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俄《尼布楚條約》中,為什麼會有一個待議地區?

趙傑


這事兒不復雜,因為外興安嶺的東段出現了兩條支脈。其實《尼布楚條約》的簽訂沒有大夥想的那麼順利,雙方圍繞著領土的博弈可以說無所不用。簽約過程中產生了很多有趣的冷知識,吐槽機可以好好扯淡一下。

談判前的交鋒

這次條約簽訂之前中俄之間發生了著名的雅克薩之戰,大抵過程就是1657年沙俄派正規軍跑東北建了兩座城,忙著平三藩之亂的康熙到1685年才派人去抽他們。說實話康熙是個體面人,抽完之後讓俄軍頭目保證再也不回來就把他們放掉了。

然而這幫人有點二皮臉,清軍撤走後又把那兩個城給佔了, 感情受到嚴重傷害的康熙讓人把雅克薩城圍上,而且一圍就是十個月。俄羅斯那邊一看情況不好,相傳和我大清一等鹿鼎公韋小寶有一腿的索菲亞公主派出了著名外交家瓦西里·格利岑談判斡旋,雙方就此開始了外交過招。

格利岑率先發揚了外交家不要臉的精神,聲稱是清朝無故挑起戰爭,所以談判必須在俄國領土進行,並且恐嚇將擴大戰爭。對此康熙的反應是“呵呵”,果斷忘記了還有談判這回事兒,繼續圍城。

被華麗無視的格利岑發現自己的談判對手似乎不按常理出牌,感覺上有點蒙圈,還好他有個不錯的副手叫費奧多爾·戈洛溫,這人親自跑到了前線,表示可以就近談判,這才讓康熙有了臺階下。

不過康熙顯然也不那麼好打發,他對談判並不熱心,因為他覺得主動權掌握在自己手裡,直到帝國西部傳來準噶爾汗國可能和沙俄結盟的消息傳來。於是康熙派出了索額圖和佟國綱組成的談判隊伍,還帶著兩個洋人當翻譯。

用拉丁語進行的談判

就這樣雙方代表於1689年8月12日在尼布楚城外匯合,各自弄了個帳篷駐紮,據俄方記載戈洛溫為了表現逼格特意穿上一件金色錦緞做的卡夫坦長衣,然而隨即就被索額圖給糊了一臉,因為老索沒有如他預料一樣講蒙古話,他表示自己不想說蒙古話,於是雙方開始用拉丁語交流!

我們這邊沒有確切的史料記載索額圖會拉丁語,吐槽機推測他應該是講滿語或漢語,再由葡萄牙人徐日升或者法國人張誠翻譯成拉丁語告訴戈洛溫。清朝在這方面應該準備比較充分,找兩個不同國家的翻譯避免被坑。

會談開始於俄方抱怨清軍不宣而戰,而清朝的回應是你們跑我家建城也沒通知我啊!再說頭一回我們只是驅逐你們,誰讓你們二皮臉還來的?戈洛溫強行狡辯說這裡人向我國交稅,自然就是我們的領土。

在這個時候索額圖使用了超級殺器——自古以來!他表示你們是佔土後收稅,完全沒有任何合理性,而我大清皇帝乃亞歷山大大帝和成吉思汗的後裔(天知道怎麼和亞歷山大扯上的關係),天然就是這片土地的統治者。

被嘴炮到體無完膚的戈洛溫終於想到一個問題,清朝人是怎麼知道亞歷山大的?他把懷疑的目光投向法國人熱爾比永(張誠),這個傢伙似乎很仇視俄國,難不成他在故意歪曲對方的意思,破壞這次談判?

皮草大奉送

戈洛溫同學無奈的看著身邊一群不懂滿語的廢物,只能低三下四的把那兩個翻譯請來,奉上俄羅斯特產大皮草,之後每當談判到關鍵的時候戈洛溫牌皮草總能準時送到翻譯手裡,在戈洛溫掌握了索額圖的全部意圖後,談判終於開始順利起來。

1689年9月7日,雙方終於達成一致意見(或者說被忽悠著感覺達成一致),領土以黑龍江之流格爾必齊河到外興安嶺直到海的天然隔離為界,一邊是清朝的,一邊是沙俄的。但是因為外興安嶺東段有兩條支脈,究竟該以哪個為界雙方糾纏不下,只好定為待議地區。

但是因為合約語言問題,這片待議區域面積至今還有爭議,三種語言標識了三塊面積不同的區域。俄文版顯示只有2萬平方公里,滿文版顯示有300多萬平方公里,號稱最權威的拉丁文版有100多萬平方公里。

最終還是沒意義了

對於待議區域的劃分吐槽機個人不信任俄文版本,首先俄文原件已經丟失,他們怎麼說都行,問題是有沒有人信。其次在合約簽訂後沙俄對結果並不滿意,甚至訊問過使團人員,以確實戈洛溫是否瀆職,如果沙俄直接獲得了遠東入海大片土地不會這樣。

另一個側面證據是康熙皇帝對這個條約基本認同,後來索額圖不是犯事了嘛,康熙把他定為“本朝第一罪人”還特別沒有否定尼布楚之勞。如果條約籤的沙俄都頂到南邊那麼深,康熙不可能特意提出來。

然而隨著清朝的衰落,這些待議地區全部被沙俄侵佔,隨著《璦琿條約》和《中俄北京條約》的簽訂,連俄文版的待議地區都徹底被侵佔,可惜了......


歷史吐槽機


1689年,康熙二十八年《尼布楚條約》本來就是沙俄針對清朝而開的一項條款,明擺著給清朝承認邊界劃定的事實,而事實沙俄卻醉翁之意不在酒,想從中豪取掠奪,糊弄對方,佔清朝的便宜。

雖然《尼布楚條約》不公正性很低,存在性低,和較後面的近代條款千差萬別。還是在英明之主康熙大帝手上籤的,似乎康熙帝玄燁這樣雄才大略的帝王,深謀遠慮肯定在這份條約上做出英明決斷。吃虧當然不存在,無非就是敲山震虎,嚇唬一下他就行了,讓沙俄吃一次敗仗,下一次不敢再犯,將西方外來勢力驅逐出境,給大清內部創造很好的發展空間,以至於沙俄百年不敢犯大清邊界。

原因在這這個簽訂條約的尼布楚之地,處在額爾古納河西邊,位於中西伯利亞地區,今貝加爾邊疆區涅爾琴斯克。這塊地方屬於布里亞特民族遊牧地,也就是說屬於外蒙古北疆,這裡那時還不屬於清朝。因為康熙帝時,外蒙一直與準噶爾汗國和大清之間盤旋,噶爾丹以沙俄為依託,想試圖東征大清,外蒙喀爾喀諸部被蹂躪,等到噶爾丹殺到烏蘭布通的時候,大清康熙帝不得不御駕親征。

所以當時外蒙沒有歸附,更別提以北的布里亞特,甚至就連沙俄學者也認為《尼布楚條約》是大清強加的,認為西伯利亞本來是飛地,清朝卻認為是他們的,這樣以至於把黑龍江都認為是飛地,到後來咸豐帝時不平等條約諸如《璦琿條約》等等出現。

但事實是這樣嗎?其實不是,因為這個條約是古代中國有史以來第一個簽訂這樣的國際條約,就因此讓談判的近臣索額圖由於一些外交缺陷和認識,被他們糊弄得團團轉。 這個待議區恰起是很大的缺口,以至於後來沙俄得逞不但待議區沒有就連一些騷擾黑龍江的範圍一一併入沙俄版圖。

這個待議區就是烏第河,它其實將外興安嶺一分為二,位於烏第河以北和以南,以北有諾斯山走向分,但並不是外興安嶺和烏第河之間,就連清朝一方也認同諾斯山以北廣大地區屬於大清,但由於葡萄牙和法國內鬼在裡面作梗也讓沙俄有空子可鑽。事實待議區就是大清一方所說,烏第河北面到諾斯山脈走向一直到北冰洋廣袤的冰封西伯利亞地區,就等於說堪察加半島、白令海峽、鄂霍次克海都屬於大清的。

就這樣清朝還理虧,本來《尼布楚條約》之初,清朝提出以西伯利亞中部勒拿河為界,河東面屬於大清,西面屬於沙俄,但由於沙俄強詞奪理,不得不做出巨大讓步,於是就提出勒拿河以南,雅庫茨克漁獵人提出的諾斯山到楚科奇為大清國界,但又被沙俄否定!雙方各執一詞。

於是沙俄乾脆將烏第河以北佔為己有,以南就只剩下外興安嶺和烏第河一線,所以西伯利亞堪察加半島自然輕而易舉屬於沙俄,它無非就是憑藉大清對北疆的疏忽,趁虛而入而已,以至於它後來越來越得寸進尺,熬過康乾盛世以後,掠取了雅克薩之戰的成果。

當時雙方為什麼出現待議區,無非就是在大清不斷退讓的結果,他那時主要威脅是西域地區,準噶爾汗國噶爾丹蠢蠢欲動,對哈薩克和外蒙一直垂誕三尺,想以此為跳板挑釁大清。而沙俄帝國呢?陷入和地中海霸主奧斯曼帝國戰爭泥潭中,可以說有二百年較量,他為了盡取歐洲不得不通過奧斯曼帝國這個門檻走,沙俄也不想惹大清,於是雙方都脫不了身,急切想解決糾紛各幹各的。











龍文說史


不過,待議區的實際範圍要比現在中國歷史地圖上所標明的範圍大得多:南起烏第河南岸的外興安嶺南支,北抵北冰洋,東起鄂霍次克海、白令海,西邊的界線大致自烏第河源到北冰洋劃一條直線。當時俄國和歐洲出版的地圖都是承認這條邊界的。 附上一張圖------滿意答案東流去7級2009-07-18尼布楚條約規定的中俄東段邊界是沿外興安嶺分界一直到大海的,但外興安嶺東部卻出現了南北兩個分支,中間由烏第河將外興安嶺分開。當時清朝方面要求以外興安嶺北支作為分界線,俄方要求以外興安嶺南支烏第河的分水嶺作為分界線,最後爭執不下,雙方議定這一地區為代議地區。不知道什麼原因,本朝的歷史教科書把代議地區都標註為烏第河和外興安嶺南支中間。 在這時鎮壓西北準格爾叛亂還在進行,為了使俄國不支持準格爾,所以清政府做了一定的讓步,但是相對上講,《尼布楚條約》還是平等的,由於當時時間關係,所以外興安嶺東段烏第河一段待義,當然這也是那時的中國人沒有現代外交和邊界線的概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