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击败天平天国之后如果顺势挥师北上,有可能推翻清王朝吗?

莱茵之缨


公元1864年夏天,曾国藩率领的湘军攻克了太平天国的都城南京。早前1个月,天王洪秀全已经死于绝望和饥饿之中。很多人在湘军攻破南京之际曾经或多或少的暗示曾国藩更进一步,但是都遭到了曾国藩的拒绝。曾国藩并不是没有考虑过这个问题,而是经过周密的思考,曾国藩认为自己根本没有这个机会。

一是湘军内部的问题。

1853年,因母丧回湖南湘乡守制的礼部右侍郎曾国藩奉命帮同湖南巡抚张亮基督办湖南团练。后来,曾国藩认为团练不足恃,决定组建一种新的军队,这就是“湘军”(也称“湘勇”)。

湘军将领主要是湘乡人,大多是封建儒生,士兵则招募湘乡一带农民。曾国藩与一些重要将领既是同乡,又有同学、师生、亲友的关系。湘军的士兵由营官自招,并只服从营官,上下层层隶属。

湘军内部在当时也分为三个派别:曾国藩的湘军,李鸿章的淮军和左宗棠的楚军。如果曾国藩有不臣之心,首先需要联合李鸿章和左宗棠。但是造反在当时对于李鸿章和左宗棠来说是一件出力不讨好的事,事成之后,两人不过是当个更大的官,失败里却是要掉脑袋的。所以两人对于反清的态度不会很积极,反而很可能成为曾国藩的绊脚石。

二是湘军外部面临的问题。

太平天国起义后,虽然晚晴政府不得不倚重于汉族地主武装,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清廷没有其他的选择。僧格林沁的蒙古骑兵就是其重要依靠的军事力量。

1855年1月,僧格林沁击败太平天国北伐军,生擒太平天国北伐军统帅林凤祥。六月,在山东冯官屯剿灭太平天国李开芳部,生擒李开芳。其军事统帅能力可见一斑。而且在曾国藩的湘军围攻南京时,北方的清军各部也做好了准备,预备在湘军有所动作时进行反击。

三是曾国藩没有形成自己的政治力量。

大家或许认为推翻晚晴政府只要有足够的军事力量就行了,但是情况并非如此。没有足够的政治力量,即使有再多的军队,也会遭到失败。辛亥革命就是如此。曾国藩在建立湘军时不过是吏部侍郎,1862年才得到两江总督的职务,攻破南京城后,只是加曾国藩太子太保、一等侯爵,世袭罔替,并赏戴双眼花翎,并没有实际的任何用处。其弟曾国荃战功赫赫,最高也不过是个巡抚。再加上李鸿章和左宗棠的离开,能够襄助曾国藩的没几个人。

曾国藩的湘军,是晚清汉族地主武装的开端,从湘军开始,汉族官员在清政府中逐渐占据主导地位。到袁世凯的时候,这种形势已经无法扭转。所以袁世凯也是时势造就英雄。而曾国藩却没能等到这个时代。


定远无殇


从技术和实力上来讲是完全可能的。因为当时的全国精锐都在曾国藩的手中,清廷唯一可以指望的就是蒙古的骑兵,但是也难以自保。真正制止曾国藩造反的就是他长期奉行的纲常伦理与名教信仰。起兵造反是曾国藩的心目中永远不会出现的选项。所以说,这种可能性只是理论上的存在。

当时的曾国藩手中掌握了30-50万的军力,一手把控江苏、安徽、浙江、江西四省。相当于原本的两江总督兼理浙江事。同时,他还是三湘士林中的领袖,全国范围内十余个督抚中有大半与他关系紧密,如果他能够振臂一呼,那么兵马钱粮,军械辎重都一应俱全。而且,太平天国的圣库私藏很有可能也在曾氏兄弟手中,有这样的财力聚敛人心也是非常容易的。当时的李秀成已经投降,并且主动要求去说降南方的堵王黄文金等人,让他们与曾国藩合兵一处反叛清朝。这个计划如果成行,那么清朝可能连一年也难以坚持就会覆灭。

然而,曾国藩也并非完全没有后顾之忧。他的弟弟曾国荃英勇凶悍,深得军心,虽然威望不如他但是行军布阵也有一定的本事。而且为人贪财狠毒,在劝进的过程中最为积极。曾国藩可能也是不希望重现一次烛影斧声,让曾国荃成为最大的受益者,才断然拒绝了造反的提议。


经典守望者


众所周知,曾国藩在太平天国运动即将推翻清王朝的时候,投笔从戎,通过组建湘军,掌握了地方大权,最后镇压了叱咤一时的太平天国运动。现在人们在讨论如果曾国藩当时顺势挥师北上,有可能推翻清王朝吗?

答案是根本不可能的,原因如下:

一是文人是造不了反的。

中国自春秋战国以来,一般的开国皇帝或起义军的领袖,大多都是军人武夫,读书人造反的很少,而成功的几乎没有,曾国藩应该是处于这种心态。

二是集团外部的阻力。

清王朝虽然已经严重衰落,但是憎格林沁仍然有一支非常强大的部队在中原驰骋,而且这支部队的骑兵很厉害。曾国藩若有行动,没有骑兵的湘兵不能不对此有所顾忌。

三是集团内部的阻力。

李鸿章的淮军、左宗棠的楚军都是从湘军分出去的势力,他们会不会支持曾国藩,对曾国藩来说,这根本就是一个未知数。

四是外部方面的阻力。

当时以英国为首的国际在华势力,他们扶植的是清廷,曾国藩如果一闹,他们很可能也会像镇压太平天国一样,镇压湘军。

五.最关键的一点,湘军起兵时,是以保卫明教和忠君报国为号召,作为团结奋斗的力量,一旦曾国藩自己称帝,这不就等于自己打自己的嘴巴吗?到时候必然会丧失人心、众叛亲离。


千形万象


补充其余老师的遗漏之处,仅从军事角度考量,曾国藩就难以推翻清王朝。

曾国藩的湘军以劣势兵力,在与太平天国的较量中取胜,在于太平天国的内部分裂,也在于湘军的指挥有度。

百万众的太平军四散自行攻略,而曾国藩指挥的湘军则是步步为营向前推进,所以并不能证明,湘军的战斗力在当时无敌。



湘军长时间与太平军的战斗,强化了水师,也强化了阵地战的能力,步兵虽然依旧是主力部队装备火枪,但还是以冷兵器为主。

想推翻清王朝,湘军的水师难以发挥作用,只要挥兵北上,运河必然被堵死,而内湖船只想要到海上航行难度可想而知,还要在上海与山东遭到阻击。

而湘军的步兵面对蒙古的骑兵,处于天然的劣势,如果湘军快速推进,会被骑兵追击消耗,但如果以阵地战稳步推进,又会消耗过多的粮草。

中原运输困难,而只要叛乱,各地督府将不再会支援湘军,若劫掠民财只会激起更大的抵触,使军事行动即便胜利也难以建立统治。


多臻贵


曾国藩的湘军是清军的主力部队,由于他采用的是兵归将有的私兵制度,使得湘军的战斗力有了明显的提升。湘军在训练上比八旗军和绿营兵都强化的不少,最终使得湘军可以打败太平军成为清中后期最重要的军队。

曾国藩若反叛可独霸江南

太平天国被湘军消灭后,湘军的总兵力接近30万人,但李鸿章的淮军有8万人加上不服从曾国藩的左宗棠老湘营6万人,其实在曾国藩手中的湘军也就15万人。湘军当时的战斗力和装备在国内都是最顶尖的,假如曾国藩反叛独占江南还是很容易的,此时的八旗军在南方实力有限,是无力抵挡湘军的。

李鸿章的淮军也出自湘军,假如曾国藩反叛李鸿章很有可能会处于观望态度的,毕竟李鸿章师出曾国藩,论实力当时的淮军相比湘军还差的远,仅凭在江南的左宗棠部是没有能力阻止曾国藩占领南方的。

曾国藩北伐能消灭清朝吗?

依照湘军的实力和曾国藩的指挥能力打败清朝也不是难事,从谋略来看曾国藩的能力是清朝无人比拟的,因此完成北伐大业也是完全可以实现的,清朝在经历了太平天国运动的洗礼后已经是精疲力尽再和实力派湘军作战,取胜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但是曾国藩深受儒家忠君爱国思想的熏陶,作为一个儒生他是不会反叛的。当曾国荃多次提醒他独霸江南时都被他婉言拒绝了。从他的内心看对于反叛是厌恶的,多年的战争已经让江南民不聊生,为天下苍生计停止战争是明智之举。

历史证明他是一位忠臣

对于饱受战乱之苦的江南百姓而言结束战争安居乐业休养生息才是王道,连年的战争已经让江南的经济不堪重负。外国列强对中国也是虎视眈眈,战乱是他们希望的结果这样他们可以进一步瓜分中国,而作为有战略思想的曾国藩是绝对不允许列强去瓜分中国的。

因此曾国藩不但没有反叛还主动削弱了湘军的实力,安心的做一名对清朝没有威胁的权臣,他忠君爱国的行动也得到了后人的认可,而他的曾氏家书也成为后代们学习的治家经典。


秋雨鲁北说历史


曾国藩造反成功的几率极低。

太平天国运动爆发以后,清政府虽然派兵镇压,不过此时的八旗和绿营已经糜烂不堪,屡战屡败。而更糟糕的是清政府国库也已经见底,到太平军攻下武昌的时候,户部存银大概还有100多万两,而当年平白莲教前后花了差不多1个亿。咸丰无奈之下,只能下令各地督抚、士绅自己筹集军饷,招募练勇和太平军作战。

而在这些练勇中,曾国藩组建的湘军无论是规模还是战斗力都是首屈一指,鼎盛时广义上的湘军号称有40万之众。湘军规模之大让清廷对曾国藩也是颇有猜忌,曾国藩对此心中也有数,于是在镇压了太平军以后就大肆裁撤湘军。

曾国藩选择裁撤湘军自保,而不是借着手中兵权造反,主要原因是他还是一个传统文人,有忠君的思想。不过从他当时面对的情况来说,造反也并不是一个很好的选择因为他对湘军的控制力其实很弱。

曾国藩组建湘军时,是利用师生、亲友、同乡、故旧等关系拉拢了一批人,然后让这些人自己去招募部队。士兵们只服从自己的直属营官,营官则服从于主将,主将服从于曾国藩,形成了独特的“兵为将有”格局。

在这种情况下,曾国藩对部队的掌控力其实非常松散。一旦某个主将拒绝服从他的命令,他根本无权指挥那个主将所属的部队。而曾国藩和手下各主将的关系又只是单纯的私交和利益组合,并不可靠。

实际上后来在湘军的基础上,还产生了李鸿章的淮军、左宗棠的楚军等多个独立的派系。扣除这些分裂出去的山头,曾国藩的湘军不过10来万,实力有限。而且在击败了太平军以后,湘军的各级将领大多有功名在身,打下天京以后又掠夺了大量的财富,此时正想着回去享受荣华富贵,有多少愿意跟着曾国藩造反是个大问题。

而且此时僧格林沁还健在,在他手下还有蒙古马队和部分还有战斗力的八旗、绿营部队。加上清政府还有一定的权威,可以拼凑出一支至少在数量上比较可观的军队。曾国藩并没有把握获胜。

所以曾国藩在消灭太平军以后真起兵造反,失败的可能性极大。


不沉的经远


曾国藩的湘军鼎盛时期有30多万,在攻破南京消灭太平天国时候,他手下都有人劝告曾国藩自立为帝挥师北上推翻满清,可曾国藩坚决拒绝了!



在打下南京城后,曾国藩弟弟曾国荃就跟哥哥讨论过要不要推翻满清,自己当皇帝算了。曾国藩当时就说自己根本没有这个想法,更重要的是自己没有这个实力,别看湘军纸面军力很强,其实能打的不多,比土匪强不了多少,何况曾国藩中的湘军也不一定全听曾国藩一个人命令,根本是打不过清朝的,所以就老老实实当个忠君的臣子罢了!的确曾国藩的湘军有30多万,可是能打仗的归曾国藩直接控制的也就是他弟弟曾国荃亲信部队10来万,靠这些部队去推翻清朝,还真的太冒险了。湘军起家时,就是曾国藩拉拢亲友,师生,同乡一起搞团练,然后让这些人拉更多的友人进来,说白了,就是通过关系,有利益可占才聚集在曾国藩的旗下,说白了就是打着湘军的口号,各个山头派别为自己谋利益罢了!比如湘军中的李鸿章手下的淮军,左宗棠的楚军,各湘军不是一个派系,也不会听曾国藩的指挥,可以说曾国藩对湘军的控制力是松散的。一旦曾国藩叛变起兵谋反推翻满清,李鸿章和左宗棠就不会答应,甚至会反过来灭掉曾国藩这个反贼。在攻破南京时,左宗棠就上书弹劾曾国藩,如果曾国藩谋反了,左宗棠会第一个去镇压,而李鸿章虽说是曾国藩的学生,也不会帮曾国藩,为了表明自己的态度,反而更狠的打曾国藩,所以曾国藩要真的谋反,首先要面临淮军和楚军的围剿,曾国藩还真的没有多少信心打得过啊,毕竟大家都一起混过,彼此熟悉,战法打法就清楚,还真的说不准谁能胜过谁!



再者清朝的八旗兵虽说废物,可还是有些实力的,还是能召集一些部队的。僧格林沁还没有死,他的蒙古骑兵还在,清朝的绿营兵还没有完全废物,就是说一旦曾国藩谋反,满清搜罗家底还是能凑出十多万部队的,就是说一旦曾国藩起兵谋反,淮军和楚军加上满清军队,就军队数量就比湘军多,曾国藩打的过吗,也许会死的更快,满清虽说衰落了,但还是有些底子的,不是那么容易推翻的,你看太平天国够猛吧,还不是给灭了,你曾国藩难道不就是下一个太平天国吗?就知道自己打不过,所以曾国藩裁撤湘军自保,大家可以保富贵,反正都做官了,临到头来还去折腾,何必呢!



曾国藩老了不想折腾了,关键还是曾国藩这个人品很中庸温和,他接受儒家思想影响很深,他一生都在履行儒家倡导的“修身,治国,平天下”人生教条,灭掉了太平天国,曾国藩都做到了,也功德圆满了,也就是功成身退的时候,可不想自己的晚年甚至后世担负一个反贼的骂名,曾国藩内心不会接受那样的想法!曾国藩是个严于律己的人,在日记中常常反思自己,每一点点恶念都记录下来,连梦中梦见自己贪财都说自己猪狗不如,如此洁身自好,怎么会去谋反呢!何况曾国藩对满清是感恩戴德的,以前道光皇帝赏识他,十年内让他连升七级做到侍郎,他是很感激朝廷的。灭掉太平天国,曾国藩就裁撤湘军自保得个忠君爱国多好啊,可不想冒着风险成功率太低去谋反当一把死的更快的皇帝瘾,无疑曾国藩选择了对自己最好的方式,功成身退留下美名,符合了曾国藩对自己个人价值观和思想的要求,曾国藩感到很满足快乐就是啦!









历史神秘人282698251


打太平军,曾国藩可以做统帅,因为北京有皇帝;如果曾国藩想推翻清朝,自己做皇帝,那别人就不乐意了。凭什么让你老曾做皇帝啊?曾国藩如果要起兵推翻清朝,没有多少将领会真心跟随他,淮军不但不会听他指挥,还会打他,成功的可能性微乎其微。曾国藩正因为明白这一点,所以不会起兵北伐,而是打败太平军以后立刻遣散湘军,否则性命难保。


中国传统文化之道


回答胜负三七分!

胜算是有的,但不多只有三分!

三分优势在于,当时清朝政府所掌握的军队主要是早已腐烂不堪的八旗子弟。这些八旗兵们整天抽烟片,吃喝玩乐,早已经失去了刚入关时的战斗力。而曾国藩的湘勇团练则可以算是当时中国数一数二的军队,也是少数的能和太平军作战的部队。这三分优势则是他手里掌握的军队所带来的!

剩下的七分则全是劣势!

劣势其一

曾国藩兵虽多,将虽广。但有一点很致命,那就是他们未必都是曾国藩的心腹,曾国藩如果要造反的话,他的手下可未必愿意跟着他。他的手下中有不少是对清朝可谓是死忠党,如左宗棠,李鸿章之流。更别说军队里充斥的大量满族军官,他们就是清朝安在曾眼皮子底下的眼线,更不可能跟着他造反!

劣势其二

清朝气数未尽,还没有到崩溃的时候!历来的王朝更迭无不是前一个王朝气数已尽,丧尽了民心,然后下一个王朝乘势而起,取而代之!反观当时满清政府,清政府虽如落日一样江河日下,一日不如一日。但毕竟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当时大部分的百姓还是认可清朝是国家的统治者,没有民心所向,曾造反也就像太平天国一样,只是个反贼罢了,没有大义在!

劣势其三

后援不足!所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打仗打的是什么?无非是钱粮罢了。曾国藩之所以能够组建大量团练,靠的是湖广地区源源不断的钱粮供应,靠的是一路地主乡绅的捐赠!而一旦他想要推翻清朝,那么顷刻间,他对付太平军最大的依仗后勤供应就会瞬间崩溃,湖广当地官府不可能在供给他一兵一粮,而他造反者的身份也注定他不能以大义的身份向乡绅们征集钱粮,当时的统治阶级地主乡绅们也不会再给予他任何支援!

劣势其四

曾国藩性格使然!曾国藩说到底是一个文人,是儒生!他从小接受的教育就是四书五经,忠君爱国!他的性格也因此而被造就,他的定位就是臣,他没有称王的能力,没有当帝所应有的一种霸气!他无法以一个君王的身份来发号施令,他的那套为人处世之法在为臣时可以屡试不爽,但如若用在为君的身份上,那可就要大错特错了!为臣子的,讲究的是一个中庸之道,是如何逢迎上级,并且做到不得罪下级,做到面面俱到,人人称赞的境界!而为君之道讲的却是王霸之道,首先为君的没有上级,也就不需太顾虑他人感受。同时对臣子,也不能太过安抚,只有做到恩威并施才是一个真正的帝王,只是让臣子们都称赞却不畏惧,那么这个皇帝是治理不好国家的!很显然曾国藩的为人处世之道只适合为臣,却不适合为君!

综述所说,曾国藩如果顺势北上的话,不能说他没有丝毫的优势,但只能说很小,顶天了,三七分,这还是很高的估计了!

在曾国藩传中也曾提到,曾国藩在其弟曾国荃的怂恿下,心底也曾出现称帝的念头,但很快就被他否决了,因为他有自知之明,知道自己有几斤几两,称帝如果成功了,看似风光无限,但一旦身败,就是身败名裂,家破人亡!他还不敢冒这么大的风险,况且他一直以来的梦想就是当一名名流青史的名臣,他现在已经做到了,没必要再去冒险干这种大逆不道的事了,所以他很快就否决了称帝的念头,并且在此之后,很明智的交出了自己的兵权来保全自己,而事实也证明曾国藩确实成为了一位名留青史的名臣,也被后世之人誉为“古今第一完人”!

以上是我个人的一点看法,大家有有什么高见可以在下方评论留言,期待与大家共同交流学习!!


观古鉴今说历史


国藩击败太平天国之后如果挥师北上,有可能推翻清朝吗?

曾国藩,作为清末四大中兴之臣之一,在其属下湘军攻克金陵后,既是建立不朽之功,也是走向没落之时!

为什么这样说呢?

A,湘军的历史使命已完成了!

B,朝廷也不会容许湘军如此坐大到拥兵自重!

既然题主问:曾国藩击败太平天国之后如果挥师北上,想推翻清朝很难!确切的说根本不可能!

为什么这样说呢?



一,湘军在攻下金陵时,湘军的周围,是朝廷糸好的口袋!

其实,曾国藩和他的湘军在拼命围攻金陵时,朝廷一直没有放松对他的提防!

本来,围攻金陵长达数月,无论是太平军,还是湘军,都是经过这一仗,太平军彻底的消亡,湘军也损失不少!这个时候湘军继续作战,尤其是挥师北上进攻朝廷,那么慈禧太后一声令下,周围早已准备好的口袋一系,湘军就会成为瓮中之鳖!

请看:

官文和他的兵马在湘军的左侧!

沈葆祯和他的兵马在湘军的右侧。

僧格林僧和他的八旗子弟在湘军的前面!

李鸿章的准军在湘军的后面!

还有左宗棠,还有骆秉章……

你说,只要朝廷下令,四周合围之势,湘军就成了饺子!



二,湘军不具备推翻朝廷的条件!

虽然,湘军在清朝末期最大的功劳就是消灭了太平天国的势力,其实在曾国藩身边的一众文武之臣少之又少!

先看文职方面!

除了曾国藩本人,其他能力强的风毛麟角!后来的赵烈文还行!

再看武职方面!

雪帅彭玉粼擅长水战,曾国荟呢?只是个狠角色,鲍超骁勇还可以!萧孚伵也是一般般……

如果这一众臣,面对左宗棠,僧格林僧,骆秉章,沈葆祯,李鸿章……会有好结果?



由此可见:湘军攻下金陵后,还是不具备跟朝廷抗衡的能力和条件!因为天时,地利,人和很重要!

【古今多少事,都在历史中!欢迎关注!我是媚之夭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