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唐代詩人王維的哪首詩最富有禪意?為什麼?

羈文


我覺得王維的《辛夷塢》非常富有禪意:

一,花開無言,花落無語。一切任憑自然。“為無為,事無事,味無味”(老子),正是其最佳寫照。草木有本性,何求美人折。更是它的聯想。禪意盎然。

二,解“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異空,空不異色”已達非常巧妙之“大方便”水平。令人拍案叫絕。


覺呈


唐代詩人王維哪首詩最富有禪意?為什麼?

個人認為,王維的作品當中,最有禪意的非《鹿柴》莫屬:

空山不見人,

但聞人語響,

返景入深林,

復照青苔上。

在對《鹿柴》的禪意進行具體解析之前,首先通過幾個小故事來幫助我們理解什麼是“禪”。

佛經裡有關“禪”的最早記載可能是靈山法會上“釋迦拈花,迦葉微笑”的描述,這個描寫就很有禪意。釋迦牟尼為何拈花,迦葉又為何微笑,說不清、也不必說,其中的微妙盡在不言中,這就是“禪”的最初蹤影。所以從根本來說,“禪”並沒有一個嚴格的本義。

中國佛教禪宗的創立者是慧能禪師,他繼承了弘忍法師的衣缽。弘忍法師之所以將衣缽傳給慧能,是因為他所作的一首偈語: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染塵埃?

慧能通過這幾句話表達了他對人的本性和自性的領悟,直指人心,見性成佛。他曾說:“萬法盡在自心,何不從心中頓見真如本性?”這真如本性就是佛心啊!佛心“無念、無相、無住”,沒有任何固定的想法,沒有固定的形狀,沒有固定的位置,也就是“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這種觀點也是對佛家《心經》所言“

五蘊皆空”的進一步闡述。

第三個故事的主角同樣是慧能禪師,地點則是在廣州法性寺的講經會上。

講經會上,風吹幡動,一僧說是風動,另一僧說是幡動。慧能則說:不是風動,也不是幡動,而是心動,“此言一出,全場大驚”。為什麼會全場大驚?

因為無論是風動還是幡動,在佛家看來都是暫時的,是變相、幻相,這一切都是過眼雲煙,與人無關。真正引人深思的是由此而來的爭論才與人有關,是人的心動了。慧能撥開風動、幡動的迷霧,直指人心,讓人頓悟。

最後一個故事,是關於青原惟信禪師對禪學觀照世界的“三段論”,他說:

老僧三十年前未參禪時,見山是山,見水是水。及至後來,親見知識,有個入處,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而今得個休歇處,依前見山只是山,見水只是水。

在青原禪師看來,禪,讓自己認知得到提升,又在提升後迴歸,迴歸得幾乎與原來無異,卻已然不是原來。從表象到具象到本我,這便是禪的境界不斷提升的過程。

現在,我們再回過頭來看看王維這首《鹿柴》,從他的字裡行間,一字一句來體悟其中的禪意:

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

這兩句詩淺顯直白,運用了反襯的寫作手法。以動襯靜,有、無之間深得禪宗“機鋒”的精髓,在動、靜之間轉換自如。

空寂的山林傳來人說話的聲音,但是四處張望也看不到有人,人聲響過之後,更顯得山林寂靜。是空山嗎?不是!不是嗎?看不到有人。是寂靜嗎?有人說話;喧囂嗎?人聲散過,山林更寂靜。這樣相互對立,相互轉換,就如慧能禪師所言:不是風動,也不是幡動,是我們的心在動。

詩人撥開這些表象,將思緒和目光投向那空山,投向那人語者,這便是禪意的直指本心。

反景入深林,復照青苔上

落日的餘暉照入深林,又照在青苔之上。一個“復”字,說明之前陽光也曾照到過青苔。但無論陽光照沒照到,青苔就在那裡,不是因為陽光照到才有的青苔,也會不因為陽光照不到而青苔就不見了。

落日映照下的光影,如同真如自體所具有的智慧,它永恆不滅,遍照四法界,心中的佛性在剎那之間被觸發。詩人在這剎那之間看透了世間萬相的生滅,萬相為空,萬相不著。

道安《安般守意經》說:“得斯寂者,舉足而大千震;揮手而日月捫;疾吹而鐵圍飛;微噓而須彌舞。”這種空寂是人心的真正頓悟,達到了“真如”,這是內心的真正自足、自信,得到真如的內心無比強大,一切邪妄不能改變他,達到了真如的精神的無比充盈。

我們無法針對禪意給出一個具體的定義來分析《鹿柴》,就猶如“釋迦拈花,迦葉微笑”一般,一切微妙的感覺盡在不言中。所以,各人有各人的“禪”,非要給出一個框框也就失去了“無念、無相、無住、”的佛心真意。

這短短二十個字,有人看到詩中有畫,有人看到畫中有詩,也有人看到重重迷霧後直指本心的禪意。詩人通過有、無的轉換,悟透了“復照青苔上”的真我。


燕子的濤寶


詩言志,文言情。詩家通過一首詩作,傍人便可揣其心志與生活方向和生存方式。

不再它論,單述兩首能表明王維禪心向佛的大致概況。

其一。

《積雨輞川莊作》:

積雨空林煙火遲,

蒸藜炊黍餉東菑。

漠漠水田飛白鷺,

陰陰夏木囀黃鸝。

山中習靜觀朝槿,

松下清齋折露葵。

野老與人爭席罷,

海鷗何事更相疑?

這一天下雨了,到了餉午時分,雨才方停。空寂的叢林中,已有炊煙裊裊升起。農家婦蒸了藜菜,煮好了小米飯,要送給在東邊地裡幹活的家人吃。雨後的水田上,不時有白鷺飛過,密密的樹林蔭中,有黃鸝鳥在婉轉啼鳴。

我本喜歡幽靜,早上去觀看木槿花開。現在我準備在松樹下吃齋飯,吃飯後要去採摘帶露水的葵菜。現在,我一心向佛,已經與世無爭了,那海鷗又因何對我起疑又說三道四呢?

從這一點可看出當時的王維已經禪入佛門了。

其二。

《過香積寺》:

不知香積寺,

數里入雲峰。

古木無人徑,

深山何處鐘?

泉聲咽危石,

日色冷青松。

薄暮空潭曲,

安禪製毒龍。

我不知道香積寺在什麼地方,走了數十里又走進了雲霧繚繞的山峰中。到處古樹林立沒有可供人走的小路,可是深山之中不知哪裡又傳來了敲鐘的聲音。這裡危石到處有,溪流泉水發出了嗚咽之聲。青松雖然蔥鬱,但日光也顯得充滿了寒意。我看好這傍晚時的空潭邊,尚可安於打禪唸經,只有禪佛唸經方可除去心中的雜念啊!

此詩多含蒼涼哀嘆之意。雲霧繚繞,泉流嗚咽。危石林立,即是日頭也不送人溫暖。只有山中的鐘聲才能給予理解和同情。哎,什麼都不想了,唯有一心向佛才能平靜我的心思啊!


福自福地來wjf


王維是唐朝最著名的山水派大師,由於他中年以後篤信佛教,在藍田的別墅,在終南山的美麗山水中,寫下了很多富有佛教色彩的詩歌,這些詩歌具有濃厚的禪意,所以,王維又被譽為詩佛。

佛教是外來的宗教,而建立在佛教的基礎上的禪宗,才是中國人真正的佛教。事實上,禪宗在佛教的基礎上,吸取了儒家道家特別是道家的思想,創造出一整套禪宗的哲學。所以,我們要想了解王維的哪一首詩最富有禪意,我們就要了解,禪宗的精神是是什麼。

禪宗紛繁複雜,它的精神浩蕩無限,一下子在很短的篇幅之內說不清楚,我們選擇重點談一談。

第一,禪宗繼承了佛教的無、虛空的概念。禪宗以無念為宗,以虛空為最高境界,人生得意與失意交織的王維認識到,心空則無慾,無慾則無執,無執則無痛,無痛則無生,如此方能達到彼岸實現涅槃。

第二,禪宗尋求內心的超越。禪宗強調佛就在心中,涅盤就是生命過程之中,理想就是現實生活之中。這樣,禪宗就把彼岸世界轉移到現實世界,把對未來生命的追求轉換為內心反求。其實王陽明的心學,很大一部分就是吸收了禪宗的思想。

第三,禪宗主張本來無一物。既然如此,時間的一切對立,什麼富貴與貧窮,什麼發達與困頓,什麼是非與榮辱,一切都是幻象,所以,一個人了悟萬物如夢如幻,一切皆空,做到忘卻情慾,超越自我,也就不存在生命與萬物、主體與客體的對立了。為此,他們特別強調"無念"的重要性,"念",指妄念,要求人們不被糾纏於種種差別的妄念所迷惑。

王維是在理想破滅之後投向佛教的,他在詩歌中不斷地告誡自己,要用禪宗的精神,將一切看淡,把一切忘記,遠離塵囂,無心以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修淡泊之心,將絢爛歸於平靜。

瞭解了這些,我們就能找出一首詩,最能體現禪宗精神,最能體現王維詩歌的禪意的詩來了。這首詩就是《終南別業》:

中歲頗好道,晚家南山陲。

興來每獨往,勝事空自知。

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

偶然值林叟,談笑無還期。

這是王維最著名的一首唐詩。開頭兩句說自己年齡大了以後,開始隱居南山篤信佛教。隱居生活悠閒自得,沒有嘈雜的人聲鼎沸,也沒有紅塵滾滾的煩惱。興致來時,他獨自遊覽自得其樂,不求人知,只求心領神會而已。最有名也最有哲理的是“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這句話一方面是寫景,更有深意的是這句詩中蘊含的哲理。其實誰窮處也好,雲起時也好,在禪宗看來,都是幻象,無需動情,也無需用心,就讓一切順其自然最好。因為在禪宗看來,無情才能無慾,無慾才能無心,無心才能無痛,無痛才能放下一切拋掉執著,從而達到涅槃。

當然,我們從另外一方面,也可以得到另外的領悟:人生有成功和失敗,有鮮花和淚水。關鍵是我們用什麼心態去看。身處絕境也不要失望,可能這正是希望開始的地方。正如陸游的“山窮水盡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一樣,在絕望中蘊含著希望。


好玩的國學


王維最具禪意的詩,當屬這首:

《終南別業 》

中歲頗好道,晚家南山陲。

興來每獨往,勝事空自知。

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

偶然值林叟,談笑無還期。



譯文:中年以後熱衷於修佛之道,直到晚年才安家於終南山邊陲。興趣濃時常常獨來獨往外出遊玩,有快樂的事自我欣賞自我陶醉。走到水的盡頭時,就席地而坐,看上升的雲霧千變萬化。偶然間在林間遇見鄉村父老,便與他談笑聊天每每忘了還家。


這首詩可以看出詩人淡逸的天性和超然物外的風采。


開頭兩句:“中歲頗好道,晚家南山陲”,敘述自己從中年至晚年的思想歷程。王維中年以後受安史之亂影響,產生厭世心理而信奉佛教。晚年長期吃素,不著華麗的衣服,住在宋之問藍田別墅,即“南山陲”,沿輞水,終日彈琴賦詩,著有《輞川集》。


第二聯“興來每獨往,勝事空自知”。詩人勃勃興致地單獨出行,欣賞美景自得其樂,頗有“如人飲水冷暖自知”的禪機。


第三聯“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詩人隨意而行,不知不覺走到了流水的盡頭,於是就地而坐,看見雲霧正嫋嫋升起。因為心無掛礙,所以相信“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既是窮途末路,何不就地休息,看看眼前的美景呢?這一點,和阮籍痛哭於窮途相比又別有一番意味。


最後一聯“偶然值林叟,談笑無還期。”又進一步加深了上一聯的閒適。整首詩都充滿著偶然性。詩人乘興出行本就偶然,又恰逢無路可走,偶然又逢美景,最後偶然遇見了林叟。面對這麼多偶然,詩人表現出極致的閒適,甚至於出來的時候沒有目的,回去也不是目的,即“不來亦不往”,因為心裡沒有執著,所以也不把窮途當窮途,而是該坐下就坐下,該看雲就看雲,以至於最後也忘記了要回家。


這,不正是佛教中的“無我之境”嗎?


縱觀整首詩,沒有一處刻意營造的氛圍,只是記述了一次平常的出行。但佛教參禪本身並非是奇特的行為。相對於追求一些看起來高深莫測的、神奇的事物,最為平淡的心境自有其神妙難測的地方,正如王維這首詩一樣。


午夜聽風雨


王維,山水田園詩派代表詩人之一,後人評價他的詩“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王維中年奉佛,是一個虔誠的佛教信徒,被後人稱為“詩佛”。其詩歌中不同程度受到了佛教思想的影響,充滿禪意,甚至進入一種宗教的境界!其中最富有禪意的一首詩,我個人認為是《秋夜獨坐》:

獨坐悲雙鬢,空堂欲二更。

雨中山果落,燈下草蟲鳴。

白髮終難變,黃金不可成。

欲知除老病,唯有學無生。

《秋夜獨坐》,題目四個字,點出了時間、地點、人物、事件。晚年的王維,對自然,對生命、對人生都有了更深的體會和感受,在一個深秋的雨夜,詩人獨坐燈下,悲秋情緒油然而生,並引發了作者深深的思考……

悲秋

詩的前兩句“獨坐悲雙鬢,空堂欲二更。雨中山果落,燈下草蟲鳴。”充滿了詩人的悲秋情緒。“悲秋”,是古代詩人常見的詩歌主題,如杜甫的《登高》“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二更”,夜裡九時至十一時,詩人在秋天的雨夜,獨坐燈下,感慨自己雙鬢生白髮,倍感廳堂空曠,孤獨寂寞。看到草木零落,聽到草中昆蟲哀鳴,更添悲哀。

人在歲月流逝中走向衰老病死,山果、草蟲,也在無情的時光歲月消逝中零落、哀鳴。這兩句詩寫出了作者悲哀孤獨的心境。

禪悟

“白髮終難變,黃金不可成。”“黃金可成”,指煉丹術。黃金,道教煉丹術中一種仙藥的名字。人從出生到老死,不可更改;煉丹服藥,祈求長生不老,也是一種虛妄,不可能實現。

“欲知除老病,唯有學無生。”老病:衰老和疾病。無生:佛家禪宗用語。世本虛幻,萬物實體無生無滅的意思。要想從根本上消除衰老和疾病,只有學習、信奉佛教!

此詩感慨時邁人老,斥神仙虛妄,悟佛義根本,表皈依佛門的決心,富有禪意,歷來被人稱道。


三尺講臺兩袖清風


《終南別業》

中歲頗好道,晚家南山陲。

興來每獨往,勝事空自知。

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

偶然值林叟,談笑無還期。

此詩代表了王維一生最高的思想境界[大金牙]

王維(701年-761年,一說699年—761年),漢族,河東(今山西永濟)人,祖籍山西祁縣,唐朝詩人,字摩詰,號摩詰居士,世稱“王右丞”,早年信道,後期因社會打擊徹底禪化,外號“詩佛”。今存詩400餘首。代表詩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王維精通佛學,佛教有一部《維摩詰經》,是維摩詰向弟子們講學的書,王維很欽佩維摩詰,所以自己名為維,字摩詰。王維詩書畫都很有名,非常多才多藝,音樂也很精通。王維參禪悟理,學莊信道,精通詩、書、畫、音樂等,與孟浩然合稱“王孟”。蘇軾評價其:“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



國學新論


我認為綜觀山水詩佛王維,最有禪意的一首詩為秋夜獨坐 / 冬夜書懷

獨坐悲雙鬢,空堂欲二更。

雨中山果落,燈下草蟲鳴。

白髮終難變,黃金不可成。

欲知除老病,唯有學無生。

大意譯文是

獨自坐著悲傷雙鬢已白,在秋夜空堂上將近二更。

山間野果在秋雨中落下,草中蟲子到燈下來低鳴。

頭上白髮始終難以變黑,煉丹中仙藥也至今未成。

要知怎樣消除衰老疾病,唯有學佛修成不滅不生。

經歷了國家不幸,詩人覺悟到的真理是萬物有生必有滅,大自然是永存的,而人及萬物都是短暫的。人,從出生到老死的過程不可改變。詩人從自己嗟老的憂傷,想到了宣揚神仙長生不老的道教。詩人感嘆“黃金不可成”,就是否定神仙方術之事,指明煉丹服藥祈求長生的虛妄,而認為只有信奉佛教,才能從根本上消除人生的悲哀,解脫生老病死的痛苦。佛教講滅寂,要求人從心靈中清除七情六慾,是謂“無生”。倘使果真如此,當然不僅根除老病的痛苦,一切人生苦惱也都不再覺得了。詩人正是從這個意義上去皈依佛門的。從而達到了心神,自然寧靜統一。


灞陵山水


作為詩佛可以說王維的詩很多都非常富有禪意,如果一定要我挑出一首我最喜歡的,我想應該就是這首《終南別業》了!

終南別業 王維

中歲頗好道,晚家南山陲。

興來每獨往,勝事空自知。

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

偶然值林叟,談笑無還期。

這首詩盡顯王維辭官歸隱後的那種超然灑脫、淡然豁達的人生態度。人到了一定年齡後回首自己經歷的那些宦海沉浮都不過是過眼雲煙而已,倒不如和林間偶遇的一個老頭談笑風生無還期來的痛快。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一句更顯作者的豁達、超然物外的釋然心境





T頭頭是道


王維的詩富有禪趣,是其被後人稱為“詩佛”的最重要原因,我認為最能體現王維詩中禪趣的,是其《輞川集》二十首。

1、《輞川集》的由來

王維做官,一直有退隱的想法。他曾經兩次隱居,一次是在終南山,一次在藍田的輞川。輞川在陝西藍田附近,距離長安並不太遠,王維買下了宋之問的別墅,在這裡隱居。當年,宋之問攀附張易之兄弟,可以說有錢有勢,所以在藍田有這座別墅。這裡有很多景點,王維與好友裴迪經常在這裡遊山玩水,他們以這些景點為題目,比如《鹿柴》《欒家瀨》《辛夷塢》等,各寫下了五言絕句二十首,收集在一起,就是《輞川集》。葉嘉瑩先生稱王維的《輞川集》“最有特色”“前無古人”。

明 仇英《輞川十景圖》

2、《輞川集》的特色

從中國古代詩歌的發展來看,以山水為主要內容的詩登上舞臺,起於魏晉時期的“遊仙詩”,比如東晉的郭璞就留下了一系列的遊仙詩。早期的山水詩並不單純寫山水,常常與神仙、宗教、老莊哲學等結合在一起。到了謝靈運,山水詩更寫得美麗、繁富、對仗工整。而王維的《輞川集》,一改魏晉六朝以來山水詩中的“玄趣”為“禪趣”,以“禪趣”入詩,他詩中的山水平淡悠遠,空靈之致。蘇軾的“詩中有畫”、王國維的“無我之境”都可以看做對這種特色的評價。

謝靈運

3、為何《輞川集》最能代表

王維的詩以感覺取勝,感覺是剎那間的直覺,這種東西難以擴展,因此就整體而言,他的五言詩比七言詩好,絕句比律詩好。而《輞川集》則是最為精華的五言絕句,故最能代表王維以“禪趣”入詩的特色,是“詩佛”的第一代表作。

綜上所述,我認為最能體現王維詩中禪趣的,是其《輞川集》二十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