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是因小说《三国演义》而成名的吗?

文学老兵


诸葛亮不是因为小说《三国演义》而成名的,诸葛亮是因为他自身的精神和影响,受到了他当时当世,以及后来千百年来许多人的推崇和敬仰。

有人说,诸葛亮身上,有心系天下的国士精神;鞠躬尽瘁的负责精神;实事求是的务实精神;公正廉洁的法制精神,他表现出了我们中华民族一贯尊崇的忠诚、爱国、恤民、敬业、自强、公开、廉明、勤劳、智慧、谦虚和创新等优秀品质,是后世“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典范。

所以,在诸葛亮还活着的时候,就已经名重于当时了。

在诸葛亮还没有出山的时候,司马徽就评价说诸葛亮是“识时务者在乎俊杰,此间自有卧龙、凤雏”;“卧龙凤雏,得一可得天下”这说的,是诸葛亮身上的政治能力和治世才能;

孟获在评价诸葛亮,说“公,天威也,南人不复反矣。”钦服的是诸葛亮以德服人的德治精神;

司马懿说诸葛亮:“真乃天下奇才也!”赞叹的是诸葛亮治军能力;

张裔说诸葛亮:“公赏不遗远,罚不阿近,爵不可以无功取,刑不可以贵势免,此贤愚之所以佥忘其身者也。”赞赏的是诸葛亮公平无私,廉洁奉公的精神;

诸葛亮活着的时候,虽然后主刘禅昏庸无能,被称之为“扶不起的阿斗”,可是他却能够将举国托付给诸葛亮而不怀疑他,历朝历代托孤的事情很多,可是像诸葛亮这样尽心辅佐的却很少见。

诸葛亮死的时候,当时刘禅身边已经有黄皓之类的奸佞小人,可是举朝上下,却没有一个人说诸葛亮的坏话;甚至被诸葛亮废黜的廖立也为他垂泣,被他贬为平民的李严也因此哀伤忧郁至死;甚至连他的对手司马懿也说他是天下奇才,钟会伐蜀,还派人去拜祭诸葛亮的庙宇,禁止军士在他的墓地附近樵采。

这些,都说明诸葛亮在三国时期,就已经是很受人们尊重爱戴的,也说明在三国时期,诸葛亮就已经很知名了。

陈寿《三国志》中,大部分的列传,都是几个人合在一起写的,只有陆逊和诸葛亮两个人,被单独地立了传,这也能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诸葛亮对当时当世的影响。

陈寿在诸葛亮的列传中,还用了很长的篇幅,去评价和赞颂诸葛亮,他说诸葛亮“诚是大晋光明至德,泽被无疆,自古以来,未有之伦也”,是古今少有的光明至德的人物,是管仲、萧何一样的人物。虽然到了陈寿所处的晋朝时期,诸葛亮已经过世好几十年,可是在梁州、益州一代的百姓,说起诸葛亮,都言犹在耳,即使是甘棠咏赞召公,郑国人歌颂子产,都没办法与其相比。

与陈寿同一时期的袁准也说:“亮死至今数十年,国人歌思,如周人之思召公也,孔子曰‘雍也可使南面’,诸葛亮有焉。”

可见,诸葛亮身死数十年,他的名声,不仅没有随着他的身死而灭,甚至还更加让人追思和怀念了。

到了后来,历朝历代追颂、赞美诸葛亮的就更多了,我们就以诗词为例:

最出名的,莫过于杜甫的《蜀相》: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还有《八阵图》: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陆游的《书愤》也充分表现了他对诸葛亮的赞美: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州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其他的像李白,有:“鱼水三顾合,风云四海生。武侯立岷蜀,壮志吞咸京”之语;李商隐有:“管乐有才原不忝,关张无命欲何如?他年锦里经祠庙,梁父吟成恨有余”之叹;曾巩有:“称吴称魏已纷纷,渭水西边独汉臣”之赞;王安石有:“区区庸蜀支吴魏,不是虚心岂得贤”之感;文天祥有:“至今出师表,读之泪沾胸”之伤。

苏东坡虽然推崇周瑜,可是对于诸葛亮,他也是赞美的,他曾经说诸葛亮:“人也?神也?仙也?吾不知之,真卧龙也。”

其它像王通,王勃,杜牧,陈亮,洪迈等许多学者,名士,也都对诸葛亮有很高的评价。

从晋代开始,历朝历代也都一直给诸葛亮追封。晋朝封诸葛亮是武兴王,唐朝封诸葛亮是武灵王,宋朝加号“仁济”,元代封他是“威烈忠武显灵仁济王”。

唐朝武庙六十四名将,宋朝武庙七十二名将,也都有诸葛亮的大名。而且和关羽,张辽,周瑜这些不同,诸葛亮是以武庙“十哲”的身份,陪祀在武庙之中。

这些,都是在罗贯中写《三国演义》之前,所以说,诸葛亮是一位彪炳史册的英雄人物,他的知名,是因为他的那种精神,令人尊敬和敬仰,而不是因为区区一本《三国演义》。





文士野


鲁迅曾经评价在《三国演义》里诸葛亮“多智而近妖”。确实,在《三国演义》中夸大了诸葛亮的智谋,让他近乎于神人,但是诸葛亮出名却是在《三国演义》之前。

和诸葛亮同时代或相差不远的刘备、孙权、刘晔、贾诩、司马懿、司马炎等人对他有着极高的评价。在陈寿的《三国志》中也说他可以“管、萧之亚匹矣”。两晋和南北朝时期,诸葛亮的兵法广为流传。而到唐代设立武庙时,诸葛亮和白起、张良、韩信等人并列成为武庙十哲之一。

历代文人墨客也多有对诸葛亮的描述,像杜甫的《蜀相》、《咏怀古迹五首·其五》、《阁夜》、《八阵图》,李白的《读诸葛武侯传书怀赠长安崔少府叔封昆季》,李商隐的《筹笔驿》,陆游的《书愤五首·其一》等等,这些诗词中都对诸葛亮做了正面的描述。至于流传民间关于诸葛亮的传说就更多了。

诸葛亮如此出名,首先是因为他的能力确实出色,得到了广泛的肯定。更重要的是他忠于蜀汉,鞠躬尽瘁,作为权臣却能君臣相得,得以善终,这属于忠臣的典范。因此在诸葛亮之后,无论是帝王还是普通文人都对他推崇备至,所以才会广为流传。

相比之下,《三国演义》成书要在明朝,显然诸葛亮成名更早。一定程度上来说,正是因为他过于出名,在民间留下了太多的传说,《三国演义》才会对他进行如此夸大的描写,这个顺序可不能搞错。


不沉的经远


孔明先生。三个臭皮匠,赶上诸葛亮!孔明,诸葛亮,都是代表聪明,未卜先知的象征,所有这些赞溢美之词,都代表了劳动人民和知识分子对智慧信仰的向往,对诸葛孔明的喜爱!《三国演义》这部小说写的是什么,其实写的就是一部波澜壮阔的英雄史,想想都让人神往不已!如果说三国里面以某个人微视角去看你发现,其实三国每个人都有可歌可泣的故事!诸葛孔明肯定是浓墨重彩的人物,他有清高,傲物,自比管仲,他有忍辱,被关羽张飞瞧不起的时候,他有被不信任的时候,但最后凭卧龙之力终于得到了同学们的认可,这就很牛,诸葛一生谨慎,鞠躬尽瘁,死而后己,让人钦佩,我了解的都是三国小说,但是影响太大了,没有三国这部小说,就没有诸葛孔明神话般的存在,诸葛亮就是中国聪明,智慧的代言人!



罗湖麦克


应该说,诸葛亮是因通俗小说《三国演义》而使广大普通民众知晓的。

“三个臭皮匠,能抵一个诸葛亮”,“出死未捷生先死,长使英雄泪沾襟。”,“舌战群儒”,“空城计”这些词句在中国老百姓的心中吟诵了近二千年。

诸葛亮是中国最富传奇色彩的历史人物之一,他完美地实现了中国文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成为历代知识分子心中的偶像。

《三国志》中介绍说,诸葛亮的朋友们读书都非常认真,一字一句都得细细推敲,唯独诸葛亮一目十行,只观其大略。但就在这种快速浏览之间,他己经掌握了精髓,抓住了要害。而耕地的时候,诸葛亮却采取了完全相反的方法,精耕细作,绝不敷衍。

除读书之外,诸葛亮还喜爱抱膝长啸,或为《梁父吟》。长啸是指仰面朝天,将一口气从丹田深处提上来,从喉管长呼出去,而《梁父吟》是一首悲凉的葬歌。我们可以想象一下,一个身材伟岸的年轻人,孤独地坐在山石上,双手抱膝,双眉微蹙,对着茫茫山林仰天长啸,慷慨悲歌,那可能是我们一辈子都追不上的境界啊!

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时,诸葛亮分析了荆州和益州的形势:“荆州是一个军事要地,但刘表没有能力守住这个地方;益州士地肥沃,向来有天府之国之称,可是那里的刘璋是个懦弱无能的人,大家对他不满意。而将军您是皇室后代,天下闻名,如果您能够占领荆州,益州两个地方,对外联合孙权,对内整顿政治,一旦机会来临,您不仅可以成就大业,汉室也可以得到恢复。

诸葛亮作为一个身居乡村的“宅男”,在没有报纸杂志,没有手机电话,更没有电脑的时代,竟然还能对天下时局了然于胸,甚至预见了后来“天下三分”的政治局面,不得不说,这是一个骨灰级的“宅男”,更是一个千年难遇的鬼才。

建兴十二年(公元234年)八月,五丈原上秋色萧索,诸葛亮知道他将要在这里告别人世。从27岁那年跟随刘备离开隆中,又一个27年过去了。他半生殚精竭虑、戎马倥偬,竭尽全力地实现安邦治国的理想,奈何理想还未实现,自己却先倒下了。

诸葛亮用自己的行动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峰回路转说历史


你怕是在开玩笑吧,明明三国演义是靠着诸葛亮等一批人成名的才对。

直接说结论,三国演义能成功的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因为它描写的是三国时期的事迹。

就算你把其中的名字换掉。刘备换成刘不备,诸葛亮换成诸不亮。人看了这小说的第一印象还是三国演义。

若写的不是三国时期的历史事迹,三国演义绝对没有今天四大名著的高度!

这位置就得被大朗吃药的金瓶梅给替换掉了。

而且罗贯中是在元末明初时候写的三国演义。

我们把时间线往前面推一段,看看其它朝代的名人是怎么吹孔明先生的,我孔明需要蹭你《三国演义》的热度?

先来看看汉末三国被吊打的一批人

司马徽:儒生俗士,岂识时务?识时务者在乎俊杰。此间自有卧龙、凤雏。

刘备: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孙权:①丞相受遗辅政,国富刑清,虽伊尹格于皇天,周公光于四表,无以远过。②诸葛丞相德威远著,翼戴本国,典戎在外,信感阴阳,诚动天地,重复结盟,广诚约誓,使东西士民咸共闻知。

傅干:诸葛亮达治知变,正而有谋,而为之相。[6]

孟获:公,天威也,南人不复反矣。

贾诩:诸葛亮善治国。[7]

刘晔:诸葛亮明于治而为相。[8]

杨洪:西土咸服诸葛亮能尽时人之器用也。

就连司马懿都佩服:

司马懿:“真乃天下奇才也!”

不需要谁站起来,诸葛先生在当时的地位就一句话概括。在座的都是垃圾!


再来看看其它朝代的名人是如何评价的

两晋南北朝

陈寿:诸葛亮之为相国也!

傅玄:诸葛亮诚一时之异人也。治国有分,御军有法,积功兴业,事得其机,入无余力,出有余粮,知蜀本弱而危。故持重以镇之。

王羲之:荀、葛各一国佐命宗臣,观其辙迹,实奇士也。然荀获讥于忧卒,意长恨恨,谓其弘济之心,宜被大道;诸葛经国达治无间然,处事而无玷累,获全名於数代。至於建鼎足之势,未能忘已,所谓命世大才,以天下为心者,容得尔乎?[11]

隋唐两宋

王通:若诸葛亮不死,则礼乐大兴。

王勃:于是诸葛适在军中,向令帷幄有谋,军容宿练,包左车之际,运田单之奇,曹悬兵数千,夜行三百。轴重不相继,声援不相闻,可不一战而禽也?坐以十万之众,而无一矢之备,何异驱犬羊之群,饵豺虎之口?故知应变将略,非武侯所长,斯言近矣。杜牧:周有齐太公,秦有王翦,两汉有韩信、赵充国、耿恭、虞诩、段颎,魏有司马懿,吴有周瑜,蜀有诸葛武侯。

当然你可以说这些文人只是随大流跟风吹牛逼。但是!

武庙里,诸葛亮是板上钉钉的武庙十哲,无论这十个人怎么变动,总有他的一席之地,这代表了历朝历代兵家对其军事能力的肯定。

文庙中,对比其他人,诸葛武侯是唯一一个非儒家学者出身,以政治家身份入祭的,代表了历朝历代统治阶级对诸葛武侯治国能力的肯定。

就问那个帝王不尊重诸葛亮?不希望自己遇见属于自己的诸葛亮?

讲真,看见下面有人说《三国演义》神话诸葛亮我就想笑。

三国演义只是小说,表现手法脱离不了小说这个范畴,其中很多东西都描写不出来。

给个中肯的评价就是。

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牛逼哄哄的吊打一群傻逼。

在真正的历史中,诸葛亮小心翼翼的吊打一群牛人。

请问你现在还觉得孔明先生,有今天的成就是靠着三国演义这一本小说吹出来的吗?


电竞点评




古梁镛解答。

诸葛亮是因小说《三国演义》而成名的吗?

这个问题或许是很多人心中的看法,要不是《三国演义》,他们就不会知道诸葛亮这个人,甚至于有些人没看过《三国演义》电视剧,同样就不知道三国群雄,也不会知道诸葛亮,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很简单,就是有些人受教育程度低,对于历史相当不了解,平常讨论起古代人,最多也只能拿一些演义小说做谈资,这是很悲催的。

说诸葛亮是因为《三国演义》而成名的人,基本上就是这类悲催的人群。

那么,《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和历史中的诸葛亮,到底有什么不同呢?

《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角色解析

对于《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我的评价是两个字:半神。

为什么说诸葛亮在《三国演义》中是“半神”呢?因为《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不单精通兵法,还是管理高手,更是行军打仗的出色将领。同时诸葛亮通晓人情世故,更知晓阴阳,精通玄妙道法,精于机械设计,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无所不通,无所不精,仿佛在诸葛亮面前,一切尽在掌控。

诸葛亮的军事能力非常高,他不单单精通兵法,在实战中更是将各种兵法运用的出神入化,每次战事都能占据有利形式,这和一些纸上谈兵的人完全不同,在诸葛亮眼中,他对于兵法、将领、帅才的认知远比普通人更为博大精深,诸葛亮也被奉为三国第一军事家。



在《三国演义》中,论道法,诸葛亮可谓是入道门的高人,众所周知,在《三国演义》中,真正的神仙有三位,分别是南华老仙、于吉、左慈,而精于算卦的也有几位,比如管辂、李意、紫虚上人,但是诸葛亮的道法很明显更为突出。

冬季问天借东风,缩地成寸遁远方。

七星灯前化神妙,阎王坐前延寿资。

诸葛亮精于天文地理,当年火烧藤甲军、火烧司马懿都是他精于山川地理的绝世手笔。在人性方面,诸葛亮更是知人善任,知己知彼,每次神机妙算的背后,是他对人性的深度揣摩,别人如何想、如何做,一切都逃不脱他的算计。

所以说,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已经是个“半神”级别的人物了,远非凡夫俗子可比。


诸葛亮的历史地位

很多学者研究三国历史,《三国志》是他们的重要参考,在《三国志》中,陈寿不惜笔墨,详细介绍了诸葛丞相一生的功绩。

《三国志卷三十五·蜀书五·诸葛亮传》:

亮性长於巧思,损益连弩,木牛流马,皆出其意。推演《兵法》,作《八阵图》,咸得其要云。亮言教书奏多可观,别为一集。

这里详细记述了诸葛亮创造诸葛连弩、木牛流马,同时写过兵书,有《八阵图》等阵法推演,同时还有其它作品。

臣寿等言:臣前在著作郎,侍中领中书监济北侯臣荀勖、中书令关内侯臣和峤奏,使臣定故蜀丞相诸葛亮故事。亮毗佐危国,负阻不宾,然犹存录其言,耻善有遗,诚是大晋光明至德,泽被无疆,自古以来,未之有伦也。辄删除复重,随类相从,凡为二十四篇,篇名如右。

陈寿特别在这里以自己陈述的口吻写到:诚是大晋光明至徳,泽被无疆,自古以来,未之有伦也。这短短的几个字,已经道出诸葛亮在当时世人心中崇高无上的地位。

陈寿对诸葛亮最后的评价也非常高,可谓治世之良才,管(管仲)、萧(萧何)之亚匹矣。

我们都知道,陈寿对诸葛亮有点怨恨,因为陈寿的父亲当时在蜀国做官,但是犯了错误,被诸葛亮依法治罪,判了髡刑,髡即剃光头,把头发给剪掉以示惩罚。古人对头发看的非常重,曹操割发以代断头,这也是历史有记载的,因此陈寿对诸葛亮怨恨颇深,即便如此,他也不敢抹杀诸葛亮的崇高品德和盖世才华。




古人对诸葛亮的评价(节选)

司马徽:“儒生俗士,岂识时务?识时务者在乎俊杰。此间自有卧龙、凤雏。”

刘备:“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孙权:“丞相受遗辅政,国富刑清,虽伊尹格于皇天,周公光于四表,无以远过。”“诸葛丞相德威远著,翼戴本国,典戎在外,信感阴阳,诚动天地,重复结盟,广诚约誓,使东西士民咸共闻知。”

贾诩:“诸葛亮善治国。”

刘晔:“诸葛亮明于治而为相。”

司马懿:“真乃天下奇才也!

司马炎:“善哉,使我得此人以自辅,岂有今日之劳乎!”

王羲之:“荀、葛各一国佐命宗臣,观其辙迹,实奇士也。然荀获讥于忧卒,意长恨恨,谓其弘济之心,宜被大道;诸葛经国达治无间然,处事而无玷累,获全名於数代。至於建鼎足之势,未能忘已,所谓命世大才,以天下为心者,容得尔乎?”

王通:“若诸葛亮不死,则礼乐大兴。”

王勃:“于是诸葛适在军中,向令帷幄有谋,军容宿练,包左车之际,运田单之奇,曹悬兵数千,夜行三百。轴重不相继,声援不相闻,可不一战而禽也?坐以十万之众,而无一矢之备,何异驱犬羊之群,饵豺虎之口?故知应变将略,非武侯所长,斯言近矣。”

杜牧:“周有齐太公,秦有王翦,两汉有韩信、赵充国、耿恭、虞诩、段颎,魏有司马懿,吴有周瑜,蜀有诸葛武侯,晋有羊祜、杜公元凯,梁有韦睿,元魏有崔浩,周有韦孝宽,隋有杨素,国朝有李靖、李勣、裴行俭、郭元振。如此人者,当此一时,其所出计画,皆考古校今,奇秘长远,策先定於内,功后成於外。”

孙樵:“武侯死殆五百载,迄今梁汉之民,歌道遗烈,庙而祭者如在,其爱于民如此而久也。”


武庙十哲

武庙是唐朝开元十九年,玄宗皇帝为表彰并祭祀历代名将所设置的庙宇,它以周朝开国丞相、军师吕尚(即姜子牙)为主祭,以汉朝留侯张良为配享,并以历代名将十人从之。

武庙十哲指古往今来的十位军事家,分别是白起、张良、韩信、田穰苴、诸葛亮、孙武、李靖、吴起、李绩、乐毅。

武庙自唐朝开始,以后各个朝代都有祭祀,唐德宗建中三年(782年),武庙增加祭祀古今名将六十四人。到了宋代增加到七十二位名将,《宋史》卷一百零五 《礼志八》记载:宣和五年,礼部言:“武成王庙从祀凡七十二将”于是释奠日,以张良配享殿上。按照朝向不同分档 ,张良在第一档,二档分别为管仲、孙武、乐毅、诸葛亮、李勣并西向,田穰苴、 范蠡、韩信、李靖、郭子仪并东向,其它诸如白起、李毅、孙膑、廉颇等等,已经降至三档。

诸葛亮是不是因《三国演义》而出名

《三国演义》全名《三国志通俗演义》,由明代小说家罗贯中创作,而罗贯中创作《三国演义》,也是以《三国志》为主,同时吸取元曲、评书等民间文艺作品,最终创作成《三国志通俗演义》。

所以说,诸葛亮不是因为《三国演义》而出名,而是诸葛亮历来就是历史名人,历史地位非常高,说诸葛亮因为《三国演义》而出名的人,只不过是一群历史知识匮乏的无知小儿罢了。


古梁镛


我认为诸葛亮和《三国演义》相映生辉,彼此利用,最后达到了共同成名的理想境界。

诸葛亮的本事和成就众所周知,但他的军事指挥才能现在存在争议,用人方面也留有遗憾。“斩马谡”成了他身上挥之不去的污点。成了他不善用人的“铁证”。

凭良心说,没有《三国演义》,诸葛亮名气没那么大 ,那是肯定的,在罗贯中的“神笔”下,“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鲁迅语)。诸葛亮在《三国演义》中赚足了。小说里诸葛亮的很多事迹都是虚构的,如火烧博望 ,草船借箭,借东风,空城计,三气周瑜等等。有了《三国演义》,诸葛亮一下子火了,成了家喻户晓的智慧之神。经过各种艺术手法(如戏剧,评书等)的渲染,更是让人五体投地,顶礼膜拜,千代传唱,万事颂扬。有了《三国演义》,诸葛亮变得呼风唤雨,善解天机,神机妙算,鬼神莫测。对“知名度”的飙升绝对有利无害。

但《三国演义》也是靠诸葛亮才风靡一时。《三国演义》中若没有描写诸葛亮的篇幅,估计要贬值大半。《三国演义》对诸葛亮虽有渲染,但诸葛亮绝非浪得虚名。要是没点本事,蜀国那么大疆域是充话费送的?刘备临死前会托孤给他吗?会成为刘备死后蜀国事实上的一把手吗?现在有些喷子千方百计地诋毁诸葛亮,让人民心中的“智慧之神”陨落暗淡。甚至到了无所不用其极的地步。毫无疑问,刘备是遇到诸葛亮之后才有了起色。有人怀疑诸葛亮的指挥才能,而完全无视他辅佐刘备从“兵不满千”到“三分天下”的事实,完全无视刘备夷陵惨败后蜀国兵少民困的事实,好像自己就比他强似的。罗贯中为什么要渲染诸葛亮?因为他欣赏诸葛亮的才能,才刻意去美化。

诸葛亮造的木牛流马是有史实记载的。八阵图也不是假的。不服气你也弄一个。


绿叶小杏


很多人说诸葛亮在今天的名声之所以这么高,是因为《三国演义》的广泛影响。众所周知,《三国演义》这本小说受到万千民众的喜爱,同时,在《三国演义》这本书中,诸葛亮被刻画的神乎其神,可以说是三国乱世中的第一谋士。

但是,很多人并不认为正史中的诸葛亮也是那么的运筹帷幄,其实,诸葛亮不只是在《三国演义》中名声那么高,在唐朝时期,诸葛亮的名声就非常的高了,要不然杜甫也不会在《蜀相》这首诗中表达对诸葛亮的倾佩之情。

诸葛亮在三国乱世中名声很高,一方面是因为他的家族势力比较厉害,诸葛家族也是当时的名门望族,另外,诸葛亮作为刘备手下的首席智囊,帮助刘备建立蜀国,作为蜀国的丞相,诸葛亮获得了他应得的名声。

远的不说,我们从三国之后,西晋的一些人对诸葛亮的评价就可以看出,正史上的诸葛亮有多么的牛。

众所周知,到了三国后期,司马懿与诸葛亮成为了相爱相杀的一对将才,可惜,诸葛亮早逝,魏国的政权最后也落到了司马氏手中,司马懿的孙子司马炎建立了西晋王朝,司马炎曾说过:“善哉,使我得此人以自辅,岂有今日之劳乎!”。

也就是说,我司马炎若得到了诸葛亮的辅佐,治理天下,我就不会像今天这么劳心劳力了。这不仅说出了诸葛亮的名气,也体现出了诸葛亮的才华。

同样的,西晋的开国名臣傅玄说道:“诸葛亮诚一时之异人也。治国有分,御军有法,积功兴业,事得其机,入无余力,出有余粮,知蜀本弱而危。故持重以镇之。”这些话不但说明了,诸葛亮在治理政务方面很有才华,并且在带军打仗方面也很有才能。

另外,诸葛亮临终上表中有这么一段话:“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弟衣食,自有余饶。至于臣在外任,无别调度,随身衣食,悉仰于官,不别治生,以长尺寸,若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以负陛下。”

从诸葛亮的这段遗言中,我们可以看到身为蜀国丞相的诸葛亮,可以说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但是,诸葛亮并没有为自己谋私利,一心只是为君为民。

诸葛亮不但才华过人,并且品行高端,忠于刘备,忠于蜀国臣民。这在古代,就是历代臣子的楷模,同时,诸葛亮一心为民,所以,民众也特别的喜爱诸葛亮。

所以,正史上的诸葛亮,不但在民众心目中很有名望,在古代的统治阶级中也很有名气。


回忆局


▂ ▄ ▅ ▆ ▇ █ 精彩分享 █ ▇ ▆ ▅ ▄ ▂

首先非常感谢在这里能为你解答这个问题,让我带领你们一起走进这个问题,现在让我们一起探讨一下。

要知道罗贯中写《三国演义》虽然用的是春秋笔法,把诸葛亮近乎神话,但是何尝不是对历史上诸葛亮的地位认可和崇敬呢?

而且诸葛亮在刘备没有三顾茅庐之前在当地就已经赫赫有名了,这是在正史上都有记载的。

当时在荆襄的一众名士,司马徽、庞德公、黄承彦对诸葛亮的才干很是欣赏,所以才有“卧龙”、“凤雏”得一可安天下的传说。

黄承彦更是把自己的女儿嫁给当时已经家道中落的诸葛亮,以示对这个后生的看重。

刘表更是慕名几次征兆诸葛亮都被他本人拒绝,如果诸葛亮在当地没有名声的话,刘备会恭敬到三顾茅庐?

再说三国演义神化诸葛亮的是他的军事才能,把他形容成了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拥有神鬼莫测之机的神人,带兵打仗、行军布阵无所不能的完人。

在以上的分享关于这个问题的解答都是个人的意见与建议,我希望我分享的这个问题的解答能够帮助到大家。

在这里同时也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我的分享,大家如果有更好的关于这个问题的解答,还望分享评论出来共同讨论这话题。

我最后在这里,祝大家每天开开心心工作快快乐乐生活,健康生活每一天,家和万事兴,年年发大财,生意兴隆,谢谢!

▂ ▄ ▅ ▆ ▇ █ 谢谢关注█ ▇ ▆ ▅ ▄ ▂



佛学文摘


在陈寿的《三国志》中,诸葛亮的篇幅有限,难以达到经《三国》所推崇的高度和名声,所以诸葛村夫因三国而更著名!

客观的评价诸葛亮,在三国那百八十位谋士当中,无论从能力还是品德来看,诸葛亮都是中等偏上的。

陈寿在《三国志》里对诸葛亮曾有过十六个字的评价:“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干,优于将略。”

陈寿虽然是被称为“史之良吏”,评价人物也比较客观,起码比这个《魏略》的作者客观公正。但是我们要知道一个事实,就是陈寿的一个亲戚,也就是陈寿的父辈,犯了法,是被诸葛亮整过的。而且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瞧不起陈寿,在政治上打压他,长达六年之久。陈寿既然是当事人,他评价诸葛亮呢,也不太合适。因此,关于诸葛亮到底如何,我们还是得综合像《后汉书》、《九州春秋》等其他一系列书来看。

傅玄评价诸葛亮:“治国有分,御军有法,积功兴业,事得其机。”

司马懿的孙子司马炎评价他:“善哉,使我得此人以自辅,岂有今日之劳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