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維精通什麼?

用戶5936590954505


王維,唐代大詩人,大才子,大畫家,大佛學家。

看到上面的稱呼就知道他老人家都精通什麼了。

王維,字摩詰,號摩詰居士,有詩佛之稱。

看他名字,就知道深諳佛學。

維摩詰居士,佛教中的金粟如來,和釋加牟尼一個時代的在家大居士。後人可在《維摩詰經》中瞭解這位大菩薩。

王維名字中,有個維字,又把字定為摩詰,連起來剛好是維摩詰,可見對佛學的熱愛。

王維的詩篇流傳千古,膾炙人口。最喜歡:人閒桂花落,夜靜春山空。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閉目想一想都覺得靜美。

王維的書畫作品也是相當厲害,被後人推崇為南宗山水畫之鼻祖。

王維還精通音律,可謂多才多藝。

這麼多才的奇男子,會吸引多少世間少女的青睞啊。





維摩居主人


王維不僅是公認的詩佛,也是文人畫的南山之宗(錢鍾書稱他為"盛唐畫壇第一把交椅"),並且精通音律,善書法,篆的一手好刻印,是少有的全才。他還參禪悟理,學莊信佛,精通書、畫、音樂等,與孟浩然合稱王孟。王維在繪畫上也很有成就。他首創破墨山水畫之體,務求淡雅。其畫的山水松石“似吳生,而風標特出”。蘇軾曾說:“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王維工於音律,是正史所載之事。


白開水的張


王維精通詩、畫、音律、佛理。

王維最被人們熟識的就是詩人的身份了,“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等等,大家耳熟能詳。是個知名的大詩人,詩句寫意傳神、形神兼備。有諸多著名之作。

然後他被稱為“詩佛”,很顯然他也精通佛理。王維參禪悟理,學莊信道,王維有很多詩遠離塵世,充滿禪意,山水意境已超出一般平淡自然的美學,這正體現了王維佛學的修養。

還有句對他的評價,那就是“詩中有畫,畫中有詩”,這就說明他畫畫也很厲害。王維真是很強悍啊,啥都行。其實啊,這和家庭薰陶大有關係,他爸爸教他寫詩,他母親信佛,又會畫畫,所以啊,藝術氛圍真的很重要。

他筆下的山水景物特別富有神韻,表現出深長悠遠的意境,耐人玩味。色彩映襯鮮明而優美,寫景動靜結合,尤善於細緻地表現自然界的光色和音響變化。傳世名畫,有《輞川圖》,《雪溪圖》等等。

另外,他還精通音律,傳世名曲有《陽關三疊》。

王維可謂多才多藝,藝術上的成就頗高,這真的和家庭氛圍以及個人悟性有著很大的關係。


語留人


那年王維十五整,京城應試。

一手好詩,彰顯他的卓越文學;工於書畫,氤氳他的文人氣質;精通音律,張揚他的過人才華。如此,便是那一個從小接受貴族教育的王維。他出生於名門望族,音樂上的才華有爺爺王胄的得意弟子挖掘;父親從小指導他學習詩書,重視他的學問;母親善畫,也通佛經,縱使沒有特意教導,潛移默化之中也影響到了小王維。

如果一直是歲月靜好,那可能王維只能作出“為賦新詞強說愁”的末流詩篇。這一切都是命運的安排,幼年喪父,他沒辦法繼續活在父親的庇佑之下,在這樣的沉痛打擊之下,他實現了自己的蛻變,打磨出了更加堅韌的心性。有著情投意合的妻子,可惜中年喪妻,曾經滄海難為水,他把這份感情珍藏在心底,一個人,孤獨地守著心中的那一片巫山。

再看他的仕途,在變化無常的政局之中起起落落,縱然有著一顆想要做出一番大事業的積極的心,可終究不得不在風雨飄搖之中逐漸消沉。安史之亂時被捕,不得不忍辱出任偽職,對他這樣自有風骨的文人士大夫來說,這是多麼沉重的打擊!不幸像洶湧的潮水般一個接著一個襲捲到王維頭上,攜帶著滄桑的時光像一把鋒利的刻刀,把王維的才華雕琢得更加渾然,把王維的心性刻畫得更加純然,從王維變成“摩詰居士”,有一個痛苦的過程。

他的字取自於《維摩詰經》,他與佛教禪宗的不解之緣由此可見一斑。大唐盛世,佛學在那時不僅僅是宗教,而是有著特殊的政治意義和社交作用的。當時政壇上的大咖們流行鑽研佛學,王維與僧人們結交,互相探討佛理之時還能夠接近權貴,為自己的仕途尋求出路,何樂而不為?王維的母親崔氏在他小時候就帶髮修行,並且師從一代名僧“大照禪師”普寂,王維從小就對佛教有著一種天然的親近感,在耳濡目染之中漸開靈竅,《贊佛文》中提到的“以般若力,生菩提家”就表明了這一點。

年少成名,又正好遇到開明盛世,渴望在政壇上大展拳腳的王維,先是狀元及第,後是步步高昇,真可謂時運通暢、春風得意!可惜風光總是短暫的,一頭黃獅子就震退了這些浮華。此後在官場上浮浮沉沉、起起落落,如果沒有遇到那一個清朗的朝廷,在開元二十四年唐朝政治開始走向黑暗的時候,他也不會這麼痛苦。可惜一個文人的力量太過微弱,他看得到國家的衰敗,看得到政治的黑暗,看得到百姓的流離失所,可他又能怎麼辦呢?縱使對於這個汙濁的官場再怎麼反感、再怎麼厭惡,身為士大夫階級中的一員,在朝為官是他的責任,他不能放棄自己的官僚身份。

現實與理想之間的巨大落差,即使他在朝廷中獲得了物質上的滿足,可這樣更加凸顯出他精神世界的空虛。無論是他本身的矛盾,還是他內心與外在環境之間的矛盾,都使得他相當掙扎。硬生生地面對現實世界對他來說太過殘忍,在這種境遇之下,他開始尋求解脫或者說是麻痺自己的方法,佛教成為了他躲避現實的一片淨土。

禪宗“任性”、“無住”的思想逐漸影響他,他開始遵從自己的內心、任由本性,開始嘗試“平常心是道。平常心,無造作,無是非,無取捨”的與自己相處的方法。慧能禪師的觀點,“吾此法門,以無住為本”,“無住者人之本性,於世間善惡好醜,乃至冤之與親,言語觸刺欺爭之時,並將為空”。他開始尋求“無住”的境界,試著對一切境遇都不生憂樂悲喜之情,也就是我們常說“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聖人境界。

他把這個宗旨劃用到了詩境中,他詩中的意象渾然天成,不事雕琢,取自於自然,歸根於天地,他進入了禪宗,開始了詩意的棲居。《終南別業》就集中體現了他這一種精神:

中歲頗好道,晚家南山陲。

興來每獨往,勝事空自知。

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

偶然值林叟,談笑無還期。

人與自然相處當然安閒自在,什麼凡塵俗務都不必理會,安安靜靜地一個人賞美景, 悟佛理,真正地超然物外、享受心靈的悠閒就夠了。他的作品中實現了禪宗美學與純性自然的融合,也讓我們看到了他尋求到的人生的皈依。“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是佛家的空,“行至水窮,若已到盡頭,而又看雲起,見妙境之無窮。可悟處世事變之無窮,求學之義理亦無窮”是有人從中得出的感受。三十年前,山是山,水是水;三十年後,山不是山,水不是水;再過三十年,山還是山,水還是水。山和水的變化難道只是現實的變化嗎?不過是將“空”發揮到極致,在推翻一種境界之後再塑造出另一種境界,最後 “空”也空去罷了!

可是隻有經歷過,嘗過人間的酸甜苦辣之後,才能夠說懂得,才能夠說心嚮往之。王維出家亦在家,出世又在人世,看眼前無限美景,萬物皆在心中,時間空間的變化全在心中。就算我們沒有辦法達到“詩佛”的境界,在他的作品之中感悟禪光佛影,對我們的心靈來說已經是一種修行。


格物書畫


王維(701年-761年,一說699年—761年),唐朝河東蒲州(今山西運城)人,祖籍山西祁縣,唐朝著名詩人、畫家;

王維參禪悟理,學莊信道,精通詩、書、畫、音樂等,以詩名盛於開元、天寶間,尤長五言,多詠山水田園,世有“李白是天才,杜甫是地才,王維是人才”之說,王維與孟浩然合稱“王孟”,有“詩佛”之稱。

王維的山水詩大都寫於後期,與前人比較,他擴大了這類詩的內容,增添了它的藝術風采,使山水詩的成就達到前所未有的高度,這是他對中國古典詩歌的突出貢獻。

王維具有多種才藝,不同藝術相互滲透對其詩歌產生了深刻的影響。他以畫入詩,使其山水詩形成了富有詩情畫意的基本特徵。

王詩語言含蓄,清新明快,句式、節奏富於變化,音韻響亮、和諧,具有音樂美。

王維的摺疊邊塞軍旅詩以軍旅和邊塞生活為題材的《從軍行》、《隴西行》、《燕支行》、《觀獵》、《使至塞上》、《出塞作》等,都是壯闊飛動之作。

王維的作品"詩中有畫,畫中有詩",流傳下來的有400多首,至今膾炙人口的有: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渭城曲 / 送元二使安西》

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山居秋暝》

總之,王維主要精通山水詩和山水畫,他的山水詩無論從詩的題材內容,還是詩歌的藝術丰采上都對後世詩歌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鵬學天下


王維精通佛學~詩



黃飛鴻熱灸館


王維(701年-761年),字摩詰(mo jie) ,人稱詩佛 ,名字合之為維摩詰,維摩詰乃是佛教中一個在家的大乘佛教的居士,是著名的在家菩薩。 王維青少年時期即賦於文學才華。開元九年(721年) 中進士第,為大樂丞。因故謫濟州司倉參軍。後歸至長安。,意譯以潔淨、沒有染汙而著稱的人。王維在詩歌上的成就是多方面的,無論邊塞、山水詩、律詩還是絕句等都有流傳人口的佳篇。他的詩句被蘇軾稱為“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他確實在描寫自然景物方面,有其獨到的造詣。無論是名山大川的壯麗宏偉,或者是邊疆關塞的壯闊荒寒,小橋流水的恬靜,都能準確、精煉地塑造出完美無比的鮮活形象,著墨無多,意境高遠,詩情與畫意完全融合成為一個整體。  他是盛唐詩人的代表。王維長年在京師做官,又多與親王貴主交接往來,文名盛極一時,被公認為開元、天寶時期的文宗。 擅長佛道,詩詞,尤擅長五言詩。他的五律和五、七言絕造詣最高,同時其他各體也都擅長,這在整個唐代詩壇是頗為突出的。書畫。還精通音樂,故其所作五言詩容易合樂。


公結來緣


應該還是詩和畫。

他的山水田園詩寫景如畫,在寫景的同時,不少詩作也飽含濃情,充滿了濃厚的鄉土氣息和生活情趣,表現自己的閒適生活和恬靜心情,如《新晴野望》:“新晴原野曠,極目無氛垢。農月無閒人,傾家事南畝。”如《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

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所以他的詩才與孟浩然合稱“王孟”。

他的畫也特臻其妙,對自然美具有敏銳獨特而細緻入微的感受,他筆下的山水景物特別富有神韻,常常是略事渲染,便表現出深長悠遠的意境,耐人玩味,如貼的這副《長江積雪圖》。因此後人推其為南宗山水畫之祖。

就連詩和畫的大天才蘇軾都評價王維為:“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就可看出王維詩和畫的成就之高。

而且,王維流傳後世的作品也是以詩畫為主,代表詩作有《相思》《山居秋暝》,除了畫作,他還寫了關於畫的著作《畫學秘訣》。

王維被稱為詩佛,他首先是個詩人,然後才是佛學家。他之所以信佛,主要是因為仕途不暢,再加上晚年被安祿山招降的失節,對他自己心裡壓力太大,所以才淡泊名利,轉居山林,研究禪學。

從後世對王維的評價來看,也主要是對他詩畫的讚賞。





詩詞新說


詩、畫、音樂、佛理,這幾方面的造詣都很深。“詩中有畫,畫中有詩”,詩中還有出神入化的禪意,有“詩佛”之稱。王維是唐朝科舉的進士,入朝作官,宦海沉浮,才華橫溢,堪比李白。王維以清新淡遠,自然脫俗的風格,在詩壇樹起了一面不倒的旗幟。

王維多才多藝,他把繪畫的精髓帶進詩歌的天地,以靈動的語言,生花的妙筆為我們描繪出一幅幅或浪漫、或空靈、或淡遠的傳神之作。如“漠漠水田飛白鷺,陰陰夏木囀黃鸝”(《積雨輞川莊作》)“雨中草色綠堪染,水上桃花紅欲燃。”(《輞川別業》)“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後”(《新晴野望》)。

王維的山水詩畫面層次感豐富,遠近相宣,乃至動靜相兼,聲色俱佳,更多一層動感和音樂美,如“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有遠景近景,仰視俯視,冷色暖色,人聲水聲,把繪畫美、音樂美與詩歌美充分地結合起來。

王維詩的畫境,還具有恬淡寧靜的特點。如《竹裡館》:獨坐幽篁裡,彈琴復長嘯,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幽靜的竹林,皎潔的月光,儘管無人喝采,詩人遠離塵世的喧囂,夜深人靜時,獨自彈琴,不禁豪氣大發,仰天長嘯,一吐胸中鬱積的塊壘。《鹿柴》雲:“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返景入深林,復照青苔上。”詩中著意描寫了作者獨處於空山深林,看到一束夕陽的斜暉,透過密林的空隙,灑在林中陰暗潮溼的青苔上,在博大紛繁的自然景物中,詩人捕捉到最引人入勝的一瞬間,有簡淡的筆墨,定格為一幅寂靜幽清的畫卷,意趣悠遠,美不勝收,令人神往。

王維的很多山水詩充滿了濃厚的鄉土氣息和生活情趣,表現自己的閒適生活和恬靜心情。如《田園樂七首》其六曰:“桃紅復言宿雨,柳綠更帶青煙。花落家僮未掃,鶯啼山客猶眠。”。

王維詩歌中借景寓情,以景襯情的手法,使他寫景饒有餘味,抒情含蓄不露。如《臨高臺送黎拾遺》:“相送臨高臺,川原杳何極。日暮飛鳥還,行人去不息。”寫離情卻無一語言情而只摹景物,寫愁不見愁,顯得含蓄蘊藉,尋人耐味。

在王維的詩歌中,有不少採用了直抒胸臆的表達方式,而且往往顯得自然流暢,言有盡而意無窮。

總之,王維尤擅長五言律詩、五言絕句,山水詩、邊塞詩,都清新脫俗、意境高遠,把唐詩的形象美髮揮到了極致,讓人高山仰止。


胡林平a


王維,字摩詰,號摩詰居士,有詩佛之稱,是唐代大詩人,大才子,大畫家,大佛學家,更是唐代山水田園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不難從王維的名號中發現,摩詰居士,佛教中的金粟如來,和釋加牟尼一個時代的在家大居士,他的名字就與佛學有關。

王維的書畫作品也是相當厲害,被後人推崇為南宗山水畫之鼻祖。

王維還精通音律,可謂多才多藝。

王維其實最為讓人們記住的則是他的山水田園詩作,至今留存詩作400餘首。他的詩作品出名於天寶年間,大多數是詠歎山水之瑰麗,田園之美麗,代表作有我們非常熟悉的《相思》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