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元里抗英是怎么回事?

cowboyfire1


所谓”三元里抗英”,指的是1841年5月29日至31日,也即英军占领广州城北的越秀山时期,爆发的一场以三元里为中心的民众抗英事件。

根据各种中方文献,三元里民众抗英,直接原因有三:一是英军“开棺曝尸”,二是英军抢劫财物,三是英军强奸、调戏妇女。

对照英方文献,只有第一项指控为事实。但100多年后,广东文史馆于1951年至1963年重新调查,结果是:10余名英军在三元里的东华里,调戏了村民韦绍光的妻子李喜,由此看来英军确有调戏妇女的事实。另外,英军5月24日进攻广州时,命令是“携带两天干粮”,由此推断,应该在5月26日粮尽,这就很难摆脱抢劫财物的干系了。

而三元里抗英的战果,现在已经眉目不清,很难再弄清楚了,中方文献的说法居多的是歼敌200余人,按照英军的记载,击毙三元里居民约49人。估计中方文献歼敌夸大了,英方记载杀民众则故意写少了,而根据战斗力,英军死亡人数肯定比三元里居民要少

或许,只是歼灭英军10多人(有这种说法),而三元里居民牺牲估计100—200人。


孤舟钓江雪


1841年三元里抗英事件真相--9000中国农民对60个印度兵

 还原一下:1841年5月29日,一小股英军窜到三元里村抢劫(一说调戏某村民的妻子,还打开家中棺木寻找隐藏的财物)。彪悍的村民们勃然大怒,认为调戏良家妇女和挖祖坟均是禽兽行为。于是,村民们奋起搏斗,击退英军。为了防止报复,群众联合起来进行斗争。

5月30日清晨,三元里及各乡群众数千人,手持锄头、铁锹等围困英军盘踞的四方炮台。英军司令卧乌古命令英军(一个连,约60人,其实都是大部分是印度兵)出击。到达牛栏冈附近,被七八千农民团团围困(靠,1:100,就是60个霍元甲也突不出去啊!)。时大雨倾盆而下,英军因火药受潮而枪炮失灵,穿着皮靴在稻田泥泞中寸步难行。双方遂展开肉搏,但毕竟群众是未受过任何军事训练、手拿锄头的农民,虽然英勇,但最后英军在援军(2个海军燧发枪连,这种枪不怕雨水)帮助下还是逃回四方炮台(不是农民不勇敢,实在是装备太落后)三元里一仗,英军死5人(有的说法更少),伤20余人,少校毕彻(Beecher 一译比彻)因病猝死(病因尚不明,怀疑受惊导致突发心脏病)。群众死约20余人,伤者不详)。有学者说英国一个连被全歼或几乎全歼,那是为了政治需要编造的。清军几万人都打不死几个英军,何况农民(请勿说清军作战不如农民勇敢,那是胡扯)!  

此后,广州附近佛山、番禺、南海、增城、花县等县 400余乡义勇数万人,赶来与三元里人民在一起,将四方炮台层层包围。(想强攻可是没有攻城武器,总不能拿着镰刀往上冲吧!)英军则缩在炮台里,等待援救。英军立即派奸细(可是中国人哦)混出重围,威胁广州知府余保纯、前去解围。余保纯就威胁地主、士绅们,让他们劝散了群众(一劝就散了,可见也不坚决)。  

综上所述,三元里民众的抗英斗争,无疑是一件值得称颂的事件,也是中国人民反侵略的伟大行为。但将之演绎成了什么大捷,则脱离了当时的时代。


萨沙


三元里本是广州城的一座小村庄,它之所以有如此大的名气,是因为在150多年前的鸦片战争中,这里曾爆发过一场以三元里为中心的民众抗英事件。对于这次事件,百年来被众多历史学者研究。现根据茅海建《天朝的崩溃》一文,对三元里抗英事件做简要的陈述。

根据各种中文文献,三元里等地的民众之所以奋起抗英,直接原因有三:一是英军“开棺暴骨”;二是英军劫掠财物;三是英军强暴、调戏妇女。对照英方文献可知,第一项的指控属实。不过英军开棺更多的是出于好奇,但这却触犯了中国人的传统观念。至于劫掠财物,英方文献虽未正面提及,但恐怕也是事实。因为英方文献不乏“征发”的记载,并称他们“满载各种家畜而归”。最后一项较难考证,不过据广东文史馆1951年至1963年重新调查,此事应该属实。

对于整个事件的描绘,中文历史文献大多眉目不清,且各有说法,很难理出一个完整的线索来。倒是英方的记载相当统一,其中又以英方陆军司令郭富的报告最为典型。若将中英文献参照互核,可大致推知三元里抗英事件: 1841年5月30日,三元里等处民众集结,准备一战;之后根据既定战术,且战且退,诱敌深入,使英军遭受损失;最后在广州知府余保纯的劝解下撤离。

根据英军记录,这次战斗英军毙伤人数在28人至49人。这对于一支毫无训练的民军来说,已经是一次战果颇丰的战斗了。手执冷兵器的民众,与近代化的敌军相抗,不但没有像清军那般逃跑,反而迎面杀敌,单凭这一点就足以令人称道了。


与书居


1841年,这是鸦片战争的第二年。

英国人在这年1月对虎门发起了进攻,当时的钦差大臣琦善和英国人拟定了一份《穿鼻草约》,但是无论清廷还是英国政府对这一草约都并不承认。


随后主战的琦山代替了琦善的职位,战争再度开始,虎门失陷、关天培壮烈牺牲,英国侵略者逼近广州,驻扎在广州北门高地之上。


三元里这个小村离英国军队的驻扎地并不远,于是,不可避免的,三元里及其附近的居民受到了英国军队的劫掠,人民极为不满。

接下来发生的两件事将怒火彻底点燃:


英国军队第37马德拉斯步兵团的军官在双山庙挖开了一座坟墓,他的目的是——想看看中国人的尸体防腐处理技术,或许还有盗取陪葬物品的目的。

没有比这种行为更能让中国人愤怒。


1841年5月29日,英国军队的士兵试图强奸当地一名主妇,愤怒的村民予以反击,并鸣锣召集了周围的的村民,于是数千名乡勇迅速聚集,对英国军队发起了进攻。

正值夏季暴雨,英国军队武器受潮,中国乡勇们获得了优势。到5月31日,数万人加入了反抗英国侵略者的队伍。


随后,英国人与清朝政府谈判,官员们以已签订合约为由对乡勇的领导者进行了“和平”劝说,各地乡勇散去。


这次三元里事件,是一场饱受欺凌的中国人民,一次了不起的反击,一场伟大的胜利,也在一定程度上为往后团练的兴起铺上一条路。



凤妖


三元里抗英是近代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取得的第一次胜利。这句话是高中历史教材和大学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材这么说的。为什么这么说呢?第一次鸦片战争期间,由于清政府的腐败,导致清军战斗力低下不敌英军。而老百姓确实真心反抗外来侵略的。事实真是如此吗?

近代,老百姓怕官,官怕洋人,而洋人则怕老百姓。1841年5月入侵广州四方台的英军到三所里抢劫财务、调戏和强奸妇女。三元里人民在士绅的领导下率领103人使用棍棒刀叉将入侵的60人英军围在了三元里。由于当天下雨,英军使用的燧发枪发潮击发不了,英军阵亡了5人,英军被迫撤出了三元里,这就是三元里抗英。


历史军魂


起因下面几个回答中已经详细介绍了,整个战斗过程的实际情况是。根据英国陆军司令郭富的报告,1841年5月30日中午12点左右,他在越秀山四方炮台发现,许多非正规部队在山脚下,距离炮台3,4英里处集结列阵,英国陆军部队遂从四方炮台杀出,对方且战且退,然后又聚集反攻,当时天降大雨,英军装备的燧发枪无法射击,双方开始肉搏,郭富本人下令撤退,对方亦因作战不利而后退,回到炮台后,发现有一个连的马德拉斯土著步兵未能撤回,便命令海军两个连装备P1839火帽击发步枪前往救援。次日,附近民间武装1.2至1.5万人包围四方炮台,知府余保纯将民众劝离。

此一战,英军的伤亡为5人死亡,23人受伤。死亡人数中包括军需副监毕秋(一译比彻)少校(beecher),根据郭富报告,他是因中暑兼过度疲劳而在自己身边死去。中方文献则将英军伤亡夸大为100余人,200余人,甚至有300,500,700人之版本。

一支毫无训练的民间武装,根据熟悉的地利和有利的天气条件,能够让训练有素西方工业化职业军队付出20多人的伤亡,已经是很难得的成就,超过此数,就是脱离事实的的自吹自擂。然而对于当时的广东官府,民间士大夫和民众来说,能够激发想像的不仅是偶然的胜利,更是对于三元里之战后所谓的“可能发展趋势”,例如何大庚撰写的《全粤义士义民公檄》,他们不约而同地幻想,民团有能力全歼四方炮台的英军,进而迫使英军舰队退出广东

当然,三元里之战后不久,英军退出了广州,但是这并非三元里胜利导致的后果,而是根据广州当局和英军签订的停战协定,广州当局付出了600万元“赎城费”,并撤退了清军,英军也就按照协定,退出广州城。俗话说,判断两个事件是否有因果关系,不能只看时间线,然而英军的撤退,却给绝望中的广东乃至全国提供了津津乐道的想象空间,好心劝解民团不要以卵击石,贸然攻击四方炮台导致死伤的余保纯,也被扣上了“汉奸”的帽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