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交大博导被曝压榨辱骂学生:“垃圾一样的东西,有什么资格休息”。你怎么看待?

魔力侠曹操


我这么跟你说吧 我们生化的老师 做实验出错时-大学的垃圾废材 你是不是觉得这个老师很不尊重人 相反 他说完你之后立刻很仔细很认真的教你 甚至会给你找各种学习资料 会帮你打点一些事情 只是希望你上进 不要做个基本实验啥都不知道 是个非常好的老师 我不相信一句话否定一个人 现在很多老师都是口是心非 还有 你啥都不做 什么都不搞 气的爆粗口的正常 我们生化老师的博士导师当时把个女生骂哭了 因为没有作为而且跟不上进 你知道吗研究生博士生拿着钱的 啥也不干 混日子 你还当个屁研究生博士生 直接把那个女生遣送走了 还有 什么都不做 还想休息是真的 我能普通本科都没有周六日休息 跟了导师的更加没有寒暑假😂😂这位导师语气有点重 我不了解他 所以不评价中等 因为我之前也跟了个差不多的但是但语气没有那么重 挨骂是常事了 但不可否认绝对是个好老师。


盈盈美梦


作为一名有类似经历的毕业生,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毕业很多年了,但我一直不后悔当初不读研的决定,虽然当时身边的同学都在准备考研,家里也一直在劝我考研,毕设指导老师也劝过我,但我还是跟随了自己的本心!

首先我承认,我不是个适合科研的人,虽然我就读的是国内重点大学,科研氛围非常浓郁,保研率高达30%,剩下的绝大多数学生都会选择考研!


在上大学前我就没有考研的打算,上大学后更坚定了我的想法,正是因为我有了这个想法,所以我的关注重点就和普通学生不一样!因此我也了解到了更多的内幕!

在大学期间,或多或少地会接触实验,也有很多的机会进实验室,我深知做实验的痛苦和无奈,也看到了很多的师兄师姐们为了完成自己的项目日渐沧桑!

凌晨两点钟都会看到实验室忙碌的身影,其它时间基本都在忙着写论文,这种强度不是一般人能扛得住的,或者说,如果你没有对科研的决心,是坚持不下来的,这也就是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人,研究生肄业!相比于研究生期间的强度,办公室的996简直太轻松了!

如果遇到靠谱的指导老师还好,但不能保证所有的老师都是那么仁慈的,研究生就是导师的免费劳动力,这个形容词很真实!

你可能会被导师外派到公司做实验,但是却只给能保证基本生活的费用,到了快毕业的时候,导师会想尽各种办法“挽留”你,因为你走了,就没人给他干活了!每个行业都是这样,蛋糕就那么大,谁都不想多个人吃!



很多人认为,硕士研究生很厉害,其实并不是,能有资格读硕士,只能说明你具有做科研的基本素养,但离做实验还差得远!可以说是高不成低不就,硕士毕业并不能在本行业做出什么贡献,可以说很多的硕士研究生的研究成果并没有什么实际的价值!

很多人愿意花三年或两年的时间去深造自己,不能说是全部专业,但大部分专业的硕士研究生读完研并不能在本专业获得很多的建树。

工作后,我了解到很多行业,或者说是绝大多数的行业是不用这么高的学历的,大学本科的程度就够了!而且很多公司并不喜欢研究生(大公司除外),因为他们心高气傲,不能很快投入工作,如果不是科研或者研发类的工作,研究生真的不适合,毕业后的工资和期望差太多,不肯踏心工作,这都是很多通病!毕竟,投入了那么多的时间精力和金钱,都希望能赶快获得回报,但事实是很残酷的!

再回过来说说这件事,这种导师不在少数,因为很多研究生其实科研能力并不强,而且娇生惯养下吃不了科研的苦!自然会让导师很生气,毕竟年代不同了!


这些年考研及其火爆,今年甚至超过350万人选择报考研究生,但实际上真正想读研究生,或者真正想做科研的人并不多,大多数人只是想混个学历罢了!

大学时代的缺憾想通过研究生弥补,或许会成功,但这条路太难!人毕竟都是要走进社会的,这个时代,不会饿死任何人,只要有想法,有能力,想要获得成功并不难!

在这里同样也要对那些导师说句话,学生是你们培养的对象,但手段不要太狠,可能初心是好的,但这种方式在这个时代行不通!而且学生不是免费的劳动力,学生报考你的研究生是想学这本事的,希望你们不吝赐教,毕竟教育这件事是很高尚的,为的是祖国的未来!


专注教育的尚老师


我觉得没什么,一时气话而已,一般骂这么狠的导师是真的对你好。我老师骂人也很狠,很多难听的话也骂得让人受不了,让人感到很屈辱。但是我从心底感激他,一点都不恨他,没有他给的压力,我不会那么努力,我一身本领都是他教给我的,并且关键时刻也帮了我。


豪斯医生


我顶老师,这样的老师才是严师。能碰到是福气。就像我高中时候一个班主任跟踪我同学去网吧,后来给我同学送回家。


浪来浪去浪不够


这个老师这么毫无顾忌的骂学生的确是不对,方式方法有问题。但从一些细节上看老师骂学生主要是对学生惰性,说的也都是学业的问题。

我也说说我知道的导师,两个导师,同一个学校,同一个学院。

一个对学生很严厉,他也说过如果你每天早上8点钟来晚上6点钟走,那你就延期两年毕业吧这样的话。一到办公室,基本就是一个一个过堂一样的问学生实验情况、训斥。学生怕的要死,真的就如老鼠见了猫。但到要毕业了,就发现该发的论文早发了,影响力因子也够了,踏踏实实准备论文就等毕业了。所以学生回头看看被老师骂,也是值得的。

另一个老师对学生特随和,平时不怎么过问实验情况,基本前半段学生过的很惬意,但到了后一半或最后一年就很抓狂,文章一篇没发,影响力因子就更无从谈起,离毕业的时间不远了,那最后的这段时间基本就是为了赶实验生不如死的状态。


TREX


措辞严厉了一些。但心是好心啊。

学习期间生活压力一般都不会太大,还真得用心搞研究。我硕士期间有段时间就挺放纵,导师管的松,很多知识都学的不扎实。我们导师算是我们专业学术水平最高的,好在后期指导的挺用心。

其他导师的学生那就更放了。我感觉他们毕了业比本科生强不了多少。

硕士,尤其是博士研究生期间,有个严格的好老师带其实是福分啊。有些好,只有工作了以后才能感受到。

你看成龙,洪金宝那些,师傅那都可以揍,严师出高徒。现在他们绝对会感谢,一个个都是带了一身本事出来的。现在的学生都有点儿玻璃心,一个好的老师,就是半个父母,只要他不是变态,虐待狂,而是真心为了你的学业,打你两下,骂你几句又如何?

最后结果就是,好的老师以后不愿意用心带,垃圾老师该恶心你照样恶心你。


Damonshui


这个问题其实要一分为二的来看待:

对于老师

一个年轻的博士生导师,作为上海交通大学电子系特别研究员/长聘教轨副教授,博士生导师,中组部第十一批青年千人计划专家。从本人的履历来看,绝非是混出来的,只会做口头文章的那种。

之所以能够在群里破口大骂,可能一方面是怒其不争,有点恨铁不成钢的感觉;另外一方面可能是学生对课题以及研究的态度让他觉得忍无可忍了。

而从微信群的名称“基础模型重大创新小分队”来看,这个导师所带的课题组可能属于那种基础研究项目,而并非工程项目【备注】。所以对于学生来讲,可能吸引力就不是那么大,相应的有些懈怠就很正常了。

对于学生

但是,我们可以看下他为什么会骂这些学生呢?是平白无故的么?当然不是。


作为博士生,也可以算是从千军万马中杀将出来的,却没有能够及时完成导师交予的任务,甚至写的东西让老师能在群里面大骂出口,可见确实存在着很多的不足之处。

回想现在的整个教育体系中,很多的学生都是经过了12年的高压之下(小初高12年),终于考上了大学,相当一部分学生就开始放纵自己了,考试60分万岁,只要不挂科就好。

但到了临近大四的时候,发现自己并没有学到多少东西,家里又没有什么过硬的门路,将来就业存在困难,于是就开始拼命准备考研,研究生快毕业的时候又开始准备读博,延长自己的准备就业时间,其实是相当一部分人的想法。

在考博的时候,目的就不是为了好好研究项目,对专业方向感兴趣,不好好配合老师也就很正常了

缺少敬畏之心

之前,老师在我们国家的地位是相当崇高的,由“天地亲君师”的顺序就可以看出来,天地再现,接下来是父母至亲,再次是君王,紧跟其后的就是老师。只可惜在动乱年代之后,老师的地位就大不如从前了。加之现在“巨婴”横行,更是打不得骂不得了。

诚然,回想当初我们上学那段时间,老师对我们的要求非常严格,也有大骂出口的时候,当时也颇有怨言。但当我们在职场中取得一定的成绩之后,回想起老师当年的严格要求,当年的怨言已经消失得无影无踪了,剩下的只有感激。

只要老师是处于公心,并非出于自己的私利角度,对学生要求严格,并非坏事,也不必大惊小怪,毕竟“严师出高徒”啊。

【备注】

  1. 基础研究项目:出于对基础科学(如基础数学、材料等)未来发展方向的预估,推出的课题项目,项目完成后可能会超出现状,不一定能够立刻见效,一般经费较少或者研究时间较长;

  2. 工程项目:现有的实际项目,研究完成后可以立刻或者很快就投入使用,见效比较快,实验环境也比较丰富。最重要的是经费充足,多有企业赞助。


全脑开发程老师


查了一下,这个新闻爆出时间是2019.3.25 他的经历:倪冰冰在国际人工智能/计算机视觉领域顶尖期刊与会议上,发表论文100余篇,其中IEEE T-PAMI、IJCV等顶级期刊论文30余篇。CVPR、ICCV等国际顶尖计算机视觉会议论文40余篇。

所发表论文的Google Scholar引用次数为2900余次,H-因子27,SCI他引500余次。获ICPR2012-HARL、CVPR2015-THUMOS行为检测竞赛第一名、ECCV2014-ChaLearn行为识别竞赛第二名。

2011年度泛太平洋多媒体会议(PCM2011)最佳论文奖。

2017阿里巴巴天池国际AI医疗竞赛第一名(1/2887)。

2018年BOT国际智能零售算法大赛第一名(1/411)。

倪博士被IBM公司T. J. Watson研发总部评选为2010年全球多媒体与信号处理领域十大新锐之一 (Emerging Leaders in Multimedia and Signal Processing)。

2018年被主流科技媒体评选为国际上最有影响力的100位华人人工智能学者之一。

获奖情况:l 2015年中组部第十一批青年千人计划入选者。

l 在国际人工智能领域最顶尖学术会议CVPR/ICCV/NIPS/ECCV/AAAI/IJCAI发表论文40余篇。

l 2018年获主流媒体《新智元》评选位国际上最有影响力的100位华人人工智能学者之一。

l 2015年获得THUMOS2015行为检测国际竞赛第一名。

l 2010年获美国IBM公司T.J.Watson研究总部“多媒体与信号处理全球十大新锐学者”奖 。

l 2011年获得泛太平洋多媒体大会(PCM)最佳论文奖。

l 获得2012年国际模式识别旗舰会议ICPR行为识别竞赛第一名。

l 获得2014年国际计算机视觉旗舰会议ECCV行为识别竞赛第二名。

l 获得2017年阿里巴巴天池智能医疗大赛复赛第一名(人工智能肺小结节检测),全球共有2887支专业队伍参加。

l 获得2018年BOT国际新零售数据智能大赛第一名,全球共有411支专业队伍参加。

综上,他有这个说的实力,但是除了是科研人员,同时也是一位老师,这种表达方式,德不配位。




人生若只如初见757473


上海交大博导被曝辱骂学生:垃圾一样的东西,有什么资格休息。近日,有网友爆料上海交大博士生导师倪某,在学术交流群里要求学生无休工作,并辱骂学生称“你们这些垃圾、白痴,有什么资格需要休息”。25日,上海交大电子系回应称已注意到相关反应,正了解情况。

回答


这个名校的博导已经处在教育食物链的顶端了,所以,他辱骂自己的学生是垃圾、白痴,没有资格休息,其实这是今天社会教育现实的某种折射,师生之间,没有传统意义上的师生之情,只有利益、利害、利用。

权力和利益密不可分。导师有了权力,就有了攫取利益的资本。导师在教育学术科研食物链的顶端,他下面的学生是他食物的一部分,或者是人格的辱骂,或者说是工作的压榨,为其打工,完成本该导师完成的事情。所以,就有了这样的怪现象,研究生把导师称为老板,自己不是导师的学生,是老板的打工仔。

高校及科研机构的某些教授,不能因为其有较高的学术成绩,学历资历,有知识分子的似乎清新的口碑,就认为他们是清水出芙蓉的小白兔,是一心只读圣贤书的人,其实他们同样是社会中人,利欲熏心之辈比比皆是,未必就学高为师身正为楷模了。一些人同样见钱眼开,因为手中有学术权力,科研资金的分配权力,成为了某种程度的学阀之类,压制人才,争夺资源,攫取私利也非常能耐。这些也不是稀奇事,屡见不鲜。

所以,监督,考核,评议,惩罚都是必须的。有错误的说法,以为这些人培养不容易,何必太严厉太苛刻。殊不知某些人对下面的学生可是没有教育之心,没有师生的温情,或没有正常的师生伦理。

建立风清气正的学术环境,回归正常有温度的师生关系,导师有导师的道德,能力,操守,水准;学生有学生的样子。这样的师生之道,清清爽爽最好。

水乡张光伟

我儿子是985大学毕业,2010年大学毕业也保研了,但他坚决不读研,除了为了尽早减轻家庭负担之外,理由就是研究生高不成低不就,做学问浅了,做实操高了,读愽很难拿学位。你有真本事,老板(研导.博导称谓)会找理由不放你,让你帮他做项目,为他的名利出力,你没实力,就得给老板数目不菲的钱,让他帮你想办法拿学位!所以三五年拿不了硕士学位,六七年拿不了愽士学位的不乏其人,几乎所有大学生都称研导,博导为老板,即可见学生与导师的对应关系。所以老板骂学生的可能性是完全存在的!当医疗,教育也金钱至上时,这社会就出毛病了!古往今来贫贱之人始终占人口绝大多数,商业化运作医疗,教育必然使绝大多数人缺医,少教,看不起病让人失去现在,读不起书使人没有未来,一个绝大多数人失去现在和未来的社会制度是不合理的。我不妒富,也不希望追求结果的平等,因为这会失去示范效应,使社会失去发展,前进的动力!但对生命权和教育权,只要是人就应站在同一起点,就应平等,机会均等才是社会发展进步的源动力。


趣味秒懂百科全书


我孩子985毕业,放弃保研,申请了国外读研,去国外没选择直博,而是先硕士,导师也是位中国985高校毕业出去的80后,为人非常和善,对所有学生都很好,只是年轻资历不算牛,所以他拉项目也不容易,养学生自然也不容易,但他从未让学生帮自己做过私事杂事家务事,孩子说也没听说身边其他同学帮导师象国内读研那样为老师做杂事的现象。虽然导师很好,硕士毕业后,孩子还是选择换一所学校,太不适应那边的生活了,导师很理解,给出积极建议,孩子收到了港大的邀请准备去那见港大老师,导师及时劝阻,(现在看来这位老师好明智)推荐孩子去了他导师的学术竞争者一位即将古稀之年的老教授那,通过面试,孩子如愿,这个老教授与之前老师他们学术流派(我一个外行用语)可能不同,还彼此不服呢,但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对学生很好,也骂学生,有次孩子穿拖鞋做实验被狠批一顿,为了鼓励学生也每周定时给学生派水果,一个即将退休的老人却从未让学生帮他做私事。也许好人必竟是多数,好为正常不足为奇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