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山西大槐树”有哪些故事?

手机用户52079850971


“问我祖先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故居叫什么,大槐树上老鸹窝。”这首民谣

,曾在河北、河南、山东、江苏、安徽等地区广为流传,其历史背景,就是明朝初年的一次大型“移民”而遗留下来的。

于是“山西洪洞大槐树”便成了移民们思乡的印记,成了人们念念不忘的“乡愁”,于是说起“山西大槐树”的哪些事儿,人们心中更是感概万千:

朱明王朝的洪武初年,河北、河南、山东、江苏、安徽等地区由于连年战争,据民间传说“燕王扫北”: 当时“村庄毁去十之八九,民仅存十之一二”,“春燕归来无栖处,赤地千里少人烟”;于是当时人民遭受战乱的破坏和自然灾害的袭击,使中原大地,人烟稀少。而这时期的山西地带,由于河山之险,没有战乱;又由于风调雨顺及社会安定,所以山西地区的民生相当富裕平安,而且加上外地多方的难民流入,于是渐渐地山西便人满为患。这时,皇帝就想出了一个好办法:从山西地带向其他地区移民。

“山西大槐树”故事之一:

大约是在永乐十五年前后,进行了第一次大移民——“山西大槐树迁徙”。但是,虽然有官府的号令,可谁又想背景离乡、离开自己熟悉而生活富裕的家乡呢?于是在所有人都不同意的移民的情况之下,官府便想了一个好注意——贴出告示:“愿意移民的人,在家等待。不愿移民的人,三天内赶到洪洞县的大槐树下集合。”于是,三天之内果然大家都不约而面的,聚集大槐树下。据记载,当时大槐树长得“盘日拿云,树身数围,浓荫可蔽数亩”,已经长得十分的巨大与茂盛了。


但是,这个告示却是官府的一个骗人的把戏:当人们都聚集之后,突然大批的官兵出现了,不但将聚集在大槐树下的老百姓全部围住,还拿绳子将他们全部都捆绑了起来。原来,是将大家聚集在这里,好一块迁走。大家得知真相后,不由得哭天喊地,无比悲伤地看着即将永别的故土,这时栖息在大槐树上的老鸹们,也不由得发出一声声“嘎嘎”的哀鸣,这令人们更是潸然泪下,频频回首家乡。为此,“大槐树”和“老鸹窝”就成为移民惜别家乡的标志了。


“山西大槐树”故事之二:

惜别家乡之时,大家的心情万分悲痛,知道一旦离去,很难再回到这个祖祖辈辈生活的地方,将来自己的子孙后代,恐怕也不知道自己的祖先是哪些人。于是一些年长的老人,为了能让后人记住自己的家乡,就提议要给自己的身份留个记号。于是,一些官兵在他们的小脚趾甲上砍了一下,使小脚趾甲分为两半;还有的说是,移民将自己初生子女的双脚上的小趾甲咬裂,以当记号。据说,从此以后只要是从迁移过来的人们的后人,他们的小脚趾甲的形状,都是有分岔的。

“山西大槐树”故事之三:

官府将绳子将移民们都捆绑了起来,是他们没法逃脱,但也限制了他们的行动,因为很多人的手绑在一起,到了内急的时候,想上厕所的话都很不方便,每次有人想要上厕所的时候,都会喊来官兵,“我要解手”,把他的手给解开。于是,从此以后“解手”,便演变成了现在上厕所的另一个名词。另外,还有一个“背抄手”走路的习惯,也是那时候形成的,这是因为由于两手被成年累月的被反绑着,于是也就不知不觉的成了成习惯。因此民间广泛流传着:“走起路来背抄手,小拇趾甲是两个”的民谣,都是山西洪洞大槐树移民们的后裔的两个明显的特

征。


超能博士


我是地地道道的北方汉子——冀中平原(河北)人,据老辈讲,这一带大多是从山西迁移过来的人,并有首民谣:"若问老家在哪里?山西洪桐老鹳(guan)窝","祖先故居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鸛窝"。为了寻根问祖,今年"五一"时候,我来到山西洪洞县,看到了梦中的大槐树,抚摸着祖先留下的大槐树,听着讲解员说着祖先流传下来故事,我的思绪穿越到了明朝。



【明朝年间为何大量移民?】说起这事,还得从元末说起,元朝是外族侵占中原,他实行暴政,加上中原地区连年遭遇水灾、旱灾等自然灾害,兵连祸结造成了这个地区"十屋九空,千里无人烟,"的惨象。等朱元璋推翻了暴元,建立了明朝后,发现河南、山东、河北、湖北这些地区人员稀少,国家机关都不能成建制,一个县还不如一个村的人多,这可怎么办呢?

老朱和大臣的目光落到了山西这个地区了,由于山西这一代战火很少禍及此地,加上连年风调雨顺,故人员兴旺。老朱决定从山西移民,从明朝洪武六年(公元1373年)至明朝永乐十五年(公元1417年),44年间共进行了十多次大规模的移民,这是明初大移民的重要部分。



【祖居山西洪洞县老鹳窝的由来?】明朝从山西移民,老百姓自然故土难离,谁也不想离开家乡到一个陌生的地方去。政府官员想了个办法,于是宣布,谁不想移民到洪洞县城北二华里的贾村西侧大槐树下集合,人们谁也不想移民,都纷纷聚集到了古槐树下,其实这是个骗人的把戏,官员一看都来了,命令士兵把全体人员用绳子捆住手连成一串,意思是不走也得走,强行押解。

当时一个年长的老者提出,以后回来祭祖,咱得留下个记号,官员说这不难,于是用刀在每个人的小脚趾砍了一刀,以后凡是小脚趾有个分叉的就是山西洪洞县出来的人,于是有了‘’谁是古槐迁来人,脱履足趾验甲形"之说,不信你可以看看自己的小脚趾,是不是有个小分叉。



"我们量一下大槐树有多粗吧?方便将来找到它,"老者提议道。还是上年纪的想的周到,当时没有尺子,于是几个人拉着手围着树量,七男子连起来还差一点,这时一年轻媳妇在一旁观看,人们就让她拉手接上,还别说,正好。这就是古槐“七庹零一媳妇”来历。古时一庹为五尺,五尺相当于一男子手臂的长度,七庹零一媳妇大概39至40尺之间,所以换算成现在就是合围13至14米之间。现在这棵古槐是第二代的,距今有400年的历史。据说第一代在清顺治八年, 汾河发大水的时候被洪水冲毁了,算起来到现在应该有1800多年的历史吧。

话说乡亲们被绑着手,在官兵押解下,一步一回头的踏上移民路,再见了古槐!再见了家乡!泪水模糊了乡亲的双眼,故乡永远只能在梦中出现。前路迷茫,再回首,只能看见大槐树上的老鹳窝。这一深刻的印象铭刻在心里。因此,大槐树和老鹳窝就成了梦绕魂牵的家乡标志。

乡亲们走走停停十分辛苦,尤其是"方便"时很不方便,每个人的手和手相连。行走途中,乡亲们需要大小便,只能向押解士兵告急,士兵便说:“行,我给你解开手。”时间长了,便用“解手”一词代表大小便,在以后,人们又把“大便”演变为“解大手”,把“小便”演变为“解小手”,这就是从移民过程中流传下来的。

我们北方人有个习惯,就是喜欢背着手走路,据说这也是大槐树后裔的典型特征,因为在大槐树下移民时,为防止百姓逃跑人们都是被反绑着手走路的,行走多日也就成了习惯。


我在"五一"祭祖时,据当地人说,在洪洞当地许多人把朋友称为“连手”,起源是移民外迁时手都被串在一条绳子上,是手连着手走的,经过长途跋涉,等到了目的地也成了患难见真情的朋友,后来用来表示极其亲热的朋友就叫"连手"。不过我这里没有听说这个词,倒是有"连襟"这个词。

其实你只要去洪洞县大槐树祭祖,会听到许多美丽的传说,我去那里祭祖,专门请教了这些问题,难免挂一漏万,有知道其它传说的亲们补充分享你的故事吧。


秉烛读春秋


在明朝以前,元朝还是外族蒙古人统治,蒙古人对汉人实行极端暴力统治,从各方面打压汉人,因此当时的中原地区生灵涂炭,自然灾害频发,百姓生活十分艰难。直至朱元璋起义成功,才开始真正关注民生。当时的河北、河南、山东等地区人烟稀少,土地荒凉,而山西地区由于远离战乱、风调雨顺,所以人丁兴旺、生活富裕。为了维持各地区间的平衡,朱元璋决定由山西向外移民,“明初大移民”便开始了。

要远离熟悉且富饶的家乡,老百姓肯定不愿意。于是当地官员想了个法子:让所有不愿搬家的人到洪洞县大槐树下集合,愿意离家的就在家待着。大家谁也不愿走,纷纷到大槐树下集合。可谁知这是一场阴谋,官员们命士兵将所有人捆绑起来,强行撤离。百姓们在士兵的强行押解下,不得不一步一回头地离开了家乡。大家悲痛万分,哭天喊地,频频回头张望即将永远离开的故乡。这时大槐树上的老鹳们发出了阵阵“嘎嘎”的叫声,似在悲鸣。从此,就有了民谣:“若问老家在哪里,山西洪洞老鹳窝。”“大槐树”成了家乡的代名词,“老鹳窝”成了离别家乡的标志。

据说当年离开家乡的洪洞县人为了日后祭祖方便,特意将小脚趾砍成两半,所有小脚趾分叉的都是洪洞县人。所以“谁是古槐迁来人,脱履足趾验甲形”就是这么来的。


老照片


关于大槐树,六百年来感天动地,要问故事有多少,实难说得完呢。移民登程时分,都想着故土有个特别之处以志纪念,回暮处唯见暮鸦四散,这就是大槐树老鸹窝的来缘,记住了老鸹窝便记住了大槐树,记住了大槐树便有了今天移民洪洞寻根祭祖热,几百年来移民后裔念念不忘。倒背着双手被绑上路,人总要有个方便,这个讲,官爷呀,你给俺松开,俺要去撒个尿;那个说,求求你,俺内急。说着说着就简化了程序,留下中华一名词,解手,故事就是这么来的,于是现在洪洞大槐树寻根祭祖园有公共卫生间,大书解手场一处,以供后人重回当年记忆。点点滴滴,别具匠心,一景一物非虚设,睹物思远留恋忘返。清末洪洞有人景大启在荷泽做官,受到洪洞移民后裔极大欢迎,是以有感而产生一念头,如何使后人有一思乡凭祭处,因是动作最为积极,集资捐款在原迁民处请人大书一通古大槐树处,并建亭以为保护。移民后裔从此知道了景大启,知道了一个老家人,也在惦念着移民后裔们。这个事发展到现在,有了财力的洪洞人,把这个事做得相当之大,动员一切人力物力和财力,兴建景点60多处,通了汽车通火车,现在还有了飞机场,拍电视剧,撰书铺曲,每日都有情景剧演出,自1991年始每年清明举办寻根祭祖节,其它如摄影比赛,网站架设,文化记录片,等,不一而足,打造多年,成为5A级景区,列入了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门票只有80元每人,这是老家人的贡献,移民后裔们也无不感激老家人功德。

惟桑与梓。大槐树不老,古今情通一理。1991年68万老家人清明始祭前夕,成千上万只老鸹突然降临,盘旋在二代与三代大槐树上,哀鸣莫侧,久久不去,这是从未有过的奇观,平添了一丝丝神秘,从此每临清明皆如此,从无间断。物与人同,景何以堪!因称思乡鸟儿,佳话千秋。当其日,宣祭文,演歌舞,大槐树人齐相聚,必恭敬之,家在洪洞,此根参天。老家人多思远客,移民后裔也多感念老家,时在民国,老袁调兵镇压山西革命,兵匪不分,传说半日不点名,纵之烧杀掳掠,独临洪洞多恭敬,原来此军多有冀鲁豫士兵。御灾捍患,老家永不相忘,六百年第一次有明确史载,大槐树多有功焉。华夏情相融,故土实难忘,故事感天动地。今天进得门去,名家大书一根,咸说那一捺如足如履,此奈文明足迹,洪洞印痕,永志不衰,爱我洪洞,处处有心。

三山五水。打锅牛,有牛姓兄弟五人于迁民日,分居于三山五水之间,生死难离,老大灵机一动,把一口锅摔为五瓣,兄弟各持一片,临别密语道,后人相见必问一句,打锅不打锅,以作亲情证见,至今相传不衰,这是河南林县一故事,如之这般故事成为遗民密码,代代相袭挥之不去。五百年前是一家,移民之间格外亲,有李氏、岳氏和于氏三姓各居一村,都是移民,移民落地生根,生活多有不便,但他们三姓团结相处,感情越来越近,由是迁做一处照拂更加方便,名字就叫庄和,至今相沿相近。移民者的感情啊,如滔滔黄河之水,说之不完。在山东莘县古城镇,村名起得多带有很深的移民烙印,宋姓遗民所居处名宋庄,黄姓移民靠堤而居者名为黄堤口,以种菜为生名菜园,以手工纺织为业有称坊子铺,定居于一土堠之旁离县城五里名称五里后,离县城三里而居名为三里营,瞧瞧这些名字,以姓为名,以名为村,因地而设,因业设村,莫不涂有厚厚的遗民色彩。

此根祖斯。移民们的根在大槐树,因而冀鲁豫广植之,并代代呵护,发生在河南济源的故事,清末1867年,捻军把一股清军包围于济源,清军摊粮摊响,穷凶极恶以作顽抗,百姓痛恶痛绝,变着法子抵抗,到最后清军头目想出一招,以伐掉城中一棵大槐树相要挟,身为洪洞移民后裔的姚家人拼命保护,然最终没有保住,一姚姓男子因此含恨而死,为祭父灵,其子孙便在原处又栽下一棵槐树苗,今已蓬勃参天了呢。故事可泣,犹见遗民对大槐树的感情,此根祖斯一辈辈,要把大槐树的故事讲下去,有多少移民专家笔耕不止,挖掘不完。汇成一部洪洞移民史,和着那时腥风血雨,更著着遗民血和泪,汩汩流之不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