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戰爭,士兵臨陣膽怯怎麼辦?

古代戰爭分為攻城戰與野戰。一方守城一方攻城,是為攻城戰。雙方城外相遇,之後進行博殺是為野戰。


古代戰爭,士兵臨陣膽怯怎麼辦?


當攻城者如雲般從天際橫過,城牆上旗幟鮮明金甲耀日。攻者到達城下,城上開始放箭,攻者執盾相迎,箭不能卻敵,便用矢機拋石,砸死攻者無數。
攻者如蟻攢集至城下,架雲梯上爬,城上亂箭如雨,巨石亂滾,梯上之上或中箭或挨石,紛紛從梯上墜下。偶有登上城牆者,被守城之人刀砍槍通,從城上跌落。這樣反覆幾次,城下屍積如山,如遇春夏,三五日之後屍腐蟲生臭揚十里。
攻方挖地洞直通城中。城外有護城河,挖洞入城難度太大,用火藥將城池炸開一角,比較常見,不過出現較晚,大約在明朝中後期見諸史書。

古代戰爭,士兵臨陣膽怯怎麼辦?

影視劇照——古代攻城戰爭


如無救兵,圍城三月,城中缺糧,圍五月食盡,城中人食禽畜,圍八個月城中食草根樹皮,九個月則人相食,圍十個月則守城將士失去戰鬥力,城可不攻而破。
野戰雙方有備而來,或設伏以殲敵,或列陳以待敵,雙方或遭遇山谷,或相迎曠野,或隔河而相峙。擒賊先擒王,雙方各出一將撕殺,一方被斬馬下,另方士氣大振,立刻發起總攻,另方拼死抵抗,戰爭進入白刃貼身戰。你砍我一刀,我刺你一槍,兩軍對壘勇者勝,之後一方敗退,另一方窮追,敗者丟槍棄甲,之後血流成河屍橫遍野……
戰爭很殘酷很無情,絕不象銀屏上所演,兩軍對壘,雙方將領殺幾個回,一方跌落馬下,另方一陣衝鋒,戰鬥就結束那樣簡單。
可以說每一次戰鬥總有許多青壯年失去生命,嚴格來講,沒有一個人能全身而退。古代醫療條件差,傷重者苟延幾天,仍逃不過死的命運。每一個士兵都是父母的兒子,兒女的父親,妻子的丈夫,他們的死對於王朝來說輕如鴻毛,對於歷史長河來說,不如一粒微塵,但對於家庭,他們是希望是頂樑柱是天是地,是家庭不可承受之重,真是“可憐無定河邊骨,猶是深閨夢中人”!


我一直在想,這麼殘酷的戰爭,為什麼會有那麼多人捨生忘死往前衝殺?在刀光劍影中,他們就沒有一絲恐懼?
恐懼肯定有,畏難一定有,但指揮者如何做到讓他捨生忘死往前衝?
這牽涉到秘而不宣的駕馭術:
首先激之以大義。王朝以天子自居,子民自出生起就讀欽定孔聖忠義書,在他們眼裡忠君報國是人之大義,為了這個大義,可以捨生取義殺身成仁,一旦王朝需要,招必來來必戰戰必勝是天經地義的事,這是他們衝鋒陷陣的思想基礎。
其次,許之以厚賞。王朝將士待遇豐厚,一旦立下戰功,重爵厚賞朝庭絕不吝嗇,一些出身貧困晉身無門者以此作為登天途徑。儘管成功者非常少,不過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它能吸引無數的螻蟻奮不顧身往前衝殺。

古代戰爭,士兵臨陣膽怯怎麼辦?


其三,處之以重罰。對於見敵先畏、作戰無力者,王朝以重刑處之,輕者鞭打棒抽重則立斬於腳下,相近將官連坐,甚至連累家屬父老。
最為關鍵的是第四點,啟用督戰隊。每次衝鋒,督戰隊成扇形將衝鋒士兵包抄起來,哪個士兵敢後退或向左右躲避,督戰隊立即手起刀落將他就地正法,士兵前進是死,後退也是死左右躲藏也是死,只好往前衝,假若打勝並撿條命,輕則獲賞,重則得爵。因為這種方法太過殘忍太影響王朝形象,此種督戰法不見諸史書,但卻是獲勝的不二法寶。
第五點,也不太光明,那就是勝後允許兵士大掠三日或七日。此法多用於攻城。大家都知道,重爵厚祿不是人人可得,出生入死倒是人人有份,怎麼辦?為激厲士氣,攻城將官對大家說,城破允許兵士大縱三日或五日。兵士奮勇,城破之後掠盡金銀,淫盡美娘,也為王朝省去不少賞賜。曾國藩攻下天京後就大縱月餘,湘勇食飽,解甲歸田,作富家翁去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