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结束后报考医学的会变少吗?感觉吓跑的人比热血的人更多?

萌萌哒的甜甜酱


这次疫情,让人惊慌、无助、恐惧,在一片灰色之中,白衣战士们的防护服是如此的亮眼,给了大家很多的信心和安慰。


在这段时间里,充斥着各种对白衣战士们的赞美,最美逆行者,我们的守护神。确实,各大媒体和网民不吝任何词语去赞美他们。

于是,好几个省份提出了要对这些一线医护人员子女的入学做点照顾。我自己写了两篇文章,没想到的是,大量的反对,每个都扯的是“公平正义”这些高大上的词。很多人说,每个人都在自己岗位做了贡献了,凭什么医护人员就特殊化?一遇到利益,大家就露出真面目了。


在新冠疫情之前,大家还记得最轰动的是什么事吗?我估计大家都忘了。北京两起恶性袭医事件。一起是民航医院一位急诊科大夫杨文医生被患者的儿子杀了。患者95岁,有各种病,患者家属觉得医生没有看好,就把医生给捅死了。


还有一位朝阳医院的眼科陶勇医生,他是我国非常著名的眼科医生,患者在他的治疗下,治好了病,但患者觉得没有达到预期,挥刀砍伤了陶勇医生。

现在,大众、媒体、各级部门都在齐声赞美医护人员。疫情总是会过去,过去之后如何?还是医患关系紧张?医生还是弱势群体?医生的安全得不到保护的话,报考医生的人就不会多。


大家都知道,读医生专业非常苦,课程内容特别重。如果要到三甲医院当医生,基本都是博士毕业。医生博士毕业后,还需要规培、专培。一个家庭要培养一位医生非常不容易,需要比普通工程师多10年的功夫。如果这么多优秀人才的努力得不到重视,大家就会对医生职业的兴趣会减退。

在很早以前,协和医学院的录取分非常高,比清华的分还要高,很多医学院的分都极高,但就因为医患关系紧张,医生地位不高,很多人不愿意当医生,医学院的分降了下来。去年,有个学校虚假宣传,说他们学校有8位能上北大,却没有去。在记者的一再追问下,校长说达到了北大医学部的分数线,很多人以为北大医学部很差,其实很多年前,北大医学部的分数线不比北大低,屠呦呦和钟南山都毕业于北大医学部。


范仲淹说,不为良相,便为良医。在历史上,医生的地位非常高。在国外,医生的地位也非常高。反观我们现在,有些一言难尽。

在疫情中,有些人会因为害怕病毒,不选择读医,有的人会被医生的精神所感召,去报考。但这些都是少数人,多数人还是根据整个医生职业的状况、社会给予的评价和报酬来做选择。如果要吸引一流人才去当医生,还需要在根本性的问题上努力,要给与医生更多的尊重才行。只有我们的守护神自己没有后顾之忧了,才能安心地做好我们的守护神。


大家说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