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梗越来越年轻化,日常生活中应该如何预防心梗?

家有萌宝初长成


大家好,我是一名内科医生,可以说“心梗”发生率是越来越高,而且逐渐趋于年轻化的趋势,今天我就结合这两天遇到的两例急性心梗来和大家谈一谈。

案例(1)

其实这也是医务人员,39岁,男性,有长期的吸烟病史,它心梗的症状还是比较明显的,那就是胸痛。原因是他在下班后和几个同事约着一起踢足球,在高强度的运动后突感胸痛,就连气都喘不上来,朋友马上送到我院来了,心电图一做,ST段弓背向上抬高,不久心理损伤标志物也出来了,应证了就是急性心梗,还好送医及时,才得以挽回一命。

案例(2)

这是一位住在城乡结合部的中年男子,有高血压、糖尿病病史,每天就好几口酒,香烟更是不离手,在凌晨四点钟左右感觉胸口痛的厉害,他以为吃坏东西了,就来来回回跑去上厕所,但胸痛却越来越熬不住了,一直到早上七点多,儿子来了发现不对劲马上打120,送到医院来的时候已经是心肺复苏了,好在多学科配合良好,也算挽救了一命。

总结:心梗的高危因素例如吸烟、饮酒、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等等引起动脉粥样硬化,进一步发展当冠状动脉狭窄越来越严重时心梗就发作了,所以平时一定要改掉不良习惯,规律生活。


肾内科小夏医生


急性心肌梗死是冠心病中的危急重症,死亡率比较高。一般情况下,当冠状动脉狭窄超过70%以后,就会导致心肌缺血的发生,出现心肌氧供需的不平衡,尤其是运动以后就会出现胸闷、胸痛不适等心绞痛症状。当冠状动脉完全堵塞以后,会出现心肌急性的、持续的心肌缺血、缺氧症状,就会导致心肌梗死。

目前,人们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出现心肌梗塞的年纪越来越小了,在日常生活中可采取以下方式预防:


一、尽量避免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如吸烟、大量饮酒、缺乏运动、营养搭配不合理等,这些因素都会成为孕育疾病的温床。烟草中含有的尼古丁可在身体内形成上百种毒素,严重损伤血管从而导致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因此戒烟至关重要。喝酒也应适量,每次喝白酒不宜超过一两,红酒最好不要超过150ml,啤酒尽量少喝。


二、需要积极治疗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等疾病。如果平时高血压患者没有按时服用药物或者是由于血脂偏高,过多食用高脂肪的食物,这些都容易出现心肌梗塞。


三、避免长时间熬夜劳累过度。很多人由于目前的工作压力、生活压力过大,经常会熬夜,这就容易导致心肌缺血,出现发生心肌梗塞机会也会比较高。


四、避免长时间便秘。便秘患者在用力排便时,腹腔内压力会突然升高,这会影响心肌的血液供应,诱发心肌梗塞。因此,尤其是中老年人应多吃些蔬菜水果,少吃油腻食物,以保持大便通畅。


总之,疾病的发生和生活习惯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平时要养成一个良好的生活习惯,保持低盐低脂饮食,尽量不要熬夜,少抽烟喝酒。此外,还要适量锻炼身体,保持愉悦的心情面对生活,才有利于减少发生心肌梗塞的机率。


关注“家庭医生在线”头条号,更多健康问答轻松看~~~


家庭医生在线


心梗,我爸爸去年就是急性心梗住院手术的,幸好最后手术非常成功!我今天来分享一下实例:

我爸爸62岁,平时抽烟熬夜,以前上班的时候不太运动。退休之后开始和大家一起坚持散步。(因为糖尿病肚子胖了),惊心动魄的那天是爸爸早上出去吃早餐还精神状态不错,他是和朋友一起吃的。吃完回来的路上就觉得胸口闷得慌,几步路都好似走不回来了。朋友把爸爸送到我上班的医院(县级医院)做个心电图,结果很不好。我们全力劝他去上级医院做手术,他坚持不肯。这时是爸爸的老朋友,上级医院心血管教授打电话过来劝说他只过去做个检查,让老朋友放心,让家人放心。我爸爸才勉勉强强同意过去的。路上幸得120师傅一路狂飞,也幸好上级医院去到就一路绿灯,黄叔叔(爸爸的老朋友,心血管的老教授)盒饭都没有吃完就一起陪着去做了造影。结果很不理想,三根血管堵了两根。立即手术,刻不容缓,时间就是生命!医生说,很可能手术台上下不来,家属过来签字。我看妈妈眼泪就在眼眶里转了,我拿过笔,看了黄叔叔一眼。他坚定的说,签!我也知道这个时候不能犹豫,不能商量来商量去了。只有黄金六小时。医生在帮我们争取时间,难道家属来耽误时间吗?庆幸主刀医生技艺高超,手术非常成功!



就因为爸爸这个病,我特意咨询了黄叔叔,他说心梗是很常见的病了。现在越来越年轻化。首先,老年化得心梗是不可避免的年龄因素,只能延缓,不能改变!想尽量保证心脏好,每天要坚持锻炼,有氧运动,不抽烟,不熬夜,情绪不要太大波动。可以吃点护心的保健品,隔段时间最好坚持在医院做一些健康体检。这是前期需要做的,但是我爸爸是已经做了手术的,那就要坚持吃药,每天调好闹钟,不能间断。而且散步不能剧烈运动了,只能慢步,出去田间走走最好。营养要均衡,因为有糖尿病,不能暴饮暴食,但是也不能偏食。糖尿病不能吃糖这个说话是不正确的,只能少吃,控制住量,一定要把控好量。不然人身体里缺少某种微量元素也很不好!一定要戒烟,这个是毋庸置疑的,我爸爸四十多年老烟枪,现在也戒了,在生命面前,什么都要让路的。


大家在心梗这方面的问题可以多交流,希望我们的长辈们都能健健康康!


凌姐谈医


我是一名心内科医生,致力于用简单易懂的语言向大家普及心血管疾病的诊疗知识。

首先要有意识自己心梗了

典型的症状是胸骨后压榨性疼痛,伴有咽部堵塞感、左臂困疼、气短、出大汗,有一种濒死感,持续不能缓解。

但也有一些症状容易被大家忽视,从而耽误抢救,例如上腹部痛常被大家误以为胃痛,还有活动后气短,双腮部酸困等。

老练的急诊科医生都知道心脏症状变异性极大,任何头以下腰以上的症状都要先排除心脏的问题。

辨别出心梗那怎么急救?主要分为家庭自救,救护车转运,医院抢救三部分。

1.家庭自救:应立即休息,呼叫家人,服用心脏急救药,拨打120急救。在这里首先要强调急救药包括阿司匹林300mg,硝酸甘油,硝酸甘油应先舌下含服1片,若5分钟仍不缓解才能含服第2片,曾见过一个患者情急之下含服5片,直接把血压含掉了,直接休克了,大家应切记这样做是很危险的。其次要强调拨打120急救时要冷静淡定的告知详细的家庭住址及患者的情况,以便携带相关的抢救设施及药品。

2.救护车转运时家属要冷静配合,到最近的胸痛中心就诊,这一步也非常重要,对于心脏患者来说,时间就是生命,如果就诊的医院不是胸痛中心,没有PCI能力,可能会耽误患者抢救的最佳时间。

3.医院抢救:到这一步你仍不能放松警惕,时间仍然是最重要的,应听从医生的建议尽快做决定,尽快开通堵塞的血管才能尽量减少心肌梗死的数量。

整个过程一环扣一环,希望大家谨记。

如果您喜欢我的回答方式,请您帮我点个赞。关注我,我会把收治患者常见的疑问向大家解答。如果您有什么建议或想知道的也可以给我评论。


不爱说话的暴脾气


您好,您的问题是长期低血压要警惕心梗,可能是个误区。

其一,长期的高血压能增加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包括心肌梗死。而血压较低者,冠心病的发病率可能偏低。其二,当发生急性心肌梗死、或者心肌梗死后,部分患者可能会出现低血压的表现。所以,是您的理解错误。

第二个问题,患者心肌梗死后,应该如何处理呢?其实,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个方面是药物治疗,这是最重要的。包括冠心病2级预防的药物,比如阿司匹林、他汀类降脂药,还有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普利类的药物,如培哚普利、福辛普利等)、β受体阻断剂(如美托洛尔、比索洛尔等)。

另外,就是生活方式的改善。包括饮食、运动、戒烟限酒、控制体重等。如下,为您介绍主要的饮食原则。

1.食物多样化、粗细搭配、平衡膳食。

2.吃动平衡,BMI在18.5-24 kg/m2之间。

3.脂肪供能不超过总能量的30%。

4.低胆固醇饮食。建议每天不应超过300mg。

5.每天<6g盐。

6.适量增加钾。多食用新鲜蔬菜和水果。

7.食用足量的膳食纤维,每天25-30g,从蔬菜和水果中获得,建议每天400-500g蔬菜,水果200-400g。

8.控制酒量。不建议通过饮酒来保健,建议男性每天不超过50g白酒(50°),葡萄酒250ml,啤酒750ml,女性减半。

最后,谈一些运动。建议身体状态可以承受的状态下,坚持适量运动,每周至少5天,每天至少30分钟。经常有氧运动,如慢跑、游泳、打球等等。把握运动的“量”,懂得“适量”运动,且要循序渐进。


欢迎投资健康1


心梗的病因

心梗的发病,与多种因素有关。其最直接的病理改变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并破裂,继发血栓形成,造成冠状动脉持续、严重的血流中断,导致心肌细胞缺血、坏死。与切断汽车发动机输油管后导致发动机熄火,非常类似。

而且心梗的发病年龄越来越年轻化,我的一个1992年出生的同事,去年夏天突发心梗,要不是抢救及时,26岁就向马克思报道了。

心梗的病因,其实就是动脉粥样硬化的病因,也是我们老生常谈的几个因素,如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大量吸烟、嗜酒等。同时,高脂高热量饮食、熬夜、缺乏运动等不良生活习惯,也与心梗的发病息息相关。

心梗怎么预防?

从严格意义上来讲,心梗没有直接的预防措施,否则每年因心梗而死亡的人数也不会居高不下。预防心梗,我们要从保护血管做起,这是关键性因素。心梗的本质,是给心脏供血的冠状动脉的病变,因为血管阻塞、血流中断,才出现心肌细胞的坏死。
而促进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因素,上文已经说了,有慢性基础疾病的人群(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等),针对基础疾病的治疗,就是预防心梗最直接的办法。另外。戒除不良嗜好,也能降低心梗风险(我那同事就是抽烟喝酒太多)。

病不是一下子得的,重大疾病的预防,要治在平时!


张医生在线---让老百姓也能看懂的医学科普---欢迎关注!


重症行者阿锋


几乎所有的心肌梗死的朋友家属都会问这样的问题,怎么预防心肌梗死。

一方面是因为他们亲身经历了心肌梗死的可怕,另一方面他们担心患者再次心梗,或自己有类似的家族史。

其实预防心肌梗死应该是所有冠心病朋友都需要了解的常识。

急性心肌梗死最常见的原因就是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血栓形成。

第一、改变不良生活方式,就是预防心肌梗死的最好办法:


1、戒烟限酒:吸烟冠心病的风险是不吸烟的3.5倍,是个非常高的比例,戒烟可明显降低心肌梗死发生率。

2、健康饮食:多吃五谷杂粮、蔬菜水果,少吃油炸及胆固醇含量高的食物,低盐低糖低热量饮食,健康饮食明确可以降低动脉粥样硬化,补充适量的鱼类,坚果,酸奶等等,全面营养均衡。健康饮食是明确可以降低心脑血管事件,这是得到指南认可,得到营养学家及流行病学家证实的。

3、运动,减肥:运动是可以明确增强心脏功能,建议有氧运动,因为有氧运动是理论和实践证实能够降低冠心病风险的;肥胖和三高有一定的关系,控制体重是可以明显降低心血管及三高风险的。

4、早期干预三高,避免三高对血管的进一步损害,三高具有高聚集性,和动脉粥样硬化有明确的因果关系。不但要重视,必要时服用药物控制,而且需要监测。

因为大多数冠心病是可以控制的,不是所有冠心病都会发展为急性心肌梗死。如果怀疑冠心病,请:

1、服用包括阿司匹林加他汀在内的控制冠心病的药物。这两张药物是基石用药。以及有效的控制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

2、如果药物控制效果不好,仍发作心绞痛,有必要尽快行冠脉造影检查,以明确是否支架或搭桥等治疗。

第三、心绞痛——心肌梗死前的提醒

1、疼痛性质

一般心绞痛都是闷痛,当心肌梗死的时候多是压榨样疼痛。

如果是针刺一样疼痛,呼吸后疼痛,按压后疼痛,基本可以排除心绞痛。

2、不局限于心脏

心绞痛绝不仅仅是心前区疼痛,这一点必须明确,因为很多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都是以为只有心前区疼痛才是冠心病而耽误了就诊,最终导致悲剧发生。

3、疼痛部位

心绞痛的位可以从到胸部、腹部、肩膀、背部等等的疼痛都有可能心肌供血不足,具体部可以是牙疼,咽部紧缩感,胸闷憋气,心慌气短,出汗,乏力,不能表达的不舒服等等。

4、发作时间

心绞痛发作,每次持续时间两分钟到十几分钟。如果超过二十分钟,那么只有两种可能,要么急性心肌梗死了,要么跟心脏没关系。(所以当持续20分钟以上的上述表现,请拨打120或立即就诊。)如果是几秒钟疼痛,基本也可以排除心绞痛。

5、硝酸甘油反应

如果发生上述任何症状,含服硝酸甘油两分钟左右缓解,那么也可能就是心绞痛,也就是含完硝酸甘油会明显舒服一些。(临床93%的心绞痛经含服硝酸甘油都会缓解。

6、发作特点

几乎都输发作性,多与活动后加重,比如快走、跑步、干活、劳累、上楼等等情况。发作时难受,症状缓解后犹如常人。

总之,大部分急性心肌梗死都是可以预防的,就看您是否愿意!


心血管王医生


《黄帝内经》中言:"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统摄五脏六腑。"

而随着年龄的增长,人到40岁的时候,心脏开始走下坡路。

出现心律不齐,心脏病,冠心病,心绞痛等,而最危险的疾病就是心肌梗死。

傍晚,刚要入睡的老田,胸闷的厉害,呼吸困难,全身出汗。

家人看老田的情况不妙,就拨打120急救,在路上老田,心脏骤停,心电监护提示室颤。

医护人员迅速给予电除颤、心肺复苏、气管插管等急救处理。

医生诊断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合并Ⅲ度房室传导阻滞。

患者处于低血压休克,紧急送往导管室,接受冠脉造影检查,需要家属签字。

医生表示,患者的情况不太好,家属做好心理准备,经过2小时抢救,不幸的是老田因心肌梗死离世。

为什么老田会突发心肌梗死?

原来,今年51岁的老田在几年前就确诊为心脏病,老田就把烟酒都戒了,其他的也没怎么控制。

可是近些日子,老田一到晚上睡觉的时候,心脏就不舒服,总是胸闷,胸口疼。

都知道老田心脏一直不好,就是吃点药,也没特别的注意,没想到竟然是突发心肌梗死。

确实吸烟,喝酒会加速心肌梗死的发生:

吸烟,可诱发冠状动脉痉挛,血小板聚集,减低冠状动脉及侧支循环的储备能力,促进动脉硬化形成,诱发心肌梗死。

喝酒,使人体内的乙醇含量增加,血液的粘稠度增高,血管壁的压力加大,神经兴奋,血压升高,从而导致心脏的负担,引起心梗。

提醒:除了烟酒,3种食物,少往嘴里"塞"!

1、过油的食物

食物经过油炸以后,失去原本的营养物质,也使部分的脂肪酸变为反式结构。

而反式脂肪酸会增加血管中甘油三酯,胆固醇的堆积,堆积在血管壁上,导致血液粘稠,形成血栓,使心梗,脑梗的风险升高。

2、过咸的食物

过咸的食物,含有很多的钠离子,摄入过多,血管壁的压力增大,血管的弹性下降,升血压的速度加快。

高盐食物,也会促使胆固醇升高,诱发动脉粥样硬化的生成,影响血液的循环和带血,突发疾病的几率增大。

3、过甜的食物

我们知道,甜的食物摄入增加,会提升血液中的血糖值,导致高血糖的发生,也长期的血糖升高,很容易破坏血管内膜,促进心脑血管疾病并发症。

甜食被称为是"餐桌上的定时炸弹",一旦血液变粘稠,血液流的速度减慢,血管堵塞的风险增提升,血管内径变小,组织缺血,缺氧,形成心肌梗死。

养心脏,清血管,防心梗,牢记三件事!

1、多吃抗氧化剂

元芙菊——补充抗氧化剂,减慢血管老化

氧化过程是损伤血管的主要“凶手”。

人体有机物氧化时,会产生对血管破坏力极强的自由基,就像机械运转时产生的碎屑,很容易就会与血管壁细胞膜、相关蛋白质发生反应,还能将LDL-C转化成氧化LDL-C沉积在血管,对人的血管造成不可逆的伤害。

而抗氧化剂一般人体无法合成,必须从食物中摄取。

而茶饮,更利于人体吸收,如:元芙菊、杜仲茶、白茶、乌龙茶等,常饮有利血管。

其中,元芙菊中的类黄酮作为抗氧化剂,可帮助抵消、稳定人体内环境中产生的有害自由基抑制自由基对血管的损伤,降低心梗等心脑血管的发病率。

2、坚持运动,乐观心态

"357"口诀

"3"是指30分钟,每次运动30分钟以上,才可促进血液的代谢,增加血管弹性,提升心脏的机能。

"5"是指每周锻炼不少于5天,坚持运动才能达到预防疾病的效果。

"7"是指运动时的适宜心率为:"170减去自己的年龄"。

舒心情

焦虑、恐惧、愤怒,悲伤,消极等不良的情绪,会使心脏有害的物质分泌增加,使得冠状动脉痉挛,诱发心肌梗塞,心绞痛。

好的情绪,可调节气血,促进血液的代谢,抑制血液的凝聚,促进心脏修复因子的释放。

3、避免熬夜,重视检查

熬夜,是在不断的消耗心脏的血液和养分,增加心脏的负担,尤其是心脏病患者,会使心脏处于急性的缺血,缺氧。

从而诱发冠脉痉挛,严重时可促发急性心肌梗死。

重视心梗信号:

(1)胸口疼痛加重,并且也会出现牙疼,咽喉,后背,左手臂疼。

(2)莫名的恶心,腹胀,出现呼吸困难,咳嗽不停。

(3)身体发热,全身出汗等。

(4)回身无力,乏累无力。


李时珍学堂


心梗是常见的心血管疾病,高发于中老年人群,近年来逐渐呈现年轻化趋势。心梗具有发病急、病死率高等特点,严重危害患者的生命健康。

心梗是怎么引发的?应该怎样预防?

心梗的发生时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排除年龄、遗传等不可控因素外,还与患者自身所患的基础疾病,长期的生活方式等息息相关。

1、心梗的诱因:心梗的基础病理因素为长期动脉粥样硬化导致的严重血管堵塞,进而出现心肌缺血所致。其发生是多种基础疾病上,因不当的生活习惯而诱发。

①基础疾病因素:随着年龄增长,动脉粥样硬化随之而发生,老年时期达到高峰。而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肥胖等基础疾病是加速动脉粥样硬化的高危因素。其中,高血压会致血管内皮受损,进而导致多余脂质在破损处堆积而使得斑块形成;高血脂则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的元凶,脂质超标会逐渐堆积而堵塞血管;糖尿病、肥胖等会导致脂质代谢紊乱,不利于脂质排出而加速动脉粥样硬化。

②生活方式因素:长期不当的饮食和生活习惯是导致心梗的关键高危因素。如长期摄入高脂、高热、高糖、高盐食物,偏爱动物脂肪、肝脏、油炸食物等;长期吸烟饮酒;久坐不动,严重缺乏运动;长期高压、紧张工作,长期熬夜;焦虑、愤怒等不良情绪因素等。

③诱因:过劳、过度用力、暴饮暴食、激动、寒冷或惊吓刺激、大量饮酒等都是导致心梗发生的高危诱因。

2、心梗的预防:心梗预防还需从根源入手,注意积极治疗相关疾病,改善生活方式。

①相关疾病的治疗:三高、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应注意积极配合医生治疗,坚持长期用药,定时复查,平时也应注意监测血压、血脂等指标的稳定。患者在发现异常症状或是既往症状加重时,第一时间就医诊治。

②生活方式干预:注意节制饮食,以低脂、低糖、低热、低盐为基本原则,少食动物性食物,多食富含膳食纤维的蔬果、粗粮等,切忌暴饮暴食、饮食过饱等;适度运动,坚持每天运动30min;保持良好心态,切忌紧张、愤怒、焦虑等不良情绪;切忌过劳、过度用力、长期熬夜等,注意保证充足睡眠;戒烟戒酒;注意天气变化,切忌寒冷刺激。


盐酸索他洛尔


过去心梗多发于中老年人群,可现在心梗已将魔爪伸向中青年人群。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提升、竞争日益增大,中青年发生急性心肌梗死的病例越来越多,原因主要是以下几点:

1、压力增大: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各行业竞争机制不断加强,中年轻人在社会、家庭及工作岗位上承受着越来越大的压力。

2、体力劳动减少:现代化人出门小汽车,进门乘电梯,体力劳动大大减少,高血脂、高血压、糖尿病、肥胖患者越来越多。

3、饮食及环境污染:膳食结构的变化及环境污染的侵害,也易于引起血管、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免疫系统等生理机能紊乱。

综合以上因素,长期如此,心脏的血管壁内皮损伤、血管内膜逐渐增厚,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明显加快,这是引起心肌梗死的基本原因。

而一旦出现持续熬夜、过度疲劳、嗜烟酗酒、饮食不节等诱发原因时,血管持续痉挛收缩、血液粘度增加、局部血栓形成,最终导致突然出现血管闭塞、心肌梗死。

这样的突发起病越来越呈现年轻化的趋势,因此,医学界已重新审视心肌梗死的传统年龄限制。

案例

33岁市民范先生独自一人面色苍白捂着胸口走进了湖南航天医院急诊大厅,范先生的表现立即引起了分诊护士的注意,上前询问范先生不适症状后。

分诊护士即刻将范先生安置于抢救室,并启动胸痛绿通流程,十八导心电图显示患者急性心肌梗塞!病情危急!

值班护士小王立即通知患者家属并通知介入团队,在急诊科和介入科的协调配合下,由心血管二科·介入科副主任陈树根主刀,争分夺秒的对患者进行抢救。

范先生患上的是急性心梗,还好就医及时,手术成功。

心血管二科介入科副主任陈树根提醒年轻人若是想远离心梗,平时就应当注意养生保健,保持平和愉悦的心态,学会释放不良精神刺激与心理压力。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保证充足的睡眠,调整饮食习惯,保证食品品种多变化,适当多吃蔬菜水果,少吃煎炸、熏烤、盐腌食品,注意低盐低脂低糖,戒掉吸烟、酗酒等不良嗜好,重视体育锻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