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變不了,因為你從來沒這樣問過自己

想想我們每天有沒有帶著這三個動機做事待人?取悅別人,尋求認可,攻擊他人。

我仔細核對了我每天行為邏輯,感覺像“中獎了”一樣全部符合,但是這三件事做的越成功,你就活的越失敗。因為我們專注力覺知都放在外面了,所以我們所做的一切都是要博得外界肯定,我們一直都在忙著拓展外面的世界,為了維護這些認知,我們需要和外界博弈,就是通過取悅他人讓自己更受歡迎,尋求認可來獲得自己有價值感的感覺和攻擊他人也是表相維護。

那我們為什麼要拼命做這些事,因為我們對內心缺少覺知力,和內心斷了聯繫。

如果想要改變我們需要把我們的關注力收回來,學會摁下暫停鍵,當自己在做這些事的時候,讓自己的心暫停下來看到它,就要這麼做了,或者已經開始了。這就要說到一個很重要的能力,覺知力

改變不了,因為你從來沒這樣問過自己

如果缺乏覺知力我們工作,生活,人際關係,快樂指數都因此降低很多。

我們生活中其實有很多缺乏覺知力的人,其實他們可以擁有更好的生活。

舉個例子,我一個老師,十年未見我去看她,見面後她沒有特別想了解我的十年發生的一切,和我互動,反而跟我不停說了長達一個多小時很久以前一個同學的八卦和她在學校很多領導的內幕。而且說的非常的投入,我根本無法插話,直到最後幾分鐘她可能終於覺得她說夠了才問了關於我自己的幾句話。其實這就是她缺乏覺知能力,封閉了自己,她對外面跟她興趣不符或者感知之外的一些東西,她都沒有開放,沒有什麼興趣。還有我們經常會遇到這樣的人,就是和他們溝通,就想逃走。他會滔滔不絕的講自己以前很“厲害的事”的表達自己只是一直在尋求對方的肯定,讚賞和認同,他的覺知能力基本上是非常偏狹的,他只會在意別人認不認可他,至於別人的需要和需求以及他這麼做了以後別人會怎麼看他,這些他都是沒有能力去覺察到的。

這類人的思維好像是一個深邃的管道,他們只從這一個方向感知世界。

改變不了,因為你從來沒這樣問過自己


覺知力應該是360°的通透,但我們或多或少都會在某個角度或者某個方面缺乏覺知力,為什麼呢?我們人類有三種覺知狀態。

  1. 沒有意識的狀態,就是無意識按照自動化程序的模式在生活中,工作上,還有對事情的反應。面對不同人或事我們都是按自動化模式去回應的。自動化程序導航模式,聽起來是不是還挺智能。
  2. 是有意識的,有覺察,能感知整體狀態和對方。
  3. 最好的是第三種自我覺察,比如情緒來了會發現,然後問自己為什麼會有生氣,為什麼這句話可以引發我的怒氣?或者覺得這句話就是針對我呢?帶著好奇心,看看自己這個邏輯順藤摸瓜找到答案。這是覺察更深一層的自我覺察。

自我覺察的重要意義在於我們能把一部分注意力收回來放在自己身上,怎樣才能有很多的覺知力?

方法就是把自己抽離出來作為一個遠觀者,看看發生了什麼,如果無意識狀態,發號施令的就是我們自動化的程序模式,通常是以自動的情緒出現,如果我們是無意識被情緒帶動,就容易被恐懼,憤怒這些衝動帶著走。

這樣的情緒習慣形成後又會編程到我們的大腦系統,自成一個神經迴路。所以以後遇到相同的情形,我們的反應會一模一樣。

改變不了,因為你從來沒這樣問過自己


如果我們在處理事情時,沒有回到自己的中心,而是帶著很多要或者不要的慾望,比如這件事情我一定要做成,這件事情我一定不要他發生,

自由覺察就是把我覺得我好像不高興了,好像生氣了,變成我為什麼會生氣呢?是什麼引發了我的怒氣?這代表什麼?對方的狀態又是什麼?回的自己的內心觀察此刻我的感受是什麼?就可以幫助擴展我們的意識,它可以把我們的意識層次帶到第二層,第三層。

我們就可以創造新的一條大腦神經迴路的系統,不在墮入到無意識的層次,這樣我們生命就有所改變,我們可以成為我們頭腦的主人,成為我們反應的主人,而不被舊驅動程序控制。不會被慾望和恐懼所控制,不會被要或不要所左右,我們才有多餘的能量和視角去感知對方互動的動態和整個環境。

在我們跟外界反應之前,覺知力先看看我們自己發生了什麼?先解決清楚自己的問題再去處理外界的問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