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結束後報考醫學的會變少嗎?感覺嚇跑的人比熱血的人更多?

萌萌噠的甜甜醬


這次疫情,讓人驚慌、無助、恐懼,在一片灰色之中,白衣戰士們的防護服是如此的亮眼,給了大家很多的信心和安慰。


在這段時間裡,充斥著各種對白衣戰士們的讚美,最美逆行者,我們的守護神。確實,各大媒體和網民不吝任何詞語去讚美他們。

於是,好幾個省份提出了要對這些一線醫護人員子女的入學做點照顧。我自己寫了兩篇文章,沒想到的是,大量的反對,每個都扯的是“公平正義”這些高大上的詞。很多人說,每個人都在自己崗位做了貢獻了,憑什麼醫護人員就特殊化?一遇到利益,大家就露出真面目了。


在新冠疫情之前,大家還記得最轟動的是什麼事嗎?我估計大家都忘了。北京兩起惡性襲醫事件。一起是民航醫院一位急診科大夫楊文醫生被患者的兒子殺了。患者95歲,有各種病,患者家屬覺得醫生沒有看好,就把醫生給捅死了。


還有一位朝陽醫院的眼科陶勇醫生,他是我國非常著名的眼科醫生,患者在他的治療下,治好了病,但患者覺得沒有達到預期,揮刀砍傷了陶勇醫生。

現在,大眾、媒體、各級部門都在齊聲讚美醫護人員。疫情總是會過去,過去之後如何?還是醫患關係緊張?醫生還是弱勢群體?醫生的安全得不到保護的話,報考醫生的人就不會多。


大家都知道,讀醫生專業非常苦,課程內容特別重。如果要到三甲醫院當醫生,基本都是博士畢業。醫生博士畢業後,還需要規培、專培。一個家庭要培養一位醫生非常不容易,需要比普通工程師多10年的功夫。如果這麼多優秀人才的努力得不到重視,大家就會對醫生職業的興趣會減退。

在很早以前,協和醫學院的錄取分非常高,比清華的分還要高,很多醫學院的分都極高,但就因為醫患關係緊張,醫生地位不高,很多人不願意當醫生,醫學院的分降了下來。去年,有個學校虛假宣傳,說他們學校有8位能上北大,卻沒有去。在記者的一再追問下,校長說達到了北大醫學部的分數線,很多人以為北大醫學部很差,其實很多年前,北大醫學部的分數線不比北大低,屠呦呦和鍾南山都畢業於北大醫學部。


范仲淹說,不為良相,便為良醫。在歷史上,醫生的地位非常高。在國外,醫生的地位也非常高。反觀我們現在,有些一言難盡。

在疫情中,有些人會因為害怕病毒,不選擇讀醫,有的人會被醫生的精神所感召,去報考。但這些都是少數人,多數人還是根據整個醫生職業的狀況、社會給予的評價和報酬來做選擇。如果要吸引一流人才去當醫生,還需要在根本性的問題上努力,要給與醫生更多的尊重才行。只有我們的守護神自己沒有後顧之憂了,才能安心地做好我們的守護神。


大家說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