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王維的經典名篇《渭城曲》為什麼被一些人評為“古今第一”?

謝小樓


黯然消魂者,唯別而已矣。”離別自古就是傷感淒涼的代名詞,無數文人墨客用或哀怨或纏綿或悲涼的筆觸,寫就了一首首別情的悲歌:“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在一切別離的悲歌中,王維的《送元二使安西》最負盛名,受到了很高的評價。明朝胡應麟在《詩藪·絕句》中說:“渭城朝雨,自是口語,而千載如新”,“盛唐絕句,渭城朝雨為冠。”

全詩如下:

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這首詩是王維在渭城為好友元二餞行,席間寫的一首送別詩。渭城,古縣名,因南臨渭水而得名。治所在今陝西省咸陽市東北二十里。按唐代當時的習俗,人們由長安遠行時,親友們送行,東面送到灞橋,西面則送到渭城,然後折柳告別,遠行人走上旅途。

“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這兩句詩的意思是說春日清晨的小雨,灑溼了渭城地面的塵土。在這兩句詩中作者以細雨構成迷茫之景,在暖春中增添了一絲冷落與淒涼的氛圍。朝雨溼塵如絲,柳枝翠綠如線,象徵著離情別意之綿綿不斷。作者做到了以佈景起始,使整首詩一開始便搖漾著詩情畫意。

“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這兩句詩的意思是說好朋友再乾一杯吧,你西出陽關之後,就再也見不到親友了。作者以洗盡雕飾,明朗自然的語言,抒發了誠摯、深厚的惜別之情。其情調與一般送別詩的低迴傷感、纏綿嗚咽是不同的。

王維的這首詩寫得精彩,“情意殷切,韻味深永”,所以詩寫成以後便被人披以管絃,殷勤傳唱,同時也達到了送別詩後人無法企及的高度。


詩書君


你會不會有這種經歷,跟朋友在一起喝酒,談起不開心的話題時,彼此沉默,而打破沉默的唯一方式,往往是一方端起酒杯,說:來來來,喝一杯。

-----

《渭城曲》一作《送元二使安西》,這首詩被稱為古今第一,是宋代劉振翁下的評語,他在《王孟詩評》中評曰:

更萬首絕句,亦無復近,古今第一矣。

文無第一,武無第二,偉大的詩篇,我們沒必要非去爭個第一第二,但這首詩確實牛,不談後人的評價,就在唐朝著名的詩人中,被這首詩征服的就有白居易、劉禹錫、李商隱,可以說從誕生之日起,它的影響力就貫穿了整個唐朝。

《送元二使安西》

王維

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

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這首一首送別詩,寫送別時的傷心和哀愁,卻全文沒有一個傷字,沒有一個愁字,王維只需要舉起酒杯,好像在對友人說:一切都在酒中。

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起首兩句寫景,按照常理,應該會營造出一個憂愁的氛圍,但是王維沒有,他這兩句寫得,簡直是小清新。

你看句中用詞,“輕塵”、“青青”、“新”,無一不是明快而清新的詞,王維的送別,沒有可以渲染黯然神傷的愁,反而以輕快帶給人希望。

其中又處處暗含著離別,“客舍”,就是旅館,在家的人是不會住旅館的,只有羈旅途中的人,才會住進客舍;“柳色新”,楊柳自古便有離別之意,古人送別的時候通常會折柳相送,“柳”諧音“留”,折柳就是希望留下你的意思,暗含著不捨之情。

王維選用了客舍和楊柳,來體現這首詩的送別之意,我們可以想象,當時王維和元二心中一定非常難過,他可能會寫出更悲傷的句子來,但就在這時,一場不約而至的朝雨,洗淨了兩人心中的陰影,返給這場離別帶來了不一樣的色彩。

平日裡這條路,塵土飛揚,偏因為這場雨“浥輕塵”,路邊柳樹也因為這場雨,洗去塵埃,露出原本的青翠。從天到地,從客舍到楊柳,無一不是“新”的。

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突然鏡頭切換,王維舉起了酒杯。沒有寫設宴、沒有寫對話、也沒有寫如何不捨,只是在最後將要離去的時候,他說,咱們乾了這杯酒,出了陽關,可能就再也不能相見了。

渭城,在長安的西北邊,安西,在今新疆地區,陽關,自漢代開始,就是從中原到西域的必經之處,即使在最強大的盛唐,“西出陽關”也不失為一件壯舉,想到朋友這一去,就要經歷萬里跋涉、獨自窮行。王維肯定是充滿了不捨和關心。

為什麼要“更近一杯酒”,要再喝一杯,你可知道,朋友的西出是壯舉,我不能太小兒女,我只能把一切放在這杯酒中,讓你感受到我的情意。

留下唯一的一句話是:你走之後,不知還能否與古人相見!

複雜的情感,知心的朋友,真的不需要說那麼多話,只在一個剎那,一個片段,足矣。



也可自話


《渭城曲》作為古今第一送別詩,我深以為然。

渭城,位於古都長安西北,是千古送別地。

唐朝的官並不好做,每天都有大批幹部被貶,往西去的,一般都會從渭城開始踏入新的人生旅程。

就像投胎一樣,到了奈何橋,得喝一碗湯;貶出長安的,到了渭城,喝一杯送別酒自然是少不了的。

正好,要是送你離開千里之外的這位朋友,會作上幾句詩,那就完美了。

元二兄弟挺牛,送他西去的這位朋友,竟是當時詩壇最紅的偶像明星王維。

王維的詩,清新別緻,禪韻縱橫,傳唱度高得離譜。



那天,跟往常一樣。渭水畔,驛館,迎來送往的客人絡繹不絕。放眼渭橋,柳絲在細雨中輕舞,到有幾分江南春雨如酒柳如煙的意境。

包廂內,兩個大老爺們擼起袖子在懟酒。

“維哥,說好只喝一杯的,沒想到這推杯換盞間,已喝好幾壇了,別倒了,真不能喝了。”只聽一個小鬍子壯漢邊說邊將酒杯扣在桌子上。

又聽那個叫維哥的回道,“大老爺們喝幾罈子酒算什麼。來來來,喝了這杯,還有三杯。”

小鬍子道:你知道的,我一會還得騎馬,喝多了迷糊,酒駕有風險。

維哥道:好吧,安全第一。你這一路向西,出了陽關,以後連一個可以喝酒的朋友都找不到了。來,最後一杯,祝你一路順風。

……

以上正是詩佛王維與朋友元二的對話場景,這天,元二即將前往新疆地區的安西市去就任。

酒罷,元二騎著高頭大馬,依依不捨的向西而去。

沒有像往常一樣,通往長安的這條官道上,並沒有揚起滾滾紅塵,因為匍匐在西北大地的這些紅色塵土,都被早晨的小雨淋趴了。

渭水兩岸的河柳仍在輕舞,在細雨的洗滌下,顯得格外青翠。

元二在馬上頻頻回頭,“想留不能留,才最寂寞”,道旁的音響店裡正合時宜的傳來這聲嘶力竭的歌曲。



王維敲了兩下桌子,書童會意,旋即鋪好紙筆,只見維哥用娟秀的小楷寫下一首七絕:

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

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末了,題注《送元二使安西》。

這首詩,最早是在初中語文課本里接觸到的,標題有歧義,一直以為是送一個姓元的二使官安心的西去咧!後來才知道,是送元二出使安西這個地方。

小雨、輕塵、驛館、翠柳、酒杯、陽關、故人……

初讀淡如水,再讀香如茶,最後一回味,卻厚重如酒。

這首《送元二使安西》有多厲害呢?

半個多世紀後,到了中唐。

白居易扎心了:

相逢且莫推辭醉,聽唱陽關第四聲。


劉禹錫被貶十幾年重新回到長安,只有一個叫何戡(kān)的朋友給他接風,他哭了:

舊人唯有何戡在,更與殷勤唱渭城。


又過了十幾年,李商隱給一個姑娘送別,也傷感了:

“紅綻櫻桃含白雪,斷腸聲裡唱陽關”


‘渭城曲’、’陽關三疊’,說的都是這首《送元二使安西》。


這就是詩佛的絕技,他的詩就像一杯白開水,但你喝著喝著,就醉了。

千百年來,人群中,一直讚譽不絕。

結合以上詩詞創作背景及故事,我覺得王維的這首《渭城曲》在古今送別詩中,坐上第一把交椅,當之無愧。


文無第一,在你送別的那位朋友眼裡,你的詩就是天下最美的詩。




在燦若星河的唐詩天空,送別詩已是最重要的一個類別。


時代在進步,綠蟻酒會消失,五花馬會絕跡,皇帝的詔書也沒有了,不用騎馬去洛陽,也不用划船去揚州。

但人的情感,永遠不變。

所以說,這世間,唯情第一。


南宮尋歡


提到離別,總是傷神。提到離別,不可無酒。提到離別,古時長亭送短亭。

王維的這首《渭城曲》又稱《送元二使安西》,是送別詩裡的經典之作。全詩如下:

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

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古今以來送別詩很多,為什麼這一篇就榮登榜首了呢?

首先,從"古今第一"這句話的語境看,第一次被提出是在宋代劉振翁的《王孟詩評》裡。作為一部專評王維和孟浩然的著作,作者對二人比較出色的詩篇一定是讚賞的,讀到盡興處,寫到盡興處,自然就用了一些程度高的讚美詞。這"第一"不是嚴格意義上的其他的詩都不如它,作者更多的或許是想表達:這首詩實在是上乘之作。

其次,從內容看,這首詩又好在哪裡呢?好在情真意切。俗話說:文無第一。如果非要給詩詞排個高下,分個伯仲,也太過絕對。但不可否認的是,這首詩寫的真好。好到天真爛漫的小兒會背它,耄耋之年的老人會吟它。這是王維在咸陽送別朋友王二所作的詩,王二就要去安西都護府任職了。那裡很遠,古時車馬很慢,郵件很慢,這一去恐怕不知何時再見。

離別在即,王維說:勸君更盡一杯酒。這一句妙哉,妙在"更"字,這一字說明他們的酒已經喝了很多了,一杯又一杯,喝到早上的雨沾溼了輕塵,他們還是放不下酒杯,可見二人之間感情的真摯。

王維接著說:西出陽關無故人。朋友啊,到了陽關過後,我就不在你身邊了。這一句也很經典,後人根據這首詩改編的曲就名為《陽關三疊》,所有不捨,所有眷戀都在這一句中直接表達出來。從城裡到關口,從家裡走到客舍,可見詩人的送別,不是在家門口揮揮手,也不是在城門口倒杯酒。在萬物生髮的季節,我們一起走了一路。身旁的柳樹經過早上的雨,綠意又新了幾分,但是,朋友啊,這樣美好的春天,這樣美好的景物,

你卻要遠行,柳樹也留不住你了。

縱使清酒千杯,喝了一杯又一杯;陽關三疊,唱了一遍又一遍。送君千里,終有一別。這兩句詩,千百年來,成了人們離別時刻的金句。在我看來,比起韻律上的和諧,更為重要的是,詩人和元二之間的情感引起了無數人的共鳴。無論是十幾歲即將畢業的少年,還是隔壁老來遠行的鄰居,一到分離時刻,大概這句詩總能湧上心頭:

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一往文學


王維的這首詩之所以在後代擁有崇高的地位,除了詩歌本身寫的好之外,還因為用這首詩創作的名曲《陽關三疊》,在古代音樂史上享有極高的美譽。

事實上,《陽關三疊》是中國音樂史上最流行,傳唱最久遠的古曲。

簡單點說,《渭城曲》被一些文人評價為古今第一,是因為插上了“音樂的翅膀”!

首先,《渭城曲》本身就送別詩中的佳作。

在中國古代詩歌中,送別詩佔據了相當重要的比例和地位。這和當時的客觀條件有關。古代的交通工具不發達,出一趟遠門是非常重大的事件。用宋朝柳永的話來說就是:

此去經年,應是良辰美景虛設。
便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說。

如果用木心先生的詩來說就是:

從前的日色變得慢
  車,馬,郵件都慢  
一生只夠愛一個。

正因為如此,送別的時候,大家都是飽含深情的,詩歌當然就是古人承載感情最好的舟車,《渭城曲》《別董大》《送孟浩然之廣陵》等等佳作,不勝枚舉。

王維在這首詩中,開頭兩句詩寫景也寫情。渭城朝雨浥輕塵,渭城早晨下了一陣薄薄的春雨,塵土飛揚的大路現在變得乾淨寧靜。驛站兩旁的楊柳,煥發出春天的顏色。雖然寫的是憂傷的離別,但是還是有一絲明亮溫暖的調子在裡面。

這個大概就是盛唐時期的氣象吧。無論多麼的傷感,總是有一份希望存在!

渭城就是秦朝的咸陽城舊址,在當時長安的西北。那時候人們送別,一般都是送到渭城就結束。詩裡面提到的柳樹,也是中國古詩裡面經常出現的意向。中國人喜歡玩諧音的遊戲,比如今天孩子考大學,還喜歡給孩子吃方糕和粽子,“糕棕”寓意“高中”榜首。

柳樹的柳,和挽留的留諧音,所以離別的時候,折柳相送是古人盛行的風俗。

和渭城相對應的另外一個送別之地就是灞橋,灞橋在長安城東,送別離開長安東行的人,都會送到灞橋為止,因此灞橋折柳相送,也是當時極為普遍的生活場景,也是同樣留下了大量的詩篇,李太白就嘆息過:

年年柳色,灞陵傷別。

王維前兩句詩,可以說沒有提到送別,卻已經流露出了送別之意。

後面兩句更加膾炙人口: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兩句詩通俗的就像大白話一樣,卻因為難得的真誠打動了一代代的讀者。可以說,從王維的這首詩開始,陽關成為了中國古代詩歌中最為著名的詩歌意象之一。陽關是河西走廊上通往西域的必經之路,在那裡有兩大著名雄關,一個是陽關,一個是玉門關。“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從河西走廊出入西域中原,不是走玉門關就是走陽關,唐詩裡面玉門關和陽關都是經常出現的詩歌意象。有人統計,唐詩裡面玉門關出現了100多次,陽關出現了幾十次。陽關有稱為陽關道,這下你是不是倍感親切了:

你走你的陽關道,我走我的獨木橋。

北周庾信有一首詩:

陽關萬里道,不見一人歸。唯有河邊雁,秋來南向飛。

王維的這首《渭城曲》,既沒有特殊的背景,又表達了真摯的離別之情,因此特別適合在離別的宴席上面傳唱。因為這些原因,這首歌一旦被譜成了歌曲,就迅速在社會上廣為傳唱,經久不絕,成為古代最流行的歌曲之一。

簡單說來,王維的《渭城曲》首先是自己寫的好,這是它得以流傳的最硬核的內在原因。

其次,《渭城曲》被譜為樂曲之後流行千年,成為它備受讚譽的重要原因。

中國古詩自身就具有音樂的韻律,很多好詩後來都被譜成歌曲,送詩歌這個詞,就可以理解這個現象。王維的《渭城曲》創作出來後,很快就被譜寫成歌曲,迅速流傳。實際上,王維自己就是一個音樂大家。《渭城曲》作為音樂流傳,大部分人都記得它另外一個名字《陽關三疊》,這是中國古代最出名的歌曲,後代以它為基礎,做了大量的再創造,瀋陽音樂學院陳秉義教授做過統計,收集了三十多種譜本,四十多種《陽關三疊》的歌詞,從唐到清,歷代不絕,可見這首歌詞的受歡迎程度。

事實上,就在王維寫這首詩不久,它已經成為了經典曲目。

不堪昨夜先垂淚,西去陽關第一聲。

這是張祜聽見了。

最憶陽關唱,珍珠一串歌。

這是白居易聽見了。

紅綻櫻桃白含雪,斷腸聲裡唱陽關。

這是李商隱聽見了。

而《陽關三疊》再改造成歌詞之後,出現了各種“三疊”的變化,有的是把這首詩歌的原句,做一定的變形和重複,有的是再次基礎上,加上更多的創作改造。拿前一種變化來說,可以舉兩個例子,這是在《三續百川學海叢書》裡面收錄的兩種。

第一種疊法。

渭城朝雨 ,渭城朝雨浥輕塵 , 浥輕塵 .

客舍青 青柳 色新 , 柳 色新 。

勸 君更盡 , 勸 君更盡 一杯酒 , 一杯酒 。

西 出陽關 , 西 出陽關 無故人 , 無故人 。

第二種疊法 :

渭城 , 渭城朝雨 , 渭城朝雨浥輕塵

客舍 , 客舍青青 , 客舍青青柳色新 ,

勸君 , 勸君更盡 , 勸君更盡一杯酒 ,

西 出, 西 出陽關 , 西 出陽關無故人。

增加詞語再創作的《陽關三疊》,《詞律拾遺》記載無名氏的《古陽關》:

渭城朝雨,一霎浥輕塵。

更灑遍客舍青青,弄柔凝,千縷柳色新。更灑遍客舍青青,千縷柳色新。

休煩惱,勸君更盡一杯酒。人生會少,自古富貴功名有定分。莫遣容儀瘦損。

休煩惱,勸君更盡一杯酒,只恐怕西出陽關,舊遊如夢,眼前無故人。

只恐怕西出陽關,眼前無故人。

這類以《陽關三疊》為基礎的歌曲,現在遺存的還有相當的規模,有興趣的朋友可以自己搜索鑑賞。

總之:王維的《渭城曲》,之所以被後代文人評論為古今第一,至少有兩個原因:第一是因為《渭城曲》是古代送別詩中的佼佼者,而送別詩又是古代詩歌中的重鎮;第二個原因,是因為《陽關三疊》在古代音樂中佔據了重要位置,廣為傳唱。

《渭城曲》插上了音樂的翅膀,所以飛得高,唱的響!


鐵錘文史


王維的經典名篇《渭城曲》為什麼被一些人評為“古今第一”?

一、《渭城曲》是一首送別詩

1、主題 送別詩

主題是送別,全詩從南朝沈約的一句詩“莫言一杯酒,明日難重持”點化而來。王維詩妙在沒有露骨的說“明日難重持”,而是將此意藏於第四句。

詩人的高下就在此處,看完下面的“遠之又遠”,可細細品味。

2、遠之又遠 更深一層

渭城曲題目又叫做 《送元二使安西 》 ,送客的渭城即秦都咸陽故城,陽關在甘肅,安西在新疆。陽關已經沒有故人,何況安西之遠。讀者明白此意,可知離別之苦,此一去或成永別,不知何日重見。據說王維後來“偶於路旁,聞人唱詩,為之落淚。”

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 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注:陽關位於甘肅省敦煌市西南的古董灘附近;而安西遠在新疆。

安西都護府於西州交河城(今新疆吐魯番西交河故城遺址)。二十二年,唐軍將安西都護府移至龜茲國都城(今新疆庫車),同時在龜茲、焉耆(今新疆焉耆西南)、于闐(今新疆和田西南)、疏勒(今新疆喀什)四城修築城堡,建置軍鎮,由安西都護兼統,簡稱安西四鎮。

二、含蓄與淺顯

1)淺顯

古人說此詩:“信手拈出,乃為送別絕唱”,言語之間都是“衝口道出,不費尋思”, 《唐詩真趣編》說道:只體貼友心,劉仲肩曰:是故人親厚話。而傷別之情不言自喻。

四句詩都是口語,沒有沈約“莫言一杯酒,明日難重持”的說教語氣,如同親人好友之間的尋常言語 。偏是尋常語,越發的讓人感覺真實和體貼, 老子說過“大巧若拙;大辯若訥。” 因為淺顯中有曲折,更加含蓄。

2)含蓄處:

《唐賢三昧集箋註》說此詩:“惜別意悠長不露”。用筆含蓄而曲折。

“渭城朝雨浥輕塵”

說的是行塵將起, 江淹 《別賦》中:“驅征馬而不顧,見行塵之時起。”王維也有 《觀別者》詩:“車從望不見,時時起行塵。而“朝雨”如故友深情無法澆滅“輕塵”只能潤溼(浥)而已,是欲留不成之意。

客舍青青柳色新

李白有詩: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晉代太康末年,京洛流行《折楊柳》歌,有“兵革苦辛”的詞語,說的是送別徵人遠行。安西都護府是一個軍政機構,建於貞觀年間,元二去安西或是從軍。北朝《折楊柳歌》中說:“上馬不捉鞭,反拗楊柳枝;蹀坐吹長笛,愁殺行客兒。”

王維不直說“愁殺行客兒“,而是用客舍、柳色的意象暗喻送別之愁苦。

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詩中有言外之意為佳,這兩句詩的言外之意就是沈約的這句“明日難重持”,親友之間對面送別,是不能說出“明日難重持”這種不吉利的哀苦之語的,只是委婉的說西出陽關無故人。

同樣一個意思,不同時代的人、不同性格的人、不同水平的人會有不同的表達手法。

三、古人都認為這首詩是古今第一嗎?

古人詩話詞話,誇起人來常常不吝溢美之詞,王國維說納蘭北宋以來一人而已,還說周邦彥兩宋以來一人而已。

明朝的王世懋《藝圃擷餘》寫到:“(絕句)盛唐惟青蓮(李白)、龍標(王昌齡)二家詣極。李更自然,故居王上。” 這意思就是盛唐絕句是李白和王昌齡最好,其中李白的絕句更加“自然”,所以認為唐朝李白絕句第一。

而《唐詩正聲》認為王維“千古擅長”,李白王昌齡算老幾:

“吳逸一曰:語由信筆,千古擅長,既謝光芒,兼空追琢,太白、少伯,何遽勝之!”

宋劉辰翁《王孟詩評》說王維的這首《渭城曲》:更萬首絕句,亦無復近,古今第一矣!

結語

前任所言,後人未免斷章取義,或者曲解誤解,老街以為對於古人言語不可不知、不可全信,人人都有自己的標準。

無論古人怎麼說,至少王維這首詩被很多人認為是唐朝送別詩的絕品,正如《唐詩解》中說的:

唐人餞別之詩以億計,獨《陽關》擅名,非為其真切有情乎?鑿混沌者皆下風也。

@老街味道


老街味道


王維的《渭城曲》,是唐詩中最經典的送別詩之一。宋代劉辰翁《王孟詩評》評此詩:更萬首絕句,亦無復近,古今第一矣。

清代宋顧樂《唐人萬首絕句選評》亦評此詩:送別詩要情味俱深,意境兩盡,如此篇真絕作也。

而且,王維這首詩還被譜成曲,即《陽光三疊》,成為古人送別時的必備曲目。

蘅塘退士在《唐詩三百首》中注:“此詩唐人歌,入樂府,以為送別之曲,至陽關句反覆歌之,謂之《陽關三疊》,亦謂之《渭城曲》。”


渭城曲 / 送元二使安西
王維
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
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渭城曲》,又題作《送元二使安西》、《陽關曲》。

渭城,在今陝西省西安市西北,渭水北岸,即秦代咸陽古城。

陽關,古關名,在今甘肅敦煌西南一百三十里,黨河之西。

安西,是唐代都護府名,治所在今新疆庫車縣。

元二,姓元,排行第二,其人不詳。

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

朝雨:早晨下的雨。浥(yì):潤溼。浥輕塵,雨後塵土被沾溼,不再飛揚。

客舍:驛館,旅館。柳色:柳諧音“留”,古人送別有折柳相送的習俗,在詩歌意象中,柳象徵著離別。

渭城早上的一場細雨,沾溼了離別路上的輕塵,道路變得潔淨清爽,離別客舍四周的柳樹,也被朝雨洗得乾淨清新。

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請你再喝完這最後一杯酒,等你離開渭城,西出陽關,就再也沒有故友陪你喝酒了!

欣賞王維的這首送別詩,重在體會王維詩中獨特的情味。

寫送別的經典詩篇有很多,如“數聲風笛離亭晚,君向瀟湘我向秦”,如“日暮酒醒人已遠,滿天風雨下西樓”,同樣一唱三嘆,感人至深,但詩味衰颯。

而王維的《渭城曲》則是不同的情味。

詩的開篇寫離別的場景,渲染離別的氣氛,但不是傷感悲涼的氣氛。

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渭城的早上下了一場雨,但卻不是“滿天風雨下西樓”那樣傷感悲涼的雨,而是一場小雨,這樣的雨不會讓道路泥濘,讓友人的前路難行,而剛好沾溼飛揚的塵土,讓好友前行的道路潔淨清爽。

小雨過後,客舍周圍的柳色也變得乾淨清新,柳樹不再是傷感淒涼的意象,而是寄寓著詩人脈脈深情與美好祝願的清新意象。

天氣好,益遠行。於是詩人王維再次提酒,勸友人再喝一杯。這臨行之際“勸君更盡一杯酒”,浸透了詩人對友人濃郁深摯的情誼。這裡面,不僅有依依惜別的情誼,還包含著詩人對友人遠行的處境、心情的深情關心,包含著前路珍重的殷勤祝願。

在這首詩中,王維就擺脫了一般送別詩中灰色的傷感,那渭城的雨,使人的精神為之一爽,那更盡一杯的酒,使人感受到了濃濃的情意。

在王維的這首《渭城曲》中,我們感受的不再是離別的傷感淒涼,而是濃濃的深情和美好的祝願,正因為如此,所以這首詩才會被譜成《陽關三疊》,千年傳唱,成為千古第一送別詩。

明代李東陽《麓堂詩話》中評:作詩不可以意徇辭,而須以辭達意。辭能達意,可歌可詠,則可以傳。王摩詰“陽關無故人”之句,盛唐以前所未道。此辭一出,一時傳誦不足,至為三疊歌之。後之詠別者,千言萬語。殆不能出其意之外。必如是,方可謂之達耳。

答者:謝小樓


謝小樓


說這首詩古今第一,出自宋劉辰翁《王孟詩評》:更萬首絕句,亦無復近,古今第一矣!

但是詩讀多了,詩評看多些,就會發現“古今第一”、“天下第一”太多了。任何一個文人才子,在讀到契合自己心境的優美詩句的時候,都有可能大書特書:“此詩天下第一!”這固然有作品本身的高妙之處,更是摻雜了讀詩人的充沛感情在裡面。所以老話說得好:“文無第一”。不過一首詩歌能夠到達和其他一些作品來爭天下第一的位置,證明這絕對是第一層次的好詩。

王維的這首《渭城曲|送元二使安西》就是一流好詩。


唐詩字面直白,朗朗上口,但是意在言外,讓人感動。

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

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先看詩題。《送元二使安西》,這就講得比較明白了,這是王維送元二出使安西都護府,現在的新疆庫車縣。渭城在哪兒呢?就是如今西安咸陽地區,離長安大概三四十里地,騎馬估計也就大半個時辰。元二從都城受命出發,王維自然也是從長安相送,一路送到了渭城,證明兩人感情確實深厚。而出了渭城,就不能再送了。

首句“渭城朝雨浥輕塵”,飛快地交代了時間、地點、氣象、環境。這是絕句和律詩的區別,字數太少,一個都不能浪費。渭城清晨的小雨打溼了原本飛揚的塵土,空氣清新,馬道乾乾淨淨。

第二句承接首句,繼續寫景並深化。“客舍青青柳色新”,顯然送行和出行的人都在渭城休息了一晚上,所以出門就看到旅店周圍脆嫩一新的柳樹。客舍,柳樹點明瞭這是送行。自古折柳送離別,是長久以來中國文化中的固有意象。“柳色新”又點出了春天。

這兩句明寫春景,暗寓離別。十四個字包含了無數信息,卻又清新雋永,不顯繁雜。

絕句的三四句要盪開另寫,不能再寫景色。這個時候一般就會寫設宴餞別,舉杯痛飲,殷勤話別,以及依依不捨,矚目遙望直到背影消失。但是王維沒有這樣寫,他把那些過程全部省掉了,而是直接截取了最後一輪敬酒的畫面:“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老弟,再喝這最後一杯酒吧,你這一走,西出陽關,就再也見不到我了。

“故人”並不是泛指老朋友,而是特指詩人自己。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按照當時大唐的兵馬政策,元二即使到了安西都護府,也不是一個人在奮戰。唐朝由於軍功是年輕人上升的最好機會,所以大批年輕文人加入了軍隊為國效力,在都護府、軍營駐紮地從內地輪調、出使的人是很多的,而且一般都互相認識。岑參就曾經有詩:“河西幕中多故人,故人別來三五春”。“故人”也不會是指元二,送別吟詩不會發這種不吉利的詩讖,只會祝賀凱旋以壯行。

王維感覺到自己年邁,元二這一走不知幾年才能凱旋,自己還能不能等到再相見。而在歷史上,確實是在送別元二後不到六年,王維就去世了。

他有沒有再見到元二不清楚,但是我們大致把他作品理解清楚,才不負如此天涯送別絕唱。

不過這首絕句的二三句失黏,是出律的。

當時格律體剛剛形成,各種古絕形式的詩歌還是在大量創作,並沒有像科舉考場上那麼規範,所以後來統稱這種二三句失黏的絕句為“折腰體”。但是我們要看到,一二句相對,三四句相對都沒有問題,還是保證了詩句在平仄上的抑揚頓挫,互相呼應。僅有二三句失黏,才能稱為七絕折腰。

硬要把折腰體看做古絕也沒問題。這是個人認知的問題,不強求統一。

這首詩後兩句勸酒告別的句子“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實在是太經典,以至於折腰體——折就折了,絲毫不影響這首作品的地位。

絕句中“古今第一”不一定,但是在送別的古絕中第一是沒問題的。


一家之言,歡迎指正評論。


梧桐樹邊羽


一直都很欣賞王維的詩,除了被他“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高超技藝所折服,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便是每每誦讀摩詰(王維字摩詰)詩,無論心緒焦躁也好,空茫也好,總是不過一會兒心便能沉靜下來,從而進入詩歌美好的意境而深深為之陶醉,這首《渭城曲》自然也具備了這種神奇的力量。


確實見過很多不同規格類別的排名,把這首詩排為第一。有道是“文無第一,武無第二”,這首詩是否真的第一,不同讀者有不同的評判標準,所以在此尚不能斷下結論。但至少有一點能確定,那就是這首詩被後來歷代讀者爭相傳誦和喜愛的程度絕非妄得虛名!何以如此,前人分析已透徹而精闢,愚斗膽企望從全新角度談一些不成熟觀點,誠望眾高友指正!

首先回顧原作:

渭城曲

唐 王維

渭城朝雨浥輕塵,

客舍青青柳色新。

勸君更盡一杯酒,

西出陽關無故人。

詩歌釋義:渭城清晨的一場雨輿洗了空中的飛塵,客舍潤溼的粉牆黛瓦,周圍翠色逼人的春柳,無不澄明如新。好友啊,請你再飲盡一杯美酒吧!向西出了陽關道,哪裡還能有如我這般知己能陪你一醉方休啊!


這是一首典型的“送別詩”,是王維為送別出使安西為官的朋友元二餞行時而作,故這首詩又名作《送元二使安西》,另還名《陽關三疊》。一首詩之所以韻味無窮,除了作者深摯的情感打動了讀者,其豐富意象的象徵意義也一定功不可沒。詩的前兩行看似寫景造境,殊不知“一切景語皆情語”,詩人的出手不凡是漸入佳境:朝雨淅淅瀝瀝,彷彿上天都因憐惜而淚成雨下。此句已是極盡纏綿之意,而客舍這一特定的環境,更暗示了好友相聚的這最後一站裡,二人心存不捨卻又不得不就此作別的惆悵情緒;“楊柳”在詩詞中更是代表了特定的“依依惜別”的意象,於情於境,都與詩中主角心緒高度契合。另外此二句既交代了詩人送別好友的時間、地點、環境背景,又不著一“情”字,僅靠環境渲染已使詩文情感達至足夠濃烈的境地,這無疑類似高手交戰中“不戰而屈人之兵”的高妙技法!


另外作詩著文,都講究一個“起承轉合”。詩中四句由“起”至“合”情感層層遞進,且承句中的“客舍青青柳色新”也預設著友人即將踏上新的旅途、新的征程,此“新”為詩末合句中的“故”巧妙地伏下一筆,正所謂“衣不如新人不如舊”——這些新局面中卻無新朋友照會,所以自然由我這“故人”來陪君暢飲個夠,合句完美收官,既使全詩內容鋪排承接自然,結構也更渾然一體,摩詰手筆實在了得!

情感既然已漸臻高潮,那麼詩人的“勸酒”言語自然脫口而出,此句看似接得有些突兀,據以上一分析,方知詩人實則銜接得恰如其分天衣無縫!而詩歌最後一行中的“無故人”,到底是為什麼,又無什麼樣的故人,詩人一概不明示,全靠讀者見仁見智地去遐想,又是典型的“言有盡而意無窮”的絕妙手法;而且如此表達,友人新徵程的不明朗、不可預知,也令詩人深感不安,如此便有了更充足的勸友“更盡一杯酒”的理由; 如此迴旋反覆情感蘊藉的情狀,恰如友人間不忍分離時的愁腸百結般鬱積五內卻找不到出口,於是便什麼都不說了,就喝酒吧!至此,無論是詩中一對友人,還是詩外諸多讀者,情感便都不由鬱結心中,難以化解,真真是思悠悠恨悠悠此情離別意悠悠!



難怪唐以後諸多詩評家均給予這首詩以高度評價:明代敖英《唐詩絕句類選》謂之唐人別詩,此為絕唱;明代唐汝詢《唐詩解》中說,唐人餞別之詩以億計,獨《陽關》擅名,非為其真切有情乎?鑿混沌者皆下風也;清代宋顧樂《唐人萬首絕句選評》中指出,送別詩要情味俱深,意境兩盡,如此篇真絕作也……眾多美譽不一而足,此詩在萬千讀者心目中的地位可見一斑!


風西夜昨


送元二使安西

王維

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

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詩的大意是:清晨剛下過陣雨,渭城塵土溼潤,空氣清新,旅舍和柳樹煥然一新。即將遠行的朋友,請你再喝下這一杯美酒,西出陽關後,大概再也難見到親朋好友了。

這首詩因為只是為一次普通的朋友離別所作,沒有特殊的創作背景,因此特別適合在各種離別宴上擊築而歌,所以當時就有樂人為詩譜曲,並且傳唱甚廣,成為赫赫有名的“陽關三疊”,也有人把它叫作“渭城曲”。 有人說這首詩是七絕的“古今第一”,前人評價說:“風韻超凡,聲情刺骨,自爾百代如新,更無繼者”,“諸作無出其右”。《王孟詩評》中更是說道:“更萬首絕句,亦無復近,古今第一矣。”可見對這首詩的文學地位,古今的評價是大致相同的。客觀地說,我們可以找出不少能和這首並駕齊驅的詩,但卻實實在在找不到能讓這首退居第二的詩。


這首詩的作者王維(701年-761年),字摩詰。少年即才氣逼人,並且頗負盛名。一生精通詩、書、畫、音樂等。尤其在詩畫方面,成就非常高,加上他本人喜吃齋唸佛,因此被世人稱為“詩佛”,又有人贊其詩“詩中有畫,畫中有詩”。晚年居藍田輞川,過著亦官亦隱的優遊生活。詩與孟浩然齊名,並稱“王孟”。前期寫過一些諸如“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之類的邊塞詩,後期則創作了大量的山水田園詩,是繼東晉陶淵明以來山水田園派詩人的主要代表。


《送元二使安西》大約創作於唐安史之亂前,為送別朋友出使安西所作。這首詩的說最可貴的地方就是一個“真”字。由於真情真意貫穿全詩,因此才能使它從寫近景再到寫依依惜別,一氣呵成,讀起來讓人身臨其鏡。唐人送別詩多如牛毛,但畫面感如此強烈、感情如此含蓄而真摯的,說起來還真的只此一首。 從這個角度講,《送元二使安西》還真可以說是七絕中的“古今第一”。

詩的前兩句為一般寫景,不足為奇。但後兩句卻寓意深長,確為名句。第三句“更”字的使用出神入化。試想本來已經告別的酒都已喝過了,而詩人還要讓朋友再喝一杯,這麼做的意義何在呢?意義就在於詩人既想讓朋友帶走自己的一片深情厚誼,又想通過再喝一杯酒,多留一會兒朋友,給兩人多一點把酒言情的時間。而結句中的“陽關”,本來就在中國之外,而安西更在陽關之外,朋友前途未卜,令詩人非常憂慮,只能反覆叮嚀囑託,千言萬語,欲盡不盡,欲了未了。感情真摯,畫面感人。這樣的詩讀來的確讓人感動不已。


當然這首詩也並不是沒有瑕疵。從格律上看,這首詩的第二三句失粘,這種缺陷是不可原諒的錯誤。雖然《唐詩摘抄》中對這個問題作了圓滑的解釋:“失粘須將一二倒過,然畢竟移動不得,由作者一時天機湊泊,寧可失粘而語勢不可倒轉。此古人神境,未易到也。”但這畢竟是一家之言,不足採信。而不幸的是,也就是從這時起出現了所謂的折腰體七絕,也可以說是這首詩開的惡例或者說是這首詩結出的惡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