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若金湯”到“赤地千里”,金長城在蒙金之戰中的軍事防禦價值

“攻者必利其矛,守者必利其盾。”

說起長城的歷史,其實從春秋之時就已然可見。當時的諸侯各國都謹遵《孫子兵法》中“不戰而屈人之兵”的禦敵策略,於是紛紛在鄰國邊境修築起長城。秦始皇建立秦後,更是建起了“萬里長城”。而建立金朝的女真族也效仿中原的做法,修築了金長城。金長城“東起嫩江,西至黃河”,通過城、關、隘口等構建成一個完整的軍事防禦體系,金長城在蒙金之戰中具備極高的軍事防禦價值,是中國古代民族文化融合的印證。

“固若金湯”到“赤地千里”,金長城在蒙金之戰中的軍事防禦價值

“固若金湯”到“赤地千里”,金長城在蒙金之戰中的軍事防禦價值

為防止北境遼人和蒙古遊牧民族的入侵,修築“固若金湯”的金長城,成為女真首選

其實在金朝建立之前,女真族就對長城有了基本的瞭解和認知。因為最初長城的建立就是為了抵禦北方遊牧民族對中原地區的騷擾和侵略。由於長城自身具有極強的防禦能力,的確很好地保護了中原地區以農耕起家的漢民族的生活環境。

長城在古代社會中,的確能夠起到保護疆域的作用。其一,作為城牆一般的存在,長城能夠平衡兩個軍事集團的實力,避免了因實力懸殊而重創自身。其二,從中原地區的經濟角度出發,修築長城能夠保護農耕經濟的穩定發展。同時還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進民族文化之間的交融。

“固若金湯”到“赤地千里”,金長城在蒙金之戰中的軍事防禦價值

而女真族之所以選擇長城作為自己禦敵的方式,與上述原因相類似。因為本身就是遊牧民族的女真人沒有農耕的經驗,甚至其社會性質還停留在奴隸制,導致女真在建立金朝之後汲取了遼的覆滅經驗,加以宋代的政治制度。

金朝建立之初,北方的遊牧民族尤其是蒙古族極為不滿,因此北方邊境地區還經常受到其他民族的侵襲。女真在總結中原人修築長城經驗的基礎上,根據遊牧民族騎射的特點,開始修建“金長城”。

金長城作為金朝軍事防禦體系的代表,其中包含了許多方面,如:金朝在北方建的長城、邊防堡壘以及壕塹。這些防禦措施在冷兵器時代的確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從表面上看,也的確能夠抵禦遊牧民族的侵擾,在當時可謂是“固若金湯”。

“金之壤地封疆,東極吉里迷、兀的改諸野人之境……與生羌地相錯。”

——《金史》

“固若金湯”到“赤地千里”,金長城在蒙金之戰中的軍事防禦價值

因為金朝的疆域緊鄰突厥、野人以及羌之地,簡而言之就是“四面楚歌”,北地更甚。所以在何處修築長城成為女真族首先考慮的問題。

根據史料考證,並結合當下的行政地區劃分來看。女真將金長城的地址選擇在內蒙古東北部並且一直延展至河北、黑龍江、吉林一帶。從整體上看的話,主要呈現出倒寫“C”字的走向。

這些地區也都恰好處在當時和遊牧民族的交界,之所以採用這樣的走向安排,體現出女真對以蒙古為主的遊牧民族的忌憚。為了使金長城的軍事防禦能力提高到最大化,在建立之初,女真就將長城分為嶺北和嶺南兩個部分。其中嶺南一段又兼具中、南、北三個部分,南線又劃分了東西兩支。

所以金長城大體的修築方案是:先北後南,兼顧東西。同時金朝專門設立東北、西北、臨潢、西南四地招討司負責長城的修築工作,與監工一詞有著相近的意思。除此之外,《金史》中還有著這樣的記載:

“以重臣知兵者為使,列城堡濠牆,戍守為永制。”

“固若金湯”到“赤地千里”,金長城在蒙金之戰中的軍事防禦價值

金長城除了修築時候的精心設計,在戰術上的安排也是針對遊牧民族設定的。根據對歷史資料的考證,金長城的主體是由界壕和邊防堡壘構成的,其中邊防堡壘建在界壕之外,方便對戰事發生時,第一時間做出反應。若堡壘失守,則位於城內的界壕也有著足夠的時間備戰。

總體來看,金長城從設計、戰術還有戰略籌備等方面都有著其獨到之處,考慮到了遊牧民族騎兵善於突襲的特點。

“固若金湯”到“赤地千里”,金長城在蒙金之戰中的軍事防禦價值

女真族失去天時、地利、人和三大主要條件,蒙金之戰金長城一夜之間“赤地千里”,軍事防禦性能大大降低

擁有了金長城的女真,可以說是萬無一失。金王朝的大半江山也在長城的掩護之下成為了銅牆鐵壁。可是上有政策,下有對策,令女真族沒有想到的是,以成吉思汗為首的蒙古族竟然避其鋒芒,將這固若金湯的萬里長城趨之若鶩。

“固若金湯”到“赤地千里”,金長城在蒙金之戰中的軍事防禦價值

首先,金長城的修築不具備天時和地利。金長城表面來看,的確穩如泰山之勢,可因為金長城所經之地大都是高原地區。雖然地勢普遍較高,但最多並不超過2000米。而且路面也都較為平整,所以對軍隊的行進並沒有什麼實際的阻擋效果。金長城的建立,無疑只是加了一個小屏障而已。

之前所說金長城由界壕和邊防堡壘構成,整體結構的確精良。但北部地區尤其是靠近蒙古之地,風沙頻發,先前備好的邊防堡壘以及阻礙騎兵突進的陷阱,多數也都被風沙填埋起來。王國維先生曾說道北境之地:

塞外多風沙,以湮塞為患。故世宗朝屢遣使經劃,卒不能決。

所以在之後蒙金之戰中,蒙古的騎兵利用乾草和枯木將溝壑填平後,依舊如往常之日行軍。金朝在決定修築長城時就有御史大夫上奏章宗:

所開旋為風沙所平,無益於禦侮。而徒勞民。上因旱災,問萬公所由致。

由此可見,金朝在修築長城之時,其國力並不昌盛。同時明昌年間,金朝出現了前所未有的大旱災,土地入不敷出;加之遊牧民族出身的女真人,對農作物的種植缺乏經驗,致使國家糧食短缺,甚至出現顆粒無收的局面。

“固若金湯”到“赤地千里”,金長城在蒙金之戰中的軍事防禦價值

大量人力的投入,需要有充足的糧食補給作為後盾。但糧食短缺,導致修築長城的工人們各自潛逃,在當時死傷的百姓不可計數。加之戰事吃緊,原定於一年內修建的長城,在缺人、缺物的條件下,被迫在五月建成。半年的時間完成了一年的工程,而且是在如此艱難的環境中,可以想見金長城的質量堪憂。

失去了天時地利的幫襯,金長城的“固若金湯”這時似乎就像是一隻紙老虎,變得不堪一擊。北方遊牧民族也就此機會開始趁虛而入。

其實在蒙金之戰中,金軍在人數上完全是碾壓蒙軍的,尤其是在蒙金的邊堡中,金軍共30餘萬人,蒙軍只有10萬人。可為何金軍依舊潰敗?或許是因為金長城帶給金軍的優越感,認為只要自己嚴防死守,就可以安然無憂。

可是,正是這樣的自以為是,使得金軍將兵力分散開來,各自鎮守邊關堡壘,以求避開蒙軍的鋒芒。可出乎金軍意料的是,蒙軍傾盡全力,集中炮火攻打塞內。由於兵力的分散,滋使蒙軍成功的攻破金長城。

“識眾寡之用者勝。”——《孫子兵法》

“固若金湯”到“赤地千里”,金長城在蒙金之戰中的軍事防禦價值

即使後來金軍意識到先前的戰略失誤,但也為時已晚。蒙軍一舉入關,大肆侵略,金朝的百姓也大多失去了對朝廷的信任。失去了民心的金朝,也只能對蒙軍的所作所為望而興嘆。這也印證了兵書中“兵者詭道也”的觀點。

“固若金湯”到“赤地千里”,金長城在蒙金之戰中的軍事防禦價值

金長城從“固若金湯”到“赤地千里”,是蒙金之戰的結果,也是民族文化融合的結果,但卻無法挽救金王朝的命運

金王朝的覆滅實際上源於金長城的修築,但並不是其中主要的原因。只是金朝的統治者沒有充分地考慮到自身的國力水平,就貿然的學習中原地區“建長城以御匈奴”的經驗。

的確,屹立於蒙金邊境的金長城建立了,可是金王朝卻丟失了民眾心中的長城。精神上的打擊對金朝百姓來說是殘酷的,而且面對生活窘困的環境,迫使金朝百姓不得不尋求一個更加強大的統治集團。所以金長城的建立,其實並無法挽回失去民心的金王朝的覆滅。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孟子

其實金朝的滅亡和孟子所提的道理是一樣的,歷朝歷代的建設的根基都無法離開百姓的支持。而從原本“固若金湯”的金長城,到後來的“赤地千里”中,還能夠發現,在面對變化多端的戰局時,領兵統帥一定要保持頭腦的清醒,絕不可意氣用事。一貫採用“北防南侵”的戰略思想,也是致使蒙金之戰失敗的原因。

雖然金王朝的覆滅,使得金長城也成為了歷史上轉瞬即逝的文化遺蹟。可是金長城的出現,實際上是中國古代北方少數民族主動吸收中原地區文化的偉大印證。除了金長城本身,女真族對中原文化的學習和發展也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

“固若金湯”到“赤地千里”,金長城在蒙金之戰中的軍事防禦價值

作為遊牧民族出身的女真族,入主中原後主動地學習漢人農耕春種的小農文化,同時還與漢人通婚,保護了中國古代封建社會的經濟支柱,對穩固民族關係有著重要的作用。同時也極大地促進了民族文化的交流和融合。

總的來說,金朝雖然覆滅,但是它卻通過自身的努力完成了力所能及的事情。歷史的發展也是如此,無人能干預和影響歷史演進的過程。因此朝代的出現和更替都有著一定的規律,金朝的存在也是相同的道理。而少數民族建立的王朝,帶來的也是不同民族、不同地區之間文化的發展與繁榮,才能夠構建出如此燦爛的中華文化。

參考文獻:

《金朝軍制》

《金史》

《金界壕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