宣洩內心的悲憤,如“元龍老矣,不妨高臥,冰壺涼簟。千古興亡,百年悲笑,一時登覽”(《水龍吟》),“甚矣吾衰矣。悵平生、交遊零落,只今餘幾。白髮空垂三千丈,一笑人間萬事”(《賀新郎》),“身世酒杯中,萬事皆空。古來三五個英雄,雨打風吹何處是,漢殿秦宮”(《浪淘沙》),這些表面看來似曠達又似頹廢的句子,卻更使人感受到他心中極高期望破滅成為絕望時無法銷磨的痛苦。

3. 從文學成就而言,蘇軾是開先河者,其文風一掃唐代貴遊文學之風氣。(1)蘇軾在我國詞史上佔有特殊的地位。他將北宋詩文革新運動的精神,擴大到詞的領域,開創了與婉約派並立的豪放派,擴大了詞的題材,豐富了詞的意境,衝破了詩莊詞媚的界限,對詞的革新和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2)蘇詩內容廣闊,風格多樣,而以豪放為主,筆力縱橫,窮極變幻,為宋詩發展開闢了新的道路。(3)蘇軾散文著述宏富,與韓愈、柳宗元和歐陽修三家並稱。文章風格平易流暢,豪放自如,如歐陽修所言蘇軾文章“獨步天下”。從文學作品的複雜和豐富而言,在中國的文學創作史上,很少有人比得上蘇軾。文學史上蘇軾以開放的心態、開闊的個性,活出自己,他可豪邁,可深情,可喜悅,可憂傷,從美學角度而言,蘇軾成就最高。蘇軾建立了北宋另外一種豁達,可謂北宋文藝的顛峰。

辛詞現存六百多首,是兩宋存詞最多的作家。他沿續了蘇詞的方向,且以其蔑視一切陳規的豪傑氣概,和豐富的學養、過人的才華,在詞的領域中進行極富於個人特色的創造,在推進蘇詞風格的同時也突破了蘇詞的範圍,開拓了詞的更為廣闊的天地。他的詞不僅是 “無意不可入,無事不可言”,而且是任何“意”和“事”都能表達得很自由很充分。這樣,詞的創作完全擺脫了羈絆,進入了自由的境界。辛棄疾的作品有很多面貌,有國破家亡的主題,也有對青春的眷戀,老年曆經滄桑的無奈,有非常柔軟的部分。但辛文學作品的底色以悲壯為主,用極大的熱情去碰撞他所認為社會里不義的東西,去完成自己生命的悲壯。他相信人與人之間那種俠客般的肝膽相照,這是他要完成的。

4.從書法成就而言,蘇軾擅長行、楷書,與黃庭堅、米芾、蔡襄並稱“宋四家”。蘇軾的書法,後人讚譽頗高。最有發言權的莫過於黃庭堅,他在《山谷集》裡說,“本朝善書者,自當推(蘇)為第一”。其代表作有《黃州寒食詩帖》、《天際烏雲帖》、《洞庭春色賦》、《中山松醪賦》、《春帖子詞》、《愛酒詩》、《寒食詩》、 《蜀中詩》、《人來得書帖》、《答謝民師論文帖》、 《江上帖》、《李白仙詩帖》、 《次韻秦太虛詩帖》、 《渡海帖》、《祭黃幾道文卷》、《梅花詩帖》、《前赤壁賦》、《東武帖》、《北遊帖》、《新歲展慶帖》、 《寶月帖》、《令子帖》、《致南圭使君帖》、《次辯才韻詩》、《一夜帖》、《宸奎閣碑》、《致若虛總管尺牘》、《懷素自序》等。

辛棄疾存世有《行書去國帖》,行書十行,為酬應類信札。

個人淺見,紙短意長,歡迎交流 資料參考:《宋史·蘇軾傳》《宋史·辛棄疾傳》《蘇東坡傳》(林語堂)《蔣勳說宋詞》(蔣勳)

 




花園小火車


很高興回答這個問題,我認為從文學的角度來說蘇軾的成就要比辛棄疾高的多,作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蘇軾北宋著名文學家、書法家、畫家,詩人蘇軾的詩詞最高的文學成就。

蘇詩奔放靈動,逸態橫生,才思四溢,觸處生春,藝術上別開生面,成一代之大觀。詩人蘇軾體察敏銳,詩筆爽利,無論描寫風光、物態和人情,都可做到寫物傳神,頗饒情韻。蘇詩想象豐富,奇趣橫生,比喻新穎貼切,引人入勝。蘇詩有時直抒胸臆,議論英發,文思如潮,極富氣勢。

蘇詩的議論化,固然有助於抒寫的自由和格調的流暢,但對詩的形象性和韻律美則不無影響,又由於應酬賡和,某些和韻詩近於文字遊戲;矜才炫學,某些作品有用典過多或粗率冗長之弊,這些都影響了他的創作成就。詩人蘇軾對古近各體均能駕馭自如,但更長於古體和七言。他的七古波瀾壯闊,變化莫測,最能體現奔放的才情,妙筆馳騁,奇氣橫溢。五古則寫得樸厚無華,詞清味腴,以自然入妙見勝。詩人蘇軾的七律也很出色,氣韻天成,格調流麗圓轉,略與白居易、劉禹錫詩風相近,而更為奇警。

詩人蘇軾不但善於觀察和捕捉各地景物的不同特點,而且以欣喜愛悅的感情描繪了農村環境的清新樸厚。在嶺南所寫的農村景物詩,體現出作者同惠州百姓和黎族人民融洽的關係。詩人蘇軾善於從日常生活和普通自然小景中悟出新意妙理,發人所未發,寫成引人深思的理趣詩。

蘇軾詞以清新雋秀的語言,生動地描繪了農村生產和生活小景,描繪了黃童、白叟、採桑姑、繅絲娘、賣瓜人等各式各樣的農村人物。可以說,凡能寫進詩文中的生活內容,詩人蘇軾都可以用詞來表達。蘇詞在筆力和體制上有所創變。他以寫詩的豪邁氣勢和勁拔筆力來寫詞,格調大都雄健頓挫、激昂排宕。如(八聲甘州)有情風萬里卷潮來,筆勢如突兀雪山,卷地而來。

詩人蘇軾以詩為詞,擴大了詞體的表現力。蘇詞具有鮮明的理想色彩。有些作品浮想聯翩,逸興遄飛。如(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念奴嬌)憑高眺遠、(滿庭芳)歸去來兮等,這類篇章在精神上上承屈原、李白,下開辛棄疾的某些清曠奇逸之作。在語言和音律上,也體現了詩人蘇軾的創新精神。蘇詞語言多吸收詩賦詞彙,兼採史傳、口語,以清雄見稱,對以前詞人鏤金錯采的風尚有所改變。

他重視音律,但不拘泥於音律。詩人蘇軾詞風呈現出多樣化的特色,除了大江東去一類壯麗詞外,另一些作品,或清曠奇逸,或清新雋秀,或婉媚纏綿,都各具風韻。如(江城子)悼念亡妻,一往情深;(水龍吟)詠唱楊花,幽怨纏綿;(蝶戀花)寫佳人的歡笑攪動了牆外行人的春愁,風情嫵媚動人。

辛棄疾可以說是文武雙全(1140-1207),不斷親眼目睹漢人在金人統治下所受的屈辱與痛苦。這一切使他在青少年時代就立下了恢復中原、報國雪恥的志向。因而他有一種燕趙奇士的俠義之氣。

辛棄疾在軍事和政治上的作為,這些對他的人格來說,是極大的加分項。但他作為一代填詞聖手,即便不用人格魅力來給自己的文學修養加分,也一樣精彩紛呈,不然其實是對他藝術成就的小覷。

紹興三十一年(1161年),二十一歲的辛棄疾也聚集了兩千人,參加了由耿京領導的一支聲勢浩大的起義軍。

在起義軍中的表現,以及辛棄疾驚人的勇敢和果斷,使他名重一時。宋高宗便任命他為江陰籤判,從此開始了他在南宋的仕宦生涯,這時他才二十五歲。

淳熙七年(1180年),四十一歲的辛棄疾再次任知隆興(今江西南昌)府兼江西安撫使時,擬在上饒建園林式的莊園,安置家人定居。

紹熙五年(1194年)夏,辛棄疾被罷官回上饒,住在瓢泉,動工建新居,經營瓢泉莊園,決意“便此地、結吾廬,待學淵明,更手種、門前五柳”。

慶元二年(1196年)夏,帶湖莊園失火,辛棄疾舉家移居瓢泉。辛棄疾在瓢泉過著遊山逛水、飲酒賦詩、閒雲野鶴的村居生活。

嘉泰三年(1203年),主張北伐的韓侂冑起用主戰派人士,已六十四歲的辛棄疾被任為知紹興府兼浙東安撫使,年邁的辛棄疾精神為之一振。

不久後,在一些諫官的攻擊下,辛棄疾被降為朝散大夫、提舉衝佑觀,又被差知紹興府、兩浙東路安撫使,但他推辭不就職。

開禧三年(1207年)秋,朝廷再次起用辛棄疾為樞密都承旨,令他速到臨安(今浙江杭州)府赴任。但詔令到鉛山時,辛棄疾已病重臥床不起,只得上奏請辭。同年九月初十(10月3日),辛棄疾病逝,享年六十八歲。

蘇辛二人也同樣陷入壯志未酬的苦悶,只好轉向文學詩詞來寄託胸襟。同為豪放之人,蘇與辛在情懷上的區別,體現到作品中,則是蘇曠達而辛沉鬱,蘇機暢而辛情深,蘇開創一代風氣,而辛乃集大成者。這是討論他們作品成就的一個基點。

蘇的心性是佛家的"定",而情感是道家的"放"(行事上則是儒家的),他格局疏朗聲調瀏亮。細看他的詞作,句法在奔放中有搖曳,常常一順手,就把詞句間原有的關聯給打散重組了,讓讀者在斷續處一通疑惑。李白寫古風如此,因為古風句法本來就參差不齊,但蘇軾用此筆寫百轉千回的長短句,對自身的氣象、對長短句的韻味,都帶來了一點兒損失。

蘇因為有彼岸的宗教思想來救贖,於是情緒層面理得比較順暢,只把一番勇往直前的膽識填滿了詞句;辛則不同,辛在現實中已經多次英勇行事,膽識已得到證實,不需要特意在詞句中抒發。辛填詞時,他的情緒會顯山露水,不過是藝術性的、多聲部迂迴推進的,這片熱切的膽識成為其中的一個聲部,在與其他聲部的交錯中沉潛下來,便有了繁密之感。

不同於蘇具有的飛昇想象力,辛儘管人已歸田,心卻斷斷不肯"歸去"。他的人和情感一併嵌入國仇家恨的時局背景當中,蘇尚能明哲保身自我解嘲一下,而辛有心有力卻無機會,他的熱衷腸中便鬱結了揮之不去的悲情。

讀他的作品,會產生這樣一個印象,就是這陣從未消散過的悲情,在辛的一把錚錚鐵骨中百轉千回地激盪著,啃噬著他。"把欄杆拍遍",真有力量,所以是真痛,辛之(文學上的)偉大就是在這痛中,亦不忘鋪陳出千錘百煉的細緻美感,可見其捨生忘死的藝術追求。其實踏上的是他金戈鐵馬的同一條道兒。

辛下筆時,詞句與韻律相互攀緣滋長,熨帖而蘊藉。蘇詞時有枝椏叉出而失之粗疏,"協韻填詞"的用意終於在辛手上恢復了本來面目。戴著鐐銬起舞而風流瀟灑不改前色的英雄,方是真英雄。

希望我的回答能幫助到你,謝謝!



這個問題要看以什麼標準去衡量,其實用完美這個詞,不如用均衡來得準確。與蘇軾相比,辛棄疾各方面的發展明顯要均衡得多,就如題主所說的,堪稱文武雙全。但要是論文學方面的修養,辛棄疾與蘇軾還是不能同日而語的,畢竟蘇東坡可是堂堂唐宋八大家之一。而且辛棄疾到容貌……(皮色如關羽,面相賽張飛)咱們不以貌取人,不過辛棄疾這個容貌沒有棄文從武也實屬可惜。

如果從仕途上來看,兩人都不甚完美,或者說很不完美。箇中原因咱們一一道來,這裡先表辛棄疾。

辛棄疾出生在濟南當地的名門望族,祖祖輩輩世代當官。其實在辛棄疾出生的時候濟南已經被金國佔領了,所以從現在的法律意義上來說,辛棄疾實際上是金國人,不過在當時並沒有現在的國籍制度。辛棄疾祖輩雖然世代為官,但當的都是大宋的官(雖然官很小),然而辛棄疾當的確是金國的官,而且還是三品正印開封知府。要知道在北宋的首都就是開封,辛棄疾等於是為金國管理宋朝被佔領的原首都,用現在的話講就是妥妥的漢奸。

雖然後來趁著金廢帝完顏亮兵變被殺的時候辛棄疾舉旗造反,投奔了山東當地的豪強耿京,後來耿京兵變被殺,辛棄疾更是玩了把當年關二爺幹過的事,不滿百騎數百里奔襲在金軍營中生擒賊首張安國,替耿京報了仇。但是在金國做過高官的履歷始終是他終生抹不掉的汙點。如果不是金廢帝自己把自己作死了,辛棄疾會來投嗎?而且辛棄疾還曾經在詩中自比孫權(《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孫權是哪位?吳國皇帝,辛棄疾自比孫權,這欲意何為啊?因此後來辛棄疾就落了個南宋不待見,金國不能容的尷尬境地。

講完辛棄疾再說蘇東坡。

蘇東坡出身沒有任何汙點,乃是處唐名臣蘇味道之後。一出道便以一篇《刑賞忠厚之至論》奪得了禮部會試第二名(不是榜眼),別小看這個第二名,當時的主考官可是著名的歐陽修,能被歐陽修點中第二,可見蘇軾的能力之強。但是,沒錯,萬惡的但是又出現了。但是蘇軾在官場上多少有點出道即巔峰的意思,原因就在於蘇軾的思想過於保守,而且還不懂得變通。當時正值王安石變法得勢的時候,結果咱們蘇大才子頂風上,跟著恩師歐陽修帶一起帶頭反對新法,結果可想而知了,蘇軾被貶出了京城(自請),歐陽修主動辭職,並且在一年後在家中逝世。

蘇軾這一去便沉沉浮浮,直到14年後才再度被召進京,官職更是逐步提升直至知貢舉(當年歐陽修的官職)。事情似乎在朝著好的方向發展,但是,有句話叫“文藝青年別當官”(我說的),更別說文豪了。蘇軾赴任之後沒多久便發現舊黨打壓新黨手段的齷齪程度,與當年新黨打擊舊黨沒什麼區別,於是奮筆疾書提出進諫,對舊黨包括腐敗在內的一系列問題進行了抨擊。後果又可想而知了,落了個裡外不是人,再度被貶出京城(還是自請)。雖然後來他又被召了回來,但很快又被踢了出去,最後在徽宗繼位之後再度掉蘇軾進京,結果在蘇軾在途中不幸卒於常州,享年65歲。可以說蘇東坡天生就不是個當官的料。

最後小總結一下:此二人論才能可以說都是治世之能臣的料。一個文武雙全,一個學問拔尖。但是官場比的不僅僅是能力,還有情商,這二位在情商上全都不及格。所以兩人落了同樣一個下場,裡外不是人。


人世繪




劉金瑞15


不管是蘇軾還是辛棄疾,實際上是不同的環境所造就的。

對於辛棄疾,清代一個文學評論家說的話,“詞至稼軒,縱橫博大,痛快淋漓,風雨紛飛,魚龍百變,真詞壇飛將軍也”,詞發展到辛棄疾手裡,氣勢縱橫、境界博大,情感的抒發非常痛快,筆墨文采就像風雨紛飛、魚龍百變一樣層出不窮、變化多端,真是詞壇的飛將軍啊!

“飛將軍”是漢代名將李廣的綽號,他一生中跟匈奴打了很多仗,聲威遠震,匈奴稱之為“飛將軍”。辛棄疾在現實世界中間沒有能夠做上將軍這樣的人物,但是他在詞中的表現卻讓他獲得了“詞壇飛將軍”的稱號。

把“詞壇飛將軍”這個頭銜授給辛棄疾,相信沒有任何人會反對。詞的世界本來就是由那種內容上以男女情愛為多,風格上講究含蓄委婉的婉約詞當家作主,基本上是一個女兒國。這種情況一直到蘇軾那裡,才出現了一個明顯的轉變。

蘇軾以他開闊曠達的胸襟、超群絕倫的才氣,把詞當做詩來寫,在詞裡面充分展示了文人士大夫的品格、情感、還有他的理想。蘇軾的一些詞,比如說“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改變了詞那種塗脂抹粉、柔媚婉轉的女性氣質。不過蘇軾這一類的詞,數量並不是很多,在他身後呢,很長一段時間裡,詞壇上基本的狀態還是東風壓倒了西風,婉約的淺斟低唱壓倒了豪放的慷慨悲歌。

辛棄疾和蘇軾不同,從兩個人的個性、氣質來看,“東坡是衣冠偉人,稼軒則弓刀遊俠”這個評價點出了兩個人一個最大的差別:蘇軾是文人士大夫,他的詞在掙脫了“男女相思”這個傳統題材的束縛之後,他盡情展示的是文人士大夫的情趣抱負。

辛棄疾雖然書也讀得很多,深受儒家思想的影響,但是由於動亂的這個時代,由於他“將種”的家世,更由於他“少年橫槊氣憑陵”的那種尚武的個性,所以他對這個傳統的兵家文化是非常感興趣的,他喜歡鑽研那些兵法韜略。

辛棄疾不像一般的文人只能夠紙上談兵,他是實實在在的能夠運籌帷幄、衝鋒陷陣的。所以辛棄疾呈現出來的、更多的是一個充滿了野性和力量的武士的形象,或者更為準確地說,他是以一個慷慨豪邁的將軍形象出現在我們面前。

像這樣的一個人,當他闖進詞壇這片“女兒國”以後,他自然不會循規蹈矩地去做什麼“妮子態”,他自然會要高聲歌唱,盡情地唱他英雄的情懷,唱他抗金恢復中原的理想。而當辛棄疾遭到彈劾撤職,被迫退居田園以後,他的詞中仍然是保持了這種英雄將種的本色和豪情。

“老合投閒,天教多事,檢校長身十萬松”—《沁園春》就是說我老了,本來應該是享享清福的,可是老天爺偏偏讓我找些事來幹,去檢閱眼前這些身材雄壯的松樹士兵。你看這個日常的風景,居然在他眼中都成了與軍事有關的形象,經常讓他在這個想像中,來過一過當將軍的癮。






{!-- PGC_COMMODITY:{"commodity_id": "3375458507934553171"} --}

鄜延路節度使李


客觀講,二者在一定程度上,不具可比性。但若從以下四個做對比,可初見端倪。1.從文學貢獻上比較,蘇軾與其父蘇洵、其兄蘇轍並列“唐宋八大家”,一家三口獨中三元,史上絕無僅有,足見其文壇顯赫地位;辛棄疾開創了豪放派詞先河,偶有婉約秀詞遺世,稱得上是文學史上特定時期的“先鋒派詞人”“詞文改革先驅”。2.從書法造詣上比較,蘇軾的《寒食帖》被公認為“天下第三行書”,足見其書法功底;近代學者、專家研究辛棄疾書法作品後評價,辛公書法“中鋒用筆,點畫規矩,書寫流暢自如,於圓潤爽麗中不失挺拔方正之氣象”,但從書法的藝術造詣上對比蘇公,略為遜色。3.從治國理政上比較。辛公是勇冠三軍、能征善戰、熟稔軍事的民族大英雄;蘇公是克己奉公、勵精圖治、紮根基層的人民好乾部。論才幹,講實績,二者皆是有口皆碑、後世楷模。4.從“跨界本領”上比較,翻開史書可見,蘇公時而化身時尚“美食博主”,時而成為地方文旅宣介的“金牌代言”,時而變身設計水利工程的“文人工匠”,甚至還身體力行、一以貫之地推動了所在省市的教育事業發展,真正實現了一專多能;而辛公能文能武,憂國憂民,不屑於跨界多棲,所以從事職業比較固定,職場技能相對單一。

以上回答純屬即興撰寫,不妥之處,請批評指正。



小溪山行


辛棄疾儘管文武雙全,也是填詞豪放派的大家,但是仍然比不過蘇東坡。

蘇東坡詩詞、散文,畫、字等方面都取得巨大成就,詩與黃庭堅並稱蘇黃,詞與辛棄疾並稱蘇辛,文章為唐宋八大家之一,書為宋代四家之一,畫也極出眾。

在古文人中是首屈一指的全才,是中國文學史上的多才多藝的佼佼者。

辛棄疾也是豪放派詞人,與蘇東坡並稱為蘇辛,併為詞引入許多新題材,詩寫的也很好,但縱觀全體,不如蘇東坡全面。

在政治上,兩個人都受到排擠,不很得志。

但蘇東坡儘管屢受貶謫,但一直牢記"不忘初心",在抗州,建立蘇堤,在穎州,惠州又疏通水道,建了兩條長堤,造福於民,晚年貶到儋州,仍舊不忘教給民眾文化知識。

儘管一生不順,仍盡全力為國為民。

辛棄疾也很了不起,在金國境內組織漢民族起義,並投奔南宋,但在投降派的壓迫下,一生不得志,鬱鬱而終。

所以不論是從文學角度,還是為官角度,辛棄疾的成就是不如蘇東坡的。


旁觀者嵐


辛棄疾生於金國,早年與黨懷英齊名北方,號稱“辛黨”。青年時參與耿京起義,抗金歸宋,獻《美芹十論》《九議》等,條陳戰守之策。先後在江西、湖南、福建等地為守臣,平定荊南茶商賴文政起事,又創制飛虎軍以彈壓湖湘。由於他與當政的主和派政見不合,故而屢遭劾奏,數次起落,最終退隱山居。開禧北伐前後,宰臣韓侂冑接連起用辛棄疾知紹興、鎮江二府,並徵他入朝任樞密都承旨等官,均遭辭免。開禧三年(1207年),辛棄疾抱憾病逝,年六十八。宋恭帝時獲贈少師,諡號“忠敏”。

辛棄疾一生以恢復為志,以功業自許,卻命運多舛、壯志難酬。但他始終沒有動搖恢復中原的信念,而是把滿腔激情和對國家興亡、民族命運的關切、憂慮,全部寄寓於詞作之中 [2]  。其詞藝術風格多樣,以豪放為主,風格沉雄豪邁又不乏細膩柔媚之處。其詞題材廣闊又善化用典故入詞,抒寫力圖恢復國家統一的愛國熱情,傾訴壯志難酬的悲憤,對當時執政者的屈辱求和頗多譴責;也有不少吟詠祖國河山的作品。現存詞六百多首,有詞集《稼軒長短句》等傳世。

辛棄疾可以說是能文能武


蒂姆維奇


儘管辛棄疾文武雙全,但他並不比蘇軾更完美。為什麼這麼說呢?理由有如下:

首先,對比評價歷史人物,我們要確立一個合適的參考系。

我認為,在評價一位歷史人物的地位之前,需要給他進行歷史定位。辛棄疾,蘇軾的歷史定位應該是文化名人,他們的歷史貢獻,應該由其文化貢獻決定。例如,大家都知道,蘇軾雖然一直是朝廷官員,但他在政治上的作為不大,所以我們在評價蘇軾時,就不能以政治家的角度去評價他。同理,辛棄疾雖然曾經有一些軍旅經歷,但畢竟放在歷史的大背景下,作為也不大,反而他的文學上的成就很高,所以我們要評價辛棄疾,還是要從文學角度去衡量。所以,我們在對比評價辛棄疾和蘇軾誰更完美,只能看他們兩位誰在文化上的成就更大。

那麼,在文化領域這個參考系之下,辛棄疾和蘇軾誰更完美呢?我們可以從以下兩個方面去衡量:

一、二者文學創作對比。辛棄疾無論是文學創作的體裁種類,思想深度,作品數量,藝術高度都不如蘇軾。辛棄疾主要以詞流傳於世,其他體裁作品很少,而蘇軾詩、詞、文成就都非常高;從作品的思想性來看,辛棄疾作品比較單一,以愛國北伐類為主,而蘇軾作品思想涵蓋面很廣,並且很有深度;從藝術角度而言,辛棄疾的表現手法、想象力和比蘇軾單調許多,基本不在一個層次上;作品數量,辛棄疾也完全不能跟蘇軾相比。

二、從文化影響力方面對比。辛棄疾的文化影響力,不論是在他們各自的時代還是在他們身後,都遠不如蘇軾的影響力大。除詩詞外,蘇軾在書法、繪畫、美食方面都獨樹一幟,成就巨大,這是辛棄疾無法比擬的。

綜上所述,儘管辛棄疾文武雙全,但他並沒有蘇軾完美。所謂蘇辛並稱,也不過是詞作上風格大體相近而已,蘇軾永遠是中國文化史上無逾越的高峰,古今第一才子!


獅子王閱讀寫作


辛棄疾的詞不僅豪放,更多的是有氣吞河山的英雄氣概,有壯國憂民的精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