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VS除夕:這些區別你要知道

春節作為中國源遠流長的歷史長河中,始終有著重要意義的節日,甚至成為精神體現和文化傳承的節日,它和除夕有什麼區別?各自代表什麼寓意?他們的來歷又是怎樣的?

對於外國人來說,往往把除夕和春節混淆在一起,說春節的時候,他們想到了除夕。那麼,除夕和春節到底有哪些區別,以下小編就為大家好好講解。

農曆一年最後一天的晚上,即春節前一天晚,因常在夏曆臘月三十,故又稱該日為年三十。除是除舊佈新。一年的最後一天叫“歲除”,那天晚上叫“除夕”。除夕人們往往通宵不眠,叫守歲。蘇軾有《守歲》:“兒童強不睡,相守夜歡譁。”

春節,傳統名稱為新年、大年、新歲,但口頭上又稱度歲、慶新歲、過年。古時春節曾專指節氣中的立春,也被視為一年的開始,後來改為農曆正月初一開始為新年。

簡單來說廣義的春節包括過年和除夕;過年和大年三十還有除夕都是同一天,除夕特指大年三十的晚上,也就是大年夜。而特定意義的春節是指大年初一,也就是農曆新年的第一天。

從有關資料查找,除夕是我國傳統節日中最重大的節日之一。指農曆一年最後一天的晚上,即春節前一天晚,因常在夏曆臘月三十或二十九,故又稱該日為年三十。一年的最後一天叫“歲除”,那天晚上叫“除夕”。除夕人們往往通宵不眠,叫守歲。蘇軾有《守歲》:“兒童強不睡,相守夜歡譁。”除夕這一天,家裡家外不但要打掃得乾乾淨淨,還要貼門神、貼春聯、貼年畫、掛門籠,人們則換上帶喜慶色彩和帶圖案的新衣。春節,即農曆新年,俗稱過年。

傳統的、民俗的、真正的“年”,從臘月初八的臘祭或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在“二月二龍抬頭”為收尾,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為高潮。過“年”歷史悠久,起源於殷商時期年頭歲尾的祭神祭祖活動。

在過年期間,中國的漢族和很多少數民族都要舉行各種活動以示慶祝。這些活動均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舊佈新、迎禧接福、祈求豐年為主要內容。活動豐富多彩,帶有濃郁的民族特色。

在過年之前,家長就要儘量安排時間與孩子一起,為過春節要買的衣服、食物、裝飾等物品做一個計劃。這樣做,可以讓孩子對過節產生期盼的心理,感到春節即將到來的氣氛,同時讓孩子感到他是家裡的一員,與其他人是平等的,同樣重要的。在購買東西的過程中,您不僅可以教孩子做事要有計劃性,還可以帶孩子接觸社會,認識不同的東西要在不同的地點購買,有不同的購買方式,這也是培養孩子消費能力的好機會。

春節VS除夕:這些區別你要知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