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好的绘画作品怎样做到感性的个性表达与理性的技法相融合统一?

KID多彩绘画乐园


一副好的绘画作品首先得有灵魂,有血,有肉,艺术来源于生活,大自然,抽象,天马行空的灵感创作。


八百里秦川奇石汇墨涵


感性思维与理性思维的运用,对绘画艺术创作起着重要的作用。无论是普通习画者还是专业的艺术家,都应该弄清这两种思维形式对艺术观念的形成、对对象的观察、感受以及对内在本质的认识、艺术图式的把握、艺术语言的选择、画面效果的渐进与整体权衡等方面的影响。每一名成功的艺术家,都是在两种思维之间有所侧重的,并且能很好的维持双方的参与度与平衡。英国艺术评论家克莱夫贝尔在《艺术》一书中曾提出“艺术是有意味的形式,若单纯的强调感性的审美情感很可能会导致画面混乱无序,倘若一味的强调理性的审美情感又很可能会失去应有的趣味。面对景物写生,下笔之前要做到意在笔先,才能做到胸有成竹。我们需要弄清楚的是作为主体的自我与作为客体的景物之间的关系。以主体为主还是以客体为主,两种思维方式在二者之间如何侧重,反映的是一个画家怎样认识自身的感性思维与理性思维特点,且能否发挥这种个人特点到绘画的每一个环节。对理性思维与感性思维的认识既是认知事物的“世界观”,又是艺术创作的“方法论。

感性的人通常会运用直觉、潜意识、第六感、联想与想象等作为主要的认知与表达方式,侧重于对对象的第一反应。理性的人则侧重于冷静的分析、判断、总结,是在对对象进行反复认知后方才下达结论。从性别上说,女人多数比男人更感性,所以女人喜欢鲜花、红酒、罗曼蒂克的气氛;在人群中,少数敏感型的人也是属于感性为主的人,过度的感性甚至导致神经质或神经病,人们熟知的艺术大师梵高、诗人海子、哲学家尼采,恐怕都是属于这一范畴。人们的感性认识总是向理性认识转变。也就是说,在教育过程中,获得知识的过程,大部分都是理性思维培养的过程。理性的东西相对清晰,所以能够清晰的表达或传授。感性的东西则因人而异,具有不确定性,因此让人觉得难以捉摸,更难于传授。这也是绘画或设计创造既重视想象力、但美术教育又忽视想象力培养的原因所在。当然,理性思维也能反作用于感性思维,比如,当我们认识到自己的画面画得过“紧”的时候,就会有意识的去强调感觉、调整作画情绪、营造画面气氛。

绘画前期的思维参与,大致上可以这样去认识:观察阶段应该尽量让感性思维发挥作用,构思阶段则应尽量让理性思维发挥作用。当观察具备一定的结果后,随之而来的构思则应当迅速转换到理性层面。运用什么样的绘画语言、图式,都需要一个很明确的思考。

画面的构图如何分割,在点线面色、黑白灰层次方面怎么处理,视觉中心如何突出,画面意趣通过哪些因素予以展现,都是构思阶段应当解决的,好的构思与观察相互相成,是作品成功与否的关键。

绘画中期阶段的思维参与’可以这样把握:用感性思维把握好意境、韵律,来掌控画面气氛;用理性思维推进画面进度与局部造型深入刻画,使画面具备完整感。

绘画后期的思维参与运用理性思维对画面进行取舍增删,尽量保留画面存在的感性因素成分。


王田田圈


  • 一件好的绘画作品,能做到感性的个性表达和理性的技法相融合统一,那是思想性与艺术性高度结合的产物。个性的表达来源于对生活和事物的敏锐观察和思考,而产生艺术灵感,理性的技法源于学习积累和艺术实践,两者缺一不可。

一个优秀的画家,他首先是个感性的人,对自然和生活充满热爱,有丰富学识,有一双发现美和挖掘美眼晴。南朝王微巜叙画》中有这么一段文字,(望秋云,神飞扬,临春风,思浩荡。虽有金石之乐,珪璋之琛,岂能髣髴之哉!披图按牒,效异《山海》,绿林扬风,白水激涧。呼呼!岂独运诸指掌,亦以明神降之。此画之情也),就能说明问题。宋朝苏东坡不但是杰文学家,诗人,书法家,还是个开宗立派的画家,他有次雨后经过一片竹林,夕阳照在竹林里,逆光之下,竹子仿佛红彤彤一片,而受到启发,独创以朱砂画竹,俗称"东坡朱竹"而风行天下,流传到现在。

画家要创作出优秀的作品,离不开艺术实践和学习积累,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技法源于向古今优秀画家和作品学习,向大自然学习。法国著名画家,印象画派创始人莫奈常常可以从普通的风景中挖掘其魅力。他观察景物细致入微,对光线的变化十分敏锐。他可以就同一处场景画出十几幅作品。如《草垛》《睡莲》等。而这仅仅是为了表现同一场景的不同季节,天气、时间光线下的不同表象,做出大量实践,最后以作品《日出印象》而奠定他印象派创始人和领导人的地位。

思想性和艺术性的结合,产生优秀的艺术作品,跟艺术家天赋也很有关系,爱迪生说过:"天才就是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加上百分之一的灵感,而决定成功的往往是后百分之一。艺术要达到高度,天賦很重要,但勤能补拙,学而生悟,笨鸟先飞,也有不少例子。

以上个人浅见,期与大家共同探讨!


黄石书画


谢谢您提出的问题!

我认为,首先好的绘画作品,自然是需要有一定水平的绘画技法去呈现的。但是,作者在创作这幅好作品期间,一定是非常感性的,甚至到达疯狂之状态。因为人在感性的时候才会流露出最真实的自己。此时的作者,只需跟着感觉走,去完成作品便是最完美。

理性是我们在生活当中,或处理其它许多事情时所必需的,唯独在艺术创作中可以完全摒弃掉。很难想象,一位画家在创作过程中技法运用要很理性,那会变成什么情况?抑制了他的热情,抹杀掉他的创意,助长了虚伪的产生吗?这样创作出来的作品还有何意义?如果当初凡高作画技法很理性的话,那他的画作绝不会成为今天全世界都为之折服的作品!

所以,不管是思维上的理性还是技法上的理性,在绘画创作中是最恐怖的,它会让你的画没有了呼吸,没有了灵魂!

我们都别忘了,艺术永远是最赤诚的。创作一个好的绘画作品,做到尽情地感性表达,遵循内心,心手合一即好。





绘绣风雅


很高兴能回答您的问题。

首先在回顾人物肖像画的起源和分析当下发展的基础上,定义写实绘画中的理性与感性。在越来越多的“照片式创作”下,我们要思考的就是如何让精神领域同写实的技法一起“写”入绘画作品中。绘画中的写实,是一种将感性的艺术语言理性的表达方式,也就是写实绘画中的理性和感性。

绘画中的理性和感性,简单来说,理性,即写实技法,是理性的层面,比如光影和笔触等;感性,也就是我们最常说的人类的情感表达。写实绘画是艺术家对人物对象内在精神面貌的理解和剖析后,进行主观再创造的过程,这样才能将绘画中的绘画性和生动性充分表达出来。绘画中“理性”与“感性”的关系就是通过“理性”的绘画方式真实的将客观人物的感受经过主观提炼而做出的客观反映。

写实绘画人物是用绘画技法来表现画家审美的取向和追求,是在客观真实基础上升华了的一种画家眼中的客观。因此写实人物绘画是其“客观理性”和“真实感性”的结合。

形体的感性美,是艺术家们在对人物的形体、色彩、光影、内心情感的探索及思考后,运用这些写实绘画的技法来表现画面的总体形体的节奏感,以吸引观众进入到他的感官世界。每一个画家都有着属于他的“形”和“感”,并且融于他的绘画作品里,与他的艺术风格密不可分,成为他重要的艺术语言之一。

形体的塑造影响整个画面的构成,进而也就影响了整个内心情感的描绘。不同的姿态、不同的“形”,就会产生不同的“感”。

对于真正的艺术家来说,光影其实还承担着烘托画面的气氛和氛围,传达作者的主观感受,以及真实的描绘出人物对象内心的情感体验。通过对光影技术和理论的掌握,以及主观的处理在绘画上传达自己的感官世界。这就是所谓的理性与感性在画面中的表达与融合。

根据最开始自己想要表达的目的,用笔触来塑造人物的形象特征,经过时间的积淀和内心情感的探索,它会越来越贴近真实的自然。理性与感性本就是相辅相成的,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并运用,直到理性与感性融合。




强强画墙


对于这个问题我是这样这样看待,好作品一定有个性,这个标准是必须具备真性情。但艺术不是为了标榜个性而去创作。因为为了这个目的去创作,作品就立刻虚伪了,不会是好作品。一个感人的好作品必定是自性流露,是真性情的流露。其中他蕴含作者主观的个性气质,这是生活经历、学识、见地、修养带给你的结果。当你强烈感受到个性魅力的时候,个性已经形成了,已经是结果了。如果你认为作品的个性在哪方面还不够理想,那就从“因”上去寻找。从你性格上、观念上、格局上寻求突破。

其次,你提出的理性的方法的问题,这是一个实践问题。因为最合适的方法都是在实践中获得,比如一个自修精进武术家,他没实战过,所学没经过检验,永远是纸上谈兵,很可能都是花拳绣腿。

我想提出这个问题的作者有一定的思考,但是实践不够,看似其中有逻辑关系,实际很容易落入空谈,所以建议下一阶段,行动多于思考,问题会有所改变。


国画家范权


艺术创作活动是一种思想活动和情感活动,它人类情感表达的一种方式,而这种表达又要具体而微地通过某种艺术形式呈现出来,这时就离不开感性思维和理性思维。一件成功的艺术品它是感性思维与理性思维相结合的产物,艺术创作过程是这两方面不断平衡与融合以至达到升华的过程,只有两者结合起来,才是艺术的最好体现。在艺术的实际创作中,就中国画而言,感性的自然流露或者理性的刻意经营它都直接影响着作品的创作风格,在审美形态的存在序列中有着美学性格的差异。绘画既不能一概地以理性的“苦心经营”为至上准则,也不能完全地以感性的“天马行空”作最高境界,它是感性思维和理性思维结合下的产物。艺术创作中感性思维和理性思维它是一种平衡,这种平衡并不是对等,它和艺术家的个性、追求、阅历、思想、情感等等有密切的关系。


蓮花山南


我以为,这两者的结合并不是很重要,不是必须的。有很多看起来两者结合的很好的画,但是甚至都不能被称为作品。同样也有大部分神品,名作,没有所谓感性理性之分。如修拉,极致的理性,人人知道的梵高是极致的感性。但是两者如要结合,理性少不了练,感性少不了想。日复一日的练习,基础造型也好色彩也好,甚至线条也好,都会让你的画充满理性,而想要融入感性,离不开观察和思想。两者合而为一张画,便可充满个性。美术史上这两者结合做的很好的画家也是数不胜数,伟大如米开朗琪罗,极致的技法加上对人体感性的观察;英国的卢西安.弗洛伊德,坚实的造型能力,加之个性的造型方法;再如中国画家蒋兆和,一幅《流民图》,扎实是素描与水墨功底,加之其悲天悯人的感性看待。但说到底,艺术就是艺术,是属于你自己的。


painterJY


在好的绘画作品中,我个觉得感性和理性的结合是永远不能分刮的的两部分。在创作中,你要表达什么主题这里理性的,而如何表达,以什么样的手法或技法表达,这是感性的。理性是主现感性是客观;理性是行而下的问题,感性是行而上的问题。就像我们说的“技法”,“技 ”即技术技艺,“法”即法度。同样为理性和感性的结合,过于理性会显得刻板,过于感性又显得缺失章法。

\n

{!-- PGC_VIDEO:{"thumb_height": 512, "vposter": "http://p0.pstatp.com/origin/tos-cn-i-0022/3f39943199e24b4597869ef89ccb158b\

刘群龙


理性的技法是为作品的表达服务的,是作品表达的基础,任何绘画作品,无论是感性的还是理性的,都是需要技法去呈现,技法和思想相互迎合,高度重合,心手统一,才能最终展现最优质、最能打动人心的绘画作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