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維做了什麼事才出名?

13908201076


王維在歷史上留名,我想主要是他有兩件事最擅長,那就是詩和畫。

對於,我們普通人來說,對他最熟悉的應該就是他的詩了,也就是說他的文學成就。這裡借用蘇東坡一句話來表達應該最恰當不過了,那就是: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這一句可以算是對王維一生才華和成就的總結——詩畫雙絕!

王維詩則為盛唐山水詩之最,而畫則是南宗山水畫之祖。當然,除此之外,王維在音樂、書法、佛學等方面也有很高的成就。

關於王維的詩,大家所熟悉的名句可謂數不勝數了,比如:“遠看山有色、近聽水無聲”、“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紅豆生南國,春來發幾枝”、“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等等。王維的詩意境總是那麼幽美,處處透露著閒適淡然的情趣。

《唐詩品彙》有言:“五古七古,以王維為名家;五律七律五排五絕,以王維為正宗;七絕以王維為羽翼。”詩學家殷璠在《河嶽英靈集》裡提起王維的詩說:“詞秀調雅,意新理愜。在泉為珠,著壁成繪。一字一句,皆出常境。”

王維的詩素有有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意境,這和他本身就是個畫家是分不開的。他的詩總能給人一種身臨其景的濃烈感覺,“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邊塞風景盡收眼中,讓人頓生嚮往之感,大漠的空曠,視覺的享受。

“ 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清而又清,明而又明,以明月,松樹,清泉,石頭,為引,抒發心中情感,自在非常。

王維的繪畫,在開元、天寶年間達一時之盛,明代大書畫家董其昌更是將他奉為“南宗鼻祖”。巨然、米芾承其衣缽,錢鍾書也奉他為“盛唐畫壇第一把交椅”。可謂地位之高,其他人別說望塵莫及,可能連塵都望不到了。

王維(701-761),字摩詰,號摩詰居士,世稱“王右丞”,唐朝著名詩人、畫家。因篤信佛教,又被稱為“詩佛”。


超凡博弈


王維,人生在世一甲子,少年負才名,詩、書、音、畫四絕,意氣風發;暮年成“詩佛”,參禪悟理,學莊信道。他是唐朝時著名詩人,他的故事為當時人所樂道,年少時因詩情出名,青年時因“黃獅子舞被貶官”而出名,中年時因給安祿山當“偽官出名,老年時因信佛而出名,死後因蘇軾的推崇出名,他一生皆名人。

1、少年因才情而出名

很多人第一次知道重陽節要“登高”“插茱萸”,都是因為王維那首著名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王維是山西人,他在這首詩裡提到的“山東”,並不是今天的山東省,而是指“崤山東邊”,也就是他的老家山西。

十幾歲的王維獨自一人來到都城長安,準備參加科舉考試,順便寫下了這首千古傳頌的名詩。

第一次參加科舉考試,沒想到王維這樣的天才詩人,居然名落孫山。再次備考,王維就在“行卷”上做了很多功課。

“行卷”是唐代科舉制度的特殊產物,考生把自己最得意的作品裝訂好,送給京城的大人物們,算是一種自薦。如果大人物認可這位考生的作品,就會向主考官推薦,大大提高考生中舉的可能性。

王維行卷的目標,是京城裡的社交達人玉真公主。王維是個詩、書、音、畫樣樣精通的奇才。王維接近玉真公主,不光展示詩作,也用到了自己的音樂強項。拜見玉真公主時,王維先打扮成樂師模樣,用琵琶彈了一曲《鬱輪袍》,玉真公主聽完讚歎不已。為他引薦玉真公主的岐王此時恰到好處地補一句:這位帥哥不光曲子彈得好,詩寫得更不錯呢!玉真公主接過王維的詩作一看,很驚訝地說:“這都是我平時學習的詩作呀,一直以為是古人的大作,沒想到都是你寫的!”於是玉真公主請王維上座,大家一起談詩論文,聊得很是開心。

、青年時因“黃獅子舞案”被貶而出名

在玉真公主的力薦下,王維不僅順利中舉,而且是當年的狀元。這一年,王維才二十一歲。音樂水平很高的王維中舉後,就被安排了一個“太樂丞”的職務。“太樂丞”雖然只是個八品小官,責任可不輕,主要負責宮中朝中關於禮樂方面的事宜。然而沒想到,王維的大好前途居然栽在一樁莫名其妙的罪名上——沒過多久,宮裡的伶人擅自表演了只能給皇上看的黃獅子舞,身為主管官員,王維被連累受罰,被貶到山東濟州看守糧倉。

王維在濟州待了好幾年,眼看這麼下去就沒有前途了,索性辭官,回到長安做個普通百姓。直到十多年以後,另一位著名詩人張九齡出任宰相,在他的引薦下,王維才重新回到政壇。

好景不長,張九齡不久被罷相,王維也遭到排擠,被派往北方邊境撫慰將士。

還好,王維這次出行沒有白去,給我們留下了另一首名詩《使至塞上》。

如前文所說,王維是詩、書、音、畫四絕,而這首詩就是他“詩中有畫”的最好體現。

《紅樓夢》裡香菱學詩,鑽研的就是“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這兩句。曹雪芹借香菱之口說:其實書裡早就為我們指明瞭方向——“孤煙”是唐朝烽火制度的一種信號。按照當時的規定,烽煙分為三柱、兩柱和一柱。三柱代表情況非常緊急;兩柱代表有異常情況出現;早晚各點一柱烽煙,則代表平安無事。

《資治通鑑》裡寫道,“及暮,平安火不至,上始懼”,說的就是唐玄宗起初不把安祿山叛亂當回事,直到有一天晚上沒有收到平安火的訊息,知道潼關已經失守,這才開始害怕。王維看到的“孤煙”,也正是一柱“平安火”。

三、中年時因當偽官而出名

王維留下來的詩有四百多首,要說到“最重要”的作品,既不是令他年少成名的“紅豆生南國,春來發幾枝。願君多采擷,此物最相思。”也不是他謫居輞川時寫下的千古名句“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而是那首似乎並不出名的《凝碧池》

為何?這首詩救了他的命。

在官場浮浮沉沉幾十年後,五十五歲,王維做到了給事中,這是個正五品的官銜,主要職責是審議百官的奏章。

不幸的是,沒過多久,安祿山的叛軍攻陷了長安。在此之前,唐玄宗偷偷出逃,很多大臣事先沒有得到消息,留在長安成了叛軍俘虜,王維也是其中之一。

安祿山久聞王維的大名,對他倒也客氣,讓他“官復原職”,當了個“偽給事中”。很多大唐官員見叛軍勢大,為了保全性命,就投降做了“偽官”。和他們相比,王維還算有骨氣,為了不和叛軍同流合汙,故意吃藥弄壞了嗓子,假裝得了啞病。不過,他雖然以這個理由擺脫了“偽官”,卻被軟禁在洛陽一座寺廟裡不能自由行動。

安祿山的叛軍攻陷長安後,儼然以天子自居,在洛陽的凝碧池旁大擺筵席,讓樂工都來表演。一名叫雷海青的樂工不堪受辱,憤然起身痛罵安祿山,並將手中的琵琶向他劈頭扔去。安祿山手下亂刀齊出,登時把雷海青砍得血肉模糊。

雷海青以身殉難時,王維並不在現場。事後不久,一位好友來到寺廟中看望他,給他講了雷海青的故事。王維有感於雷海青的剛烈,同時對自己和國家的命運感到很茫然,於是寫下了一首《凝碧池》。

安史之亂平定後,唐肅宗對曾經投降安祿山的大臣嚴厲處罰,最重的處斬,次一等的命其自盡,最輕的也要流放到邊遠地區。王維這個“偽給事中”本來也在被清算之列,所幸有人替他說情,說這首《凝碧池》足以體現他對大唐的忠心。再加上王維的弟弟王縉此時已經做了大官,上書稱情願自己降職,來換取對王維的寬大處理。幾個因素綜合在一起,肅宗最終同意不追究王維。

這麼看起來,《凝碧池》這首詩的重要程度不言而喻。

四、老年時以向佛而出名

官海浮沉數十載,宏偉壯麗的長安城於王維而言彷彿一個旖旎的夢。年少時,這個“九歲知屬辭”的文弱少年為了仕途孜孜苦讀無數個日月;當他終於一舉中第,雄心勃勃,準備大展才幹之際卻屢遭貶謫。

生活的低沉促使他潛心向佛,成了佛居士的他並未丟掉詩人的本分,他仍在作詩繪畫,只是詩味變了,他援佛入詩,以禪理解釋萬事人生,這是王維一生多變詩風的最後一站,也是他人生軌跡的最後一道亮光。他自信一顆向禪的心靈足以消去世上紛擾,從精神上隔絕喧鬧紛逐的人世。

五、去世後因蘇軾的推崇後出名

王維是唐朝著名詩人,那麼詩人蘇軾怎麼評價王維的呢?

詩人蘇軾怎麼評王維其實王維在詩歌上的成就是多方面的。不論是邊塞詩、山水詩、還是絕句等都有膾炙人口的佳作。王維在描寫自然景物方面,有他獨到的造詣。名山大川的壯麗宏偉也好,,邊疆關塞的壯闊荒寒也罷,甚至是小橋流水的恬靜,他都能一一精煉地塑造出無與倫比的生動形象,意境高遠

,詩情畫意融合成為一個有機整體。

其次,在蘇軾看來,王維的詩,詩中有畫。因為在蘇軾看來,王維的詩詞具有很強的立體結構感,給人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所以蘇軾評價到:詩中有畫。另外,在繪畫方面,蘇軾也給予王維很高的評價:“畫中有詩。”因為在王維的畫中透著一絲詩意,能給人一種詩情畫意的感覺。

蘇軾作為一代大家,在文學、書法、繪畫、藝術,甚至是政治上,都有很高的造詣,難得蘇軾對王維評價有如此之高,實屬難得。所以由此可見,王維的書法、繪畫技藝之高超。“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短短八個字,短小精悍,不僅很好地概括突出了王維詩作,畫作的特點,也反映了蘇軾對王維的極高評價,從側面反映出蘇軾對王維的尊敬和崇敬之意。

而蘇軾的這一評價也對王維最中肯的、最客觀的、最敬重的評價,一直後人所借鑑。


陽高快樂


王維的一生,希望能夠讓你對他有更多瞭解王維因父處廉終官汾州司馬,徙家於蒲州(今山西永濟西南),遂為河東人。從小天資聰明,九歲時即能寫文章,十七歲時寫了一首《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詩,膾炙人口,詩云:“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這首詩成為千古傳誦的佳句,顯示了王維超群的才華。青少年時的王維不僅以文章知名,還擅長音樂,尤善彈琵琶。據傳開元九年(721年)春,岐王把他引薦到公主家,在公主面前用琵琶彈奏一曲,名《鬱輪袍》,“聲調哀切,滿座動容”,大受公主稱賞。又進詩若干首,都是人們素所誦讀的詩篇,更令公主稱奇。公主遂召試官至第,舉薦他為解頭,一舉進士登第。王維同唐室親王交往較多,並很被看重。寧王李憲乃玄宗長兄,曾讓太子位給玄宗,倍受玄宗尊寵,一時貴盛。一次寧王見一賣餅者之婦,長得“纖白明媚”,十分喜歡她,便給餅師很多錢,把她納為妾,寵愛無比。過了一年多,寧王問她還想念餅師嗎?並接來了餅師。她見了餅師後,“雙淚垂頰,若不勝情”。時在座的十幾個賓客,皆是有名文士,見此“無不悽異”。寧王讓大家賦詩,王維才思敏捷,最先賦成,詩云:“莫以今時寵,能忘舊日恩。看花滿眼淚,不共楚王言。”詩以春秋時代息夫人的故事來諷詠眼前這位無人身自由的婦女的遭遇,於是寧王乃將她歸還餅師,“使終其志”。王維通過吏部釋褐試,授官太樂丞,正是用其所長。後因擅自令舞黃獅子而被出。黃獅子舞是天子所用樂舞,王維擅自令舞是越格,被出為濟州司倉參軍。開元十四年(726 年)春,王維離開濟州,來到洛陽候選。時韋抗知選事,見王維才學過人,遂辟舉他到朝廷任職。 正在加載王維 開元二十二年(734 年),張九齡任中書侍郎、同平章事。王維獻詩《上張令公》、《獻始公》二首,受張九齡汲引,拜官右拾遺。開元二十五年(737年)轉為監察御史,出使河西。翌年秋,回到長安。開元二十八年(740年)曾以殿中侍御史知南選事。天寶三至四載(744年—745年)任左補闕,遷庫部郎中。這時,其母崔氏病故。王維平時以孝聞名,在居喪期間,他“柴毀骨立,殆不勝喪”。除服後,拜吏部郎中。天寶末年,為給事中。至德元載(756年)六月,安祿山叛軍攻陷潼關,唐玄宗倉皇逃往成都,王維扈從不及,為叛軍所俘獲。他故意服下瀉藥,並假裝喑啞。安祿山素知其才,把他迎置洛陽,拘留在普施寺中,強授偽給事中。一次安祿山於凝碧宮宴會群偽官,召梨園弟子奏樂。時國破淪喪,梨園弟子個個哀嘆流淚不止,無心奏樂。樂工雷海清更是不勝悲憤,扔下樂器,向西慟哭。安祿山惱怒,把他綁在戲馬殿前支解而死。王維聽到此事後很悲惻,便寫詩道:“萬戶傷心生野煙,百官何日再朝天?秋槐葉落空宮裡,凝碧池頭奏管絃。”表達了他對唐廷的眷念之意。至德二載(757年)十月,官軍收復了東都。王維以受偽官與鄭虔等皆被囚禁於宣陽裡楊國忠舊宅。宰相崔圓知王維等三人善畫,遂召王維等三人於其私第作壁畫數幅。當時崔圓功勳很大,王維等人望其救解,故“運思精巧,頗絕其能”。後肅宗返回長安,凡朝官受安祿山偽官者,據情節不同,分六等治罪,王維被定為三等罪。因肅宗曾讀過他的《凝碧詩》,嘉獎他的忠誠。其弟王縉時任刑部侍郎,又請求以己官為兄贖罪,肅宗特加宥免,貶為太子中允。乾元中(758年—759年)遷任太子中庶子、中書舍人,不久再遷給事中,轉尚書右丞。王維以弟王縉久任蜀州刺史,不能入為京官,於是上表朝廷說:“己有五短,縉有五長,臣在省戶,願歸所任官,放田裡,使縉得還京師。”朝廷沒有怪罪他,過了很久,才召王縉為左散騎常侍。王維兄弟都奉事佛道,平時常吃蔬食,不吃葷腥。到了晚年,則長年吃素食,不穿文彩錦繡衣服。他曾得宋之問的藍田別墅,在輞口(在今陝西藍田縣境),綠樹環繞房舍,為風景勝地,有華岡、欹湖、竹裡館、柳浪、茱萸沜、辛夷塢諸景點,與道友裴迪“浮舟往來,彈琴賦詩,嘯詠終日”。又將諸友聚集在其田園所作的詩蒐集成編,號《輞川集》。王維在京師多與名僧來往,每日施捨給幾個名僧飯食,“以玄談為樂”。他在京師的居第,只有茶鐺(煮茶器皿)、藥臼、經案、繩床而已。每當退朝之後,則點起香,獨自一人靜坐,以誦讀經書為事。妻亡三十多年,也不再續娶,又無子女,三十年“孤居一室,屏絕塵累”。上元二年(761),王維病卒。終年六十一歲。在臨終之時,王維忽然索求筆墨,寫信與在鳳翔的王縉訣別,還與平生親故寫了數張訣別書信,其中內容“多敦勵朋友奉佛修心之旨”,寫完擱筆而死。


月夜luck


01

如果讓他們都失掉作詩的能力,那麼在唐朝的詩人裡,誰最有魅力?

答案是王維。

就算不會作詩了,王維還有他的音樂。

王維的祖父王胄曾擔任協律郎一職。協律郎是個什麼官呢?

還記得西漢時期的那個音樂家李延年嗎?因為他的一首“北方有佳人,絕世而獨立”,他的妹妹就成了漢武帝的愛妃。

漢武帝太欣賞他的音樂才華了,特意為他設置了協律都尉這個官職。

這個掌管音樂的官發展到唐朝,就叫協律郎。

王維的身上有著家族遺傳下來的音樂基因,所以這位我們眼中的大詩人,其實還是一位音樂家。

開元九年,青春意氣的王維從山西老家來到長安應試。

一進京城,他就聽說了一個糟糕的消息:詩人張九皋已經通過關係被內定為本次殿試的第一名了。

王維憂從中來。幸好,岐王李範是非常賞識他的。

李範為他出了一個主意,讓他在殿試到來之前準備好清新雋永的詩作十首,再譜一曲能夠動人心絃的琵琶曲,或許能夠改變局面。幾日後,李範把王維引薦給當時唐玄宗非常信賴的玉真公主,並讓王維當場為玉真公主彈奏他新譜寫的《鬱輪袍》。

動人的旋律和卓越的琴技深深打動了玉真公主,在場的所有人也都為之擊節讚歎。

這時,王維又獻上事先準備好的詩卷,公主讀罷驚歎不已。

原來這些詩公主早已讀過,本以為是古代賢人所作,沒想到竟是眼前這個青年才子所為。

再後來,我們都想到了,原來的內定被取消,王維蟾宮折桂。

這是唐代小說《集異記》中所記載的。

小說的真假有待考證,但即便是假的,這個故事能以王維作為原形,還是能說明一些問題的。

就像《三國演義》裡的“借東風”一段也為作者杜撰,但羅貫中把這個故事放在諸葛亮身上,而不是張飛,就是這個道理。

就算不會作詩了,王維還有他的繪畫。

蘇軾是個眼光極高的人,他甚至看不上孟浩然和白居易的詩。

但對於王維,蘇軾是這樣評價的:“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

如果你覺得他的詩好,那麼他的畫跟詩一樣好;如果你覺得他的畫好,那麼也不應該錯過他的詩。

總之,王維的詩有多精,他的畫,就有多妙。

就算不會作詩了,王維還有顏值。

也許你會說,這算什麼本事?這當然不算本事。

不過在一個人的整體魅力中,這也是不可少的吧。

試想一下,某個俊朗帥氣的男明星忽然就變成了《西遊記》裡妖怪“奔波兒灞”的樣子,那粉絲大概是要哭成一片了。

王維的相貌到底什麼樣呢?“妙年潔白,風姿都美”,古書裡是這樣描繪他的。

翻譯過來大概就是:青春,英俊,瀟灑,勻稱。

好一個王維!

02

一個如此才華橫溢的偶像,他的故事該如何開始呢?

新豐美酒鬥十千,咸陽遊俠多少年。

相逢意氣為君飲,繫馬高樓垂柳邊。

——《少年行四首·其一》

一出場,王維就用酣暢豪飲和慷慨好客扣響了都城長安的大門。

城中的人被這巨大的扣門聲驚動了,是誰如此光芒四射?是一個歷經風雨的豪傑嗎?

不,像這座城市曾湧現出的那些遊俠一樣,他,只是一個少年。

是的,這個少年來了,帶著熱情與意氣來了。

很快,王維成了長安城的寵兒。

上至王公貴胄,下到黎民百姓,王維已是所有人心中炙手可熱的明星。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或許別人的十七歲還在家中寒窗苦讀吧,可王維的十七歲,卻已在少年成名後泛起了那一抹思鄉的愁緒。

正如蘇軾所說,王維的詩大多是畫面感極強的。

而這首詩不然,沒有明麗的畫面,只有質樸的語言,平實的幾句話,卻又有動人心扉的力量。

詩人的語言往往和人的外表一樣,年輕時好打扮修飾,上了年紀,才又迴歸自然。

王維十七歲便有如此質樸的詩句,說明他那時的內心已然非常豐富了。

古人二十歲為弱冠,即成年。

很多人都會在自己的成人禮上收到一個禮物,但我想,沒有誰會比王維收到的禮物更令人羨慕的了。

王維在公元701年出生,在公元721年,也就是他整整二十歲的時候,王維進士及第,成了長安城中熠熠生輝的狀元郎。

之後,王維被封為太樂丞,掌管宮中音樂和禮儀。

03

就像“成也蕭何敗也蕭何”一樣,王維的成功離不開音樂,但他的第一次災難,也是因為音樂。

你是不是在想,這麼一個整天跟音樂打交道的官,離政治的敏感地帶有十萬八千里,能惹來什麼麻煩呢?

可事實就是這樣的,只因為他在一次排練舞蹈時看了伶人舞黃獅,而“黃”這個尊貴的顏色只能為帝王所賞,年輕的王維就從一屆京城高官被貶為濟州的糧倉保管員。

從此,世事艱辛,他嚐了個遍。

到公元725年的時候,王維已經在濟州司倉參軍這個位子上蹉跎了四載,對官場失望,感前程渺茫。

尤其是對家人,無論是年邁而不能侍奉的母親,還是久別而無法團聚的妻子,他都深感愧疚。

終於,王維等來了他的自由身。

這一年唐玄宗泰山封禪,大赦天下,他這個貶官總算有了辭職的資格,王維如離弦的箭一般奔回家中。

公元729年,王維回到京城,潛心理佛,並結識了孟浩然。

這樣清幽的生活,尤其是與妻子琴瑟和鳴的日子讓王維錯以為噩夢都結束了,可他哪裡知道,一切才剛剛開始。

王維而立之年時,他深愛的妻子竟突然撒手人寰,離他而去。

還有一種說法,說王維的妻子是難產而亡,如果是那樣的話,同時失去愛妻和尚未謀面的孩子,對於這個三十歲的男人來說,該是怎樣一種挖心蝕骨的痛啊!妻子走了,王維沒有寫一首詩來送別,但他卻用終身不再續絃來紀念這段愛情。

也許在王維的心裡,只有後半生裡每一分每一秒的相守,才能詮釋出他對妻子的懷念。

這樣的詮釋,勝過千萬滴眼淚,也勝過千萬首詩。

他無法用肉體來對抗死亡,卻可以用精神來捍衛不渝。

妻子去後的第二年,王維漫遊巴蜀。

這是王維第一次試圖用潺潺流水和不老青山來對抗人世的苦難。

言入黃花川,每逐青溪水。

隨山將萬轉,趣途無百里。

聲喧亂石中,色靜深松裡。

漾漾泛菱荇,澄澄映葭葦。

我心素已閒,清川澹如此。

請留磐石上,垂釣將已矣。

——《青溪》

歡跳的流水是這寂靜青山裡的精靈,而水色卻在深松翠柏裡顯得格外寧靜。

水草在溪流中輕輕搖曳,蘆葦在碧水中呈現倒影。

他的心早已安然,如同這清澈的流水一般。王維勝利了。

蜀地的風光撫平了他的傷痛,從此他知道世間不只有不堪,在廣袤的山水裡,還有一種滋味叫清歡。

在接連的打擊之後,上天終於睜開了他昏昏欲睡的眼,看到了人間還有一個苦命的人,叫王維。

幾年後,一代賢相張九齡走馬上任,他把已漸漸被朝廷遺忘的王維拔擢為右拾遺。

這個右拾遺,官位雖不高,卻可以為皇帝建言獻策。

張九齡相信,以王維的才華,前途是不可估量的。

然而張九齡失算了,僅過了一年,西域發生戰爭,王維調任監察御史,並伴隨著一道聖旨離開京城,擔任河西節度使判官去了。

降職邊塞,這顯然是王維又犯了錯。

可他什麼錯也沒犯,不過是張九齡因遭奸人誣陷而降職,王維也就跟著一損俱損了。

如果一定要找一個王維自己的原因,那大概和這件事有關。

唐玄宗的哥哥寧王李憲依仗自己的權勢強搶民女,破壞了一個賣餅人本來寧靜的生活。

一日李憲宴請賓客,竟把那賣餅人召至府中,女子見到原來的丈夫潸然淚下。

王維聽說了事情的原委,怒髮衝冠,當場作了一首《息夫人》來諷刺李憲荒淫無恥的行徑。

在宗室的兄弟中,唐玄宗跟李憲的關係又尤為親密,而李憲又對王維懷恨在心。

王維被排擠出京城,也就不難理解了。

單車欲問邊,屬國過居延。

徵蓬出漢塞,歸雁入胡天。

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

蕭關逢候騎,都護在燕然。

——《使至塞上》

這就是王維走出中原時的心情。

他覺得自己彷彿是一棵飄搖不定的蓬草,一隻無奈北歸的孤雁。

“蓬”與“雁”,多是漂泊無依的遊子的象徵,王維作為朝廷命臣卻用它們來形容自己,可見內心有一種被拋棄的荒涼。

忽然,大漠中的一道孤煙在他的眼前直衝雲霄,寂寞卻堅毅;莽莽黃河盡頭的落日啊,悲涼但雄渾。

這一幅畫面瞬間治癒了王維,既然註定要大漠窮秋,何不縱情馳騁,這邊塞風光何嘗不是另一種清歡呢?

04

王維吹了一年邊塞的風,也享受了一年自由的時光。

在那無垠的大漠中,漫天是黃沙,沒有人去在意這個顏色;在那硝煙瀰漫的戰場上,號角邊聲,也不會有人盯住他的詩不放。

在這裡,王維可以與戰場歸來的將士們一起策馬奔騰,追鷹逐兔,濺起的塵埃彷彿將苦惱隔離。

古往今來多少人痛訴過邊塞的苦,而王維,他難道沒有苦嗎?當然有,不過是苦中亦能作樂罷了。

王維愛上了這裡,可上天往往以奪走你的摯愛為樂。

次年,河西節度使崔希逸改任河南尹,秋,王維自河西返歸長安。

等到他再回到長安時,一切都變了模樣。

唐玄宗醉倒在楊貴妃的溫柔鄉里,忘了政事;當年誣陷張九齡的那個李林甫如今已在丞相的寶座上穩如泰山;狼子野心的安祿山也大搖大擺地走進朝廷,並深得玄宗的信任與器重;對王維有著知遇之恩的張九齡病故;在詩歌上與他惺惺相惜的孟浩然病故。

心意相通的人接連離他而去,早已傷透他心的官場卻更加黑暗,這裡再沒有什麼值得他留戀的了。

可他數次提出辭官,卻終沒得到允許,他與這不堪的塵世彷彿是一雙握著的手,他努力著鬆開,對方卻愈發緊了。

當王維為這掙脫不掉的浮世而苦惱時,他一下子想到了他的名字。

名維,字摩詰,這是母親為他而取。

維摩詰是印度一位得道的高僧,篤信佛教的母親在他生命之初就為他設定好了一顆禪心,難道這顆禪心可以輕易被塵俗擾亂嗎?

喧囂不放過他,但他的心中自有寧靜。

在長安城東南方向的四十里處,有一座叫做藍田的縣城,自古以來,這裡以盛產美玉而著稱。

從藍田再往東南三十里,便到了輞川鎮,這裡青山逶迤,奇花遍野,瀑布與溪流飛漱其間,“終南之秀鍾藍田,茁其英者為輞川”。

武則天時代的名臣、同時也是那一時期文壇上的大人物宋之問,曾在這裡修建過一棟別墅。

如今,這棟別墅已許久沒有主人了。

也許是緣分吧,王維每次去禪院裡與僧人探討佛法時總要路過這座別緻的宅院。

這裡幽靜而安寧,如世外桃源一般,讓他心生嚮往。

後來,王維成了這裡的新主人,從此在長安與輞川間,過著半官半隱的生活。

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

返景入深林,復照青苔上。

——《鹿柴》

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

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

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

——《山居秋暝》

空山,一座又一座空山,如此人影足跡、樹木繁茂、泉水擊石、浣女嬉戲的山,在王維的筆下,怎麼就成了“空”山?

的確,輞川別業附近的這些山並不空,但在王維眼裡,它們卻是“空”的。

不僅是這些山,萬事萬物在經歷了宦海沉浮、官場險惡的王維的眼裡,都是“空”的。

這大概就是佛語裡常說的“色即是空”。

天色雖已晚,卻有明月相照,晚又何妨?群芳已凋,卻有青松常在,寒又何懼?

還有那潺潺清泉泠泠作響,還有那春天一樣的少女林中嬉戲,還有那充滿煙火氣的漁船勞作,連無限高潔的蓮花都為之盪漾,又何況是王維呢?

“自古逢秋悲寂寥”,王維卻在這萬物凋零、悽神寒骨的秋季裡、深山裡看到了蓬勃的春意,是啊,比之世事的艱難和政治的險惡,秋,也未嘗不是美好的。

怪不得《楚辭》裡說:“王孫歸來熙,山中兮不可久留。”而王維卻說:“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

在這十二年的光景中,王維每當被朝廷的黑暗和世事的艱難折磨得透不過氣時,輞川別業裡的日子總能像密林裡漏下的日光,給他的生活以光亮。

05

公元756年,不堪的浮世與殘忍的命運再次聯起手來向王維發難。

這一年的六月,安祿山攻破潼關,唐玄宗逃亡蜀地,而王維,卻被俘長安城。

安祿山深知王維的才華,當初唐王朝不放過他,如今的安祿山也不放過他。

安祿山把王維押解至洛陽拘禁起來,強迫王維為他效力辦事。

王維當然不想,可他隻身陷入叛軍,朝廷不能給他半點支援,他又能怎麼樣呢?

八月,安祿山在凝碧池宴請群臣,命梨園樂工為其奏樂。

諸樂工回想起曾在唐皇宮裡與玄宗、貴妃共同排練的一幕一幕,不禁唏噓,相對而泣。

安祿山見此情景,恐亂軍心,威脅樂工們落淚便要斬首。

其中一個樂工聽到這樣的話憤怒著站起來,把手中的琴狠狠摔在地上,向西慟哭。

然後安祿山就真的把這個樂工五馬分屍示眾了。

王維在獄中聽聞此事,泣不成聲,賦詩道:“萬戶傷心生野煙,百官何日再朝天?秋槐葉落空宮裡,凝碧池頭奏管絃。”

九月,王維萬般無奈之下出任偽職。

第二年,官軍收復東都洛陽,把在洛陽的叛軍連同陷賊官員一同押回長安。

這其中,便有王維。

長安城失守,王維被關進叛軍的監獄;如今長安城奪回來了,王維又因為曾出任偽朝而身陷唐王朝的囹圄。

幸虧那首《凝碧池》裡的“百官何日再朝天”讓朝廷讀出了王維的忠心,唐肅宗才免了他的罪過。

王維被這浮世牽絆了大半生,五十七歲後卻迎來了仕途的順風順水。

從恢復原職到官居尚書右丞,於別人或許是莫大的榮耀,但對於早已看淡世事的王維來說,這大概還抵不上終南山上的一片雲。

中歲頗好道,晚家南山陲。

興來每獨往,勝事空自知。

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

偶然值林叟,談笑無還期。

——《終南別業》

06

一千年後,人們談起王維,喜歡談他年少成名,喜歡談他的“尚書右丞”,喜歡談他與李白、杜甫並稱為“天才、地才、人才”。

其實王維自己根本不在意這些,那他在意的是什麼呢?

他在意的是家鄉的一朵梅花:

君自故鄉來,應知故鄉事。

來日綺窗前,寒梅著花未?

——《雜詩三首·其二》

他在意的是南國的一顆紅豆:

紅豆生南國,春來發幾枝?

願君多采擷,此物最相思。

——《相思》

他在意的是輞川別業裡的一株辛夷:

木末芙蓉花,山中發紅萼。

澗戶寂無人,紛紛開且落。

——《辛夷塢》

我們與王維都掙不脫這浮世。

我們是身在心也在,而王維,他是身在浮世,心向清歡。


歷史又生花


王維是豪放派詩人的代表,是我國古詩的主要輸出人物,王維一生中寫下很多有名的詩句,他的詩句經常被現代人來引用,王維不僅會作詩,畫畫也是非常一絕,他的作品被人們評為是畫中有詩,詩中有畫,這是一個相當優秀的詩人。

一、王維是唐朝的

王維是哪個朝代?王維是在唐朝時期的著名詩人,王維和他的弟弟都是特別有名神童,在小的時候就有很深造詣,王維在十五歲的時候已經開始參與科舉考試,並且一戰成名,是所有考試者中最年輕,最有才,不僅在書畫方面有很深造詣,在音樂方面也非常有天賦。

王維科考之後有很多達官貴人都伸來橄欖枝,都覺得王維的前途一片光明,王維在考上狀元之後就被任命為太樂丞,不過後來因為一些原因也就被連累下來,讓他去參軍為國效力,張九齡當丞相時候,他看重王維才能,於是把王維封為右拾遺。

王維在忙碌政務的時候也適量陶冶情操,在山上為他自己建一個別墅,別墅旁邊有錢也有湖,景色非常怡人,詩人生活都是比較灑脫,王維就非常懂得享受生活,王維還經常邀請好友來他的府中做客,後來還有人專門到他的故居去觀看。

二、王維被捕入獄

王維一輩子是大起大落,當過官,貶過官,還入過獄,在安史之亂之後,王維被迫當幾天官,後來戰爭平息之後,王維就被捕入獄,都以為他成反派,按律是該被斬頭,當時又念及王維寫的詩抒發亡國情懷,他的弟弟還為他平反,殺頭之罪也就免。

在公元761年的時候王維因病去世,在臨死時候堅持寫信向朋友辭別,王維有很深政治抱負,只不過一直都沒有得到體現,在自己打算報效祖國的時候又因為當時朝廷動盪而意志消沉,王維大部分生活都是在隱居狀態。




書生系


王維是唐朝著名的詩人,在書畫和音樂方面也頗具造詣,從15歲就開始參加科舉考試,17歲所著《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驚豔世人(這個山東並非指如今的山東省,而是指華山東面的老家),高中狀元之後被任命為太樂丞,後來在一起巨大的貪汙案中被連累,朝廷讓他參軍為國效力,張九齡做丞相時又任命他為右拾遺,再安史之亂被牽扯,王維被捕入獄。





得之


王維是狀元出身,精通詩,畫,書,音,他有很多詩都是流傳千年的經典,但是他的成名作其實是他17歲寫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開篇7個字就驚豔世人。他從小才高八斗,身邊眾才子相擁,但到了佳節還是心生落寞之情。此詩一問世,就在洛陽廣為流傳,他也是一詩成名,為今後考上狀元,奠定了基礎。


何如舊煙


在唐朝,在那個詩歌的黃金時代,出現了一些神童,他們很小就能夠寫詩,而且寫的都挺好的,本文就要介紹這樣一位神童詩人。

他9歲時就能寫詩,雖然9歲寫的詩現在是找不到了,但是我們卻可以找到他16歲---20歲這個期間寫的詩歌,“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這兩句千古名句是他18歲的作品,聰明智慧可見一斑;他早年積極進取,只想為國家,為朝庭做點自己的事情,而且也希望朋友們和俊傑能夠都出來,貢獻力量,他這樣寫“吾謀適不用,勿謂知音稀。”安慰友人,這次雖然不得意,沒關係,下次再來;他看不慣奸妄小人當道,大膽的進行了抨擊,“誰憐越女顏如玉,貧賤江頭自浣紗”,他寫出不滿,可是他又很無奈,因為他知道有些事情不是他一個人的力量能夠解決的;他在邊塞上呆過幾年,寫過一些歌頌邊塞將士的詩歌,不過他並不是邊塞詩派。

他努力了,可是沒有結果;開元盛世是如此的輝煌,卻又是如此的短暫,曾經引薦他的張九齡被貶了,李林甫掌握了大權,他的很多想法和很多見解不被接受,他心灰了,他意識了,他亦官亦隱,可是他並不知道,更大的災禍在向他襲來。

安史之亂爆發了,叛軍以摧枯拉朽之勢攻入了長安,達官貴族們紛紛避禍,而他卻沒有來得及逃走,被俘;安祿山聽說捉到了他,特別的高興,讓他出來接受職位,他雖稱病,但仍被叛軍送至洛陽,接受偽職,被囚禁了起來,萬般無奈之下,性命要緊,他做了叛軍的給事中,在一次宴會中,他悲傷之餘,暗中作詩一首,“萬戶傷心生野煙,百官何日再朝天。秋槐葉落空宮裡,凝碧池頭奏管絃。”可能連他自己也沒有料到,就是這首詩,在今後和未來的日子裡,救了他。

長安被收復了,曾經接受叛軍官職的人都被投入了監獄,而他呢,有人跟他求情,他的弟弟也在想方設法的營救他,他終於沒事了,而且還得了個太子中允的官職。他該高興嘛,這時候,他已經57歲了,離他的生命結束還有三年的時間,他少年得意,青年奮發,中年頹唐,這個時候,他已經不再想那麼多了,他只想安安穩穩的把他的人生走完。

後來,他被遷為尚書右丞,可是他覺得對他來說,這已經沒有意義了;他隱居輞川,寄情山水,描繪山水田園風光,他這樣寫“晚年唯好靜,萬事不關心”,“君問窮通理,漁歌入浦深”;很多人說他消極了,可是如果你也像他一樣經歷了太多的磨難,你又能怎麼樣呢?他成為盛唐時期山水田園詩派的重要詩人,他度過最後的安穩的時光;不但這樣,他還工畫,在他的畫中,也可以看出他的詩歌;後代的著名詞人和文學家蘇東坡就“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他是一位畫家,更是一位詩人。

他走了,僅僅活了60歲,卻留下了很多很多,我們無意苟求古人,他被稱之為“詩佛”,是盛唐極負盛名的一位詩人,就讓我們一起來緬懷他吧,輕輕的對先生說一句“走好。”


餘歡說歷史


在唐朝,在那個詩歌的黃金時代,出現了一些神童,他們很小就能夠寫詩,而且寫的都挺好的,本文就要介紹這樣一位神童詩人。

他9歲時就能寫詩,雖然9歲寫的詩現在是找不到了,但是我們卻可以找到他16歲---20歲這個期間寫的詩歌,“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這兩句千古名句是他18歲的作品,聰明智慧可見一斑;他早年積極進取,只想為國家,為朝庭做點自己的事情,而且也希望朋友們和俊傑能夠都出來,貢獻力量,他這樣寫“吾謀適不用,勿謂知音稀。”安慰友人,這次雖然不得意,沒關係,下次再來;他看不慣奸妄小人當道,大膽的進行了抨擊,“誰憐越女顏如玉,貧賤江頭自浣紗”,他寫出不滿,可是他又很無奈,因為他知道有些事情不是他一個人的力量能夠解決的;他在邊塞上呆過幾年,寫過一些歌頌邊塞將士的詩歌,不過他並不是邊塞詩派。

他努力了,可是沒有結果;開元盛世是如此的輝煌,卻又是如此的短暫,曾經引薦他的張九齡被貶了,李林甫掌握了大權,他的很多想法和很多見解不被接受,他心灰了,他意識了,他亦官亦隱,可是他並不知道,更大的災禍在向他襲來。

安史之亂爆發了,叛軍以摧枯拉朽之勢攻入了長安,達官貴族們紛紛避禍,而他卻沒有來得及逃走,被俘;安祿山聽說捉到了他,特別的高興,讓他出來接受職位,他雖稱病,但仍被叛軍送至洛陽,接受偽職,被囚禁了起來,萬般無奈之下,性命要緊,他做了叛軍的給事中,在一次宴會中,他悲傷之餘,暗中作詩一首,“萬戶傷心生野煙,百官何日再朝天。秋槐葉落空宮裡,凝碧池頭奏管絃。”可能連他自己也沒有料到,就是這首詩,在今後和未來的日子裡,救了他。

長安被收復了,曾經接受叛軍官職的人都被投入了監獄,而他呢,有人跟他求情,他的弟弟也在想方設法的營救他,他終於沒事了,而且還得了個太子中允的官職。他該高興嘛,這時候,他已經57歲了,離他的生命結束還有三年的時間,他少年得意,青年奮發,中年頹唐,這個時候,他已經不再想那麼多了,他只想安安穩穩的把他的人生走完。

後來,他被遷為尚書右丞,可是他覺得對他來說,這已經沒有意義了;他隱居輞川,寄情山水,描繪山水田園風光,他這樣寫“晚年唯好靜,萬事不關心”,“君問窮通理,漁歌入浦深”;很多人說他消極了,可是如果你也像他一樣經歷了太多的磨難,你又能怎麼樣呢?他成為盛唐時期山水田園詩派的重要詩人,他度過最後的安穩的時光;不但這樣,他還工畫,在他的畫中,也可以看出他的詩歌;後代的著名詞人和文學家蘇東坡就“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他是一位畫家,更是一位詩人。

他走了,僅僅活了60歲,卻留下了很多很多,我們無意苟求古人,他被稱之為“詩佛”,是盛唐極負盛名的一位詩人,就讓我們一起來緬懷他吧,輕輕的對先生說一句“走好。”

這是最近寫的文章,正好可以解決你的問題。


小趣逗聞hs


王維字摩詰、最高官職是尚書右丞、故後世人稱王右丞。他不到二十歲時、詩文就很有名、同時又精通音樂、琵琶彈得非常好。在十七歲時離家遊學、來到長安、洛陽等地。就在這年的重陽節、洛陽人們接照節日的習俗、插茱萸、飲菊花酒、並登高遊覽、王維獨在異鄉、看見人們忙過節、自已更加懷念家鄉的親人、十七歲的他作了一首七絕《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非常有名流傳千古的佳作之一。王維在長安經常在貴人家出入交遊、唐玄宗的弟弟、愛好文學藝術的岐王李範對王維十分賞識。經他的邦忙、王維應考中了第一名進士。他博學多才、在詩歌、繪畫和音樂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詣。尤其是詩歌、其聲名幾可媲美李白和杜甫。除了詩歌外、他的水墨山水畫、筆力雄健、獨具風格。被蘇東坡贊為“詩中有畫、畫中有詩”。因此他是唐代一位傑出的藝術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