懸棺是江西龍虎山的表演項目之一,2500多年前的古人是如何把懸棺放上去的?

ou-zhou


江西龍虎山作為我國的5A級旅遊景區,其典型的丹霞地貌、濃郁的道教文化和精彩的懸棺表演都能扣住遊客們的心絃。表演者們在龍虎山崖壁上為人們帶來一場場懸棺表演,如此陡峭的地形還能做到遊刃有餘,實在讓人們欽佩,正所謂“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短短的表演考驗了他們十幾年的汗水付出。

龍虎山的懸棺表演受啟於龍虎山崖墓

我國古代的少數民族一直保留著其獨特的民風習俗,而崖墓懸棺就是百越、僚人等民族的傳統。

“父母死亡,殺犬祭之,作四方函以盛屍。飲酒歌舞畢,乃懸著高山岩石之間,不埋土中做冢也”。

家中父母、族中的長者去世之後,他們的後人會舉行一場盛大的送行儀式,凡是族中後輩子孫都要到場行“送行禮”,這便是所說的殺犬祭之、飲酒歌舞,禮畢後就到了高潮,將逝者的遺骸封入棺中,尋找一處懸崖峭壁掛在半腰處。

龍虎山崖墓作為懸棺的典型,其研究價值頗高。數以百計的崖墓鑿刻在那一面崖壁上,遠近高低的位置好像並沒有做刻意的佈局,但就是這種錯亂嘈雜卻給人一種別樣的美感。

崖墓腳下就是一條河流,依山傍水說明這處墓穴曾由精通風水的人看過,棺木又高高掛起,有著“”高官之意,既能保佑後世人的興盛,又能避免先人被盜墓賊打擾,可謂一舉兩得。

1978年,江西省就曾組織過一次對龍虎山崖墓懸棺的考古工作,既滿足了人們的好奇心、又填補了少數民族懸棺墓葬的空白。此次考古發掘出土了一批骨器、陶瓷器、木器,除了大量的生活用品,還在一處墓洞中發現了幾件殘破的樂器,能擁有樂器說明這位墓主人在族內的身份是崇高的,也說明在當時已經出現了明顯的階級分化。

如何放置懸棺至今仍是個謎

懸棺的放置高度距地面最低二十米、最高有一百多米,又是懸崖峭壁,普通人攀登都難,更何況將如此體積和重量的棺木、陪葬品運上去了。

正是因為其中的高難度,讓人們紛紛猜測是神靈抬棺、又或者是此地原本並不是峭壁,放置懸棺後劈開的懸崖。

當然這些只是無稽之談,根本沒有科學依據。之後又有人總結了三種可能,與大家分享一下。

  • 下樁鋪道說

在陡峭的懸崖之上尋找一些牢固的點,在這上邊靠人力打出樁洞,然後根據樁洞和預定好的線路用木板鋪蓋,形似我們所說的棧道,靠它將棺木放到崖墓中。之所以現在我們看不到棧道,可能是下棺之後為了墓穴的安全拆除掉了,又可能是時間的流逝早已腐蝕。

  • 攀登下棺說

自下而上,由幾個人攜帶著棺木攀登上去,將棺木放置好後在攀登下來。

這種說法的難度比較大,畢竟幾十米甚至一百多米的高度人們是很難攀登的,何況還要攜帶重物。

  • 下索落棺說


自上而下,將棺木牢牢綁住,在峭壁之上緩緩落到指定的墓穴,有人在墓穴處等待固定住。

這種說法較之前兩種簡單得多,結合當時的生產力是比較可信的。

演示放置後,成為了該地的節目之一

結合著這幾種可能,當地景區曾多次演示放置棺槨,最終靠下索的方式成功安置。

當時峭壁上下集結了大量的工作人員和遊客,在成功之後都歡呼起來,為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克服困難的精神歡呼喝彩。而當時的景區管理部門認為將此作為特色表演既能向人們展示當地的古文化,又能為遊客帶來別樣的體驗,隨即決定保留為演出節目,所以就有了現在看到的懸棺表演。


一介草寇


龍虎山崖棺在哪裡?

龍虎山位於江西鷹潭市南郊,據說這裡曾經是張天師修煉的寶地,是我國道教的發祥地。龍虎山裡面的山峰很多,有99峰、24巖,最奇特的就是在懸崖絕壁上的仙水巖一帶有很多巖洞,洞裡面有一百多座春秋戰國時期的巖墓懸棺。這些懸棺距現在已經有兩千多年了,卻吸引了無數人的關注。這些巖墓懸棺高几十米,“藏一棺而暴其半者”,一直是未解之謎,在七十年代的時候,考古學家才想辦法進到巖洞內進行發掘工作,發現了大量春秋戰國時期的玉器、竹木器、紡織品、陶器等等文物,但是大家還是不知道這些巖墓懸棺是如何放進這些巖洞裡面的。

龍虎山崖棺的奇特之處。

龍虎山崖棺的奇特之處在哪裡?當然就是這些崖棺是如何放進巖洞的。要知道在春秋戰國時期,生產力還是較落後的,沒有起重機,沒有挖掘機,沒有塔吊等等大型的機器,可是這裡的古人卻能將這些棺材放進巖洞裡面,的確是很神奇的,那究竟是如何放進去的了?至今還是未解之謎,大家只是猜測而已,都沒有確鑿的證據,這裡的管理局還懸賞30萬元破解,但是至今都還沒有合理的解釋了。

龍虎山崖棺的幾種猜測。

龍虎山的這些崖棺是如何放進巖洞的,大家只是猜測,並沒有確鑿的解釋,我們去看看這些參測吧。

第一種,可能是修造棧道運棺。這方法很好理解,就是修一些棧道把棺材運上去,之後因為擔心被人破壞棺材,放好棺材之後又把棧道給拆除了,如今很多地方都有古人修的棧道,這種方法還是有一定的可信度,只是在那個時候能把幾百斤的棺材運上去也的確是奇蹟了。

第二種,可能是懸索下棺。這方法就是用粗大的繩子把棺材從山頂吊下去,當然也會有人跟著下去,放好了棺材之後,人再被吊上去,這種方法看似簡單,其實還是有很大的難度,因為粗大的繩索就很難找,那時候有沒有塔吊等等大型的機器了。

第三種,可能是地質變遷法。很可能在幾千年前的時候,這裡的水位很高,大家直接就把棺材沿著河面給運進去了,但是現在發生了地質變遷,水位降低了,在現在的人看來,這些巖洞的棺材就是奇蹟了,很不可思議,但是在當時的條件下運進去卻很簡單了。

龍虎山崖棺還是未解之謎。

如今的龍虎山崖墓還會模擬升棺,但都是藉助現在的高科技了,實際上龍虎山的這些崖棺是如何放進去的,至今都還是未解之謎。剛才說了,當地管理局還懸賞了30萬元去破解了,但是至今沒有合理的解釋,也就是說至今都沒有人拿獎金,感興趣的朋友可以去研究下了。


湘西小木魚


懸棺葬法,古代一種很奇特的風俗,指的是將死者棺木安置在沿河懸崖峭壁之中,咋一看令人印象深刻,簡直就是匪夷所思,無法理解。


一般來說,棺木是利用峭壁間的縫隙架設的,也有的是在石壁上開孔,插入木樁後再放置棺木在上面,甚至還有一種是利用洞穴,洞穴有天然也有人工開鑿,再安置棺木。棺木多是獨木製成,有一些是獨木舟形狀,目前,國內現存最早的懸棺據說是來自福建崇安武夷山的一號、二號船棺葬,當時這裡尚是蠻荒時,大致上等於華北地區的夏代、商代,約為3000年前先民所創。

雖然沿長江一帶都有懸棺發現,但基本上都有著“水行山處”的特色,也就是臨山近水的地方,甚至有的地方水位還很高。在東南一帶,這是古越國的勢力範圍,分佈著大大小小的部落,船是他們的日常工具,之所以將死者葬在高處,是出於對山神的敬仰之情,寓意為最接近天神的地方,使之能不被打擾,傳續永久。

重達幾百斤的懸棺,是如何被運到巖壁之中的?古人沒有起重機,也沒有塔吊等鋼鐵設備,真相到底是什麼呢?目前,得到公認的看法一般是兩種。第一是修造棧道運棺,現在的九曲溪巖壁縫隙處也能看到殘損的棧道木料,安置好棺材棧道就被拆除,所以基本看不到;第二種說法是懸索下棺,古時這些地方都是原始森林,山頂密佈大木,製作棺木、捆繩下棺都是在山頂完成,當然,這種說法也只能解釋一小部分懸棺而已,難免令人信服。

<strong>

至於說什麼堆土法、水漲法,聽起來更是聞所未聞,違背基礎常識,不說也罷。


亦文亦物


懸棺是我國古代一種奇特的葬俗。已在福建江西等13個省區發現了懸棺的存在,此外在東南亞和太平洋南部的島嶼上也發現了懸棺。

在壁立千仞的懸崖上放置棺木,這種風俗可以追溯到春秋時期,所以年代久遠,可參考的文獻基本沒有,所以至今很多懸棺的放置方法還是一個千古之謎。

江西龍虎山是著名的懸棺地點之一,共發現了202座懸棺群。專家考證認為,龍虎山的崖墓懸棺群,距今有2600餘年的歷史,是古越人所葬。


龍虎山崖墓數以百計,全部鑲嵌在懸崖峭壁之上,極具神話色彩。龍虎山崖墓群是中國最早的崖墓群,是中國崖墓的發源地。

放置懸棺的洞穴離水面有20~100米,這些棺木輕則300多斤,重則上千斤。那麼問題來了,在古代生產力十分低下,無法藉助滑輪或吊機等設備的情況下,這麼重的棺木是如何放上去的?

龍虎山旅遊集團面向社會懸賞30萬人民幣,招募破解龍虎山懸棺的智慧之士。他們收集到了很多線索,但並沒有一種方法是令人信服的。

熱氣球說。這種說法把我直接惹笑了,先不說2000多年前有沒有熱氣球,就算有,熱氣球載著成千斤重的棺木,升至數10米的高空,然後怎麼辦?難道你會物體的平行移位嗎?否則根本無法放進去。

堆土說。這種說法也經不起推敲。從山下堆土至洞口,把棺木放進去後,然後再把土運走。懸棺大多都是臨近水面的,那麼請問你的土往哪裡堆?是要先填河嗎?

地質變遷說。兩千多年前,盧溪河的水位高出很多,那些今天看來高高在上的洞穴當時距離水面很近,人們用船把棺木運到洞口,很輕鬆就放進去了。這種說法我倒覺得有可能,理論上是存在的。

國內外數以百計的專家學者、數以千計的古謎探險家、數以萬計的旅遊好奇者,紛紛聚集龍虎山景區,推測論證、模擬實驗,各持己見,但是時至今日也沒有破解方案。


懸棺也許不是整體放進去的。在人還沒有去世之前,就派遣工匠,到預定的的位置鑿石,搭臺,是一片片木頭,先將棺槨搭建好,待墓主人去世後,將屍體放入墓中封存,然後拆除搭臺,僅留下懸棺。

龍虎山因為有著各種美麗的傳說和景點,據說曾是張天師的修煉寶地,也是道教的發源地。再加上龍虎山的區域內有99峰、24巖,蜿蜓流淌於群山之間的是水色清漪的仙水溪,所以早都成為了旅遊勝地。

在這裡懸棺表演已成了固定節目。1989年,上海同濟大學古代機械研究專家陸敬嚴教授,研製出仿古吊裝法,把重達200公斤的棺木提升至洞口,由吊裝人拉進洞中安放。

如今他們就是採用這種方法,完美的再現古越文明。表演者自峰頂輕輕騰空跳起,沿著垂直懸掛到江面的繩子而下,當他們下滑到接近峭壁中間的巖洞時,只見他們劇烈地搖晃繩索,藉著慣性,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躥入洞中。

然後是地面上的楠木懸棺緩緩升空,上升到接近洞口時,巖洞裡的人用短索牽引,地面的人則大幅度地搖晃繩索,藉著懸棺在半空中晃盪的慣性,找準時機,上下合力把懸棺送入洞中。


表演者們的動作雖然都很嫻熟。但我仍然希望大家群策群力,能夠儘早地解開懸棺之謎。


說史聽濤


千古懸棺到底如何放置上去的?

懸棺是古代一種奇特的葬俗。葬址一般選擇在臨江面水的高崖絕壁上,人在崖下可見棺木,“地仙之宅,半崖有懸棺數千”,懸棺因此而得名。同天葬、水葬一樣,懸棺葬是一種古老神秘的喪葬形式,它分佈於四川、江西、廣東、廣西、湖南、湖北、貴州、福建和臺灣等13個省區。懸棺目前分佈最集中的地方,是四川縣洛表鄉和曹營鄉兩地,其懸巖峭壁上還存放著250多具棺材
鬥換星移,天宇浩緲。那始終高懸於峭壁之上的褐色木棺,宛若一個個耐人尋味的感嘆號,引來無數人絞盡腦汁地尋思這些重達數百斤的懸棺,離地高度一般五六十米乃至幾百米,有的安放斜度接近甚至超過了90度;奇怪的是,幾乎所有的懸棺都置於水流湍急,幾乎無法攀援的險要絕壁上。別說把棺材扛上去安放好,就是空手爬上去都不可思議。這些懸棺始終像一個謎團繞在人們的腦際:古人為何要把棺木高懸於千仞絕壁之上?重達數百公斤的懸棺,是怎樣被安放在那些水流湍急的懸崖絕壁上的?

要解開這個謎團,我們先來研究一下懸棺葬的安置方式。

懸棺葬共有三種懸置方式:

一是木樁式,在峭壁凹入可避風處,鑿孔插樁,架於上;

二是鑿巖式,鑿巖為穴,置棺於內;

三是自然洞穴式,利用巖壁天然縫隙或洞穴,置棺於內。

據《神記》記載:“建州武夷山,或風雨之夕,聞人馬簫管之聲,及明則有棺槨在懸崖之上。”南朝人顧野王把武夷山中的懸棺墓葬,號為“地仙之宅”。當地的百姓也把懸棺之處稱為“仙人骨”之處,武夷山的一些洞穴因此就有了仙機洞、升真洞、換骨巖之類稱法。說懸棺是神仙所為自然不可深信,但這些說法流傳已久,足以說明懸棺法之奇。

唐張篇《朝野載》中,曾記有古人在臨江高山半山腰間開鑿石安葬死者的情形,辦法是從山頂上放繩索把棺木吊下來。1978年,福建省博物館曾使用這種方法,用輔自山頂上放下鋼索,從武夷山白巖取下一具完整的船。今人所實踐的吊置棺木之法,並不能解決古人置放懸棺過程中的所有細節問題,在崖壁上鑿孔並打入木樁擱置棺木,用什麼辦法才能把棺木勾拉到預定的位置上?困難之大難以想象。
也有人參照東南亞古代居民安葬棺的辦法,提出一種設想:依靠繩索、長梯之類的攀援工具,將屍骸、板材、殉葬物品和制棺工具等一一包裹,借個人的力量運送到選定的洞穴中,然後現場制棺成並予安葬。
還有一種說法是:先將懸棺搬上崖頂,或者就在崖頂鑿木為棺。然後,將一位熟練的打樁工拴住放到放置懸棺的位置,打好孔、畫好巖畫,安上樁頭。最後將鑿好的棺木拴好從崖頂放下,安放在打上樁頭的位置。第三步才是吊下屍體,裝入棺內。第四步是吊下蓋板,合上棺材,將放置棺材的人拉上崖頂,一具懸棺即放置完畢。
與此一種相近的說法是:懸棺應該是古代人用多個安放在山頂的轆轤,先將人繫住從山頂縋下到懸崖有洞處選址或者選址做洞,再做好接棺的輔助事項。然後再將棺木吊下,棺木另外還有幾條牽引繩,牽引繩由洞內的人用鉤子鉤住再由洞內的人合力拖入洞內。儀式完成後洞裡面的人再由多個轆轤將人絞上山頂。這項工作需要很多繩索和轆轤,是多人合力的一項用多個轆轤機械運動的活動。
另有一種說法是:棺木是古人通過在懸崖上修棧道放置的。研究者經反覆考察發現,在懸棺附近的崖壁上,往往有一些樁孔遺蹟。此外,在懸棺周圍的崖壁上,特別是沒有凸出岩石作護罩的地方,還發現了許多排列有序的樁孔遺蹟。因此,有人猜測,可能是先將匠人從山頂上綁繩吊至山腰,打孔、安木樁,再用原始的滑輪將綁上繩子的棺木往下放,並用長長的楠竹枝將棺木往外頂,以免被亂石所碰。這是一種簡單易行的辦法。
清許纘曾《東還紀程》記載,湖南常德沅江流域有一“倒水巖,石皆壁立水濱,逶迤高廣”,壁上鑿有十個洞穴,下臨絕壑,其中有個洞穴內藏有五具棺材,“舊傳為沉香棺”,理解為是沉香木製做的話,其分量之重自然又過於一般木棺。這樣重的東西,是怎樣把它抬升進壁穴裡去的呢?許繳曾便向當地人請教,當地人只能提供先人的傳說,據講是趁江漲水時由“健鬼引而上”。此說屬實,就還存在一種與從山頂上吊下棺木正好相反的辦法:即利用水位抬高以船載棺而將之運進預先看好的天然洞穴或人工鑿成的崖裡,等水位降低後,便有了石壁懸棺下臨絕壑的奇特景觀。而隨著三峽大壩的修建,這一種觀點越來越得到人們的認同,那就是古人利用雨季水位高,用船載棺將其運進預先選好的洞穴裡,等水位降低後,棺便留在了懸崖絕壁上。

中國的懸棺葬遺存,多以處山臨水為選址共性,有兩三千年的歷史(最晚的也在400年以上)。

在這千百年中,河道、地貌都可能發生很大變化,如福建武夷山的九曲溪、江西貴溪縣仙岩的信江支流上清河等的兩岸石壁,在兩三千年內都經歷了河水對河床的沖刷侵蝕,在長期自然力的作用下,河流水位降低是完全可能的事,因而當時放置棺木的高度也就不會像現在所看到的這樣高峻。

逝者長已矣。無論種種推測如何,總存在著許多難以解釋的疑問。唯有恢復到古人生存的環境、民族地區特有的人文風情,才有可能最終解開懸棺到底如何安葬之謎。以今日之情境推測古人之事,難免會有閉門造車、緣木求魚的困惑。

天天開心歷史


龍虎山屬於發育到老年期的丹霞地貌,山塊離散,呈峰林狀,地形高差相對較小。龍虎山,位於江西省鷹潭市西南20公里處,是中國第八處世界自然遺產。東漢中葉,正一道創始人張道陵曾在此煉丹,傳說“丹成而龍虎現,山因得名。其中天門山最高,海拔1300米。

視頻:探秘600年曆史懸棺洞葬,洞中上百副棺材

\n

{!-- PGC_VIDEO:{"hash_id": 9645515272177306604, "thumb_height": 360, "thumb_url": "12dc0002abcf27c24b2a\

烈焰糖糖品歷史


懸棺葬是一種比較獨特的殯葬文化,在中國福建武夷山區、重慶渝東北地區、四川與雲南交界的珙縣等地,乃至國外諸如越南、泰國等等都發現有懸棺。

關於古人如何放置懸棺一直存在多種討論,其無外乎三種,包括仙人之力(多存在神話傳說中)、自然之力(包括地質變遷等)、人力,就現存證據顯示,人力放置懸棺的可能性更大。而人力如何放置,其說法不一,以下即簡單羅列數種:

提升法,即通過人力利用原始工具將懸棺升至葬位,相關證據顯示在有的棺木上有耳、孔洞等,這些都是吊運的證據。

棧升法,是指在懸崖上開闢棧道,最直接的描述,就是《射鵰英雄傳》蒙古攻打花剌子模的時候,利用羊腿做階梯登上禿木峰,棧升法大概與此類似。

電視劇《射鵰英雄傳》49集片段(侵權請刪,下同)

堆土法,即在入葬的懸崖下堆泥土,使之形成斜坡,當到達高度時,即沿斜坡拉懸棺。

搬運法,不借助工具,具體方法如先將懸棺化整為零,分別運到葬處,然後再組裝。

在懸崖間開闢道路

當然,人力並非唯一的方法,利用自然之力仍然是一種可能,比如在有些地方,懸崖主要是沉積岩,懸崖上天然就形成了一些縫隙,現代人即利用這些縫隙修建公路等,由此,則古代人利用這些縫隙運送懸棺也就說的過去。


參考文獻:陸敬嚴、程貞一《中國懸棺升置技術研究》


楚邾


古人是如何把棺木放進巖洞的呢?這成了至今未解的一個千古之謎,龍虎山景區曾多次懸賞答案,表示只要有人能給破解這千古之謎,給賞金30萬\\50萬,世人給過很多解釋,可惜最終實驗並不符合當時的條件。

後來有專家給出了這樣的一種假設,大致能夠解釋棺木是如何放上去的。

這種解釋叫仿古吊裝法,他們假設古人中身手不錯的人先從懸崖峭壁另一邊的緩坡爬到山頂,安置軲轆(定滑輪),垂下幾根繩子到水面,棺木放置在繩子垂下的河面上的小船上。

不過雖然專家的解釋只是一種假設,但是是能夠實現的一種假設,因此龍虎山景區把這種假設變成了一種升棺表演,讓遊客可以更直觀地瞭解懸棺之謎。

在現場看時配合著音樂只覺驚心動魄,遠遠看上去表演者在百米懸崖頂上只是一個小點,看著他們一點一點下滑到懸崖中,再下降到洞口處,下方的人晃動一下繩子,表演者借力晃入巖洞中。

據說這些表演者都是龍虎山本地的藥農,曾經經常上山到懸崖上採藥,所以表演懸棺對他們來說並不算太難。

對於懸棺之謎,網友們也有各種看法,比如有些網友猜測說可能是古代水位高,那些巖洞就在水面上,要放置棺木進去不是很容易的事嗎?


豆豆隨手拍


懸棺葬的葬墓群大多位於江邊的懸崖上,利用江水漲降,水流起伏原理。

先從懸崖頂吊人下去,在懸崖中部的凹凸處象修棧道一樣,打樁鑽眼,架橫樑,並固定橫木,開鑿石壁,取墓穴。

第二步就是安放棺材,如何安放呢?先在墓穴上方石壁(高墓穴10到20米左右)固定滑輪,從懸崖頂放下纜繩,通過固定滑輪下放到江面裝有棺木的大船上,纜繩一邊固定棺材,另一邊固定到前邊一隻木船的船頭,後邊裝棺材的船固定不動,可以與懸崖、巨石、樹木栓緊捆在一起,使船靜止。前邊的船順水向下流行駛,於是懸棺就緩緩地離開靜止船並不斷向上距離升高,升到墓穴後前船立即停止下行不動,然後由專人安放懸棺,懸棺安葬安畢。



唐劍先


懸棺葬是我國南方古代居民的一種特殊的葬俗。現已在福建崇安武夷山、四川鞏縣、興文縣、江西貴溪、廣西左右江、湖南湘西酉水流域、貴州沅江流域、四川金沙江流域等地發現有懸棺葬的分佈。涉及的地區有四川、雲南、貴州、湖北、湖南、廣西、廣東、福建、浙江、臺灣、江西、陝西(漢中)、安徽、海南等省十四個省、區,主要分佈在福建、四川、江西等省份。

懸棺葬的時代從周到明代,基本趨勢是東早西晚,起源於東南沿海或長江中下游地區。

一般認為懸棺葬發源地是以武夷山為中心的贛閩地區,是古越人獨特的喪葬傳統,可能由此波及到東南沿海和長江中下游地區,進而傳至川、陝和西南地區。

懸棺葬是死後昇天思想的反映,在長期的原始生活中,高山險峰令人難以接近而有其神秘感,長久以來,古人們常視為神靈之居所或通天捷徑備加崇拜。

因為,山峰的高達聳天,常被古代的人們看成是通往上天的道路而受崇拜;山峰道雄偉和難以接近,則被幻想為神靈的住所而受崇拜!居住於山區的古代越人與濮人也把高山險峰視為神靈所居或通天之路而頂禮膜拜,他們把死者的靈柩置於高山崖穴之間,這樣不但使死者靈魂接近神仙天國,而且更重要的是使之易於皈依於神仙天國。

懸棺葬的選擇幾乎均在臨江面水的懸崖絕壁,表現出行懸棺葬的民族具有“水行山出”的特點!。他們在水邊生長、生活,祖先死後,鬼魂雖然到了另一個世界,但卻未曾離開生前所居的地理環境,以便保佑子孫後代。

因此棺木放置得越高越懸,越是難以到達,便越符合人們長期保存祖先遺骸的願望。直到現在保留懸棺葬風俗的印度尼西亞的托拉賈人,在陡峭的懸崖上選擇置棺之所的時候,還是認為放置棺木的地方越高越好,他們深信遺骸保留的時間越長,死者的靈魂越容易步入另一個世界。

比較中原地區,南方開發的比較晚,人口稀疏,森林資源豐富,所以葬具多木製。懸棺一般用楠木做成,耐腐蝕,易於長期保存!懸棺一般體積較小,形狀多樣,有圓形、扁形、船形、屋脊形、長方形等等!船形棺是最有特色的一種,一般都是用整木挖鑿而成,它反映了行懸棺葬的民族臨水而居的生活環境,反映了水在他們生活中的地位!

我國南方溼潤的氣候使得屍體容易腐爛,而位於半山腰的巖洞比較乾燥,更利於屍體的保存。這應該是懸棺葬主要分佈於南方的原因之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