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觉白居易人品、诗歌都超过元稹,为何世称“元白”而不是“白元”?

茗仁茶见


合璧连珠友爱深,

当年称谓已定音。

情真何必分彼此,

风彩千秋留后人。











费玉山905


元稹(779年-831年,或唐代宗大历十四年至文宗大和五年),字微之,别字威明,汉族,唐洛阳人(今河南洛阳);白居易(公元772年~846年),字乐天,晚年又号香山居士,祖籍山西太原。二人同为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文学观点相同,作品风格相近,在中唐诗坛影响很大。但在主题集中、思想深刻、形象鲜明等方面,元稍逊于白。《新唐书·白居易传》载:自居易“初与元稹酬咏,故号元白。”白居易在《〈刘白唱和集〉解》中也说:“江南士女,语才子者,多云元白。”本人观点:白居易比较谦虚,所以自称“元白”,另外也表达了对元稹的惺惺相惜之情,白不愧为中唐大家风范!


因你仰望星空


东城回答: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山西太原。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

元稹(779年—831年),唐朝大臣、诗人、文学家。字微之,别字威明,河南洛阳人。元稹与白居易同科及第,结为终生诗友,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风格作品也相近,被时人与后人并称为“元白”,形成“元和体”。

既然是并称,为何是“元白”而不是“白元”呢?其中有什么讲究?针对于此,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有观点说白居易为人谦虚,总是自称“元白”,还表达了对元稹的拳拳之情。有观点认为时人对元稹的看重,历史上的“元白”和后人眼中的“元白”,还是有所不同,元稹在散文、传奇小说方面也有很深造诣。有不少专家认为,从声韵学观点来看,并称作家名序排列,一般是平仄错开,前平后仄,读起来音韵顿挫,好听顺口。而仄声在后,听起来短促有力。譬如“屈宋”(屈原、宋玉)、“李杜”(李白、杜甫)、“韩孟”(韩愈、孟郊)、“韩柳”(韩愈、柳宗元)。而白居易的“白”字,在唐代是念入声的,是一个仄声字。

白居易作为中唐大诗人,和当时诸多有名诗人都有交集,除了元稹外,还有刘禹锡。而白居易和刘禹锡,一个“诗魔”,一个“诗豪”,并称为“刘白”。白居易自己在《〈刘白唱和集〉解》中说“江南士女,语才子者,多云元白”。可见他自己也是倾向于姓氏在后。

元稹早白居易十六年去世,在白居易的余生里,他对逝去好友的思念,却从未断绝。大和七年,在元稹去世两年后,有一天,一位歌女唱起了元稹的诗句,在场的白居易不禁悲从中来。“时向歌中闻一句,未容倾耳已伤心”,还没倾耳去听,内心已伤悲万分。

元稹去世十年后,有一天,白居易在友人卢子蒙处,看到了其与元稹唱和的旧作。泪流满面的他,在诗集后面的空白处,写下了这样的诗句:“昔闻元九咏君诗,恨与卢君相识迟。今日逢君开旧卷,卷中多道赠微之。”

他甚至有些追悔,没能早点认识卢子蒙,以至于一直没发现元稹给卢子蒙所写的诗句。他和卢子蒙,回忆起共同的好友,不禁“执手相看泪眼”。好友坟头的杨树,已经抽出三丈的枝条了,但自己仍能梦到和他携手同游,以至于第二天醒来后,自己不禁泪沾襟。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元稹名句。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白居易名句。





东城逸家1223


白居易和元稹相比,无论从“人”还是从“才”,白居易哪方面都超过元稹一筹。为什么世人都习惯称“元白”而不称“白元”呢?我是这样认为的:历朝历代,国家都有文化遗产的收藏机构,有专人把先人的宝贵财富造册入籍,流传后世。由于元稹比白居易先殁15年,这就是说,元稹的作品比白居易的作品早登记至少15年,在登记白居易的作品时,对于元稹的作品来说,已是历史了。从造册入籍的排序来说,应当是“元白”。后人认为,如果元稹多活十几年,作品会还要多的;如果比白居易晚离世,有可能称“白元”了。



渔樵之人W


大家好,我是一个文化领域创作者,我了解很多文化领域作品,在文化领域方面,我有着丰富的经验 是我的观点分享给大家,希望你们能够喜欢:

  由于不同读者的审美偏好不同,两人的诗歌可能有所谓的心理差异,但不能代表文学评价。建议你用心去感受元稹的作品。经典作品太多了。

  至于个性,这个概念太宏大了。该课题是如何了解两位唐代著名学者的人格的?根据什么东西和行为来比较,认为白人的人格高于人民币?虽然这些话是免费的,但有些人不能胡说八道。

  至于是白元还是白园,则应与中唐郑源、元和时期的新乐府运动以及双方对朝廷施加的力量有关。当时,地主阶级和大量官员要求政府改革政治,以恢复繁荣的唐朝。正是在这一浪潮背景下,提出恢复古代诗歌的收藏体系,发扬《诗经》的讽谕时事传统和韩、魏乐府的诗歌传统,使诗歌起到补充时事、引导人心的作用。

  贞元十九年,李在位的最后两年,元稹嫁给了魏琮。他的岳父魏是岭南节度使,有一定的影响,但元稹对新乐府运动是否会产生有利的影响尚不得而知。

  另一个原因是元和元年,元稹和白居易在同一个科,18人排名第一,元稹考第一,给了左氏一个捡剩菜的称号,白居易排第二。接下来的三年,袁振被提升为监察御史。由此推论,在新乐府运动中,元稹和朝廷比白居易起了更重要的作用。

  基于这些线索,我认为元稹在前面是很正常的。

以上就是属于我个人的观点分享给大家,希望大家能开开心心的做文化领域,文化领域作品能更进一步,最后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我的回答,谢谢大家!


易学奇门


元白,还是白元?!首次见!传说,先后排名会起争议,当事人会不乐意的!但元稹岁长居上!








秋季红杨


二人的诗歌,或许会因为不同读者的不同审美喜好而产生所谓的心理层面的优劣区分,但不能代表文学层面的优劣评价。建议您用心去感受一下元稹的作品,太多经典。

至于人品,这个概念实在太宏大。题主是如何了解到这两位唐代著名学者人品的呢?又根据哪些事情、哪些行为来进行对比,并认为白的人品高于元呢?虽说话语自由,但有些还是不能胡说的。

至于应该是元白还是白元,应该和中唐贞元、元和之际的新乐府运动以及双方对朝廷方面的作用力有关。当时的地主阶级和一众官员要求朝廷改革政治,以中兴盛唐。就是在这样的浪潮背景之下,元白提出了恢复古时的采诗制度,发扬《诗经》和汉魏乐府讽喻时事的传统,以使诗歌能够起到补察时政,泄导人情的作用。

贞元十九年,李适当政的最后两年,元稹娶妻韦丛。 其岳父韦夏卿是岭南节度司马,有一定影响力,但是否对接下来元稹倡导新乐府运动构成有利影响,不敢确定。

另一个原因是,元和元年,元稹和白居易同科及第,登第者十八人,而元稹考得第一名,授左拾遗,白居易则居后。接下来三年里,元稹被提拔为监察御史。由此推理,新乐府运动中,元稹与朝廷的建议作用要远大于白居易。

综合这些线索,个人觉的元稹排在前面是很正常的事情。


简学话题


白居易、元稹,同为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文学观点相似,作品风格也相近,被时人和后人并称为“元白”。既然是并称,为何是“元白”而不是“白元”呢?其中有什么讲究?针对于此,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有观点说白居易为人谦虚,总是自称“元白”,还表达了对元稹的拳拳之情。

有观点认为时人对元稹的看重,历史上的“元白”和后人眼中的“元白”,还是有所不同,元稹在散文、传奇小说方面也有很深造诣。有不少专家认为,从声韵学观点来看,并称作家名序排列,一般是平仄错开,前平后仄,读起来音韵顿挫,好听顺口。而仄声在后,听起来短促有力。譬如“屈宋”(屈原、宋玉)、“李杜”(李白、杜甫)、“韩孟”(韩愈、孟郊)、“韩柳”(韩愈、柳宗元)。而白居易的“白”字,在唐代是念入声的,是一个仄声字。

白居易作为中唐大诗人,和当时诸多有名诗人都有交集,除了元稹外,还有刘禹锡。而白居易和刘禹锡,一个“诗魔”,一个“诗豪”,并称为“刘白”。

白居易自己在《〈刘白唱和集〉解》中说“江南士女,语才子者,多云元白”。可见他自己也是倾向于姓氏在后。

元稹早白居易十六年去世,在白居易的余生里,他对逝去好友的思念,却从未断绝。大和七年,在元稹去世两年后,有一天,一位歌女唱起了元稹的诗句,在场的白居易不禁悲从中来。“时向歌中闻一句,未容倾耳已伤心”,还没倾耳去听,内心已伤悲万分。


佛小行


首先"元白"明显比“白元"读起来顺口一些。古人是很重音韵的。

其次二人是好友,生前便以元白并称。其后约定俗成,流传下来。

论诗的成就,元稹不如白居易。论质量,元稹也稍有逊色。但《遣悲怀三首》,还是写得是相当好的。

人们批评元稹人品差,主要在女人方面多情不专。但男人有条件,多是如此。不足以做为元稹人品差的证据。《遣悲怀三首》情真意切,没有真情是写不出来的。

总的说,白居易诗名大于元稹,其《长恨歌》和《瑟琶行》洋洋洒洒,浩浩汤汤,如天籁行空,春风拂地,令人拍案叫绝。其名直追李杜,绝胜他人。言元白又有何妨?

欢迎点评。


夕阳晚霞


世言元白知何意?缘是江州司马书!

元和十年,也就是白居易写《琵琶行》的前一年。白居易收到元稹的一封信,感动得涕泪交零,不能自己。于是在万般激动之下,写了一封情真意切的回信,这便是历史上有名的《与元九书》。

在这封信里,有这样一句“当此之时,足下兴有余力,且欲与仆悉索还往中诗,取其尤长者,如张十八古乐府,李二十新歌行,卢、杨二秘书律诗,窦七、元八绝句,博搜精掇,编而次之,号为《元白往还集》。”翻译过来就是:那时候你诗兴犹高,把我(白居易)和友人唱和的诗作全都要了过来,选择其中写得最雅致,最精彩,最优美的那些诗歌,把这些诗全编在一起,成为一本书。书名就叫《元白往还诗集。》

可惜的是这本书没有编成,元稹就被贬到远州,然后又贬到了通州做司马。

白居易在这封信里交待了这件事情的始末,以及这本书的由来。虽然没有编成,但“元白”CP在这里就出现了。

现在有一个问题,元稹编诗集起名“元白往还集”,为什么不取名“白元往还集”?因为按照常规礼仪来讲,应当先把朋友的姓氏放在前,然后才是自己的姓氏。

因为“白元”已经是一个专属名词,我们在《黄帝内经》和《黄庭经》中经常可以看到,有人进行过考证,白元是道家内视时发现的一个位置,具体位置是眉间却入二寸,这个穴位叫做“洞房”(汗!),左边是无英君,右边是白元。而且白元和北斗七星也有对应关系,他对应的是北斗第二星。从中医角度上来看,白元居于肺宫。白元在道家典籍中可以看到非常多之的记载。比如《云阳七签》,《上清握中诀》,《道枢》、《弇州四部稿》、《无上秘要》、《老宝经》等。

白元是道家修行名词,所以为了不混用,只能是元白。

这是原因其一

其二,元白往还集”五字,实际上是四字,即元白往还”,古人写文章时能照顾到音律便一定会照顾到,如果是“白元”,这四字就变成了仄平仄平,与常规不符,读起来的感觉也不够有节奏感。所以只能是元白,这样就变成了平仄仄平,读起来抑扬顿挫,韵律十足。

在现代这个时代,被大多数人瞧不起的平仄,在古代已经浸入到所有文化的所有角落,其实现在也是如此,君不见那些成语,不论四字,五字,七字大多都是和诗词平仄相同么?

古典文化莫测高深,不是你我这等凡夫俗子所能了解的(一定要有你我二字,批评别人先把自己也批一通才好)。

另:有空得把这个发现写成文章发成头条文章留起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