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為什麼說王維的經典五絕《山中送別》語雖平淡,卻有無限感慨?

謝小樓


王維的經典五絕《送別》,抓住了朋友離去後,黃昏歸家時的內心感受,將朋友離別後內心的孤寂之情寫的透骨深徹,語雖平淡,卻有無限感慨,藏而不露,是送別詩中的千古名篇。

送別

王維

山中相送罷,日暮掩柴扉。

春草明年綠,王孫歸不歸?

通釋

這首《送別》,又作《山中送別》。

山中相送罷,日暮掩柴扉。

柴扉,柴門。

我在山中送完朋友,傍晚回到家中,關上柴門。

春草明年綠,王孫歸不歸。

明年,一作“年年”,作“明年”更切合詩意。王孫,此處指送別的朋友,非實指王孫貴冑。這兩句化用了《楚辭·招隱士》“王孫遊兮不歸,春草生兮萋萋”。

明年春草還會再綠,那時,你會不會歸來呢?

賞析

寫離別的詩,多集中於離別時的依依不捨,而王維這首送別詩,不寫離亭踐別的情景,而是匠心獨運,選取了離別之後的情景作為詩的著墨點,起手便別具高格。

山中相送罷,一個罷字,說明詩人已經送完朋友了,而詩人的離愁別緒,也在這五個字中淡淡帶過,彷彿離別並不那麼傷感,只是一件平常的事情罷了。

日暮掩柴扉,日暮,寫時間,掩柴扉,寫動作,詩人的情感依然含而不露。

這一聯,寫離別的事實,寫歸家的時間,寫關門的動作,都沒有直接表達詩人情感的語句,但詩人因朋友的離去而內心孤寂的心情真實可感。離別是固然是黯然銷魂的,然而,當你送別完朋友,黃昏之時,一個人回到家中,關上門,此時內心的孤寂之感、悵惘之情,往往會變得更加稠密。

當詩人一個人回到家中,內心的孤寂排山倒海的襲來,於是,為排遣內心的孤寂,詩人寄希望於朋友明年的歸來。春草明年綠,王孫歸不歸?這本應該是離別時要講的話,此時再次脫口問出,實在是此時詩人內心的孤寂之感太過濃烈!

明·唐汝詢《唐詩解》:扉掩於暮,居人之離思方深;草綠有時,行子之歸期難必。

答者:謝小樓


謝小樓


剖析一首詩要從多個方面去解讀,而最重要的要素莫過於這四個,即是格調、味道、感情和詞章,其中之一若能出眾,則佳作可成。


一、從格調上來說,這首詩的意境比較雋永淡雅。

古時的交通不便,對於送別時間的選擇都是精心安排過的。路途遠的送別,一般都選在留宿之後的第二天上午;路途近的送別一般都是午飯後大概一個時辰之內,以免客人錯過了住宿打尖的時辰。

首句的‘詩人送罷友人’和頷句的‘日暮時分掩門’之後都有留白:

第一:相送的時間是長是短?

第二:是在日暮時分‘目送友人已久’還是‘話別的依依不捨’導致了送別太晚?

第三:掩柴扉後是傷心而臥還是坐燭到天明?

顯然,結合前面的小常識,我們會發現每一句後面的留白都是經過精心推敲過的。

作者在頸句和尾句使用了‘比興’手法以製造意境、衍生意境的深度。

中國的古代文學一般都具有極為豐富的原始意象,而古典詩詞的藝術特徵就是以意象為表現基礎的。意象作為古老的美學概念,是詩人抒發情感的最基本的方法。

春草和王孫的意象最早出現在《楚辭·招隱士》中:“王孫遊兮不歸,春草生兮萋萋。歲暮兮不自聊,蟪蛄鳴兮啾啾。”

因此,頸句的春草表面是來年春天的意思,實際上還寄託著悽悽的離愁別緒,而尾句的‘王孫歸不歸’則是直接抒情,用思念的‘虛’結合‘春草’的實,來加深這種感情的深度。

無論是古詩詞,還是現代詩詞,使用意象詞製造意境、衍生意境是詩詞造境的主要藝術特徵。


二、從味道上來說,這首詩的味道在詩句之外。

這首詩的味道在前面兩句的留白中,也在後兩句的比興中,雙層遞進,表達了友人別後的個人孤獨和思念友人的感慨之情。

不過,這首詩感慨蘊涵的人生哲理、自然規律或者天地哲思比較少,不像王維其他的作品中佛理、空無的自然哲理比較深。

比如他最著名的那兩句:‘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就是如此。

這兩句體現了無我的自然規律。月在松間,泉在石上,這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但是,大部分人在創作的時候都容易摻上強烈的‘自我’意識,而王維的這兩句卻沒有一點‘我’的存在。這就是味道。

有無之味,無我之味,天地哲理,自然規律,人生感慨,宇宙大道,都可以歸納到這一要素中來。


三、從感情上來說,一首詩的感情越是真摯越能打動人。

王維這首詩的感情也是比較深的,從前兩句的留白就可以看出他對友人的依依不捨之情;而後面兩句的盼歸又進一步加深了這種思念之情。

因為王維的作品大部分都是寫閒情逸致的,早期的作品雖然也有描寫民生疾苦和軍旅生活的,但大多精於煉字煉句而拙於情感表達。

不過,王維有一首晚年作的詩感情十分真摯,讓人每每讀起不由心生感觸。這就是他的《竹裡館》:

獨坐幽篁裡,彈琴復長嘯。

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

這首詩的上兩句也是賦寫,大概是說‘我在幽靜的竹林裡時而彈琴,時而唱歌...’,這兩句還只是表達作者的閒情逸致,找不到共鳴之處。但是,後面兩句蘊含的孤獨之情卻感人至深:我在深林中沒人知道,也沒有人惦念,因為我的志趣沒有人知道是什麼,只有天上的一輪明月知道,特地穿過密林殷殷相照。

從這兩句裡,我們能讀到作者深深的寂寞之情,比這一首要深刻的多!


四、從詞章上來說,不僅要看音律、遣詞造句,還要看排章佈局和創作手法。

從寫作手法上看,前兩句作者使用了描述的賦寫手法,後面兩句則是比較典型的比興手法。

從排章佈局來看,前兩句是流水式的一起一承,後兩句是空際轉身式的一轉一合。在前兩句作者還寫到送別後掩門思人,而從第三句開始作者就盪開眼前的景物,放開思維,聯想到明年春草再綠時友人還會不會回來。這種以物寄情,以物語代替情語的手法也是‘比興’的精髓所在。

從煉字煉句上看,‘罷’、‘掩’和最後一句的反問是作者精心推敲的。一個‘罷’表達了分別的依依不捨和留客不住的無奈取捨;一個‘掩’字彷彿讓人看到夕陽下詩人的身影被掩蓋在室內的幽暗中,又或者作者主動把自己掩蓋在幽暗中,派生出無限遐思;而最後一個設問則更加體現了詩人對友人的思念之情。


從上面這四個要素來分析,可以看出詩人擅長留白和擅用比興的創作手法,把惜別之情和友人離別後的孤獨體現的淋漓盡致,讓人回味無窮。情在詞外,意在詩外,王維的詩用心體會才能深得其味!


西山詩詞客


王維(701――761)年,字摩潔,山西運城人,唐代詩人,有詩佛之稱,代表作有《相思》,《山居秋瞑》等棋琴書畫佛都精通,非常多才多藝。

王維的送別詩以“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廣為人知,而這首送別詩是以“春草明年綠,王孫歸不歸”最為動人,


開篇一句“山中相送罷,日暮掩柴扉”是送別朋友之後,詩人回到自己的住處,平常的一句話,簡單的一個動做,卻給了這首詩一個悲涼的基調,起到了承上啟下的做用,而“春草明年綠,王孫歸不歸”這句最為切題,是希望朋友儘快歸來,語以平淡,卻有無限感慨。

這首《山中送別》作者匠心別運,選取了和一般送別詩全然不同的著墨點下筆,不寫離亭餞別的依依不捨,卻更進一層寫期望別後重聚,超出了一般送別詩的所在,平凡的素材,自然的語言,來顯示深厚真摯的感情,意中有意,味中有味,匠心別運,高人一籌啊。




睡夢難酬


不知道你有沒有這樣的感受,就是在閱讀一首詩或者一首詞時,從字面看上去風平浪靜、雲淡風輕,但是讀完後又感慨無限,好似一把鑰匙,打開了你最柔軟的心房。同樣的,王維寫的這首《山中送別》也給了我無限感慨。

在這首詩裡,初讀只覺得遣詞造句平淡且素樸,沒有繁豔辭藻的點綴,讀完只覺自然素樸,表達的是送別友人時依依不捨的心情,鋪陳的情緒倒是恰到好處,沒有用力渲染,平平淡淡的,倒是給“王孫歸不歸”做了鋪墊。

當我反覆品讀、咀嚼“王孫歸不歸”時,我恍然覺得那些走失的朋友都是因為緣分不夠,如果緣分夠,或許能並肩前行。既然已經不再聯繫了,各自有了各自的生活,偶爾會想起當初的友情歲月,可是如今,回不去了。

想到這裡,心中難免惆悵。所以,這首詩看上去平淡,但是多讀幾遍,自然會讓你想起友情上的二三事。


安小念說情感


送別之作,大抵言不捨之情。雖不捨之意一也,然著眼點不同。‘’執手相看淚眼‘’,此分別之刻。‘’孤帆遠影碧空盡‘’,此目送之時。‘’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此故作安慰之狀。‘’我寄愁心與明月,隨風直到夜郎西‘’,此託情於明月。等等,不一而足。

本詩送別的角度,與前面各詩又不同,王維選擇在送別回來之後。前兩句平鋪直敘,而後兩句著力。其意為:剛剛送別,便想其‘’回‘’了,而且是寧願用一年的時間來等待(明年),可見感情之深。又用疑問語氣‘’歸不歸‘’,既無一定‘’歸‘’之喜悅,也無一定‘’不歸‘’之失望,而是一個沒有確切答案的問題,這個不能確切回答的問題,作者只有在思念一年以後,才會有答案了。思念之深,不言而喻!


老馬識途183228897


《別後感》

君去自傷神,殘芳泣暮春。

茱萸遍插日,誰念山中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