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人物的苦恼,向谁诉说?浅析《苦恼》的思想特色

那苦恼是浩大的,无边无际的。要是约纳的胸裂开,苦恼滚滚地流出来的话,那苦恼彷佛会淹没全世界似的,可是话虽如此,那苦恼偏偏没人看见。那份苦恼竟包藏在这么渺小的躯壳里,哪怕在大白天举着火把去找也找不到。——《苦恼》

很多时候,比起现实的困境和磨难,心灵上的纠结无助才是具有重大威力的利器。很多人都是负面情绪下的受害者,在理想与现实之间痛苦挣扎,庸庸碌碌,无所适从。

早在一百多年前,契诃夫就曾人的生存困境和精神危机写过很多寓意深远,发人深省的小说,至今也有很强的启迪意义。《苦恼》算是一篇,讲述的是一个穷苦的老人在儿子死后逢人诉苦的故事,此间种种的世态炎凉,透人心寒,读来不免令人唏嘘。

契诃夫是俄国现实主义批判作家,他和莫泊桑,欧亨利并称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家。他的作品语言精炼简洁,笔调轻松诙谐,大多是反映底层小人物的市侩,平庸与虚荣等不良品质,以此来深刻揭露人精神上的顽疾与病痛,并试图唤醒那些麻木,胆怯和愚昧的群众。

小人物的苦恼,向谁诉说?浅析《苦恼》的思想特色


《苦恼》是契诃夫的经典作品,被托尔斯泰称赞为最佳短篇之一。其主人公约纳不仅社会地位低下,是个老车夫,而且还要受到来自客人的辱骂与指责,境遇十分凄凉。如果说外界的冷漠是一场看不到的雪雨,那么自带的麻木与自轻自贱则是真正淹没他的风暴。

苦恼,应当随时宣泄,不宜藏在心头

约纳是个车夫,在当时的俄国社会地位很低。他有一匹瘦骨嶙峋的马,帮助他载客拉人。更加不幸的是,妻子早逝,儿子现在也走了,令约纳苦恼不已。他成了孤家寡人,压抑心头的情绪,挥之不去,在拉客期间,希望得到他人的安慰与关注。

第一位客人是军人,地位较高。约纳驾车的同时向他支支吾吾袒露了伤心处,得到无情的蔑视,同时也加重了他的苦恼。风雪交加,迎来了三个年轻人,素质低劣,矮个的青年还轻蔑地拍了拍约纳的后脑勺。随着时间的流逝,与约纳接触的还要两个人,结果无一例外,仆人指责了他,车夫直接呼呼睡去。

小人物的苦恼,向谁诉说?浅析《苦恼》的思想特色


人遇到了麻烦与困境,情绪激动或者悲伤,都是很自然的反应。但如果不能及时的向外宣泄掉,越积越多的负面情绪如同堆积的火山口一样,早晚有一天会突然爆炸。这就是为什么善良的老实人爆发起来像爆烈的匪徒一样的原因,谁都不会知道哪个因素会成为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草。

心理学上有个情绪宣泄定理,将不满发泄出来,能让人心情舒畅,劲头倍增。倾诉的需求,常常是由于个体遭遇到超过承受范围的不和谐能量,比之以前的平淡感受是冲突的,不适的,所以要找到一个情感的宣泄出口来舒缓减淡一些。但是,我们要注意情绪宣泄的建设性和合理性,不能随意的指责他人,埋怨他人。

失恋的人伤心难过,找个闺蜜倾诉倾诉,往往能好一点;生意上的打压让人悲愤难忍,去野外旅旅游,转移注意力,放松放松,能稍微减轻一些压力。倾诉是个体向外的一种自我表达,是给人亲近你和帮助你的机会,千万不能压抑自我。

压抑情感的内在需求,并不能使之消失,而是从显意识层面进入到潜意识里,平静无垠下的波澜会更加可怕和汹涌。精神分析大师弗洛伊德认为,那些被压抑的东西,迟早会以更加丑陋的面目爆发出来。

约纳的倾诉是本能,能减轻困难与折磨带来的悲伤,然而他选错了倾诉对象,所托非人,陌生的客人并不能抚慰忧愁与不幸,他内心的苦闷,孤独只会越加炙热。

异化,关系的冷漠,独立人格的丧失

异化在哲学范畴的定义可以理解为:主体由于自身矛盾的发展而产生自己的对立面,产生客体,而这个客体又作为一种外在的,异己的力量而凌驾于主体之上,反过来束缚主体压制主体。卢梭的思想更为深邃,他认为异化导致人的不幸,在制度上体现在自上而下的不平等关系。这种关系使得劳苦大众的利益只能服从于上层阶级之下,失去自主权和创造力,甚至是自由,变得唯利是图,唯上适从,思想腐化和麻木。当时俄国正处于沙皇专制的黑暗统治时期,压迫底层民众,采取血腥镇压妄图维护最后的一丝光辉。

约纳就是一个典型的缩影,在强大的现实面前,唯唯诺诺,战战兢兢,丝毫不敢平等自主的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情感。这正是契诃夫所要批判的,人格和尊严得不到保护,变成异己的人,对约纳抱有一种哀其不幸又恨其不争的意味。

出于人本身天性的情感,却被人创造出来的不合理制度碾压的粉碎,尊严和人格完全被丢弃大海深处,这是何等的无奈和可悲。

其实最让人不能忍受的,是约纳自己的思想麻痹,逆来顺受,处于一种不敢反抗而渐渐丧失自尊的状态。他没有独立的人格,任凭大雪伏盖其身体,也无心讨价还价,认为一切都来自于上帝的旨意。从某种程度来说,他和祥林嫂的命运是一致的,悲惨而不知道去抗争,更不懂得怎么去抗争,自生自灭。

约纳表面上是处于丧子之痛的悲伤中,向别人寻找安慰,实则他作为个体而言,已经在社会上丧失了自我的独立人格。他将生活和价值建立在别人的看法和意见之上,努力承受别人的伤害和奴役,企图来减免心里的苦楚,事实上无论是否得到安慰,他会永远陷入丢失自我的痛苦中。

所谓独立人格,即是自主能力,有自己的思想和判断,不依赖外界和权威,对自己的生活做出抉择并负起全部的责任。文史大师陈寅格曾提出“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正是一把精神的鲜红旗帜,指引着我们前进。

拥有独立人格的人最大的特点就是自由,自由的思想,自由的判断,自由的选择和负责。不固执己见,也不依附他人。在人际关系上,能建立适度的心理界限,灵活变通,懂得认同别人的建议,不盲从,但有自己独立的思想。

约纳的情绪宣泄是正常的,是人的本性使然。但是不能和他独立人格的丧失混同起来。其实对独立人格辨别的关键点便是,内心的精神支柱是否是外界的人或事情。约纳将自我的支配权交付给陌生人,用他人的观点来支撑自己,获得认同感,如同狂风里的秋叶,没有根基,这种做法是不可取的。

弗洛姆在《健全的社会》中提到:人不在感受到他是自己的力量和丰富感情以及品质的主动拥有者,他感到自己只是一个疲乏的物,依赖于自己以外的外部力量,他向这些外部力量投射出他生存的实质。

这句话道出了约纳精神麻痹的根源,他不相信自己,用外界力量来挤压和奴役自己,自主权和人性的尊严的全部丧失使得他的生活只能庸庸碌碌,随波逐流。

最后契诃夫采用了对比的艺术手法,将人与人的关系和人与马的关系形成鲜明的比较,突出了约纳内心的凄凉,孤独与无奈。人不能理解他的同类,反而是马在默默的承担着朋友的义务,这是何等的可悲可叹。

弱者,源于人性的懦弱

记得鲁迅先生的《兔和猫》,讲述了强大的猫欺负弱小的兔子的事件。细细深思,实则还有更深的意思。作为弱小的兔子,它们团结一致,互帮互助了吗?没有。它们遇到比自己更弱小的乌鸦喜鹊,马上变成地主阶级,抢地盘分资源。更可恶的是,当刚刚出生的小兔想吃草时,大兔子就算不吃也要抢过来占着留给下次。

鲁迅先生用简单的动物寓言折射出了人性的懦弱,意义深远,发人深省。

小人物的苦恼,向谁诉说?浅析《苦恼》的思想特色


他说:勇者愤怒,抽刃向更强者;怯者愤怒,却抽刃向更弱者。弱者成为受害者,任其奴役,毫无反抗之力,然而这还不是最惨的;最惨的是他们不知觉悟和反省,本能的退缩和忍让,不去积极奋进超越强者,将积压已久的怒气和胆怯全都撒到更弱者身上。

约纳是底层民众,一个马夫无权无势,他的喜怒哀乐没有人会同情和怜悯,有的人还会落井下石,嘲笑一番,往他的伤口上撒盐。契诃夫用客观理性的笔触刻画了四次不同的倾诉人,代表了不同的地位身份,由强到弱,然而他们的反应却一次比一次恶劣,值得人深思。

军人:“赶你的车吧,赶你的车吧……”军人说,“照这样走下去,明天也到不了。快点走!”

青年:“真的,我要揍你的脖子了!……跟你们这班人讲客气,那还不如索性走路的好!……”

仆人:约纳觉得向别人诉说也没有用了……

车夫:那个青年人已经盖好被子,连头蒙上,睡着了。

契诃夫通过对他们的语言,动作描写,生动形象的表现出对待弱者的态度,反映了深刻的批判思想,同时对约纳的处境感到同情与悲悯。约纳儿子的死对军人而言没有任何利害关系, 所以军人只盯着指示式的目标,对约纳不管不顾。面对斥责,约纳不敢出声,契诃夫用了稳重优雅的姿态形容他接着赶车,也进而突出了对约纳的麻木的讽刺。

三个青年出价二十戈比,约纳知道是不公平的,但是他也不敢议价,认为一个卢比和五个卢比是一样的,只要有乘客就行。当其中一个人对他指手画脚,嘲讽谩骂之际,约纳竟然感到一种病态的愉悦:嘻嘻,这些快活的老爷,愿上帝保佑你们。

仆人和车夫连他的话都不听,对其置之不理,只顾自己的事情。纵观而言,这样的布置,是契诃夫的匠心独运,从礼节性的不耐烦到最后的沉默不语,深刻描绘了约纳生存的境遇,并揭示出他思想的麻痹,不敢抗争的心理。

俄国著名的现实主义画家列宾曾就契诃夫小说赞叹道:“简直无法理解,从一篇如此简单、平淡、甚至可以说是贫乏的小说中,怎么弄到最后竟会浮现这样不可抗拒的深刻庞大的具有人类意义的思想……”

和鲁迅先生一样,契诃夫是伟大的作家。他用平常生活的琐碎和小人物的小小心愿,折射出深刻的思想内涵,寓意深远。

现实中,面对压力和挑战,我们当持强者的精神,勇敢面对,积极地维护尊严,坚毅地固守家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