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前2例新冠肺炎逝世患者遺體解剖工作已完成,或可“多救幾個人”

據科技日報消息,16日晚的這條最新消息備受關注———全國第一例、第二例新冠肺炎逝世患者的遺體解剖工作在武漢金銀潭醫院完成,兩具解剖病例目前已被送檢。

為什麼要做遺體解剖?

因為它沒有替代方案。

九三學社中央副主席、中國工程院院士叢斌此前在接受科技日報記者採訪時就表示,目前我們對新冠病毒感染致病、致死的病理學機制並不十分明確,對病人體內的免疫性炎症、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徵(ARDS)、細胞缺氧或用氧障礙,系統性炎症反應綜合徵(SIRS)和多器官功能障礙綜合症(MODS)的臨床診斷還缺乏形態學依據——這些都需要通過解剖才能知曉。

叢斌指出,如果我們能從遺體組織內分離出病原體,就可以對病原體外殼的蛋白質等大分子結構進行分析,並可做一、二、三代的比較研究,視其毒力的變化來預測未來的流行趨勢。“至少要對第一代、第二代、第三代病毒感染死亡的屍體進行系統解剖。”叢斌說。

若患者或其家屬願意捐獻遺體,可以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傳染病防治法》及《傳染病病人或疑似傳染病病人屍體解剖查驗規定》,由相關部門牽頭組織相關病理學和法醫病理學、臨床醫學等方面的專家對新冠病毒感染致死病人屍體進行必要的系統屍體解剖檢驗,事先要做好詳細的屍檢計劃。“捐獻遺體,也是在為抗擊疫情作重大貢獻。”叢斌表示。

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法醫學系教授、湖北省司法鑑定協會會長劉良最近也一直在呼籲儘快對新冠肺炎逝世患者展開屍檢。

病毒究竟損害了什麼器官組織,現行的治療效果如何,後期科研人員如何研究建模……這些都需要病理診斷。“病理診斷才是金標準。”劉良反覆強調。

“新冠肺炎患者肺部會出現毛玻璃樣病變,但肺部究竟是怎麼病變的,沒搞清楚;臨床上,患者會出現白細胞減少、淋巴細胞計數減少的情況,這比較反常,有些醫生也百思不得其解;現在我們也在爭論糞口傳播究竟存不存在,就需要對從口腔到肛門每個地方做觀察取材,看病毒究竟在什麼地方,看它的存在是不是受到腸道微環境的影響……” 在劉良看來,病理學檢查如同在戰場前方派出偵察兵,實地勘察清楚,才能指導後方打仗。病理研究是搞清楚疾病發病機制、尋找有效治療方案的關鍵一招。

“人命關天。要加快工作,搞清病理變化、病理生理基礎和死亡機制。”劉良建議道。


全國前2例新冠肺炎逝世患者遺體解剖工作已完成

目前,全國前2例新冠肺炎逝世患者遺體解剖工作已在湖北省武漢金銀潭醫院完成。

法制日報全媒體記者獲悉,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法醫系教授、博士生導師、湖北省司法鑑定協會會長劉良參與了全國前2例新冠肺炎逝世患者遺體解剖工作。

2月16日23時12分,劉良在個人頭條賬號“法醫劉良”上發文詳述18小時內連續屍檢2例新冠肺炎遺體的經過。

2月15日21時許,劉良突然接到金銀潭醫院院長張定宇電話,稱有一個新冠肺炎逝世患者遺體可以做解剖手術。

劉良緊急安排團隊成員彙集至金銀潭醫院,等至凌晨1點多開始屍檢。

全國前2例新冠肺炎逝世患者遺體解剖工作已完成,或可“多救幾個人”

圖為劉良(左)身著防護服

首次穿防護服,不到10分鐘,劉良就滿頭大汗,呼吸困難,眼鏡護目鏡朦朧一片。手術做到大半截,他出現低血糖症狀,心慌頭暈。

3時50分,屍檢結束。

回家睡了2小時,劉良醒來和團隊成員總結屍檢流程上可以改善和提高的地方以及後勤保障問題,並將相關情況反饋給相關負責人。

全國前2例新冠肺炎逝世患者遺體解剖工作已完成,或可“多救幾個人”

圖為劉良(中)和團隊成員合影

2月16日11時許,劉良再次接到張定宇電話,又有一例新冠肺炎患者遺體要進行屍檢。

劉良再次緊急召集人員,前往金銀潭醫院,下午16時許屍檢,18時30分結束。

劉良認為,這次屍檢得以這麼快進行,得益於家屬的同意,同時也得益於國家衛健委高效的緊急會議,基本上是特事特辦的模式,在緊急出臺文件的同時,迅速給重點醫院口頭通知。

2月15日,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醫政醫管局在武漢召開會議研究新冠肺炎病死病例屍檢有關事宜,並邀請劉良作為參會專家。

劉良透露,2月16日屍檢前,他們專門為逝者默哀。

據瞭解,由解剖獲得的新冠肺炎病理已送檢,有望尋找到新冠肺炎的致病性、致死性病理,給未來臨床治療危重症患者提供依據。

此前,劉良通過多種渠道呼籲:“病理解剖終歸是要做的,早一點做至少可以多救幾個人吧!”

感謝病人和家屬的理解!

向司法鑑定人致敬!

向所有奮戰在抗疫一線的人員致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